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要做明世祖-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等到冬天,毛纺织品会迎来巨大的需求量。

    瓦剌和被毛里孩、孛来拥立的小王子政权还得继续乱,兀良哈这个最弱小的,就可以先享受一下来自大明的爱抚。

    毕竟,沙不丹也老了。

    人老了就难免沉迷享乐,听说在开市之后,兀良哈的贵人们为皇庄玻璃的销量增长做出了杰出贡献,太子的小金库都跟着水涨船高。

    想到这里,朱见济救不由得感慨。

    也许是天佑大明,在土木堡之变以后,大明周边的对手忽然又都衰弱了下去——

    兀良哈被瓦剌排挤多年,势力不行。其他人陷入内部争权夺利之中,难以脱身。

    偏偏大明朝又因为景泰帝的上位,朝臣齐心协力,走上了中兴的道路。

    此消彼长,环顾四周,大明又成“天下第一”了。

    可惜可叹的是,土木帝永远的坑队友,硬生生把这番气象给作没了。

    啧啧啧!

    还好自己先行一步,把大伯父送去凤阳守陵了!

    老祖宗一定会夸自己这个大宝贝一顿!

    朱见济提笔为杜新写下回信,然后又手书一封给方瑛李秉的,让他们注意一下之后要做的事情,别总想着找自己要钱,便喝完奶上床睡觉去了。

    ——————

    “你就是孔公诚?”

    朱见济隔天抽出空,召见了这位南孔代表。

    他本来是不想见的,但既然有了江渊那么一档子事,见一见也无妨。

    “草民便是。”

    由于还没有被正式授爵,孔公诚也没有出任过官员,于是自称为民。

    他年纪五十有余,按辈分算正是孔彦缙叔叔辈的,可身形气质和他那个血统存疑的远房侄子却浑然不同。

    这位老孔瞧着端正一些,也精神一些。

    朱见济能够猜到,在北孔出了那样的问题后,南孔根本不会有胆子随便选个“形体不佳”的家伙上京面圣。

    不然奉圣公的爵位没捞到,惹得皇帝讨厌了,自己还得跟早就分家的亲戚去陪葬。

    谁让南孔也用着建文帝赐予的字辈呢?而且一用几十年,现在想改也来不及了。

    除非他们能跟北孔一样不要脸,为了在蒙元当官还给自己改个蒙古名。

    所以南孔必须事事小心,不能让别人找到攻击的地方。

    孔公诚深明此理,跪在东宫的地板上犹如一块老石头,不敢挪动。

    他面前这位太子虽然年幼,可却是手握实权的。

    孔公诚可是听说了,他面圣之后,当时陪侍的江学士被皇帝呵斥了一顿,貌似与太子有关,然后昨天江侍郎就接了让他去地方布政使司为官的调令,还是贵州那样的穷地方。

    江侍郎哭天喊地无人应答,最后还在去吏部办理相关手续的时候,被王文冷嘲热讽了一顿。

    由此可见,小太子有多么的得天子爱护。

    鬼知道这位小爷对自己是何看法!

    “听说此前,礼部那边已经考校过你的文章功夫,父皇对你也颇为欣赏……孤今日,便不问你圣贤书上的东西了。”

    朱见济给孔公诚赐座,看对方只敢小心的拿半边屁股蹭上凳子,满意的点了点头。

    就这识时务的态度,比起北孔高上好几个层次。

    “孤听说让爵之后,你们家世代耕读,日子过得颇为清苦?”

    其实南孔的人在大明建立之后,也曾有过出仕,但当的官大多是翰林院里的清谈者——

    这种官职放到眼下,也许高贵。

    但在大明开国之初,注重实务,显然是把南孔拉过来一块当吉祥物的,而且官职较为低微,属于可有可无的那种。

    完全比不上北孔的各种优待。

    “我等读书之人,虽离不开研读经典,但也不能浮华到不理俗世……人活在世,是离不开穿衣吃饭的。”

    “所以我家耕读,宜人身心,称不得苦。”

    朱见济对孔公诚这样的说辞非常满意。

    他眼睛一撇,注意到对方双手之上竟然还有几个茧子存在,便发问,“孤看你手中老茧,不像是舞文弄墨磨出来的样子。”

    孔公诚乖乖回道,“草民年少时,家父便去世了,为了奉养老母,便亲身躬耕,时至今日,仍不敢忘当日心情,时常往来于田亩之间。”

    “这是好事啊,”朱见济溜过去拉起了孔公诚那双沧桑的手,“比起北孔那些人的不知稼樯,先生更有孔圣遗风。”

    “难怪当年野蛮如蒙元,也要赞叹汝祖。”

    “希望先生继任奉圣公后,能够保持这种作风,以为天下表率。”

    吉祥物也要发挥吉祥物作用的。

    朱见济可不像白花钱。

    孔公诚秒懂朱见济的意思——皇室绝对不想再被孔家欺骗感情。

    如果再来一次,南孔的下场估计会比北边亲戚还惨。

    于是他感动的对小太子说道,“我家不过依托先祖之福,才得天家青睐,如今众正盈朝,天子英明,何德何能,为天下之先?”

    何况北孔事件在前,这名声在民间也臭了。

    但凡有集报纸爱好的,都能看出来在大辩论的后期,越来越多的人披着马甲跳出来反对孔家。

    反正键盘侠永远存在。

    “在草民看来,天家和睦,朝野皆知,这才当为世人表率!”

    “我孔家有过在先,为防止日后子弟堕落,还请天家时刻鞭策。”

    这就非常上道了!

    朱见济都没料到这老头子如此会说话,当即笑了出来,极为的祥和。

    果然南孔就是北孔有脑子一些。

    有些人被宠的久了,就容易忘记自己身份了。

    “以后还请先生多多担待了,”朱见济和孔公诚相谈甚欢,“陛下和孤对你都很满意,想来不久,赐爵诏书就会下来。”

    “到时候,你南孔一脉,就要重回孔圣大宗之位了!”

    当年孔洙让爵,实际上表明的,是他不想出仕于蒙元,起码是不想让“衍圣公”这个招牌给蒙元拿去忽悠人的意思。

    所以原本属于旁系的北孔才得以被蒙元扶持上台。

    可现在,世道变了!

    就算忽必烈下旨不准南孔之人承爵又如何?

    他的大元都灰飞烟灭了!

    大明这叫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孔公诚老眼通红的感谢着小太子,倒也没有再多废话。

    人嘛,

    有默契最重要。

    我要做明世祖

 第136章 孔公诚极为上道

    三天后,皇帝下旨,令孔公诚承爵奉圣公,世袭罔替,并且重申南北孔家世系,定南孔为大宗,而北孔为旁系。

    只是为了表示皇家优待孔圣之后,孔彦缙极其先祖的衍圣公爵位没有被官方宣布剥夺。

    孔公诚谢恩受爵,随后又投桃报李,主动上疏——

    “皇恩浩荡,臣不胜惶恐。”

    “然北孔之事在前,臣亦忧虑子弟教诲道德……今天子英武仁爱,太子孝悌友善,天下皆知,顾臣自请,后承爵奉圣公者,当有朝廷考核其品行道德,再由天子许之。”

    总而言之,孔公诚表现的极为上道。

    他心里很明白,一笔写不出两个孔字。

    北孔搞成那样,那是历朝历代以来被惯的飘飘然了,本来就是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熊孩子,享福以后直接飞起来了。

    南孔发展到现在,也是个大家族,千百族人难保有劣质品,眼下能够比北孔亲戚风评好点,那是因为没有受过北孔那样的优待,还没彻底脱离群众。

    孔公诚担心自家在富贵浮华之下,没几代人也堕落下去,然后走上北孔老路。

    他是个识时务的人,也的确担得起这一代的南孔长者之名。

    不论如何,总得为后代子孙考虑一下。

    于是孔公诚主动请求皇帝加强对孔家的管理,每一任奉圣公承爵前要接受考试。

    他真的很担心南孔也出一个像孔彦缙那种不读书不修身还不敬上的老不羞。

    那种人对于宗族而言,简直是个杀伤力巨大的灾难!

    除此之外,孔公诚还提议,孔家之事为天下的读书人敲响了警钟,为了防止他们学着孔家那样堕落,请皇帝下令恢复唐宋之时的某些制度。

    科举上,八股文还是要考的,毕竟这是一种做题套路,方便了很多不善于写文章的人,真正的人才也不会因为区区八股文而停止上升的步伐。

    君不见后世高考作文也都快混成“八股”了?

    此外,要增设算术、策论、明法等科目,以便国家选拔有用之人才。

    这种话,如果让朝廷自己提出,难免有喜欢叛逆的家伙反对,但让南孔当家人,身负天下名望的孔公诚说出,即便有抵制者,可也会引出支持派。

    北孔的脸面丢尽,他们支持不了,可南孔还行啊!

    反正孔夫子后人说的话还是很有用的。

    对此,景泰帝欣然笑纳,然后又命孔公诚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当个清贵的官员。

    谁让孔公诚也老了?

    而且这老头还自述此前从未当官,贸然参与政务,只怕手忙脚乱事倍功半,如果皇帝要给他官做,就去翰林院看书修书的好。

    对于科举上的变化,景泰帝为了安抚一下民间的学子,后面也和儿子商量了一番,规定了章程。

    他特意下旨强调,“科举之事,非同小可,凡有改动,需仔细斟酌……”

    明年就增加数学考试明显是不可能的,那太匆忙了,朱见济也不可能安排一些“1+1”的算法上去充场面。

    所以按照官方的意思,会试在四年后才会正式增设数算项目的有关考试,但这几年里,像童生试、乡试这等考试,也会逐渐出现一些算学题,难度应该还会逐年增加。

    所以趁着还有时间,大明的读书人们要自己努力努力,把理科成绩赶上来。

    “照此看来,以后科举,岂不是要考一些算学?”

    当旨意传达到外面,有不少学子哀声连连。

    京城这边还好。

    有钱的早就在京城这边或租或买好了房子,就为了在好好读书准备科举之余,探听下朝廷的最新动向,了解国家政策,为自己考场上写文章积累素材。

    能够从童子试一路爬到会试的地步,大多学子都是脑袋灵敏的做题家。

    他们待在京城,自然能够感觉到这几年的动向。

    太府寺和皇庄各种业务的开办,

    东宫还曾经特意颁发告示,招收民间善于算账的人才,让北京城里的计算机们活动频繁。

    而且农会推广后,在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中,也有着算术部分,很明显透露出皇家对于数学的重视。

    如果人脉再大一点,在朝廷下旨重新印刷各种数学着作,并且要求大明官方学校将之列为必学科目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所以像《九章算术》和《四元玉鉴》这种书,在各种书店里被人搜刮一空,甚至还有京城学子去拜访了皇庄用来培训人才的地方,企图混入其中,学习学习。

    这样一来,明年考不上不算什么,四年后再考一次,把数学学好了,也是一条晋升之路。

    反正谁也别拦着自己当官!

    人读书,就是为了当官的嘛。

    皇帝要我学啥,那就学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