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征服者-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厚炜哈哈笑道:“好,好,好,本王不要你银子,这银子既然是你要孝敬皇兄的,那便还是拿去给皇兄,如今皇兄便在神策军,而神策军军费告急,你便拿十万两银子送去神策军交给周宁,不要多说更不要多问,更要做的隐蔽些。”

    “卑职明白。”

    “坐在锦衣卫指挥使的位置上还想纤尘不染,那也是不可能的,你这十万两本王便当做是你的赎罪银,至于本王让你做的事……”

    朱厚炜将事情一件件交代,钱宁的脸色越听越是凝重,甚至可以肯定,这些事办完之后,他必然名震千古,也必然会被无数的权贵恨入骨髓!

    钱宁更加明白的是永王为什么会让他去干这事,因为他要给后任锦衣卫指挥使一个相对干净的位置,也顺便平息权贵的怨气。

    “这几件事办好,本王会让你入狱然后假死脱身,会将你安排去皇兄身边伺候,你们主仆一场,也该同进同退才是……”

 第142章 后宫与经筳

    正德七年九月末,内阁首辅杨廷和于早朝二次力谏监国永王即皇帝位,永王婉拒。

    十月初,杨廷和三谏,上劝进表,群臣附议,永王收劝进表,言称正德皇帝仍在,若群臣执意,当由太后下诏。

    杨廷和觐见太后,太后懿旨正德皇帝身染重疾,不堪理政,为大明社稷计,择吉日禅位于永王朱厚炜。

    钦天监勘定正德七年十一月初五,十一月十八两天诸事顺遂,为黄道吉日。

    礼部议定永王于十一月十八祭天敬祖,继位为帝!

    为何不选在十一月初五,是因为宗人府为永王挑选了一位民间女子,将会在十一月初五这一天与永王大婚!

    张太后妥协了,但是张韶华依旧入宫成为永王的妃子,按明制,皇帝大婚当日可册立一后二妃,亲王可册立一正妃一侧妃,如今永王即将继位为帝,那么册封一正妃二侧妃并不算违制,言官也不会在这种事上斤斤计较。

    不过永王毕竟还没有继位,因此册立的正妻为王妃,另外两人为侧妃。

    宗人府为朱厚炜选定的王妃一如惯例,此女乃是顺天府一家普通民户之女,父亲薛元亮是位秀才,膝下仅有一女,叫做薛芷蕾,长相清秀,虽是北方人,却如南方那种小家碧玉似的空灵毓秀。

    或许宗人府也是吸取了寿宁候和建昌候的教训,所以没有选择有兄弟的女子,就算薛元亮以后有了儿子,可那个时候其女早已入宫,那么姐弟之间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深厚情感。

    两名侧妃,一位便是寿宁候之女张韶华,一旦永王继位,王妃进位为皇后,两名侧妃便会被册封为贤妃和淑妃。

    让张韶华入宫,也是朱厚炜对太后退让的回应,否则太后胸中这口气想要平下去,只怕很难。

    只是原本已经是囊中之物的皇后尊位平白无故丢了,张韶华这口恶气是不是能舒缓过来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只要张韶华不在他的后宫里面作妖,那么就算看母后面子,朱厚炜也不会对其如何,如果还想仗着母后的势在后宫兴风作浪,那朱厚炜即便背上一个悖逆的名声,也一定会废了她。

    另外一位侧妃自然便是周玉洁,周玉洁如今已身怀六甲,一旦产下男丁,那么日后进位为贵妃,甚至成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都不是没有可能。

    这是常制,但朱厚炜的后宫很显然不止这三个女人,他可不是那个在后宫担惊受怕数年,以至于得了后宫恐惧症最后只娶了他母后一人的父皇,他不滥情,可身上还背负着为皇室开枝散叶的重任,而且还有几个女子,他也必须给个交代。

    比如吴家姐妹,如果他只是藩王,那最多能给两姐妹侍妾的身份,但是他成了皇帝,那最不济也是嫔,甚至可以直接封妃,毕竟妃号有八九个,对现在的他而言足够分。

    还有一个就是当初在湖州飞英诗会的时候,原浙江布政使裴思之女裴佳因两首诗词对他心系情结,因为他的一句承诺至今未嫁,作为一个有道德廉耻感的男人,这个责任得负!

    确实很无耻……

    但是没办法,谁让他是皇室贵胄呢?

    天意让他穿越到朱厚炜身上,那么也活该他有个后宫团不是,更何况朱厚炜觉得自己已经相当洁身自好了。

    你换一个穿越人士来,看看他在自己后殿放一个大美人,能不能忍住几年不吃。

    十月初十二,经筳。

    此番经筳讲官正是当初在朝会上提议重开经筳的伦文叙。

    经筳乃朝中大事,虽是辩经析义,可也是翰林清贵直面天子的机会,所以但凡担任经筳讲官的翰林,都无比珍惜这等机会,因为听他们讲经的可不只是天子还有六部九卿,这是展现自己才学的时候,也是出翰林院之后,通往青云路的捷径。

    如果说早朝是文武百官奏事理政的大朝会,那么御门听政就算是小朝会,而经筳的地点同样是在奉天门大殿,只不过规格没有那么高罢了。

    辰时正,也就是后世的早上八点,内阁七位阁老,大小九卿以及翰林院学士、讲官、侍讲已然云集奉天殿内,早朝的时候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官员都是站着,但是经筳不同,只有开讲的讲官才会站着发表自己的观点。

    今日经筳是自正德皇帝离宫之后的第一次经筳,事实上正德搬到豹房以后,经筳就已经名存实亡,翰林清贵就靠经筳来表现自己,没了经筳对他们的打击可想而知。

    按制,经筳逢二便开,也就是每个月的初二、十二和二十二,一共开三次,可永王大婚大典和登基大典即将举行,这个月可想而知会有多忙,能开一次就不错了,自然得要卖力一点。

    “永王到。”

    朱厚炜施施然走进大殿,在监国位子上坐定,待众臣叩拜完毕,这才缓声说道:“经筳乃儒学盛事,本王亦是垂慕已久,今日再开经筳,当意析意为主,谁为讲官?”

    这是明知故问,走个程序罢了,只见伦文叙看上去有些郁闷似的出列道:“臣伦文叙今日主讲。”

    经筳,辩经析义,也就是说可以分为辩经和析义两个部分,若是辩经,那么就是几名讲官围绕一段经义各自分表自己的观点,争论出个子丑寅卯来,与后世辩论大同小异。

    但析义不同,析义就只有一名主讲来阐述圣贤经典中的微言大义,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和圣人的意思背道而驰。

    朱厚炜将这次经筳的基调定为析义,目的就是不想看到几名翰林讲官吵的脸红脖子粗,关键他还未必能听懂,到最后要是让他做主裁判,那岂不是要丢丑?

    “伦侍讲此番要析何经义?”朱厚炜把球踢了出去,他有权直接选定所讲内容,这也是皇帝最能接受的形式,但是他对儒学无感,反正都听不透彻,干脆把选择权给扔出去。

    “臣今日讲‘舜有臣而天下治’……”

 第143章 太年轻了

    “舜有臣而天下治,析义:舜有五位贤臣而天下太平,周武王则言其有治国之臣十人。

    文王已经得到天下三分之二诸侯拥护,但仍然事奉殷朝,因此周朝的德乃是至德。

    至德是孔圣为世人树立的榜样,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尧、舜、禹、文武周公,历代先贤一生为善,则‘天下之善皆归焉’……”

    朱厚炜听的都快睡着了……

    然而在场的大臣却听得面色越来越凝重,因为伦文叙析义之后才开论述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然而他的理解对此句多有不屑和讥讽之处!

    这是什么?这是对先圣道德的质疑,甚至直接对孔圣的判解持不同观念。

    理不辩不明,伦文叙的观点未必是错的,可在经筳这样的场合,如果质疑先圣却又不能自圆其说,那么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由此可见,伦文叙已是胆大至极,因为不是辩经,所以他并不担心其他讲官跳出来和他打擂台,那么他只需要把自己的质疑说通透了,那么他在士林的名声必然一鸣惊人。

    同样的道理,如果伦文叙没能将他的质疑甚至是讥讽给阐述明白,那么他必定会遭到士林驳斥,名声一旦臭了,这辈子前途也就玩完。

    这是兵行险着,风险很大,但是收益……

    未必有那么高……

    因为经筳说到底不是讲给在场的大臣听的,在场的大臣谁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从无数的读书人当中通过一场场惨烈厮杀最后脱颖而出以后,才能主政一方甚至位列朝堂的?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伦文叙翰林出身,学问自是无可挑剔,但是想要凭借自己理解的一句圣人微义便折服旁听大臣,很显然那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这些大臣也不会在不是辩经的时候去驳斥伦文叙,因为犯不着,你把伦文叙驳倒了,翰林院的脸面还要不要?这不是招翰林院的敌视?

    要知道翰林院虽然清贵,可这里云集的可都是整个大明一等一的学问大家,十个当中有七八个都是出身一甲的牛人,想驳倒他们谈何容易。

    最后发声辩驳要是败了,他们那张老脸还要不要了?

    所以经筳析义的实际上就是给皇帝讲述经典中的深层次含义,如伦文叙这般添加个人感情色彩的现象极其少见。

    只可惜不要说深层次含义,就算是浅显的字面意义朱厚炜都听的一知半解,在穿越后没几年,也就是他进入启蒙阶段后开始学习儒学的时候,朱厚炜可以说他将学渣这两个字表现的淋漓尽致。

    弘治皇帝一生英明,可生的两个儿子,一个喜武一个喜匠,偏偏没一个对儒学感兴趣,詹事府的学问大家除了被气的吹胡子瞪眼以外,便只能在心里面喊朽木不可雕……

    析义毕竟不是辩经,一辩起来就没完没了,伦文叙将‘舜有臣而天下治’讲完,这次经筳也就到了尾声,没有叫好更不存在赞叹,对于这番近乎离经叛道似的讲述,在场大臣没有出言呵斥,就已经算是给伦文叙给翰林院面子了,还称赞?想什么呢?

    朱厚炜突然间有些怀念湖州了,也更加理解为什么在历史上朱厚照会挖空了心思想要逃出紫禁城了,更明白为何这家伙会把皇位弃如敝履似的扔给他了。

    至尊大位,确实是尊贵到了极点,一念能控万千人生死,一句话出口便是宪章,然而尊荣的背后就是如山般的重责!

    历史上的朱厚照不是没有责任心,只是天性让他不愿意背负弘治皇帝给他留下来的大任,但是他没得选择,只能在皇位上苦苦煎熬,用叛逆精神和满朝的大臣来斗智斗勇。

    但是如今因为他的到来让朱厚照有了选择,更有了撂挑子的借口,所以他跑了,于是朱厚炜兴冲冲的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却终于明白了老哥的痛楚。

    他想成为大明的中兴之主,想要成为一代圣君,想要大明屹立在世界之巅万世不移,所以他只能选择大刀阔斧的去改革,但是他才坐在这个位置上就知道自己还是太年轻了。

    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是两千年间儒家把持朝政以来的绝对准则,在儒家眼里,顺应时代的改革是可以的,但是要想下狠手下死手,甚至触碰到儒家的根本利益,那是绝对不行的。

    北宋神宗时期,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