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要做明世祖-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俩的业务不对冲,是可以和平相处的。

    而马冲能找准自己的定位,也让朱见济觉得高兴。

    马伴伴好歹服侍了他这么久,本性也是老实人,对于热爱小动物的朱见济来说,这就是一只传统的中华田园犬。

    不好看不机灵,但很忠诚踏实。

    朱见济可以指挥阮伯山、卢忠去盯梢咬人,却不忍心把这么好的狗狗派去干脏活。

    好在皇庄是个适合马冲发挥的地方。

    在朱见济的计划里,皇庄不仅仅要发展田园经济,他还要挑选一批匠户进来,研究新事物的开发。

    像引起第一次工业革命风暴的珍妮纺纱机,以现在的技术完全做的出来。

    而且还有烧玻璃、制造水泥,都需要熟练的工匠来做。

    朱见济只有脑子里的理论,要他亲自上手是不可能的。

    就像很多次在文华殿学习的时候,彭时和朱见济辩论经典,上了头让两人各写一篇文章展示给其他人点评,毛笔字写得不好的朱见济从来都是果断拒绝。

    太子殿下的人设是少年神童,高深的知识可以张嘴就来,绝对不能让手动能力破坏了这个形象。

    而且身居高位,怎么能自甘下贱,去做匠户的活呢?

    “这里原来的农户在哪儿?”

    朱见济下了马车,在一大堆宫人的仔细照顾下,连冬日暖阳都照不到。

    但这只是小问题。

    眼下要注意的是这片地区之前种田的老百姓。

    虽然此前这良田千顷被权贵占据,但权贵也不是会种田的,因此向下层层承包,仍旧是吸引了不少佃户过来耕种。

    他们是和权贵们签了契,租了土地的,一家老小都靠着给有钱人种地为生。

    现在景泰帝旨意一到,权贵匆匆忙忙撤去,自然留下了还没搞清楚状况的佃户们。

    他们前几天突然被宫里来的人围住,才知道自己头上换了新主子,惶恐不安的害怕朱见济不承认此前的契约,把他们赶走。

    马冲回道,“回殿下的话,都在另一边等着,奴婢去把他们召过来?”

    “去吧。”朱见济点点头。

    过了不久,一群画风灰扑扑的人佝偻着身体,小心的来到了朱见济身前。

    “拜见太子!”

    “叩见太子爷!”

    …………

    农人们紧张的跪下来,不整齐的对着朱见济高呼,膝盖直接陷到了因为气温上升,而软化渗水的泥地里。

    但他们早就见怪不怪了。

    连看一眼站在上方的贵人都不敢。

    “你们都起来吧。”

    朱见济一挥手,让他们起身,随后让宫人将准备好的白面馒头分给这群人。

    作为佃户,哪里吃过这么漂亮白净的馒头?

    农人全都手足无措的站着,手里捧着馒头不敢乱动,一是怕犯了贵人忌讳,二是怕弄脏了手里的馒头。

    “愣着干什么?还不快谢过太子恩典?!”马冲见这些人一点礼数都不会,忙紧催着他们。

    于是农人又想下跪。

    面对上等人,他们最习惯的就是跪拜了。

    可朱见济不习惯。

    “不必了,说了让你们站起来!”

    小太子眉头一皱,反而是催着农人们把馒头吃了。

    “孤这么早过来,劳烦你们在这里等着了,想来都没来得及填填肚子,这几个馒头暂时给各位饱腹,等孤跟你们说完话,再去庄子里喝粥吃肉!”

    农人们露出不敢置信的表情,但热乎乎的白馒头就在手里,白吃一口也是嫖来的。

    先是有个干瘦的少年咬了一口,然后其他人都动了嘴巴。

    “如今土地为东宫所有,你们身为佃户,此前与人做的契约统统作废,可还有去处?”

    吃了几个馒头的农人面面相觑,然后才推举其中最德高望重的老头出来回复,“回太子爷,没地方去了。”

    如果还有去路,何至于给人当佃户?

    朱见济笑了,“既然如此,那就留在皇庄这边做事吧。”

    农人们只能答应。

    作为佃户,他们是跟着土地走的,谁是土地的主人,他们就听谁的话。

    “只是孤听说,你们其中还有私逃的军户匠户?”

    此话一出,农人们连忙吓住,膝盖软了,要不是之前朱见济就不让他们跪了,只怕又要倒下来一片。

    为何闻言色变?

    这有得上溯百年,夸一夸老朱同志了。

    大明开国以后,老朱就建立起来了一套著名的户籍制度,军为军户,匠为匠户,世世代代,永不改籍。

    在老朱眼里,只要世界按照他制订的标准运行下来,老朱家的江山就会永世相传,岁岁不休。

    可惜世界的变化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随着世道稳定社会发展,在永乐年间就出现了普遍的“逃籍”现象,户籍制度被破坏。

    而正统十四年的那场北京保卫战带来的伤害,更加促进了活不下去的某某户们摆脱限制,另谋生路。

    这是人之常情。

    是不可以避免的情况。

    但在统治阶级眼里,这是违法的!

    权贵们因为自己占的就是黑田,也不管找来的佃户是不是逃籍之人,所以农人们可以混过去,上缴大部分的田租,换来一家几口的生存资源。

    可这是太子啊……

    “不必担忧,”朱见济摆出笑脸,安抚了下农人们,“孤不会追究你们的罪责。”

    “孤要建的皇庄是个新东西,只要你们好好干活,户籍之分也不会太重要,孤还要保证你们衣食无忧。”

    “……草民们谢过太子开恩。”农人惶惶然的应下,眼神忍不住朝着旁边的宦官宫人们瞄去。

    以后皇庄是会让这些人来管的吧?

    宫里来的会不会欺负自个儿?

    可没有其他退路,除了接受还能如何?

    朱见济并不在乎农人们现在的想法,毕竟日子是过出来的,他今天挺着小肚腩吹破天,可没让手底下的农夫吃上饭,那就是浪费口水。

    他只需要结果来证明。

    就从皇庄开始,让他响应伟大慈父的号召,展开符合封建背景的农庄制度建设!

    等到日后航海大发现,再派人去北方的黑土之上种土豆。

    想想都觉得很美妙。

 第三十二章 太子的皇庄建设计划

    在公田之内搞集体行动,可以省下很多物资,可以提高农户们的生活质量,起码历史已经证明了,在生产力不够,资源不够的时候,团结一致搞大事才是真出路。

    这在大明是可以推行的。

    因为老朱同志为后世子孙谋划深远,各方面都定好了制度,其中有一项,就是公田。

    那是直接属于朝廷的田地,要说谁当它的主人,那便只能是皇家了。

    实际上在明朝前中期,赐予宗室的田地很多都是公田,可见朱家人所据财富的庞大。

    所以农庄这个动作,只在于统治者想不想干,而不是在于他们有没有足够的条件。

    而公田农庄制的缺点,则是在于不容易让人走上富裕的道路。

    但这不是问题。

    对于这个时代的农民来说,只要能让他们吃上饭,哪怕只能吃个半饱,也是足够幸福的生活。

    很少有底层的农户会期望着自己发财。

    朱见济的目标也不是让他们发财成富翁,而是要向自己,向全天下表明,实行农庄制度,是可以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

    从古至今,阻碍人类获得幸福的,基础是生产力,但主要原因却是分配的问题!

    可历史又说明了,绝对的平均不会存在,阶级的差距也不会被消灭。

    永远都会有人上人。

    甚至朱见济作为日后的改革者,也是绝对的高等阶级。

    他只能尽自己的努力,减轻底层百姓活下去的压力。

    只有老百姓们没有了生存压力,整个社会才会真正的更上一层楼。

    也许这只是一个普通穿越者的小小愿望。

    东宫那边,朱见济已经派人准备好了开春耕种需要的物资,还派人去顺天府周边找了几个种田水平高的老农夫,结合了他们的经验和朱见济自己还能想起的农业常识,编了一本小册子用于指导。

    带着农人们去旁边的小庄子里吃饭的时候,朱见济就将小册子拿了出来。

    农人们看了一遍,只认出了两三个简单的字,而且听小太子的讲话,他到时候会安排认得这些字的宦官过来按照这小册子,指导他们种地。

    宦官哪里会种田?!

    老农夫们差点暴露本性,操上一口土话就要问候在座各位的先人。

    但是看着坐在高位的太子,看看周边的侍卫和自己面前摆着的肉菜,老农夫们又平静了。

    起码太子爷说到做到,真的请他们吃了好饭好菜。

    如果接下来真的能保他们衣食无忧,那给宦官们当声控工具人,每天定时定点的干活也没什么。

    而那什么农庄也被农人们很快接受,不就是互帮互助吗?

    作为一个农民,家里遇到难事,不就是找街坊邻里帮忙吗?

    反正耕牛和锄头这种东西,东宫都会为他们购置。

    只要太子爷真的是为了他们好。

    大口吃着只有过年才能出现在桌子上的肥肉,农人们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而他们渴求着的肥肉,放在宫里却是不配端上皇家桌子上的,充满了骚腥气的贱肉。

    于是朱见济决定,皇庄稳定下来后,还要把养殖业弄出来。

    人不吃肉怎么行?!

    西方的某位国王都敢放出豪言壮语,让他的子民每个星期锅里都能出现一只鸡,朱见济作为日后的大明天子,怎么就不敢让中华的亿万百姓每个星期……

    吃上两个鸡蛋呢?!

    随后,朱见济又问了下农人们平日的生活问题,还有春耕所需,才转去其他地方查收。

    “这些良田用来耕种,这些地方给孤腾出来,用来给那些匠户住。”

    面对着绘制出来的皇庄面积,朱见济在上面划了几下,设计好了将皇庄的具体布局。

    除了农业,制造业也是需要的,也此朱见济又特意找了景泰帝一趟,请求他把朝廷里有本事的匠人调动一批给自己。

    老朱同志制订的户籍制度到现在虽然有所崩坏,但总还有一大部分得以维持,所以在百年家传的手艺磨练中,培养出了不少厉害的工匠。

    比如在造船技术上远超西方数百年,并且体型巨大的郑和宝船,就是这些匠人的智慧结晶。

    而现在距离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才过去二十来年,还有很多参与过宝船制作的匠人活在世上。

    朱见济打算把这些人才都找过来,也许重新打造宝船的机会还没到,但是以他们的手艺,制作一些其他的东西还是足够的。

    而且那些人也的确上了年纪,朱见济感念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放他们在皇庄养老,专心做研究和培养下一代手艺人,也是可以的。

    大明的未来必然是浩瀚大海,所以造船的手艺绝对不能落下。

    而当朱见济把这个想法告诉马冲的时候,后者只是红了眼眶,对着太子连连“谢恩”。

    马冲虽然和三宝太监差了辈分,但好歹是名义上的爷孙,他对爷爷当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