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征服者-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的军事行动,户部需要准备钱粮,内阁需要决定安排谁去督军,宫里面需要任命谁去监军,兵部需要签发出兵条文等等一系列乱七八糟的琐碎之事。

    甚至可以说,大明自土木堡战败之后,皇帝对于军队的掌控就已经弱化到了极致,甚至可以说皇帝真正能够掌控的直属军队就只剩下了皇城宿卫和禁军三大营。

    当然出现这样的局面很大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土木堡的大败让皇室蒙上了阴影,认为兵者乃凶器,触之不好没准就会英明尽丧。

    更何况也是自土木堡之后,勋贵将门的势力损失惨重,大明将门的力量直接丧失了对抗文官集团的资本,为此,文官的势力也变得空前强大,限制甚至压制了皇权。

    当然,之所以能压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皇帝自身,大明可不是大宋,大明本身就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王朝,洪武大帝为了不让相权制衡君权,直接把宰相这个传承千年的制度都给直接废了,文官想限制皇帝?

    那也得皇帝心甘情愿才行。

    大明的文官要是真那么厉害,也不至于被刘谨、魏忠贤这样的阉人给彻底压服,要知道皇帝干死刘谨这样能压服天下的大宦官也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罢了。

    面对皇帝放出来的一条狗,满朝上下都瑟瑟发抖,更不用说皇帝要亲自撸袖子下场和大臣放对了。

    崇祯时期,东林党的力量堪称空前强大,可面对并没有太大根基的皇帝又能怎么样?

    除了撒泼打滚外便是使劲忽悠,崇祯一朝十几年换了几十个内阁首辅,可见所谓的文官力量在拥有大义名份的绝对皇权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是多么的可笑和不值一提。

    崇祯皇帝要是但凡能不要脸一点,大明王朝也不至于那么快落到那样的下场。

    对于大明历史多少有些了解的朱厚炜很清楚,大明的文官看起来很强势,然而不过就是一群色厉内荏之徒,他们就像是弹簧,只要君王足够强势,能够给予足够的压力,那么满朝上下被压服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另外,朱厚炜太清楚军权和财权对于君王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军队的绝对支持,皇帝就是大臣们眼里的吉祥物,没有财权更是处处掣肘,什么事都别想干的成。

    当然就算皇帝无法绝对掌控军队,文官也同样掌控不了,否则刘谨就凭东厂番子就想压服朝堂?

    那兵部一道行文,调集一卫兵马就能把刘谨拍成狗屎。

    别说什么私自调动军队是谋反,儒家还是有不少有气节,敢于舍生取义的直臣的,他们要是调集军队干死刘谨,会有什么下场?

    无非就是上断头台,被满门抄斩罢了。

    相比起诛杀刘谨,除魔卫道来说,死根本不值一提。

    但是不管是刘谨时期还是魏忠贤把持朝政的时代,这样的事都没发生过,不是文官不想,而是根本没有那样的权力,简单点说,没有皇帝的旨意,光靠兵部根本调动不了军队!

    你文官想舍生取义,当兵的凭什么跟着你一起作死。

    文臣舍生取义了,没准还能落个忠义之名,没准以后还能被平反,武将呢?

    肯定死的不能再死,而且是永世不得翻身那种……

 第302章 慎言呐

    朱厚炜之所以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改革掉禁军三大营,是因为三大营本身就是直属皇室,兵部根本无权干涉。

    而能在整编神策军之后顺利整编京城二十六卫,则完全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朝廷根本没心思在军队的事上面和皇帝抬杠。

    那个时候藩镇、盐政乃是税政的事让满朝应付不暇,哪里有精力和皇帝为了军队改制的事扯皮。

    当然这还仅仅只是外因,真正的内因是什么?

    是财政!

    大明的军队除了自给自足的各地卫所以外,不管是京营还是没有多少土地的二十六卫以及边军,其军饷和粮草都需要朝廷供应,也就是兵部跟户部要银子,要到以后再分发给各个驻军。

    皇帝如果要掌控全天下的军队也不是不可以,那么这养军的银子就该皇帝来出,当然养军的银子皇帝肯定不会从自己的小金库里面拿,那便只有找户部。

    兵部跟户部要银子养军,名义是堂而皇之的,你户部不给,那军队要是哗变甚至劫掠地方的责任就该户部来背,不背都得背。

    但是皇帝不一样,皇帝跟户部要银子养军,户部肯定会哭穷,肯定会缺斤短两,那么不足的就该皇帝去补,拿什么补?当然是内库的银子去补。

    内库的银子不够贴补?那和户部没关系,实在不行,皇帝就缩减宫中用度,少一点奢华嘛。

    总之,户部在皇帝面前扮演铁公鸡这样的角色早就扮的炉火纯青,皇帝虽然是天下至尊,可只能认栽,除非皇帝自己有银子。

    朱厚炜有银子!

    不但有银子,而且银子多的让户部流口水!

    有了银子就有了底气,那么皇帝整编军队没用户部一文钱,满朝官员凭什么反对?

    皇帝养军队本身就是天经地义的,文官想要揽住军权不放?

    你想干啥!

    更何况文官把持军队财政,目的就是不想皇帝重用武人,甚至是穷兵黩武,否则的话身为满身浩然正气的文官谁他么愿意和臭丘八打交道。

    然而是可忍,孰不可忍!

    几乎快要名存实亡的兵部本身就已经够憋屈的了,现在倒好,现在兵马出关,很显然是要和草原决一死战,可这么大的事,兵部甚至内阁都一无所知!

    谁给威武候调动六边精骑的权力,兵马出关的调兵文书在哪?粮草转运是如何安排的?

    最重要的是兵马出征,哪怕只有几千精骑,可督军的文官呢?

    这才是朝臣最不能忍受的地方!

    对于将武臣崛起提防到骨子里面的文官来说,将门势力的抬头是绝对无法容忍的,皇帝就算要玩平衡,也应该在朝堂扶持出两派来,而不是引勋贵集团来和文官争锋!

    于是此刻御书房内的气氛已然凝重的一塌糊涂。

    哪怕此刻御书房里面只有杨廷和、杨一清和王琼三个人。

    杨廷和乃诸臣之首,他被架着来是没办法的事,而王琼是兵部尚书,他就是来兴师问罪的,至于杨一清则是被王琼裹挟着而来。

    之所以裹挟杨一清,是因为杨一清知兵事!

    杨一清曾经督理陕西马政,在此期间平定边疆进犯,正德即位后,数万蒙古军入侵固原,总兵官曹雄拒绝派兵援助,杨一清于是率轻骑自平凉昼夜行军,抵御入侵并发动奇袭,击退蒙古军的进犯……

    如果说当今嘉靖朝谁最够资格督师边镇,乃至引兵出关掀起大战的话,非杨一清莫属。

    这也是满朝上下能够接受的人事安排,毕竟杨一清是正经科举出仕的文官,他就算得再大的军功,文官或许会眼红会嫉妒,但是肯定不会排斥。

    王琼身为兵部尚书,但没有领兵征战也没有率兵平叛的经验,所以把杨一清拉着,意思也很明显,就是告诉皇帝,文官当中不是没有知兵事的大臣,皇帝能任用武人,为什么不能信任文官!

    至于其余内阁阁臣和朝堂上另外一些大佬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似乎不愿意趟兵事这样的浑水。

    “王爱卿说完了?”等到王琼滔滔不绝的陈述完自己的观点,朱厚炜这才抬头看向眼前这个恨不得把满嘴口水喷到自己脸上的大臣。

    当然,大明可不是大宋,大宋有太祖誓碑约束皇帝,大明可没有,王琼真要想学包拯,那就是大不敬!

    朱厚炜漫不经心的态度让王琼很不爽,微怒道:“臣请陛下下旨给武威候,并将之押送回京,判其妄动刀兵之罪,夺其爵位,贬为庶民!”

    王琼也知道让皇帝杀了朱寿那是肯定不可能的,谁让朱寿任宣府总兵的时候恰好有了独石口大捷呢。

    这场震惊天下的大捷,极大的振奋了万民之心,也一扫军伍中的颓废之气,要是杀了朱寿,必然会让万民不满,让天下军队的将领不满。

    真要到了那一步,皇帝肯定会把他王琼推出来平息内外怨愤,这样的结局肯定不是王琼自己所能接受的,好不容易熬到如今这个位置,对于他来说最需要考虑的已经是身后名了,岂能因为一个武将而晚节不保!

    “朱寿领兵出征草原,是朕的旨意!”

    “臣知道!”王琼呛声道:“若非陛下的旨意,威武候自不敢领兵出关,可陛下此举不合大明制!”

    “无需和朕谈这个制那个制,在朕眼里天底下就没有万年不变的成法,更不存在永世不移的制度,治理天下当因时制宜,而不是死抱着教条不放,那样治不好天下,也不可能让社稷永存!”

    三人目瞪口呆……

    诚然,当今天子确实不把什么制度放在眼里,只要他认为不合理的,该改的就一定会动手,这一点早就在朝堂上下形成了共识。

    但是知道归知道,约定俗成是约定俗成,大家在无力反对的时候也只能装傻充愣,可如今天子直接把话挑明了来说,就等于是在公然藐视、践踏!

    这让三位重臣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陛下,慎言呐。”杨廷和忍不住叹息。

    朱厚炜无语,身为天子,大明帝国的君王,万民的主宰竟然还要慎言?

    神他么慎言……

 第303章 摘帽

    朱厚炜很清楚朱厚照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学冠军侯那样兴兵草原,但是身为皇帝,他有太多的无奈和太多需要背负的东西,而这些都是压迫在他身上让其难以动弹的根本。

    不过好就好在他还有朱厚炜这么个亲弟弟,于是找准了机会,这家伙便果断甩锅,将压得他喘气都不顺畅的皇位如垃圾一样砸在了朱厚炜的身上。

    没了皇冠的约束,对于朱厚照而言就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他也终于可以实现自己成为一代名将的梦想。

    独石口一战,让蒙古小王子一时半会不敢再南侵,可对于朱厚照而言肯定是难以忍受的,所以主动出击纯属必然。

    至少当朱厚照领兵三千出关的消息摆在朱厚炜的御桌上面的时候,朱厚炜没有一丝一毫的奇怪,相反对于他而言,要是发现老哥能忍住不动弹才叫怪事。

    没错,朱厚照引兵出关压根就没旨意!

    当然,让朱厚照跟他请旨以后再出关,朱厚炜也觉得自己没这么大面子……

    至于朱厚照调集大同、蓟镇等驻边军的骑兵前往宣府倒确实有朱厚炜的旨意,那张加盖了大印的圣旨压根就是空白的,简单点说,就是朱厚照想填什么填什么,而且这样的圣旨还不止一张……

    简单点来说,对于皇兄朱厚照,朱厚炜的态度很干脆,就是不管不问,让他随心所欲,他也相信有新军保护,朱厚照的安全不会有任何问题。

    更何况以朱厚照的性子,你是越想约束他受到的反弹就越大,所以还不如索性放开了放养,你想干啥就干啥,只要你自己不玩命的作死,那么兄弟总归是有重逢的日子。

    但是现在朱厚炜需要替朱厚照擦屁股……

    因为此时王琼已经把官帽摘了……

    大明的官员自己摘官帽一般而言有三种情况。

    一是被弹劾了,官员一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