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征服者-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何况现在国库银子也没那么雄厚,要筑城,要修官道,要修陵,内库,这个那个,要花银子的地方多了去了,皇帝这不仅仅是要败,还要败国库……

    对了,修陵……

    现在正在勘探正德皇帝陵寝,如今看来是不需要了,正德皇帝陵直接成了嘉靖帝陵……

    “告知各地官府,有谁胆敢从移民大政中上下其手,贪污舞弊者,必定严惩不贷!

    告知权贵士绅,但凡有阻拦百姓前往海外者,权贵夺爵,士绅除功名,其家眷一律迁徙海外!”

    几位大臣目瞪口呆,这一手太狠了。

    皇帝要移民,而且重头肯定是隐户,那么那些豪绅家有隐户的肯定不愿意,也一定会千方百计阻拦,可现在这条一出,谁还敢!

 第409章 他么的天才

    “还有诏令愿意移民之百姓,告诉他们只要移民,一旦抵达大洋彼岸,每户最少赐田三百亩,征伐俘虏之蛮夷,尽皆为移民之奴!”

    “臣等遵旨!”

    “现在诸位爱卿总该知道朕为何说没银子了吧,家大业大啊。”朱厚炜叹了一口气道:“征服的本质在于掠夺和殖民,然而英法毕竟是皇兄征伐之地,朕如何好意思让皇兄用抢来的银子反哺大明,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呐。”

    杨一清秒懂!

    皇帝的意思是他不好意思,但是他们可以去找战皇哭穷啊,战皇那么好面子的,怎么好意思拒绝?

    届时不得给大明送一座金山回来……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之大政,这才有了大一统之基础,儒家千百年来统一思想文化,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想要西方之土以最快的速度归于王化,还是要靠儒家啊。”

    “陛下的意思是要……”

    “不错。”朱厚炜点头道:“朕打算送战皇一万儒生,包括各个低级官员,等他们到了之后,可委以重任!”

    “陛下……”杨一清无奈道:“只怕没有多少读书人,尤其是有功名的读书人愿意去往遥远的海外,更无需说是官员了。”

    “如何让儒生自愿前去,内阁想办法,无非就是封官许愿那一套罢了,在那边会有无数的官位等着他们,那些考了一辈子科举连个秀才都没考上的童生为什么不去,至于官员,朕有办法让他们去!”

    “臣明白了。”杨一清岂能不知道皇帝说的是什么办法,不由自主的对那些官员生起一缕同情道:“陛下,如今官制大改,诸多秀才都已经充斥入官场,如今陛下要一万读书人前往海外,只怕大明会陷入人才匮乏之窘境。”

    “科举乃是当前最公平,最合理也是最完善的制度,朕一直没有改革之打算,然而……”

    几位重臣浑身轻颤,他们最担心的事似乎即将会发生,哪怕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而且他们还无力改变,此刻依旧忍不住颤抖。

    儒家道统之争,乃是生死存亡之争,身为名教子弟,势必誓死卫道!

    这和皇帝改革其它诸多政策不一样,完完全全的不一样,儒家要是在他们当政期间没落甚至衰亡,那么他们就是儒家千年以降最大的罪人!

    “众卿无需紧张。”朱厚炜淡笑道:“朕知道你们想的是什么,朕不会废了科举,更不会动摇儒家的根本,只是科举有些地方效率太低,需要变动一下。”

    “臣等愿闻其详。”杨一清深吸一口气,语气有些冷淡,似乎已经做好和皇帝决裂的打算。

    “怎么说了,进士为官乃是定制,然而三年一次的会考,最终选出来的进士也就三四百人,折合到每年也就百余人。

    这些进士步入官场之后,*****、贪污腐化者、才能浅薄者,比比皆是。

    真要论起来的话,能有三成勉强合格之官员就算不错了,朕如果要清扫官场,清除那些不合格之官员,诸位爱卿觉得这天下还有多少官员能留任上?”

    几位大明金字塔顶端存在的重臣尽皆无言。

    大明有京察制度,然而大多数的京察无非就是走个过场,甚至已然成为攻讦政敌的手段,哪有那么多的公正可言……

    “陛下。”梁储开口道:“科举制度既然公正,又流传千年,为历代王朝所用,可见其选拔人才是合理的,陛下喜欢改革不合理之弊政,科举既然合理,那何须改之?”

    “梁爱卿说的没错,不如听听朕的想法。”朱厚炜笑道:“选拔人才之制,从察举、征召到九品中正制,直至流传至今的科举制,可以说科举确实是沿用至今最合理的制度,也是给了寒门学子最大希望的制度。

    然而不管是哪个朝代都不会嫌人才少,更何况天下官制大改,再加上开疆拓土在即,朕需要的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

    而且说句实话,朕不是对儒家观感不好,而是对名为儒实为理的学术没有太大的好感。

    读书人是大明的精英,读书人通过读圣贤书获取出仕为官的机会,然而他们靠的是什么?

    是四书五经也不是四书五经,因为在朕的眼里,四书五经是圣贤经典,是让读书人理解圣贤的思想从而诞生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只读一家之言!”

    众臣算是明白了,皇帝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朱熹朱圣!

    皇帝哪来的勇气!

    要知道以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可是太祖皇帝定下的大制,号称万世不移之制!

    皇帝竟然连此等大制都想要下手,简直能算得上是数典忘祖!

    “朱圣注解四书五经,代表的是他的一家之言,注解的是否完全符合圣人著述的思想,朕不想去讨论,但是读书人自己的思想呢?

    朕要的是有自己思想的读书人,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读书人,被禁锢了思想的读书人,会成为名臣,能臣?

    会,但是概率要低的多,大明时至今日已百五十年,诞生了多少名臣?屈指可数,可去看看宋代衣冠南渡之前,又诞生了多少名臣。

    诸位爱卿都是大儒,难道真的不觉得科举专考理学名家朱熹的注解之述没有不妥?

    众卿知道,但是众卿不以为然,因为你们是受益者,也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并没有想过要去改变。

    但是你们真的考虑过那些还在科举路上,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名教子弟吗?你们没有,别管合理还是不合理,你们都当成了理所当然。

    科举要考四书五经,可时至今日考了多少,你们可以算算,如果再过两百年,这四书五经可还有能考的题目,如果没有的话该怎么办?

    或许你们可以拼题,就是从这句话中拿出半句,和另外一句话的半句接在一起,行成一段全新的话,哪怕这句话驴头不对马嘴那也没关系,毕竟是圣贤书上的嘛,考生会不会不要紧,只要能有题目出就行。

    但这是科举考四书五经的初衷?不是,而是你们黔驴技穷罢了。”

    众臣目瞪口呆,皇帝连这种办法都能想得出来,当真是他么天才……

 第410章 新科举

    众臣的惊愕在朱厚炜的预料之中,不过这么操蛋的出题办法也不是他想出来的,想出这么混蛋的拼接题的是满清的大臣。

    但是满清的大臣也他么是被逼的,没办法到了满清时候,四书五经都被考烂的,书里面的每一句都被考了一遍甚至几遍,也就是说已经没题目可出了,那怎么办,也不知道是谁灵机一动,于是拼题出现了……

    完全可以想象,第一次考拼题的考生,他们的内心是何等的绝望,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句话竟然能成为题目,你让他们怎么考,从什么方向去破题……

    但是朱厚炜说错了吗?

    满清的大臣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大明要是一直延续用四书五经出题,最后还不是一样会面临无题可出的局面。

    “在朕的眼里,如果说披着理学外衣的儒学是在禁锢思想,那么八股文就是在限制读书人的才学,朕每每想起八股文,都实在是无法理解太祖皇帝的真意,诸位爱卿以为然否?”

    “陛下说的是。”梁储叹道:“尽管不太愿意承认,但老臣也不得不说,这八股科考之法确实限制了读书人的才学,以至于让他们只能在限定的框架内去做文章,自然难以展现自己的学识。”

    “梁爱卿有此感悟,朕于心甚慰。”朱厚炜笑道:“朕喜欢儒学,因为在朕的眼里,儒学有可取之处可为国学,但是朕不喜欢理学,因为理学束缚太多,存天理,灭人欲更是笑话。

    本来朕打算穷一生时间去改变改变,让儒学恢复到唐宋时期的风采,毕竟在朕的眼里,儒学可不仅仅只是四书五经。

    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存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一味的读死书,死读书。

    现在既然诸位爱卿觉得朕的话不无道理,那么朕决议!”

    众臣垂首。

    “朕决定废除八股文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制度由评优制改为评分制……”

    梁储不解道:“敢问陛下,何为评分制?”

    “梁爱卿无需焦急,朕自会交代。”朱厚炜淡然道:“朕喜欢没有被禁锢思想的儒学,但更清楚,这天底下的学问绝非只有儒学一家,朕也不是要恢复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没有意义。

    但是在朕看来,科举出仕的儒生,有太多是无法理好这天下之政的庸碌之辈,究其缘由,就是这些读书人他们为了科举而读书,当然这并不是错,只是只知道皓首穷经的读书人,他们知道圣人的微言大义,能做一手的漂亮好文章。

    但是他们不懂民生,不懂财政,不懂司法,他们要会这些就只能等踏入了官场之后慢慢去学,这也就是为何县官、州官多依赖幕僚治理地方政务的根本原因。

    然而官员们掌控权力却又最容易迷失自我,当他们在官场这个大染缸里面待的久了,被腐蚀被同化,进而同流合污便也就成了常态。

    诸位爱卿如今是大明一等重臣,朕也知道你们想的是大明中兴,是能让大明千秋万代,是自己能做千古名臣,可最顶端的重臣对于百姓而言,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是大明绚丽的外表,让人仰望。

    治政,治的是百姓之政,朝臣理的乃是大政,大明就如同大海中的巨舰,需要朝臣们掌舵航行,将大明驶向远方,而地方官员则是基层,也是和百姓接触最多的,寻常百姓对于官府乃至皇家的认知认同也都是来自于他们。

    这些基层官员如果烂了,就是根子上烂了,百姓就会敌视官府,甚至认为是皇家出了昏君,才让他们日子过的苦不堪言。

    一心只想着捞银子的官该杀,没有能力的庸碌之官该清,贪腐是品行问题,而庸碌则是能力问题。

    朕提升官员俸禄,倡导高薪养廉,有没有效果是一回事,但是能力却是可以筛选的。

    而筛选的办法就是科举改制!

    新科举将从嘉靖六年会试正式施行,这两年间便是朕给天下读书人的一个缓冲期。

    新科举将以儒为主考,考生需要作四书试两篇文章,五经试一篇文章,策论一篇文章,称之为主四科,除了四主科之外。

    算学、格物、财经、军事这四科考生选两门作为辅助考核,朕将此种考核办法称之为四加二。”

    众臣暗暗点头,皇帝改革的新科举并没有动摇儒家的根本地位,而且废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