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征服者-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此可见,皇帝的中旨对于文官而言就跟废纸没多大区别……

 第14章 飞英诗会

    中旨对文官无效的原因是因为文官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共同利益集团,他们只有抱团才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从而限制皇权,谋取有利于文官的政治诉求,这一点在扬文抑武的宋明尤其明显。

    可中旨对武将和勋贵还是很有用的,皇帝如果连武将连军队都控制不了,那和傀儡也基本没什么太大区别了,至于勋贵,人家根本不鸟你文官。

    “中旨!”朱厚照吐出两个字。

    “奴婢遵旨。”刘谨应下,他早就看那些个给主子为难的文官不爽了,现在主子下中旨给永王,还违祖制,文官自然也会不爽,文官不爽他就爽了。

    “朕那王弟在京城的时候倒还算老实,可到了封地几天就动作不断啊。”朱厚照感叹,似乎无比向往亲王无忧无虑的日子,顿时觉得屁股底下的椅子坐起来无比难受。

    “主子说的是。”刘谨嘿嘿笑道:“永王爷练兵要防范倭寇,又招收了三百多个孩童教授杂学,不过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奴婢惊讶的是永王开酒楼,竟然还伸手问商贾借银子……”

    “大伴,你说王弟这借银子的办法,朕能不能学学?”

    刘谨感觉自己要吐血……

    朱厚照还不知道永王借银子的借口,要是知道自己王弟说自己截留他四十万两导致王府没钱,估计得吐血三升。

    宫里面也没有闲钱呐,宫里内库的银子收入几乎都来自于皇庄,按道理来说户部每年还需要给宫里一笔银子用于开销,不过这事如今基本上不用想。

    只要提银子,户部就要哭穷,别说宫里面找户部要银子,户部还指望宫里面支应开销呢。

    朱厚照坐在龙椅上也快一年了,他非常了解户部的尿性,知道要银子屁的指望没有,干脆就免开尊口。

    所以永王用债券来借银子倒是给了朱厚照启发,不过在朱厚照眼里,永王借银子肯定是没打算还,那他借来的银子自然也不用还。

    凭本事借来的,凭什么还?

    远在湖州的朱厚炜可不知道自己老哥的心思,要是知道也得吐血。

    他缺银子吗?当然不缺!

    那他为什么借银子?是为了信用!

    建立永王府的信用!

    五六万两白银借个一年能给多少利息,撑死了五千两。

    也就是说朱厚炜用五千两银子就能让湖州府内的富商知道他永王是个讲信用的。

    商贾流动性极强,一旦他归还本息,不用朱厚炜自己安排,商贾就会自动把他的信用传向四面八方。

    到时候他开钱庄开银行,这信用自然而然就初步建立,钱庄开上一段时间以后,让商人见识到钱庄的信用,那时候朱厚炜就可以从容布局,将钱庄开遍天下!

    可朱厚照借钱压根就没想过还的事,说是借其实和抢几乎没什么两样,如此一来身为皇帝抢劫商贾,皇室的信用得要臭大街。

    等到十五年后朱厚炜坐上那个位置,再想重拾皇室信用还不知道要费多少心力。

    这些都是后话现在说之无益,此时的朱厚炜身穿青色锦袍,头戴书生巾,手里拿着一柄折扇,看上去就是活脱脱一位浊世佳公子。

    漫步在飞英塔前的湖畔,身上吹拂着习习凉风,当真是说不出的惬意。

    飞英塔始建于唐代,素有湖州三绝之称,藏有佛祖舍利七粒和阿育王饲虎面相,一直是信徒们趋之若鹜,供奉香火的好去处。

    今日飞英塔显然比往常更热闹了三分,而且来游塔的十有八九都是文人士子,在飞英塔临湖的那一面还拉起了帐幕,遮住了老大一片区域,不断前来的士子尽皆往帐幕而去,帐幕口处还有下人把门,只要是书生装扮的就迎进去,要看着不像文人就会拦下来盘问,盘问之后要么放行要么驱逐。

    士子如织自然不是因为飞英塔这处名胜,更是和礼佛朝拜半点关系没有,能吸引到这么多的士子完全只有一个原因。

    布政使裴大人的长子裴泓今日在飞英塔下举行诗会。

    封建时代娱乐活动匮乏到让朱厚炜这样的现代人感到发指的地步,寻常百姓劳作了一天回到家吃了晚饭就只能上床造人,富贵人家也只能喝喝酒,盘盘账,看书习武来打发时间,至于文人雅士的兴趣要多些,比如手弹几句,比如青楼狎伎,再比如聚在一起谈谈诗词,卖弄一下风花雪月。

    诗会、词会在如今这个时代简直多不胜数,区别只有大小罢了。

    裴泓在飞英塔召集的诗会已然算得上是大型诗会,只要是文人士子几乎来者不拒,但大型诗会可不是说办就能办的,比如寻常的一个秀才想要举办一场大型诗会,最后到场的就没几个,那这秀才只会成为仕林中的笑柄。

    来参加诗会的士子大多拥有很强烈的目的性,这和士子喜欢在青楼留下诗词一个样,就想着通过艺伎的传唱来让自己在士林当中的知名度更加响亮,这一点宋代的柳永可谓是登峰造极。

    裴泓不管怎么说都是浙江布政使的儿子,如果能在飞英诗会上独占鳌头,布政使大人不可能不知道,一旦自己的诗作得到裴大人的赞赏,在提学面前提上那么一嘴……

    当然,今天来参加飞英诗会的士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裴佳。

    裴佳,裴大人次女,如今二八妙龄,待字闺中,传闻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当然对于男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据说裴佳姿色过人,秀色可餐!

    传言布政使大人有意借此次诗会为爱女觅的佳婿,尽管很多士子以为这是无稽之谈,可就算不信,也会前来飞英诗会一探究竟,人都有侥幸心理,万一是真的呢?

    事实上这传言并非虚妄,已然有士子号称亲眼目睹一顶香轿入了帐幕,能用那等轿子的若不是女眷才怪。

    于是飞英诗会顿时引起轰动,接到消息本还在犹豫的士子纷纷出动,要是布政使裴大人真的借此诗会觅婿,那对于寒门出身的士子而言何异于登云之梯!

 第15章 朱福

    帐幕门口的仆役见朱厚炜书生装扮,生的丰神如玉,只是年纪看上去小些,于是问道:“敢问公子名讳,来自何地,是否举业?”

    “朱福,苏州府秀才。”

    仆役一听顿时肃然起敬,苏州毗邻湖州,两地渊源甚深,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少年看起来也就十三四岁,却已是秀才,前途可谓光明无比。

    不过仆役还是有些疑惑道:“听公子口音不似吴语。”

    “怎么?你质疑本公子的身份?”朱厚炜一声冷哼。

    “不敢,公子请进。”说完便让开了道,管你是哪人,只要是读书人,就够资格参加诗会,在裴公子举办的诗会上想冒充读书人?最后被打断了腿扔出来可怨不得别人。

    朱厚炜施施然迈入帐幕,他化名朱福可不是瞎起的,要知道他那亲哥以后可是自己给自己封了个官叫做‘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然后还化名朱寿,最后差点把边军将领给逼疯……

    他哥叫朱寿,他自己叫朱福不过份吧,都是弘治皇帝的儿子,一丘之貉也是应该的。

    帐幕内摆放了上百张四方桌,每张桌子上都有文房四宝,此时帐内的士子已然超过两百,将百张桌子坐满大半。

    又过了两刻多钟,陆续赶到的士子皆找位置坐下,在那略高些的平台上走上一位身穿儒衫,气质翩翩的年轻人,正是此番召开诗会的布政使之子裴泓。

    原本还略显嘈杂的环境顿时为之一肃。

    朱厚炜坐的地方只他一人,这也不奇怪,都是湖州乃至周边的读书人,相互熟识的自然坐到一起,朱厚炜面生又没熟人,自然显得孤单些。

    不过还没等裴泓说话,朱厚炜的桌子上就又坐了两人,一看,朱厚炜顿时生出世界竟然如此之小的感慨。

    这二人不是别人,正是前几天朱厚炜在春来酒楼特别注意过的那两位书生,朱厚炜还记得此时坐在他左边的名叫范韬字宗文,很有陈世美的潜质,右边的则只知道姓田。

    “这位兄台请了。”田姓书生拱手道:“在下田文,湖州府安吉州秀才,敢问兄台名讳。”

    “朱福,苏州府秀才。”

    “久仰久仰。”

    久仰个屁……朱福腹诽了一句,不过他对田文的印象还算不错,所以微笑应道:“田兄客气了,这位是?”

    范韬冷着一张脸道:“在下范韬,湖州府人士,秀才。”

    “失敬失敬。”朱厚炜也拱手,不过看着范韬那张臭脸也是无语,估计是这家伙因为此次诗会很可能是布政使为女觅婿,而他已经成家没了机会,所以郁闷的很。

    “诸位才俊,在下裴泓这厢有礼了。”平台上裴泓打了个罗圈稽淡笑道:“此番在下召集诸位才俊参加飞英诗会,意在弘湖州文风,襄太湖诗话,共举一番文坛佳话,诸位才俊能来参加,在下荣幸之至。”

    “裴公子客气了。”

    “湖州繁庶,文风浓郁,裴公子筹办飞英诗会,必载湖州史志。”

    “裴公子才华横溢,如今已是举人,来日金榜题名必然不在话下我等后学能在公子未曾入仕之前受邀而来,日后裴公子入朝堂理天下政,我等想起今日也是与有荣焉。”

    “……”

    裴泓很是享受的听了一阵恭维,这才压了压手制住马屁声道:“但凡诗会当有公正和彩头,裴某不才,此番邀请王佥事为本次飞英诗会主阅……”

    这句话犹如投放了一枚核弹!

    在大明佥事官不在少数,但是王佥事,而且能被邀请来主阅诗会的佥事还姓王,那必然只有一个!

    提学道佥事王怀!

    提学道佥事是个什么官,在清代比较通俗一点叫学政,在新时代就是主管一省的教育厅厅长!

    主管一省教育在如今而言直接就是把控住了读书人的命脉,因为提学佥事必然是乡试的主考官,他手中的一支笔直接可以让你滚回家继续读书,也可以让你中举,拥有进京会试的资格!

    除此之外,在大明读书人是拥有诸多特权的,最常见的就是见官不跪,不缴纳赋税等等。

    这些特权靠的就是他们身上那层儒皮,如果这层皮没了,那么所谓的读书人和庶民百姓没有任何区别。

    能扒掉他们身上这层皮的就是各地提学道衙门,所以举人还好些,未必多畏惧官府,但一定对提学道畏之如虎!

    提学佥事竟然会光临民间士子举办的文会?这让在场的士子简直难以置信,不过裴泓可是布政使大人的公子,他既然这么说谁能不信?

    那么问题来了,王佥事为什么会来?很显然,裴泓的份量还不够,谁够?布政使裴思!

    自家儿子举行一次诗会,裴思裴大人居然要出面请提学道为儿子撑场面?

    这特么就是典型的鬼扯……

    除非裴大人有这么做的理由,这时候在场的士子不约而同想到了传言,传言此番诗会裴大人想要为女觅婿,原本这传言信和不信的各占半数,如今大多数都信了。

    这是请王佥事来为自家女儿把关呐!

    今日在场的书生多半都是秀才,谁要是能因为王佥事的点评最后脱颖而出,就等于结下了一份香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