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要做明世祖-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特殊之处在于,乾圣四年的科举又开了一榜,专门为西部几个省份的举子所设。

    朱见济参与过几次会试,甚至刚登基还监考过殿试,对于大明此时的科考情况还算了解。

    每轮上榜的进士,大多数为江西、浙江和南直隶等地出身。

    虽然有南北榜制度存在,但五成以上也是录取南方的,三四成左右为北方人,剩下的边角料,才能落到边疆各省的考生手里。

    录取率很不公平。

    而在这其中,科举大省自然又要分去一块肥肉,让每年只录取两百名左右的科举考试,最后金榜题名的进士,基本上都是一个地方的人。

    这非常容易形成“党”!

    虽然后世伟人曾经调侃过,“无党无派,千奇百怪”,可朱见济还是觉得,要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

    加上西南改土归流,以及朱见济下旨放松户籍管制后,也有来自于其他方面的举子参加了这次科考。

    他便想趁此机会,再改一改大明的科举情况。

    以朱见济此时的大权在手,即便享受了科举福利的文官很不乐意把特权分润给别人,也只能低头。

    总不能再弄一次南北榜案出来,杀的人头滚滚吧?

    于是“西榜”隆重出台。

    来自于西部教育水平较低地区的举子可以自己选择,是入西榜还是按照以往的南北榜参加会试。

    西榜的录取率不低,大概会收五百人左右。

    但限制在于,西榜出身之人,必须前往大明边疆之地任官,而且升迁上,也是五年一考核,比起普通进士要多两年。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武榜”。

    顾名思义,这个榜单面向的不是读书人,而是从各地选拔来的武生。

    各级学校里不善于念书,但在骑射打仗方面颇具天赋的学生,或者自认为可以成为“武状元”的,都能去当地州府报名,经过筛选后,再来京师国子监进行登记。

    武榜的考生来源也多种多样。

    有本就在学校里的,有出身卫所的,还有从军中武会里推选出的……

    而武举地点,则是放在京师的两座武校之中,武校名义上由朱见济这个皇帝挂名校长,其实是由国子监和五军都督府共同管理。

    一旦选拔上了,这些武进士们都要在武校里学习一年,再去军中听用。

    有这么多新花样,还有这么多人来参考,对礼部这个负责安排考试事务的部门来说,的确是一项挑战。

    我要做明世祖

 第220章 四个新的布政司

    “洪兄!”

    “你中了吗!”

    就在这难得的春闱放榜之时,洪涛努力的稳住下盘,抬头去看不远处那张写满了姓名的黄纸。

    比起公布进士名单的夺目金榜,这首开的“西榜”却是用平平无奇的淡黄色纸书写而成的。

    因为跟进士榜相近,偏偏质量远远不及,所以有人刻薄的将之成为“垃圾榜”——

    所谓垃圾者,据说是当今天子在处理政务,结果遇上手下做了傻逼事的时候,经常会使用的词汇。

    流传出来后,这种骂人的话让普通人不解其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跟风使用。

    洪涛看了好几眼,才在黄纸的倒数几行找到了自己的姓名。

    他猛地松了口气。

    “中了,我中了!”

    他回过头,大喜过望的跟着周恒打招呼,然后逆着人流往外面走去。

    “我也过了武校的考核,接下来一年就能蹭公家饭吃了!”

    身材高大的周恒微笑道,语气掩饰不住喜悦。

    虽然很多人都看不上西榜和武榜,觉得一下子录取这么多人,还是皇帝给落后地区的下三流考生开的后门,水平不怎么行。

    但对于洪涛和周恒这种从云南千里迢迢跑来京城考试的人而言,能中就是天大的喜事了!

    云南在此时的大明内地人眼里,都还没有撕下偏远蛮荒的标签,跟贵州、两广等省份一样,是出场率极高的犯罪官员流放之地。

    可想而知的落后。

    以此时的知识普及率和交通条件,云南每逢春闱,都难以掏出一个可以去参考的举子。

    好在朱见济意识到了他缺少可用人才,以及科举录取在全国范围内的失衡,迅速对此做出了调整。

    依照王越当年提出的建议,为了让西南地区迅速的臣服王化,推广儒学,便要鼓励当地人读书考试。

    可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哪里比得上科举大省?

    浙江直隶随便去一个举子,都能在他们那儿当个天才。

    所以朱见济下旨,适当调低了西部的考试难度,并且加大了其他科目的比例,不全然按照原来的“四书五经”模式来。

    要说做文章讲道理,这些人抓耳挠腮估计也憋不出个好的。

    但有赖于皇帝重建的社学体系,让西部的人也能享受到大明版本的“填鸭式教育”,只是刷题,那还能撑一撑。

    最后强拼硬凑,竟然还真出了一些人才。

    不过朱见济给了他们这样的方便,也是要收走他们一些东西的。

    西部的人才们有了功名之后,所受特权都会缩水,每年还要去当地的郡学中参与测试。

    严苛到了一旦被布政使阅卷后判定为学问倒退,他们的一应特权还要被收回。

    所以洪涛能走到会试这一步,已经是非常艰难了。

    今天进士榜也放了,听说还有个贵州出身且参加了南榜的举子高中,给贵州人大大涨了脸。

    这貌似还是贵州几十年来,头一位本土培养起来的进士。

    不过对方再怎么荣光,也不关洪涛两人的事了。

    “走,喝酒去!”

    他跟周恒并肩而走,打算把剩下不多的钱再掏点出来,庆祝庆祝。

    反正能登上西榜,官肯定是可以当的。

    虽然官位小,前程艰难,但好歹是个身家,实现了老洪家三代人阶级跨越的梦想。

    洪涛背负着全家的梦想,行程近乎斜贯了整个大明领土,要是这次没考上,也不用原路返回了,直接跑到天津卫的港口投海而死还算省点功夫。

    接下来,他们两人就要分道扬镳,一人往吏部,一人往五军都督府去报道了。

    周恒的未来很好预测,如他所言,在武校学习的一年期间,朝廷会兜底他的日常花销,所以虽然生活可能会拮据了一点,但他可以留在京城这个首善之地,沐浴天子光辉。

    但洪涛只能想着,自己会被扔去哪个角落当芝麻官。

    以西榜的质量,内地的好地方估计跟他没缘分,很有可能去琼州、云南这种地方。

    其实云南也挺好的,毕竟是老家,他还有老婆孩子在等着……

    不过洪涛想的再好,也没有抗住朱见济政策的转变——

    在三榜人才去吏部报道后不久,皇帝就有了新命令,对大明的行政区域进行了新的划分。

    撤销奴儿干都司,将之改为辽东布政司,原来山东在辽东的飞地也被分出来,成立辽阳布政司,而在辽东以西,原来属于瓦剌的地方,则是建起来了一个辽西布政司,宣布了大明对于草原建立起了正式的统治,原关西七卫之处,被整合成了关西布政司。

    四个全新的省份出炉,热气腾腾的让人大吃一惊。

    有臣子当然不想要朱见济如此修改太祖皇帝留下的版图,但闹来闹去也没用。

    毕竟老朱家的天下,自然是得按着老朱家的意思办。

    甚至在太学生里面,对于皇帝的行为还充满了赞扬。

    他们早就看过那副《乾坤万舆图》了,深知世界之大,巴不得大明能把边上能占的都占了,以显大国风范。

    何况随着历史学的精进,这群接受能力强的青少年也多次感叹汉唐灭国无数,扬威异域的威风,自然希望大明也能像其一样。

    朱见济如此行事,非常符合这群热血青年的口味。

    于是骚动再大,也平息了下去。

    后续影响是,新增四个省份的管理问题。

    其实以朱太祖的心思,他对广袤版图也是有追求的。

    可惜当时中华之外的蒙古势力还是强大,国内又是满目疮痍必须花时间治理,这才广设羁縻之地,连辽东、西南等地的赋税都不收了。

    如今朝廷设立承宣布政司,意味着羁縻政策不会再延续,中央会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

    以后这些地方,也是要收税的!

    既然要收税,要组建管理班子,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

    所以像洪涛这种西榜的掺水进士,就被放去了辽东省任职。

    至于同样缺人手的西南方面,目前是大体稳定了,缺口依然在,但不用急着去填补。

    反正西南的官吏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当三个使唤,就差为国捐躯了。

    “可辽东还在打仗……”

    洪涛听闻此事,写到一半通知家里人自己中榜喜事的书信也不写了,满脸震惊。

    “应该是快打完了,才会有如此政令。”周恒只能安慰这个老乡,心里想着从云南到辽东,对方能见识到多少风景。

    “那我!”

    洪涛手忙脚乱,“那我是不是要去买几件毛衣穿?”

    春闱之时尚且没摆脱冬日残余冷气,洪涛作为一个彻底的南方人,可没受过那种冻人的苦。

    可辽东更冷,落雪多得能埋人!

    洪涛觉得自己要去上任,不准备齐全一点,只怕是刚去就能冻死在府衙之内了。

    两人上摸下摸的找钱,企图把所需物件先准备好,以防不测。

    而辽东那边,战事结束了吗?

    显然是没有的。

    张懋还在白山黑水之间,忙着带人摧毁女真部落,把那些大饼脸芝麻眼的家伙干掉呢。

    想他刚刚到辽东,向赵辅李秉他们转告了皇帝的八字方针后,四人加上辽东的将领连夜开会,决定奉命而行。

    “既然是要犁庭扫穴,那就方便多了。”李秉老头因为近些年来事业一帆风顺,在辽东吹了几年冷风,反而年轻了不少。

    他捻着胡子,高兴的笑道。

    项忠同样很赞同。

    我要做明世祖

 第221章 建州女真

    发动战争,其实是有其目的性的。

    要么是开疆拓土,要么是打击不臣……反正战争结束后,要保证自己能在战略上获得成功。

    而辽东这边,本就为大明领土,所以这次打仗,只能算是“解决内部问题”。

    放在以前,大明天子们为了节省力气,减少朝廷各方面的统治压力,对于少数民族盘踞之地,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去羁縻政策,拿个名义上的统治权就好了。

    所以西南土司林立,辽东女真横行,关西这个正好卡在大明跟西域之间的交通要道,被蒙古人当成了抢劫发财的好地方。

    不过乾圣皇帝明显不是会给那群蛮夷面子的君主。

    他自掌权之后,光在西南就杀了多少土司首领?

    现在更是把原本的半臣服之地直接变成了朝廷垂直管辖的省份,要派遣官员过来,指不定跟他那隔了三代的祖宗一样有控制欲。

    就算眼下的辽东还有大量女真杂种,可皇帝不是说了,大军来此,就是杀人吗?

    不用考虑拉一波打一波,不用考虑殿堂君子的“善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