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征服者-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朕让你走了?”朱厚照脸色一冷,尽管他对安东尼的话嗤之以鼻,但是身为大武帝国的皇帝,蛮夷竟然敢诅咒他!

    安东尼身体一僵。

    “华夏有句古话叫做‘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所以呢朕不会杀你,来人!”

    几名亲兵豁然上前。

    “这些蛮夷喜欢十字架,那就送他一具十字架,把这家伙给朕绑在十字架上面,朕要每次战争都让他亲眼看着,咱们大武王朝的军队是如何征服他所谓的什么主的领地,朕要让他眼睁睁的看着狗屁罗马帝国的覆灭,看着朕如何摧毁他的什么教廷!”

    很快,安东尼就被带了下去,然后在叫嚷声中被绑在新鲜出炉的十字架上面,他出奇的愤怒了,身上贵族的伪装被彻底撕掉,嘴里面骂着没人听得懂的话,直到精疲力尽。

    “午时到没?”朱厚照似乎有些不耐烦了。

    “还有一刻钟。”

    “传朕军令,立即进攻!”

    “喏!”卫新领命,随后一轮猛烈的炮火覆盖,上万精兵以最迅捷的速度冲向马德里被轰塌的城墙!

    不堪一击,索然无味……

    本该如同绞肉机一般的战争,在西方这片土地上完全体会不到什么叫做血腥。

    当大明……大武军队发起冲锋的那一刻,还没有靠近城墙的时候,那些没有坍塌的城墙上就竖起了白旗,一如当初的葡萄牙里斯本……

    投降……

    朱厚照似乎有些明白了,对于这片土地上的民族而言,投降似乎并不是耻辱,而是一种习惯……

    没来由的朱厚照想起了成吉思汗,因为他在这片土地上都还能听到关于蒙古人的传说。

    西方人将之称之为黄祸……

    蒙古强盛时期,铁骑过处,寸草不生,被西方人称之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军差点没把欧洲杀到种族灭绝,要不是突发事件导致蒙古大军回撤,鬼知道现在的欧洲会是个什么模样。

    不过蒙古人再强盛,也没能在欧洲站稳脚跟,但是这一次不一样,朱厚照的目标就是扩张,无休止的扩张!

    他不是要把欧洲各国彻底打服,而是要将之打残,让华夏文明在欧洲大地上生根,那么欧洲的原住民就算不被他杀绝,至少也会将之贬为奴隶!

    “查理五世跑了……”卫新满脸郁闷的回来禀报。

    “跑了?”朱厚照一愣怒道:“他不是西班牙国王?就这么抛下他的子民跑了?”

    “陛下,查理五世还是神圣罗马的皇帝,而神圣罗马要比西班牙强大的多。”夏敬一五一十答道:“很显然,查理五世知道凭借马德里根本不可能挡得住陛下的天兵,那么他放弃西班牙,很显然是回去搬救兵,甚至会联合整个西欧大陆上的国家,让他们放弃之间的仇怨,组成联合大军,在教廷的主导下,对陛下发起反攻?”

    “这么说终于有大战,恶战打了?”

    夏敬表示相当无语,大武帝国的开国皇帝,很明显就是位彻头彻尾的战争疯子……

 第446章 新科举会试来了

    嘉靖六年二月,会试!

    科举乃是为国伦才之大典,传承千年之久,即便是蒙元异族占据中原都未曾易。

    然而科举千年,从隋唐时期的舞弊成风,门阀操纵科举到宋代的相对公正,再到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彻底完善,整整走了数百年的路。

    宋代科举袭唐制,考帖经、墨义和诗赋。

    因此考生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算是为后世科举奠定了大的方向。

    等到了明朝以后,因为经历了异族百年,读书人凋零疲敝,加上洪武皇帝极为推崇朱子理学,故而在洪武三年昭告天下,定下大明科举制度只能从朱熹做注解的《四书五经》中取题,从此朱熹彻底登上神坛。

    历代大明皇帝对朱熹也是推崇备至,比如太宗为朱熹作注的《四书五经》作序,比如正统皇帝免除朱熹嫡系子孙全部赋税,比如……

    然而儒学在吸收道学和阴阳五行学发展成为理学,而理学强调死记硬背、三从四德,扼杀人性这些方面的弊端,大明的皇帝全部选择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从此以后,禁锢思想的程朱理学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华夏的女子也终于迎来了长达五六百年的黑暗岁月。

    缘何如此?想来是因为大明的皇帝姓朱,而朱熹也姓朱……

    当然洪武皇帝从来不忌讳自己的出身,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又能如何?

    他终究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是驱逐蒙元,恢复汉人山河的一代雄主,是历史上得位正的不能再正的千古一帝!

    然而大臣们还是想要为他找一个显赫的祖宗,却被其严厉驳斥,但是毕竟都姓朱,那么朱洪武推崇历史上唯一一个朱姓圣人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

    到了嘉靖朝,嘉靖帝对儒学不感兴趣,这一点几乎朝里朝外的读书人都清楚的很,可惜儒家没有办法改变嘉靖帝,也抗争不了,那么唯一能坚持的就是儒家最后一块阵地……

    道统!

    所有的大臣都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帝王的身上,那么他们就只能苦苦煎熬,力争在嘉靖朝不会让儒家失去朝堂的绝对话语权!

    但是所有的大臣曾经都在猜测嘉靖帝什么时候会对儒家动手,如何动手!

    算来算去也只算到了两点,第一点是扶持其它学说来和儒家打擂台,比如法家!比如墨家!

    第二点则是科举!

    嘉靖帝对科举动手了,但是动的和儒家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在儒家人眼里,以嘉靖帝之狠辣,彻底废除科举都不是没有可能,就算不废了科举,让新学之学成为科举主考纯属正常,然而嘉靖帝似乎对温水煮青蛙那一套比较感兴趣,他依旧让儒学为主导,然后夹杂了四门辅科作为选择,另外也就是将评优制改为了评分制。

    科举改了,但是幅度不大,这让那些原本准备撸袖子跟皇帝硬干,来誓死卫道也好,博取名声也罢,更或者仅仅只是为了捍卫儒家道统的官员仿佛一拳伸出去,却打中了棉花一般的难受。

    嘉靖帝没伤儒家根本还能说什么?

    什么都说不了,难不成逼急了皇帝真个废除科举,那所有参与卫道据理力争的官员都将成为儒家的罪人。

    此次科举采取全新制度,尽管在士林引起轩然大波,但是不管怎么说,皇帝在嘉靖四年就已经明发旨意,昭告天下读书人,那对于读书人而言就不存在什么措手不及,

    给了天下读书人将近两年的准备时间,那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对于读书人而言,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将百分之百的读经读典的精力抽出一部分来去学习辅科!

    而且辅科还不能乱选,因为所有读书人都知道皇帝的用意,选择的辅科将会直接影响到自己日后的仕途,岂能不重视。

    主考官礼乐部部长蒋冕,副主考是国子监祭酒张璁、燕京大学祭酒杨慎,以及二十位翰林才子作为同考,还有从通州什么研究院抽调而来的二十位新学人才作为辅科阅卷官,组成了此番会试的阅卷阵容。

    按照往年的科举,参将考试的读书人进入贡院之后会待上整整九天,这九天内吃喝拉撒睡都在一个敞开门的小屋子里面自行解决,然后考生需要在九天时间内完成三到五篇四书题,完成两到三道五经选经题,最后便是策论。

    大明科举制度延续了一百多年,期间虽然也有小变动,但是基本上是大同小异,考生苦,考官更他么苦,因为考官必须要在阅卷结束之后才能离开贡院,因此从进贡院到离开,待上半个月,那是一点都不稀奇。

    但是嘉靖六年的会试不一样,不但科目改了,时间也改了……

    在朱厚炜看来,连续九天的会试是相当不人性化的,所以要缩短。

    怎么缩?

    考完走人呗!

    两道四书题,一道五经题,一篇策论,两门辅科,总共六大项!

    时间缩短到四天,考生考完可以直接交卷走人,四天时间考不完交白卷也撵走!

    范和迈入了考场!

    这是他第二次进入贡院参加会试,嘉靖三年会试落榜之后,范和没有返回广东老家,而是选择留在京城备战嘉靖六年会试,而这三年恰恰是大明王朝发生翻天覆地般改变的三年!

    在这三年内,范和看见了太多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新鲜事物,也在第一时间内感受到了皇宫中那位至高无上存在的绝对意志。

    大明变了,变得面目全非,在大明帝国的心脏,范和没有看到衣衫褴褛的百姓,没有看见沿街乞讨的乞丐,也没有看到成片成片的流民和随时可见倒毙的饿殍。

    这是一个焕发了生机的王朝,中兴都不足以形容嘉靖皇帝治理下的大明,这让范和对大明三年间不断转变,拥有的最直观的感受。

    于是原本打算进国子监的范和,义无反顾的冲进了燕京大学!

 第447章 探索求真

    身为举人,范和光荣的成为了燕京大学小学部的一名教习,负责入学孩童启蒙教育,每个月有三两银子的束脩之资。

    当然,在大明身为举人不可能差钱,范和进入燕大的根本目的是学习!

    嘉靖皇帝继位之初就设立巡学使,让王守仁巡察督办天下新学,而在范和眼中,兴学天下集大成之地便是燕京大学,在这里能够最直观的感受到嘉靖帝的意志,以及新学的核心理念!

    他想的没错,在燕大的数学班,他学习了基础数学、代数乃至几何原理,学会了用方程式来破解一道道数学难题,他甚至学懂了圆周率,知道圆周率的实际应用……

    在格物班,更是让范和见识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他知道了力的存在与原理,知道了什么是动能与机械能的计算公式和守恒定律,知道了什么是电,以及电力的运用……

    他明白了为什么火车会在铁轨上奔驰,知道了为什么钢铁制造的巨舰能够漂浮在海洋上,不靠风帆也能迅疾如飞,他知道更是感受到了皇帝为什么要大力推动格物学,以及格物学将会在未来给大明带来何等巨大的改变。

    不过燕京大学那么多学科当中,范和最喜欢的还是化学!

    化学的魅力让范和深深沉浸于其中难以自拔,尤其是那一个个神奇无比的小实验对于他这种纯粹的儒家读书人而言简直如同神迹!

    他学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明白那些金属其实就是化学里面的一个元素……

    格物、化学这些新学分支科目,就如同深井外面的世界,而他只不过是井底的那只不知天有多大的青蛙……

    越是沉浸在新学的海洋当中,范和就越是会想起自己十几年如一日,寒窗苦读四书五经的日子,然后陷入深深的自我质疑和否定当中。

    他在质疑学儒读经到底有没有用,因为新学让范和知道,儒学似乎除了教导读书人明白圣人的微言大义之外,就是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那么实用性呢?

    能让读书人的品行端正,还是让人的品德更加的高洁?

    似乎不能,否则古往今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祸国殃民的奸臣,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