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征服者-第2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比如制定一项新的政策,这项政策对于大明是有益还是有弊,内阁就算拿定了主意,也需要拿给朕来决断,但是朕或者后世之君对于此政的利弊也不能清晰判断的时候,或许就会出现误判。

    比如宋时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设立青苗法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能让百姓摆脱利益阶层的盘剥,给百姓在青苗不接的时候多一个选择的机会。

    然而错误的施政办法以及地方官员的不作为导致明明一项本该可以成为善政的政策最终成了害民的恶政。

    朕倒想问问,王安石错了吗?他没错,因为他的本意是好的,这也是他决心变法的初衷。

    以司马光和文彦博为首的反对守旧派错了吗?他们也没错,因为他们意识到了王安石变法当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他们未必有多反对变法,但是他们知道弊端不解决掉,那么变法只是徒然。

    所以在朕看来王安石变法的本质是对的但是没用,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功名利禄之心太重,他们想要通过变法来名垂青史,所以在不管弊端的情况下强行推动变法的进行。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王安石再强,他也只是一个人,他改变不了大势也看不到那么多的弊病,从而让大宋神宗一朝陷入无休无止的党争之中,最终也免不了在神宗殡天,王安石失去最大靠山的时候,新政随着人亡而政息。

    那么那个时候如果大宋有议会呢?王安石作为议长,让司马光等重臣为副议长,召集数百官员成为议员,当王安石要施行哪一条法令的时候,将法令拿到议会上去谈。

    比如这条政令如果推行,对天下有那些益处,推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另外在其中可会出现什么样的弊端等等。

    这些东西光靠一两位重臣是不可能考虑的那么周详的,但是人多了就不一样了,集思广益嘛,意见罗列出来,然后想办法一条条去解决,最后将意见汇总交给朕来决断。

    你们说,可还会有争执,要争在议会上该争的早就争完了,如果极个别的官员非要认死理,枉顾议会绝大多数成员的意见非要说自己是对的,有没有反驳的理由,那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抬杠而抬杠,甚至是为了邀名卖直,这样的官员留在官场何用!

    朕要的是能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能臣,不是只会扯淡却一无是处的庸臣,这样的庸臣大明只会永不录用!

    朕这般说,诸位爱卿可能明白朕的意思?”

    四位阁臣都没有立即开口,很显然都在消化皇帝说的这番话当中的核心观念。

    这一消化,没过多久就让让几人感觉到皇帝的思想简直如同瀚海一样深不可测!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几位重臣对于皇帝的观感的话,那么就是五个字。

    多智而近妖!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官员而言,他们已经站在天下的上层,他们更喜欢稳定,最不希望看见的其实也是社稷动荡乃至王朝覆灭。

    烈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主乃是正统的道德底线,一旦王朝覆灭,那么对于满天下的官员而言就要面临一个艰难抉择。

    是追随王朝殉节还是做贰臣,如冯道那种事四朝十一位君王的大儒,虽然其自身真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地方,但是依旧被宋明两代的大儒给骂成了狗,儒家绝大多数官员哪怕自己做不到,可依旧感慨崖山海战之后十万军民殉大宋的气魄。

    儒家之所以不喜欢变革的本质就在于改革之后的不确定性,改好了也就算了,可要是改歪了呢?

    谁能承担后果,谁愿意承担后果!

    但是现在皇帝弄出了这么一个议会制度,似乎真能解决掉这个弊端!

    当然这议会到底会将大明这艘已然焕发勃勃生机的巨舰带往何方,还有待时间来验证。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皇帝确实被分了权,皇帝这是把他本身可以一言可决的事交给了议会去讨论,最后自己只是把控的最终决定权罢了。

    由此可见,皇帝确实是分了权,也确实没有什么私心,完完全全就是为了大明的社稷能够走向强盛!

    但是杨一清却没觉得内阁的权被分去了多少,因为内阁的阁臣乃是议会的议长和副议长,想来是拥有决定权的。

    这其实和廷推似乎也差不了多少,只不过规模比廷推大多了罢了。

    “这议会每一项决议可以采取投票的方式,每一位议员拥有一票的投票权,副议长拥有三票的投票权,议长拥有五票以及一票否决权!”

    杨一清不解道:“敢问陛下何为一票否决权?”

    朱厚炜笑道:“没什么复杂的,议会拿出一项提案,在议会上进行讨论,讨论到最后开始投票,最终多数胜于少数,可若是议长觉得这项提案不行,那么在最终决议的时候可以行使一票否决权,当议长动用一票否决的时候,那么就算整个议会都投了赞成票,这项决议也不能通过,议会成员若是觉得不服,可以让朕来仲裁!”

    杨一清明白了……

    这议会确实是削弱了内阁的权力,至少是让除了首辅以外的阁臣权力被削弱了很多,但是对于首辅也就是议长而言,这权利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是增强了才对……

 第523章 三立

    “陛下,王守仁返京,殿外觐见。”

    朱厚炜豁然起身,旋即又坐下,但是脸上激动的神色还是让在座的四位重臣动容。

    王守仁回京,皇帝不可能不知道,可即便知道,当得知王守仁入宫在殿外侯见的时候,皇帝都能如此激动,可见其是何等的简在帝心。

    为人臣子,能到这份上,也算是不枉此生了吧。

    对于王守仁,其实满朝上下的大臣还是颇有微词的,这其中有嫉妒有不屑还有愤怒等等情绪夹杂其中。

    嫉妒是因为王守仁太得圣宠,用后世流行的说法就是典型的羡慕嫉妒恨,都是进士出身,凭什么你王守仁能深得皇帝信任,还不吝简拔,而他们却不能。

    至于不屑则是简单的多了,因为王守仁立志成圣的志向在大明根本不算什么秘密。

    成圣……古往今来,儒家士人成圣的满打满算也就三个,也就是孔子、孟子和朱子,至于二程之流,哪怕有震古烁今的横渠四句,可显然还欠缺一些火候。

    你王守仁也敢成圣?你够什么资格觉得自己能成圣,谁给你的底气!

    众所周知,想要成圣,最起码要具备三个要素,也就是立德、立功和立言。

    王守仁想要成圣自然不是打打嘴炮,他从儒学当中引申而出的心学,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为本,能经受得住天下士人的挑刺,已然是立德。

    而立言无需多说,王守仁将毕生所学,著述成书,名为《阳明心学》,自然算得上是立了言。

    而且最让士人嫉妒的是,据说这心学名字还是嘉靖帝亲赐,而且还为王守仁的心学书了序,其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俨然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阐述的淋漓尽致。

    嘉靖帝为何能写出这样的四句总述?很显然是皇帝真的深入研读过王守仁的著作,这要是不让天下读书人嫉妒恨才叫有鬼,毕竟著述立说的人多了去了,也没见皇帝给谁作过序。

    最典型的就是王鏊……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自己做不到,而别人做到了,那么就会嫉妒,嫉妒完了就会不屑,因为只有不屑才能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茫然和彷徨。

    还有就是立功,立功这玩意难也不难,也可以分为文功和武功,武功无需赘述,说白了就是军功,王守仁没军功(历史上本该发生的江西平宁王没出现),那么就只有文功。

    文功原本王守仁也没有,但是嘉靖帝委任其为巡学使巡学天下,这天底下数不清的乡学、县学以及已经开始筹建的府学和州学都倾注了王守仁大量的心血,如果这样都不算文功,估计这天下也没谁有文治之功了……

    也就是说现在的王守仁已然将立德、立言、立功这成圣的三要素给弄齐活了,那么他到底能不能成圣,是立地成圣还是死后成圣,那只有交给时间来验证。

    现在朱厚炜听说王守仁回来了,心中大喜,旋即说道:“王爱卿回京,这议会的副议长便多了一位,传。”

    四位重臣无惊无喜,似乎也早就料定王守仁必然会成为副议长似的。

    王守仁整衣觐见,行了君臣大礼之后便安排赐座。

    “王爱卿巡学近六载,辛苦了。”朱厚炜看着满脸沧桑的王守仁叹了一声,他记得很清楚,王守仁是在明世宗八年逝世,也就是公元1529年,如今是1519年,也就是说王守仁还有十年的阳寿。

    不过经过这一番风霜历练,王守仁的命格是否已经改变,谁也不得而知。

    “臣受陛下之旨巡学天下,能幸不辱命,已是侥幸,何敢言苦哉。”

    朱厚炜点了点头,六年时间,王守仁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儒家势力极其昌盛的南直隶,还有儒家树大根深的山东,这些地方想要兴杂学,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六年间王守仁用怀柔、酷辣、威吓乃至请出天子剑杀人等等一系列手段,成功克服一道道难关,将一个个想要阻碍兴学的权贵、士绅以及官员全部干趴下了去。

    当然,王守仁能做到这一切,首先是因为他手中有天子剑,而天子剑的最大用处就是震慑,震慑之余可以先斩后奏!

    先斩后奏威力何等巨大,你敢抗拒就是谋反。

    谋反!诛九族!

    当然天子剑也确实有砍不动的人头,比如地方大员,比如勋贵,但是足以震慑八成以上的利益阶层!

    另外加上皇帝的绝对支持,又能摆平一成五!

    天子剑砍不动的脑袋,朱厚炜能不能砍得动?想要阻扰的利益阶层那得看看自己的脑袋够不够硬!

    很显然,这天底下没有任何人觉得自己的脑袋比天子手中的钢刀还硬,就算觉得自己头很铁,似乎也没有非得触怒皇帝的必要。

    毕竟能梗着脖子跟皇帝为了儒学还是杂学叫板的权贵,谁他么的傻啊。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则是在兴学这几年间,政局变化的实在是快的惊人,让满天下的利益阶层都有些应顾不暇,哪里还能精神抖擞的因为新学来和皇帝扯皮。

    种种因素叠加到一起,王守仁最终无惊无险的将兴学大计给推行下去,实属必然罢了。

    据各地官府的回报,六年间,王守仁在两京十三省兴乡学一万八千七百三十一处,县学一千六百多所,府学州学破百!

    功绩堪称彪炳千秋!

    “朕与诸位爱卿正在谈变革内阁为议会之事,王爱卿正好回来,就由王爱卿担任副议长职位。”

    王守仁一脸懵逼,议会?副议长?那是个什么玩意?

    对于皇帝变革,改这个改那个,满天下都已经习惯了,王守仁自然也不会陌生,他也知道在当前的朝廷,依旧岿然不动的只剩下户部、吏部、内阁和通政司。

    咋滴,他回来的这么是时候,内阁没了?

    杨一清苦笑着将先前的事给简单叙述了一遍。

    王守仁郁闷,敢情不但是内阁没了,两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