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要做明世祖-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世的秦大爷。
先帝在世之时,貌似也赏阅过相关书籍,
难怪徐永宁到现在都嫉恨王骥!
我要做明世祖
第163章 伴读们对皇帝的忠诚
“不过陛下清田之令,是不是做的太急了?”
柳承庆跟小伙伴们说完了闲话,又出口问道。
“咱们是学过那天书小册的,不是说王朝立世越久,这土地兼并就越难解决吗?”
“我朝开国已近百年,太祖时候的田赋不统一,地方上面还有各种卫所……若是要想彻底理清,必然要花费大力气,为何不多等几年,准备更充分再动手呢?”
借着清田赋的名义,朱见济却是在清理地方上的部分士绅。
他是故意把事情搞大的!
毕竟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你侵占官田,多少也能算成“蔑视朝廷,欺君罔上”。
但这种是跟士大夫们作对的行动,一般都很难搞定的。
他们过去在东宫畅想未来之时,也没想过这事儿会发生的如此迅速。
“可能是先帝给陛下带来的影响吧。”张懋悠悠一叹。
景泰帝得病驾崩,也给了他们这群在皇宫里长了好几年的小伙子一个好大惊讶。
张懋看着哀伤的太子,当场就想起了他老爸爸张辅的死亡。
这种命运无常导致的意外,从正统朝开始,已经有很多例子了。
张懋都忍不住为之感叹,何况从小就机灵的新帝?
古人常说“慧极必伤”,想来新帝也是担忧自己出问题,所以做事着急了一些。
当然,他们只猜中了一半。
朱见济的确害怕哪天来个意外,让他还没成就千古一帝的伟业就嘎嘣脆了。
不过以他受到穿越之神的关爱来看,“陛下创业未半而中道暴毙”之事,估计不会发生。
让朱见济做出清田决定的,一方面是他的确做了好几年准备,已经有足够的动力去执行。
一个,则是因为高谷胡滢等老臣的退休,于谦更频繁的请假生病,让他觉得需要加快进度了。
这些老臣子在朝日久,他们是经历过大明先前豪迈样子的。
在这群还保留了底线的臣子身上,还带着旧时代的开拓性,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而愈发稳妥。
但朱见济不能保证后面的臣子也是这样。
即便后起之秀也有意为了大明奉献自己,可他们的威望、资历和处事手段还有些比不上老臣。
所以他想趁着老臣还没有退完,将国内该做的做好。
为此,陈循的请辞报告朱见济都没给他批复,让他继续当着内阁首辅,等后面较为年轻的商辂熬出头了,再接他的位子。
毕竟自打江渊被扔去地方后,陈循敏锐的察觉到了皇太子的地位不可动摇,于是只能忍痛割肉,为了自己的仕途权力,按照朱见济定下的规矩走。
这几年来,他倒是没弄出什么幺蛾子,上班打卡从不迟到,加上端正心态后,本身也有能力,倒是真有了几分正经首辅的架子。
不过因为他在内阁过分附和朱见济的话,从来不敢提出质疑,也被人在私底下暗讽“应声首辅”。
可陈循不在乎。
现在的内阁权势可不是以前能比的——
六部大臣要常来开会,其奏疏也通常由内阁递交皇帝,威势渐盛。
新帝虽然年幼,可主意比谁都大,他此时当个应声虫,不但能迎合圣心,还能蹭上功劳,体面的做到退休……
如此,有何不可?
反正高谷这个老对手一去,陈循的斗争心也弱了,何必多事。
唯一不妙的是,因为这次清田损害了不少士绅的利益,不论是地方还是中央都有奏疏如箭飞来,就攻击他这种内阁辅政学士。
孔公诚自然是要为皇帝摇旗呐喊的,结果有的人疯起来,连他都咬了,在《文政杂谈》上说孔老头跟北孔一样,畏惧皇权而没有风骨。
可见道德理教这东西,也就嘴上喊喊,等人的自身利益被触及,什么孔圣之后,南孔宗师,他们也懒得理会。
孔公诚被气的胡子都掉了。
他的确是识时务,但怎么能把他跟北孔的比?
北孔配吗?!
后面还是朱见济下旨,禁止《文政杂谈》匿名刊登文章,这才减少了不少人对孔老头的口诛笔伐。
陈循转而就成了攻击的主要对象。
没办法,一旦实名进行批斗辩论,那代价还是挺大的。
辱骂孔家代言人,也就匿名能给别人如此的勇气。
小皇帝也是很难骂的。
有德云社作为皇家口舌,朱见济在民间的名声一直保持得很好。
曾经有官员大胆的上疏“劝谏”,说皇帝逼官至于绝境,是借小事而行大杀伐,结果就被气愤的老百姓给围攻了官邸。
然后有民间舆论作为靠板,朱见济也能反手一击,把那个上疏的给罢免了,顺便给对方贴了一个“庸吏无知”的标签,让人说不出话。
玩道德舆论?
你这是在看不起谁呢!
于是陈循这个有污点、威望不充足,偏偏又最靠近皇帝的内阁首辅就倒了霉,成了发泄口。
陈循这么大的年纪,没想到还能被人网暴成这样。
在企图登报自辩却失败后,陈老头含泪忍受了这无尽的鞭挞,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抽泣着给自己洗被污水染脏的身子。
他知道,
这是担任首辅的代价。
“反正咱们尽量帮陛下把事情办好,不能让他失望!”
有军队在手,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绝对的暴力来快刀斩乱麻。
徐永宁和柳承庆他们过来东南之前,虽然觉得朱见济下手太快,但还是决定服从命令。
他们已经想好,如果遇到硬茬子,那大开杀戒把它搞定也是可以的。
骂名他们可以背。
只要为了大明美好的明天!
反正他们都是出身勋贵的,弯弯绕绕的不用多管,一刀过去,世界就会清净了!
而就在伴读天团和李继业都抱着这样的态度为大明奉献自己的时候,景泰十一年的年尾终于到来。
这是朱见济第一个没有好爸爸陪着的新年,即便他已经成了皇帝,也过的索然无味。
因为新帝表明要为先皇带孝三年,虽然没有限制衣食住行的需求,但什么歌舞等大型活动,是被禁止了的。
地方宗室也没有要求他们进京拜年。
朱见济只是陪着母亲杭皇后跟奶奶吴贤妃一块跨了年,然后又给他的两个妹妹发了红包。
那是汪皇后生的两个女儿,一个封号叫做固安,一个叫做固怀。
两个小女孩很小就跟着母亲幽禁深宫,性子有些内敛。
虽然景泰帝后面因为送走了太上皇,心中对亲情渴望了起来,又把她俩接了出来,但这关系还是很难像正常家庭一样亲密。
好在朱见济登基之后,遵循遗诏废了人殉,同时也将汪皇后迎了出来,供养在宫中。
这让两位公主对他这个当哥哥的多了几分笑脸。
“谢谢陛下……”
接过红包的小公主高兴的跑到旁边去玩雪,还把朱见济以前的小车子搬出来,又牵了头羊出来拉车。
她们的笑声算是这个冷清的跨年中难得的亮色了。
只是朱见济一想到他跟两个妹妹是景泰帝留下来的所有血脉,心里又是一叹。
我要做明世祖
第164章 在凤阳
在全国各地都步入新年氛围的时候,凤阳也不例外。
作为“均田赋”行动覆盖的地区,大明中都的凤阳城也迎来了一段热闹的日子。
朱见济以皇家陵园和太上皇在此的理由,在这片地方严打豪强地主,并且迅速的建立起来了一个个农会。
凤阳老百姓还没见识过这样的场面——
虽说他们这片地儿出了个朱皇帝,可要说享受“鸡犬升天”的恩泽,那也没太多可讲的。
土地该荒的还是荒,该被地主兼并的还是被兼并。
什么少收税?
也没见凤阳发展起来啊!
不过新任的小皇帝看起来还有点良心,知道照顾一下老家的人。
那个农会,农夫们不懂,但照市场价收了他们家的田,把人迁到固定地方集体生产,分发农具和修缮道路,他们还是看得出来其中意思的。
起码钱不亏,还能白吃白住公家的,让百姓们觉得自己赚了。
特别是还有北边来的人,自称也是从直隶农会过来的,给他们描绘了好一副蓝图,说什么天天吃两鸡蛋,打谷机哗啦啦就能打出米来……
大饼听得当地人流口水。
特别是当他们住进装修好的宿舍,手里分发下来的农具时,那个大饼的味儿好像就进了鼻子。
那小皇帝的确照顾老乡。
他是个好人!
凤阳的百姓因为住进了新房,又有官府前期的投入,从而在这个冬天里过的舒坦了一些。
他们对新帝歌功颂德起来。
其实只要老百姓吃好住好,他们是很少抱怨国家的。
但给老祖宗守陵的朱祁镇没被外面的快乐感染。
他只是草草吃了顿饭,就坐在院中的常青树下怀念自己逝去的青春。
“嗨!”
“兄弟!”
“串门吃饭吗!”
隔壁有个人爬着梯子,在墙头处伸了个脑袋,一双纯朴的大眼睛看着太上皇。
他们是建文帝的后裔。
当年太宗皇帝靖难,建文帝跟他的太子朱文奎没找到身影,但却抓到了他两岁的儿子朱文圭。
其后,朱文圭被废为庶人,送到凤阳圈禁起来。
这样的待遇,朱祁镇觉得跟自己差不多。
他除了一个太上皇的称号,又有哪里比他们好的?
所以在刚刚到凤阳之时,朱祁镇对建庶人一脉是很同情的。
他甚至幻想过如果自己重掌皇权,就要把这群人释放出去,重新做人。
这样的想法要是被建庶人们知道了,估计也不会搭理,任由朱祁镇自我感动。
因为他们完全不知道“释放”代表着什么。
建庶人中的最长者朱文圭坐大牢的时候,是无法记事的两岁。
所以在他和他的子孙印象里,他们生来就只有这么一小片天地,旁边拿着可怕凶器的人还会经常吓唬他们,然后将家里所剩不多的东西给抢走。
在凤阳皇陵里,朱文圭生活了五十年,跟守皇陵的宫女生了两个儿子,然后儿子又给他生了六个孙子。
一家男女老少十来口,就是窝在院子里活过来的。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那个叫“太上皇”的人到来。
看起来是个大人物。
正因为他来了这里,所以他们家的生活就变好了。
有人专门给他们建了新的大院子,还允许他们出去走一走,带来了牛马让他们长见识。
老头朱文圭起初还会被牛马吓到,后面习惯了,还敢骑着它转一圈了。
建庶人住的院子就在太上皇住的“行宫”隔壁,所以有时候,为了促进老朱家后辈的情谊,庶人们会过来串串门。
像过年这种时候,住在凤阳的庶人们也会走动的频繁一些。
这次就由朱文圭的孙子朱祖润过来施展召唤术,想把总闷在自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