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征服者-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理是这么个理,可如果朱厚炜想凭借区区数言,就让他们打退堂鼓,那是典型的想太多了。

    “陛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您乃万乘之尊,岂能轻率而行?”

    朱厚炜摆了摆手道:“皇后在宫里待的闷了,朕带她出来散散心有何不妥?”话刚说完,朱厚炜就彻底后悔了,相当的后悔!

    果然,杨廷和眼睛都直了,惊呼道:“薛后也随陛下来了通州?”

    “呃……”

    “陛下,薛后有孕在身,孕育的可是大明的国本!国本未定,天下难安,陛下出宫已是不该,还带着有孕的皇后,当真是胡闹!”

    杨廷和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是吹胡子瞪眼,什么君臣尊卑有序,全部都扔到了脑后,在他的眼里,皇帝这次不告知大臣便出宫,不管是皇帝本身还是皇后又或者是皇后肚子里面的孩子,只要有一个出了闪失,那对于大明而言就是天塌地陷般的大祸!

    这倒不是杨廷和有多反对皇帝出宫,但是皇帝出宫是有前提的!

    得要告诉大臣,然后还要把安保工作做的滴水不漏,绝对不能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差池!

    另外皇帝不是不能带女人,皇帝想带任何一位妃子出游都可以,但不能是皇后,因为皇后是后宫之主,她这辈子就该坐镇后宫,为皇帝打理好后院!

    更何况皇后还有身孕!

    杨廷和不知道多少次在失眠的时候想过一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那就是英明神武的弘治皇帝,为什么会生下正德皇帝这样的奇葩儿子,为什么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明明是一母同胞,可性格和手段却有着天壤之别!

    不过现在杨廷和算是看出来了,这两兄弟至少还有一个共同点。

    都不喜约束,都不想老老实实当皇帝,一个玩命折腾,另外一个更能折腾!

    他造的是啥孽,偏偏让他当首辅的时候遇到这么难伺候的两位主……

    “好了,好了。”朱厚炜有些不耐烦道:“出来都已经出来了,说那么多做甚,朕答应你们,以后不带皇后出宫便是。”

    这样的回答自然不可能让内阁满意,内阁七老混了一辈子官场,朱厚炜屁股一撅就知道会拉什么屎。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下次不带皇后,但是他该出来还是出来……

    当然就算杨廷和几个再如何老谋深算,也不可能猜到朱厚炜这话还有第二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是下次要带皇后肯定不会让他们知道。

    不过只要明白第一层意思,杨廷和都已经决定要继续犯颜直谏,不过话并未出口,便看见朱厚炜脸色一沉,顿时将想要说的话给噎回了肚子里面。

    “朕有件事正要找内阁问问。”朱厚炜冷哼一声,目光极其锐利的从内阁七老的脸上扫过道:“宣府独石口之战,守军战死一千一百三十七人,按照朕亲自制定的阵亡抚恤条例,每位阵亡之兵最低抚恤两百两白银,另有最低十亩土地免税,朕想问问,此事可曾落实?”

    杨廷和等内阁诸老面面相觑,显然不太了解情况,便只能硬起头皮道:“此事是兵部负责,臣需要问过王尚书才能知晓内情。”

    朱厚炜冷笑道:“户部年年缺银子,还说欠了官员和勋贵多少的俸禄,这银子朕认了,三百万两户部拿了,户部每年盐税不到三百万两,朕给了五百万两,户部再无缺银之虞,如今各地税司正在筹办,届时商税收上来,大明财政困境将会一去不复返。

    然而阵亡将士抚恤由兵部督办,兵部也没从户部要银子,这一千多位阵亡将士的抚恤银是朕的内库所出,二十五万两,只多不少!

    然而朕知道的是,阵亡将士的家里最后拿到的却只有二十两,少了整整十倍,而且免税土地更是连影子都没有,朕想知道,户部和兵部就是如此对待朕的恩典和军法条例的!”

 第240章 寒意

    “臣失职。”户部尚书杨一清直接站了出来。

    朱厚炜摆了摆手道:“朕不怪杨卿,如今税司尚未遍布各县,商税也要到嘉靖二年才会正式征收,户部如今千头万绪之事颇多,朕可以理解,但是抚恤银是兵部克扣还是地方官府截留,朕要彻查,这事就交给内阁去办,内阁办的如果让朕不满意,朕会让锦衣卫和东厂去办!”

    “臣等遵旨。”内阁七老领旨,对于皇帝用锦衣卫和东厂来威胁他们,似乎已经习惯的。

    当然,这并非是说这种威胁毫无效果,而是外朝根本不敢赌!

    若是赌的话,赌赢了不过就是压皇帝一头,可要是赌输了,那没准嘉靖朝就会再出一个刘谨!

    当初李东阳和张永里应外合干掉刘谨是不假,可那是因为正德皇帝好忽悠,可你看看嘉靖皇帝,他是个好忽悠的主?

    而且在刘谨权倾朝野那几年,满朝大臣多少被其迫害过,在其没有倒台之前,谁不是小心翼翼做人,外朝实在是再也经不起那样再折腾一回了……

    皇帝现在很显然是要借抚恤银的事对外朝发难,不过似乎并没有掀起大狱的意思,这就好办多了。

    朱厚炜确实没有掀大狱的意思!

    因为他没有太祖皇帝的威望,如今更是没有对文官集团动手的底气,他确实信任任兴这一类陪他一起长大的贴身宦官,但是他同样不敢对宦官过于放任。

    历史上血淋淋的教训太多了,如果说宦官群体就是一群猛犬,那么能够握住犬绳还有给其上嘴套的就是皇帝,可一旦皇帝松开了绳子,解开了嘴套,那么宦官或许就会成为伤人的恶犬!

    手中无剑和有剑不用是两个概念,朱厚炜就是要让满朝知道,他手里有猛犬,至于我用不用,那要看满朝上下如何抉择!

    这就是威慑!

    说起来也是皇帝的悲哀,堂堂九五至尊因为要脸所以被文官压制,最后反倒要用不要脸的来反击……

    可说到底还是因为朱厚炜需要时间,就好像他也想立刻就开始征收商税,但很显然没有遍及天下的税司,就算收了商税,最终也会被地方各级官府贪腐掉很大一部分。

    有了税司,单独核算税收,就算有贪腐也不可能那么明目张胆,另外天眼组建同样需要时间。

    想要组织起一张如此庞大的暗网需要海量的时间去渗透,最后一层一层形成一个牢固的谍报体系。

    当然最花时间的还是兴学,只有分门别类的人才大量涌现,才能让朱厚炜拥有足够和文官集团掰手腕的能力和底气!

    否则一旦触及文官集团的核心利益,整个天下治政体系都得瞬间混乱,那样的代价,至少朱厚炜承受不起。

    在这些工作没有彻底完成之前,朱厚炜有足够的耐心去等,甚至和文官对抗的时候可以做出适当的让步,而不是放出太监这个群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杨廷和等阁老也不纠结皇帝带皇后偷溜出宫的破事了,因为皇帝已经抛出了抚恤银这件事,为的自然是让他们闭嘴!

    “大明将士为国戍边,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一往无前,他们战死在沙场,为的是不让大明的百姓遭受敌人的欺辱,为的是这天下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更是为了大明的江山能够社稷永存!

    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诸位爱卿才能安心治政,甚至才能风花雪月,他们战死于沙场之上,朝廷没有褒奖,甚至还克扣抚恤,剥夺他们原本该享有的荣耀。

    长此以往,岂能不让大明将士寒心!因此朕决意!

    任何一位将士战死之后,其家皆赐予光荣之家称号,朕会亲书牌匾令天下各地官府篆刻,届时各地若有烈士遗体运送回乡,各地官府当派遣衙役敲锣打鼓送匾入户!

    烈士若有家眷,家眷则是烈属,除了必须之抚恤,每月可从官府领取一两银子的用度开支,烈士若无兄弟却有高堂在世,则官府奉养高堂终老!

    另在京城选址,朕要建一座‘大明烈士纪念碑’,用以缅怀战死之英灵,另在立碑处建立庙宇,名为英烈祠,日日香火不绝,以为祭奠!

    还有,着兵部有司将每一位战死将士的姓名、籍贯、生平、此生征战履历、功绩全都登记造册,供奉于英烈祠内,供后世查证!”

    一套组合拳下来,内阁七老直接懵了……

    然后就是寒意袭遍全身!

    天子这是要大幅度拔高武人的地位!

    七老总算是明白了,嘉靖皇帝不但是要死死抓住兵权,而且还要文武相制!

    至于一直以来,文官压制武将,劝谏君王的那一套说辞,无非就是武将一旦势大,那么天下必然不稳,武将若是造反,必然糜烂一方甚至造成席卷天下的兵灾!

    但是七老以极其敏锐的嗅觉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事实!

    那就是如果按照天子这一套政策施行天下,那么天下将士必然归心,武将蓄养家丁将成为无根之萍,彻彻底底沦为历史!

    届时,全天下当兵誓死效忠的对象就只有当今天子一人,至少在嘉靖朝是如此,武将想要谋反将会成为笑话,因为只要他们谋反,立即就会遭受手底下当兵的反制,直接被捆起来扭送到天子面前都实属正常。

    收拢人心这一块,当今天子可以说是已经玩到了登峰造极之境!

    收武人之心是如此,对待文官同样如是,就比如天子要反腐,天底下的官员都极其不满,但不满能如何?

    难不成说他们还能光明正大的反对天子反贪?

    既然不能,那便只能默默承受,只不过以后贪腐的时候更小心、隐蔽、收敛些罢了。

    然而这个时候天子又抛出高薪养廉的策略,化解官员怨愤的同时,也让那些不怎么贪的官员感叹圣天子在朝……

    这就是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

    朱厚炜似乎很满意内阁的震惊,于是脸上的阴郁之色稍减道:“诸位爱卿既然来了,那便随朕一起去工业园转转?”

 第241章 产能

    通州工业园占地三万余亩,内有大大小小的厂房上百!

    上百厂房,重中之重自然是炼铁区和军工制造区。

    七位阁老皆为当世大儒,道德文章写的自是一流,诗词歌赋更是当世风流的一等人物,他们精研经史子集,熟读四书五经,如果放在后世,那就是绝对的国学专家。

    然而,也正是因为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经典,让当世读书人极度缺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种现象甚至要持续到民国!

    就拿满清后期号称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都闹出诸多啼笑皆非的事,更别说几百年前的大明读书人了。

    这是儒家的局限性,至少在朱厚炜的眼里是,儒学尽管并非一无是处,可让儒家读书人死死把持住政治显然是不合适的,他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去研究学问,而不是用僵化的思维去治理天下,然后唾弃一切非儒家之学。

    让朝堂变成儒家的一言堂,这才是儒家的原罪!

    想要开拓创新,想要求同存异,想要大明突飞猛进,那么儒家可用,但绝对不能重用,在这里,在这通州工业园,已然寄托了朱厚炜改变大明的全部希望。

    七八辆马车载着朱厚炜和内阁七老朝着工业园进发,第一站便是炼钢厂。

    占地最广的炼钢厂厂区内绿植成林,到处都是忙忙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