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征服者-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不过这种事只可一不可二,要是干多了,藩王要是不跳脚,冲出来跟朱厚炜拼命才怪。

    筹建大铁厂和天津卫船厂是朱厚炜布局天下的第一步,之所以交给藩王,其实也是权衡之后的考量。

    按理来说,这样的大工程,朱厚炜会在文官、宦官、勋贵以及宗室当中四选一。

    文官集团的操守朱厚炜信不过,没别的原因,就是单纯的认定文官的私心太重,因为文官自己身后都是有庞大家族的,他们考虑得失的第一前提不是大明而是自己的家族。

    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官员也是人,是人就有私心,这一点就连朱厚炜都不例外,他就算将心比心,也不认为自己能在面对巨大利益的时候能够不上下其手,中饱私囊。

    当然,朱厚炜可以委派监督官员,但监督官员也是官,官官相护你当是说着玩的?

    他也可以派永王府学堂里已经毕业的学子去监督,这些孩童对朱厚炜的忠诚毋庸置疑,但是就算是这些孩童掉进这个大染缸里面,也难免会被拉拢腐蚀掉。

    更何况,这些孩童对于朱厚炜的用途太大了,他们是一颗颗新学或者说杂学的种子,是要在全大明各地生根发芽的,过早的折了,这个损失至少现在朱厚炜承受不起。

    再说了,这部分孩童也太少,现在毕业还能让朱厚炜拿得出手的,满打满算也就两三百罢了……

    永王府学堂前后招收了七届学童,总人数超过四千,按照学堂学制是七年,七年之后进行结业考试,合格者顺利毕业,然后由任兴亲自安排工作。

    在这七年内,这些学童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读书,纯粹的填鸭式教育,而且进行的还是军事化管理。

    不过这个时代孩童的自律性要比后世高太多了,在后世抵抗诱惑能力不强的孩童,被游戏机、漫画书、书、电脑、手机包围,想要自律到能够完全隔绝外界诱惑谈何容易。

    可如今这个时代的孩童能有多大诱惑,估计吃好的,穿好的就是对他们而言最大的诱惑了,朱厚炜让他们吃饱穿暖还给他们书读,这已经不仅仅是恩赐,甚至可以说这些孩童都已经把朱厚炜当成了神、菩萨,如果他们还不好好读书,还能算是个人?

    只不过读书这种事也要看资质,后世有句话说的是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天赋,就一定能够成功,可又有多少人想过这百分之一的天赋甚至比九十九的努力更加重要?

    有些学童很努力很努力,但是成绩不敢说差,但肯定不优异,学堂的课业很繁重而且还算驳杂,就会让一些资质一般的学童跟不上,跟不上就很自然的成绩差,成绩差毕业考不合格,就得留级……

    所以这事不能急,急也没用,唯有等到王守仁将天下兴学事给落实到大明绝大部分地区,然后再等新学读书人从府学、州学结业,那个时候朱厚炜手上人才济济,也就有了撼动儒家的底气,不说把儒家一棍子打死,至少不能继续让儒家独霸朝堂。

    然而这个时间很长,起步八年……

    还有宦官,大明的宦官,尤其是大太监和其它朝代有很大不同,大明的宫里面可是有内书堂的,这是一个专业培养太监读书的学校!

    宫里面的小太监被净身之后,只要年龄合适就可以进入内书堂学习,而教授太监的则是翰林院翰林或者大儒!

    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机构,完全是因为皇帝太懒,当然,好不容易命好投胎到了皇家,还他么成了皇帝,难道不该好好享受人生,难道不该每天左拥右抱,纸醉金迷?

    皇帝又不是苦力,让他整日批阅又长又臭的奏折?他是来享受的还是来受罪的?

    就连雄才大略的永乐皇帝都设立了内阁来帮忙分担政务,其他皇帝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内阁也不可能帮皇帝批奏折啊,于是司礼监的太监,作为皇帝的身边亲近人,他们就该出来分担分担压力了。

    司礼监作为各监之首,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有掌印之权,当然掌印说白了就是盖章的,但是皇帝不耐烦,于是把批阅和盖章的权力全部给了司礼监,再到后来又出来一个东厂,而东厂的提督也是司礼监的大档,于是司礼监在大明历史上权力终于达到了巅峰。

    甚至只要皇帝全力支持,司礼监的大太监就能死死压制住外朝,刘谨和魏忠贤就是大明宦官的巅峰代表人物。

    司礼监的太监需要批奏折,等于是要替皇帝拿出处理意见,那么没有真凭实学怎么行?

    于是内书堂出现了,内书堂的小太监说白了就是大太监的种子,是有很大机会进入司礼监成为皇帝的贴身秘书的,当然,前提是能拜一个好干爹……

    小太监和外面的书生不同,外界的读书人走科举出仕的路子,就算走不通连个秀才都考不上,他们也能去成为先生,去执教私塾或者成为殷实人家的西席,一句话,锦衣玉食谈不上,但优渥的日子还是有机会过上的。

    但是在皇宫里面,小太监虽然不需要科举,但是竞争更惨烈,可以说内书堂里面的任何一个小太监彼此之间就是劲敌。

    皇宫里面的位子就那么多,如司礼监和御马监那样的地方位子更是稀缺,想要从内书堂当中脱颖而出,他们从小就要经历空前残酷的尔虞我诈。

    想要出头的小太监不但要机灵还要学业好,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理念,就是你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出人头地,而是如何在皇宫这个残酷的斗争环境当中坚强的活下去!

 第255章 权力的诱惑

    逆境使人成长,竞争越是残酷就越是能刺激人的潜能,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太监,不管是腹黑程度还是斗争经验都远远不是外界那种没有经历过官场斗争,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可比的。

    而且也正是因为竞争激烈,小太监读书同样无比刻苦,外界的书生可以完全脱产,把头埋进书堆里面去读,但是宫里面不一样,不管是大太监还是小太监,他们的职责就是伺候主子,也就是说他们只有有限的时间去读书,自然更加珍惜宝贵的读书时间。

    每一个能成为内书堂佼佼者的小太监的学问不敢说堪比翰林学子,但是要拿到科举场上溜一遭,进士不敢说,但是举人绝对不在话下。

    比如万历年间的冯宝,这家伙的学问就连外朝都赞佩有加,说他如果科举,必进一甲。

    当然,这里面有冯宝和张居正是政治联盟的因素在内,所以人捧人不算稀奇,可要是冯宝没点真东西,就算想捧那也得能捧的起来先。

    只不过太监因为身体残缺,导致心理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问题,他们好不了美色,便只能追求权力和金钱。

    权力如同世间最醇厚的美酒,男人视之如命,太监不算男人,但终究是男人阉割掉的品种,他们岂能对权力没有追求?

    更何况宫里残酷,只有一步步往上爬,爬到巅峰,哪怕还是奴才,也是大个的奴才,刘公公被凌迟,死的堪称惨不堪言,可刘公公死之前,一只手压服整个朝堂,两只手拍出去,整个天下都随之震颤。

    死又如何,至少活着的时候痛快过,风光过!

    权力就是毒药,让太多的人明知道吃下去可能会死,也不一定能够挡得住其诱惑。

    而金钱则是底气,是存在感,是虚荣心,能够让太监觉得自己被重视,觉得自己能够狐假虎威压文官一头的东西。

    太监之所以大多贪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这些,可实际上黄白之物对于太监有那么重要吗?

    宫里的太监很多是活不下去了才选择净身这条路,要么就是从小被家里人给送进了宫,他们大多数要么早就没了家人,要么就是痛恨。

    他们在宫里虽然是伺候人的,可不缺吃喝用度,有黄金白银也多数没个用的地方,大太监死了以后,皇家没准还能赐个坟茔,小太监就是草草掩埋了事,要钱有多大用处?

    可有用没用是一回事,贪不贪是另外一回事,朱厚炜信任太监,但是信任的都是当初永王身边的太监,这和朱厚照信任八虎是一个道理,对于宫里面的绝大多数太监,朱厚炜是不可能信任的,也无从信任。

    朱厚炜身边有六大太监,早些年染病死了一个,还有三个现在是数理化专业人才,原本在永王府学堂教授学童,现在抽身出来去了通州参与工业园的新建和管理。

    另外两个就是洪济和任兴,洪济如今是军中的铁面阎王,为了主子的强军事业正在努力榨干自己身上的每一滴血。

    至于任兴,那是大伴,属于和刘谨一个级别的贴身亲近人,更是如今朱厚炜处理政务的最大帮手,朱厚炜什么都能缺了,可还真不能缺了任大伴。

    一朝天子一朝臣,宫里也是如此,正德皇帝跑了,原先的八虎……

    刘谨被凌迟,谷大用等几人要么被发配去了南京,要么被打发去了泰陵守着,只剩下一个张永,因为后世名声不错,也是个能办实事的,所以被朱厚炜继续留用,如今坐在司礼监掌印的位置上还算稳当。

    所以现在就算朱厚炜想用宦官也没得用,更何况他对不知根不知底的太监也不敢大用,这群阉人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虐民手段层出不穷,万历年间的矿监把民间搞的怨声载道,就是典型的例子。

    撇开文官和宦官,朱厚炜剩下来的选择就只有勋贵和宗室,这两者的共通性就在于都是仰仗祖宗的余荫过日子的,其中不乏好鸟,但是坏鸟更多。

    既然只能在两者之间择其一,那朱厚炜自然更倾向于宗室,毕竟都是自家人,而且还被自己坑过,于情于理都该给宗室一个机会。

    至于宗室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会不会给他玩豆腐渣工程,这一点朱厚炜并不担心,因为他有后手!

    只要宗室不做的太过份,那么他就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若是过了,他自然也有应对的手段,届时也不能怪他心狠手辣。

    乾清宫内的藩王都在窃窃私语,自然而然根据亲近程度分成了几十个小团体,别指望大家都是宗室就能有多团结,那是不现实的。

    这就跟后世,大家都是同姓的时候为了拉近关系可以说咱们五百年前就是一家一个样。

    所以要说朱厚炜对宗室下手的时候会有多大的心理负担,那纯粹就是扯淡,充其量也就对三代以内的近支稍微有那么些许的愧疚罢了。

    朱厚炜是好意,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就算是好意,诸王也不介意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朱厚炜真正的用意,这就是坑诸王之后的后遗症了。

    赵王朱佑棌出列道:“陛下,臣王有些疑惑,还请陛下告之。”

    赵王传到朱佑棌,和皇室还算是不远不近的关系,至少要比什么秦王、唐王要亲近多了,算是朱厚炜正经的王叔。

    “王叔有何疑惑,直说便是。”

    赵王见朱厚炜还算礼遇,脸色顿时一松道:“臣王的疑惑也是诸王的疑惑,是想问问陛下,就是不管是修大铁厂或者船厂,中标的藩王是否要垫资修建?”

    朱厚炜笑了,赵王这话说的太明显了,明摆着告诉他,我们被你坑惨了,已经不相信你了,你要是让垫钱修建,那十有八九是坑,他们到最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