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征服者-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问都不用问,这一次想要得到天子接见,五所乡学肯定不够,十所必然是起步!

    等到王守仁办完了湖南学事换到下一个地方,比如湖北,估计十所都未必够看了。

    也就是说,对于湖南的商贾来说,这是一次花小代价就有机会获取大收益的机会,错过了这样的机会,就只能跟南直隶的商贾们一样去跳脚。

    “草民捐十所!”大商胡浩一拍胸脯,似乎是下定了决心。

    胡浩话音一落,顿时有几位身家和其差相仿佛的商贾纷纷跟进,要求捐十所乡学。

    王守仁没说话。

    “十所?”周博嘿嘿一笑道:“我捐二十所!”

    此言一出,王守仁也微微有些侧目。

    二十所乡学……按照一所乡学耗资四千两来算,二十所可就是八万两!

    湖南周家果然是财大气粗!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周家祖上出过三位进士,最高曾经官至英宗朝的一部侍郎,如今周家也有旁系子弟在朝为官,当前家学中还出了两位举人和十几名秀才。

    虽是商贾之家,可要说是书香门第倒也不差!

    也正是拥有这等雄厚背景,周家的生意做的极大,涉及到粮食、茶叶、当铺等等十几个行当,乃是湖南地界上名副其实的首富!

    “周秀才要捐二十所乡学?”

    周博也有秀才功名,不过这辈子也就只能是秀才了,为了挑起家族生意的重担,便放下了四书五经拿起了算盘……

    不过周博也确实是位经商奇才,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便让周家的资产多了三成,彻底坐稳了湖南首富的宝座。

    如果王守仁巡学天下第一站去的如果不是南直隶而是湖南的话,就算召集湖南商贾,周博就算给王守仁这个巡学使的面子来了,可最后捐的乡学也不会超过三所,甚至只有一所。

    因为这家伙不但在官场有背景有人脉,自身也是铁公鸡一个,你指望在铁公鸡身上拔毛?

    但是这位铁公鸡突然间一反常态,竟然要捐二十所乡学!

    于是所有的商贾尽皆傻眼,就连王守仁都怀疑自己听错了……

 第300章 乡学建疏

    “正是!”周博肃声应道,仿佛湖南商界出了名的铁公鸡不是他周博,而他周博就是那个为了响应天子大政,为了造福桑梓,不惜舍家破财的大善人!

    “善!”王守仁笑道:“诸位有所不知,天子日前派锦衣卫来给本官送了封密信,信中说了,本官在湖南兴学若是一如南直隶故事,那么陛下此番会在闲暇之余召见湖南境内捐学最多的三位大商,其余捐学较多之商,也会赐匾嘉奖!”

    众商等的就是这准信,现在王守仁把话已经放在这了,众商心里面自是有底。

    王守仁将众商的表情尽收眼底之后叹息道:“本官在南直隶兴乡学两千余,然对于南直隶而言,尚未铺设全境,这里面商贾们出力甚大,本官也不会将所有乡学筹建之事尽数交给商人,故而让巡学衙门的属官继续督促南直隶办学事,而本官则来了湖南……

    对于湖南如何布学,本官还是打算延用南直隶之法,先给湖南本土商贾们一个机会为天子为朝廷分忧的机会。

    诸位可知天子让本官巡学天下,要本官用多久的时间完成天下巡学事,要做到这一点,又要花多少银子?”

    众商摇了摇头。

    “五年,陛下给了本官五年的时间,而银子则需要万万两以上!”王守仁叹道:“诸位都知道,陛下将盐政实行承包制,每年从盐政的收入能达两千五百万两,可要是天下兴学由财政一力承担,这盐政的银子就得全部投入进去方可。

    身为大明之臣,自当为君王分忧,因此本官会找上你们,一来是为君王分忧,二来也是为了给诸位一个正名正身的机会。”

    “我等谢过王大人。”众商拱手。

    “要想将这乡学铺设湖南全境,差不多需要两千所,本官会主持千所乡学之筹建,后续的则会交给来日于各州设立的巡学衙门中的官员去办,届时还望诸位鼎力相助才是。”

    “岂敢,岂敢。”

    王守仁笑道:“既如此,本官也不矫情,诸位都是湖南本地大贾,自身出力乃是应有之义,不过力量终归有限,因此本官希望诸位大商能够发动本土众商,共同参与,哪怕那些财力一般之商,也可联合起来同建一所,人多力量大嘛,只要众志成城,这天下能有什么难办的事?”

    “王大人说的是……”众商再次回应,只不过王守仁这话听进去几分,估计也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湖南和南直隶一样,但凡捐资修建乡学之商,皆可获得冠名权,比如周东家捐的这二十所乡学,皆可命名为周博乡学或者周氏乡学等等,如何命名,皆由诸位东家自专!”

    “我等明白。”众商纷纷点头,王守仁在南直隶兴学之事,众商都已经打听的清清楚楚,这冠名权,众商自然也知道。

    “既如此,本官也不多言,诸位东家这便去登记,将要捐学的数量和地址录好了,以后得闲,本官当在府城设宴,款待诸位捐学之盛情。”

    王守仁端起茶盏,众商会意,纷纷告退。

    等到众商离去,王守仁回到书房,展开奏章开始奋笔疾书。

    想当初王守仁被任命之后,是怀着空前壮志,想要以兴学之事来磨砺自身的圣人之道,然而只有身处其间,才知道当初的想法有多可笑。

    按照天子的规划,是要以乡学为基石,面对寻常穷苦百姓来开启民智,然而全大明有多少乡镇?

    简直多如牛毛!

    凭借一个巡学衙门,想要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至少在初建阶段可以说的上是难如登天。

    利用商贾,是用官身和名声来强压,让那些根基不深厚的商贾明白,与其为了区区万两银子就去得罪一位二品重臣,这样的代价值得不值得,这就叫权衡利弊,商贾的心里面自己都有一杆秤,他们自己能衡量出来轻重。

    至于名声则是推波助澜,商贾名声不好,尤其是大商,哪怕你再如何有钱,寻常百姓一边羡慕,一边还会在你背后吐口水,说你为富不仁,说你浑身铜臭。

    现在商贾捐学,造福于桑梓,这种质疑声必然会小很多,商贾们也不会拒绝这种行小善搏大名的机会,只不过他们平时或许会做做修桥铺路这一类的事,这可能是自发也可以是官府要求,只不过现在换成了建校,而施压的变成了朝廷罢了。

    抓住商贾逐利的心理,让他们知道天子有多重视兴学,让天底下的商人觉得有利可图才是根本。

    这个利可以是实打实的利,也可以是邀名的利。

    可要是觉得就如此简简单单便能将兴学办成功,未免想的也太简单了。

    王守仁自己可以秉承一颗公心,可以为了自己的理念不惜一切,也能为了天子的恩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衙门呢?

    巡学衙门筹建天下之学,这里面可以贪污腐化的地方太多了,如果仅仅只靠他一个人,估计累死都未必能完成天子的大业。

    在王守仁看来,天子以乡学为基,还是有些过于激进。

    如果让他来定兴学之策,那么他一定会以县学作为根基,至于乡学可以让各乡乡老、望族和大户去办。

    然而天子的意思是由大明的财政来主导完成兴学事,当今天子固然是财大气粗,可银子这么个花法,就算王守仁都觉得肝胆皆颤。

    大明朝才摆脱财政困境几天呐,就算天子捞银子的手段层出不穷,可将学舍落实到乡,也委实有些浪费了。

    当然,作为拥有全权的巡学使,王守仁自己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办,但是那样耗费的时间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不要说是五年,恐怕就是十年二十年都未必能将乡学开遍天下。

    所以现在王守仁需要得到天子的旨意,这旨意就是让天子去让各乡筹建乡学,而巡学衙门的重心则放在县一级上面。

    如此一来,王守仁有把握让朝廷或者说天子内库不耗费一钱银子就把兴学之事给办妥!

    一念及此,王守仁落笔疾书道:“臣,王守仁乡学建疏……”

 第301章 草原

    无边大漠,苍茫草原,这里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诞生出一个个诸如匈奴、突厥、契丹这样强大的游牧政权。

    这些强大的游牧政权和中原王朝乃是永世之敌,一旦强盛,必然南顾,以至生灵涂炭,血流飘杵。

    两千年来中原幸有强汉盛唐,将凶悍的草原政权揍的满地找牙,最终消失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可亦有五胡乱华之时的惨烈,北方汉民在空前的浩劫之中,险些被灭种。

    三百年前,成吉思汗崛起于大漠,半生征战,一统草原,自此黄金家族的铁蹄征服了几乎所有能够看得见的城邦。

    四大汗国让整个世界为之颤抖,兵锋过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覆灭北宋的金国倒在了蒙古铁骑的马蹄之下,和大宋纠缠百年,让大宋头疼欲裂的夏国灰飞烟灭,最终号称文人盛世的大宋朝终究无力回天,崖山一战,唱出了一首千古悲歌。

    也是自崖山之后,蒙古恶狼窃居华夏,悍然将百姓分为四等,种姓制度取代了中原文明,最低等南人的命甚至等同于一头驴!

    百年屈辱,兴有洪武大帝崛起于世,驱逐鞑虏,扫荡妖氛,终使华夏正统复归于汉人之手,永乐大帝五征漠北,剿灭掉了残元最后一丝元气!

    然而好景不长,面对崛起的瓦剌,英宗皇帝听信宦官王振的谗言,举兵无十万征讨瓦剌,终在土木堡惨败,自己以帝王之身身陷囹圄外,还将大明的元气一朝丧尽。

    北京保卫战,若非于谦力挽狂澜,只怕汉人道统将因之而覆灭,重演旧元惨事。

    大明乃是从暴元手里夺回的江山,可也一样是饱受灭而不亡的草原民族肆虐的王朝,任何一位大明的百姓,不论是哪一代帝王,都曾经想象过能彻底解决掉草原之患,恢复祖宗的无上荣光。

    然而终究也只能想想罢了。

    到了嘉靖朝,独石口一场堪称匪夷所思的大捷震惊了天下,震惊了朝堂,屡屡寇边,让大明不甚其扰,甚至损失大量人口的瓦剌部小王子被重挫!

    就在满朝上下以为九边至少能太平数年的时候,内阁得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

    宣府总兵,威武候朱寿召集六边精锐骑兵出关!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如今的大明朝廷而言,求稳乃是重中之重,只要蒙古人能不南下寇边就该烧香拜佛了,还主动出兵?

    不是说大明不能主动出击,而是妄动刀兵风险实在太大!

    草原茫茫,一旦迷失方向,又断了补给,那么对于征伐之军而言就是灭顶之灾!

    最气愤的还是王琼!

    身为兵部尚书,调兵遣将乃是其职责所在,按制,大明任何军事行动,是否出兵的决定权在皇帝,但不是说皇帝要出兵就一定毫无掣肘的。

    大的军事行动,户部需要准备钱粮,内阁需要决定安排谁去督军,宫里面需要任命谁去监军,兵部需要签发出兵条文等等一系列乱七八糟的琐碎之事。

    甚至可以说,大明自土木堡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