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征服者-第3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从乡学合格到县学合格再到州学府学合格,够资格升入大学的学子最终九成九进入了通州!

    至于燕京大学,则是一个综合性大学,从小学教起,一直教到大学,没有专精的科目,但是依旧足够强大,强大到对面的国子监被压的几乎喘不过气。

    新学人才的大量涌现,终于让儒家官员最担心的事发生了,越来越多的新学毕业生通过考核进入各个部门,其中就包括政府,这个被儒家把持了长达千余年的地方……

    税司、财务部门,这些与财政有关的衙门几乎全都是新学士子,再无儒家立足之地!

 第557章 农大

    儒家不是那么容易轻易认命的群体,毕竟是自汉武帝起就独霸朝堂的存在,哪怕是遇到强势无比的嘉靖帝,为了道统,也必然会抗争!

    然而嘉靖帝的手段简直让儒家难受无比,皇帝没有把儒家一棍子敲死,更没有让大臣们感受到皇帝一定要把儒家给灭了的念头。

    比如科举,科举改革自嘉靖六年始,到最近嘉靖十二年的科举,都依旧是以儒学为主,四书五经依旧是必须要重点考的科目,新学所占的比重其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但是大臣们早就发觉了其中的猫腻,也是嘉靖帝狠辣的手段之一,那就是儒家文章做的好,是通往仕途这扇大门的钥匙,可也仅仅只是钥匙,中了进士,入了仕途,想要平步青云,固然要靠人脉,但是名次同样重要!

    同样的人脉和关系,在科举殿试之后的名次排位将会对仕途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排名次看的是殿试!

    殿试是嘉靖帝亲自主考,考的是策论,兼看的则是辅科!

    也就是说,你会试哪怕是会元,在殿试的时候写的策问也让嘉靖帝感到满意,然而最后嘉靖一看你的辅科成绩一般,那注定在放榜的时候名次不会太高。

    同样,如果辅科成绩特别好,会试成绩一般,策问成绩也一般,最后起码也能进入二甲前列,嘉靖六年状元郎范和范梓汐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嘉靖帝就是用这种无声的手段来告诉天下士子,他有多重视辅科!

    你不好好学辅科,即便成了进士,官场上有人提携你,能提携到什么时候,从三品最多了,因为正三品官员,现在根本不廷推,就算以前廷推之后,皇帝不满意也没有任何用处。

    你辅科成绩好,又有人提携进入皇帝视线,甚至一开始的时间就简在帝心,那才是真正的平步青云!

    还以范和举例,如果按照往年的传统,嘉靖六年的状元郎,现在过了六年,基本上还待在翰林院里面熬资历呢,可范和呢?

    人家在翰林院就待了一个月,算是把身上渡了一层金,然后就直接成了六品京官,六年时间过去了,如今的范和已然是税务部核算司副司,从三品!

    六年时间,从状元郎到翰林院从六品修撰到从三品副司……

    这样的升迁速度如果不是简在帝心,他么的什么算简在帝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天底下的士子尤其是举子怎么可能不去拼命学辅科!

    这就算潜移默化,嘉靖帝并不对儒家下狠手,但是就通过科举辅科,彻底扭转了读书人的向学风气。

    如今这些半儒半新,甚至都没参加科举,只是进行结业考试,成绩优异的读书人已经大量充斥底层官场,把持了九成以上财务部门,可以想象,再过个十年二十年,这些身上打着新学标签的官场中人,迟早一天会爬上巅峰!

    而儒家呢?

    能成为朝堂官员的儒家人,超过七成都已经过了五十岁,再过一些年,这些纯粹的儒家高官就会致仕,另外,嘉靖帝打着同化异族的旗号,往海外输送了海量的儒家人,此消彼长,儒家道统在大明势微甚至消亡都不是没有可能。

    面对这样的局面,朝臣们自然想要抗争,但是没有抗争的立足点,为什么?

    因为嘉靖朝的科举依旧是儒为核心,另外,大量的官员前往海外,外加官制改革,造就了太多的新兴官位,这些官位需要任命官员,儒家读书人早就捉襟见肘,不用新学士子用谁?

    所以大明的儒家官员基本上也都绝望了,更清楚在嘉靖朝想要死守基本不可能,既然不可能,那么就算嘉靖帝现在废除了传承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他们也不会奇怪。

    唯一的希望在海外,在皇子们身上,只要在其它新建立王朝的地方,能够让儒学生根发芽,那么儒家的道统就不会亡!

    御驾缓缓驶入通州农业大学,其实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这农业大学到底是教什么的?

    军工大学教制造研发军事装备,商业大学教商业经济,海洋大学教造船,交通大学教修桥铺路这些还都能理解,农业大学难道教种地?

    这绝对不是什么笑话,要知道即便到了后世文明时代,还有不少人觉得农业大学出来的毕业生就是学种地的……

    读书人为什么要读书?不就是为了脱离土地成为特权阶层?

    然而好不容易读到了大学,竟然学种地?

    这不是拿学子们开涮……所以通州那么多的大学,唯独农业大学是最尴尬的存在,因为从府学考试合格者,愿意进入农大的几乎没有!

    哪怕农业大学招生说的很清楚,学校教授的知识很丰富,包括草原资源、草木培育、环境生态等等,可惜没学子买账……

    不过朱厚炜倒是没干预,他相信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相信在文明推进的过程当中,农大迟早一天会为自己证名!

    而这次就是证名的机会!

    不算太大的农大,没有学生,至于教授也确实是老农,为了杂交稻培育研究了整整二十年的老农,和十几个在湖州就被朱厚炜分配给老农作为理论研究的永王学堂学子。

    整个校园与其说是校园,倒不如说是实验区,所有的空地都种植着庄稼,差不多有十亩地已经被收割,还有上百亩地里面长着郁郁葱葱,沉甸甸,金黄色的稻穗。

    “草民……学生叩见吾皇!”得知皇帝要来农大,所有农大的教授和农人都尽皆在校门口跪拜。

    “平身吧。”朱厚炜抬了抬手,然后有些急不可耐的迈入农大。

    “宋翁。”站在稻田边上的朱厚炜看向身边毕恭毕敬的农大校长宋康盛,这个三十来岁就被朱厚炜招募传授杂交稻理论的农夫,现在已然是年过半百的老头。

    “草民在!”身为农大校长,也是正经的祭酒,说他不是官,他拿着朝廷的俸禄,说他是官,又没有编制,但是宋老头显然也不在乎这些虚名,他在乎的就是粮食……杂交稻!

 第558章 稻伯

    宋老头的执念就是杂交稻,这二十多年间,曾经的永王现在的皇帝对于他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他觉得自己如果在死之前都没能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务,就算死也不能闭眼。

    苍天垂怜,二十三年了,他寻遍大江南北,实验数千次,这一次他成功了!

    幸福来的太突然,以至于让一直不敢放松心神甚至不敢死的宋老头,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朱厚炜知道这是宋老头放下了执念,已然失去人生追求目标的缘故,想要他重燃生命之火,想要其再次激发斗志,就得给予他更高追求的目标。

    “十亩地收成如何?”朱厚炜再问,哪怕已经知道答案,可是他还是愿意再听一遍,因为这个答案如同天音。

    “回陛下,十亩稻田,最高的一亩收成六石三斗六升,最低的一亩收成五石一斛一斗五升……”

    一石一百二十斤,一斛六十斤,一斗十二斤,一升一点二斤,也就是说这次收成亩产最低差不多七百三十斤,最高超过七百六十斤!

    稻米产量,南北方差异而不同,但是总结一下,平均亩产大概是两点五石,也就是说这次杂交稻的成功,让亩产翻了一倍半!

    朱厚炜还记得后世袁老研究杂交稻,一开始的时候是亩产四百公斤,也就是六点五石左右,如此一看,大明杂交稻的问世,已然能够达到后世杂交稻亩产初期水准!

    “割稻!”朱厚炜下令,几十个农人立即下田,割完之后称重。

    “陛下,这一亩收成六石一斗。”

    “继续。”

    “六石三斗……六石一斗……五石一斛四斗……六石五斗!”

    一亩亩收成的数据被报到朱厚炜的跟前,让朱厚炜脸上的笑容几乎就没断过,什么是龙颜大悦,这便是龙颜大悦!

    谷侯从美洲带回大量高产作物种子,让百姓在粮食减产的灾年拥有了充饥的粮食,可不管是玉米还是土豆又或者是山芋,总不能代替稻米和麦子,想要彻底解决掉老百姓的粮食问题,杂交稻是朱厚炜能够想到的唯一手段!

    高产作物能让大明的人口爆发式增长,但是还不足以井喷,但是杂交稻可以!

    “宋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朱厚炜沉叹道:“实现稻米亩产翻倍,是朕这么多年以来的梦想,也是让大明从此富足的根本,宋翁之功不在谷侯之下!”

    “二十多年了……老朽惭愧,愧对陛下!”宋老头抹了一把眼泪。

    “宋老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难道就已雄心不在?”

    宋老头啊啊了两声,满眼都是疑惑。

    “朕册封宋老为稻伯,世袭罔替!”

    宋老头直接愣了,要不是任兴提醒了一下,都没想起来谢恩,实在是太震惊,他就算是做梦也没想到,他普普通通一个老农夫,竟然会成为勋贵!

    而且谁不知道,在嘉靖朝,勋贵何其难得,古往今来,那些能封爵的要么是开国元勋,要是是朝堂重臣,或者战功赫赫之人,然而在大明嘉靖朝,战功就没有封爵的,战王根本就不能算!

    随着战王一起征战草原的将领谁封爵了?王守仁领兵出关,收复哈密,击溃土鲁番,生擒满速儿,将新疆数千里方圆纳大明版图都没封爵!

    可以想象,在嘉靖朝,想要靠战功封爵何其之难,甚至可以说根本不可能!

    不过天下人也都知道,嘉靖帝不喜欢勋贵乃至宗室,甚至还想方设法将宗室勋贵给移到海外去,这源自于嘉靖帝的一句话。

    祖宗们的余荫不是后世子孙躺在功劳簿上作威作福的资本!

    嘉靖帝虽然没有直接对勋贵动手,但是谁都不傻,都知道在大明早就没了勋贵的生存土壤,他们也从一开始不愿意背井离乡,到了如今都已经准备好远离大明故土,因为都知道,如果不走,嘉靖帝一定会废除勋贵的世袭罔替!

    时至今日,嘉靖帝也只册封了一个谷侯罢了!

    然而,今日,就在这通州农业大学无比寂寥的校园内,大明嘉靖朝的第二位勋贵诞生了!

    而且是世袭罔替!虽然只是伯爵,但也足以震撼天下!

    “稻米亩产六石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朱厚炜感叹道:“宋翁是农学专家,是研发杂交稻的高级人才,朕对于高级人才从来不会吝啬,但是朕希望你们能再接再厉,让这粮食的亩产能够达到十石,十五石,甚至二十石!朕希望在朕的有生之年,大明治下的所有百姓都能不再为生计发愁,都能吃上这杂交稻!只要能达到这一目标,朕要人给人,要银子给银子,要爵位给爵位,封侯乃至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