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要做明世祖-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是连枕边人都对皇帝的政策有意见,只怕朱见济睡觉都睡不舒坦。

    “是有这个问题。”

    皇帝被摁的骨头酥软,脑子也的确惦记着在地方搞“检察权”的事。

    “但前宋设大量官职,为的是分化事权,使得皇帝独大,同时讨好一些读书人,让他们有官可做,从而吹捧拥戴自己。”

    所以在大怂,一件事能有三个负责人。

    一个拍脑袋,

    一个拍大腿,

    一个拍屁股。

    “我搞这些,是分化职权,专职对专事……本来还要有个小法官的,可现在人手不够,只能先把检察权分出来。”

    有了个盯着的,就不怕县令老爷滥用权力,胡乱判刑,也不怕他故意压着事情不弄了。

    因为检察使是有监督权的。

    “多花一些钱也不算什么,只要把制度设立好,再把做事的人培养好,那受益可比投得钱大多了。”

    “也是,有人盯着,地方上贪赃枉法的事就会少了……君子说慎独,可惜世上有多少真君子?”

    王氏继续给朱见济做推拿一条龙服务,不再说话了。

 第355章 周似回归

    “商阁老,这……”

    等皇帝撂下话走人后,内阁的几位大臣面面相觑。

    皇帝走了,他们没有了情绪爆发的对象,自然也就冷静了下来。

    在沉默一段时间后,都察院都御史王竑率先对商辂开口。

    作为主管检察的国家最高官员,王竑其实是乐意见到检察权力扩大,延伸到最底下的。

    毕竟权威重了,不仅能体现出皇帝对自身的重视和对吏治的认真,自家也有不少好处。

    名正言顺的权力,谁不喜欢呢?

    倾向于守旧的彭时则是继续反对,“民可,使由之。这是陛下自己对圣人的句读之断,怎么如今,什么都给他包办了呢?若是事事都检,人人都察,岂不是说明朝廷连地方上的县令都信不过?”

    朱见济在给太学编教科书的时候,是很努力的在塞私货,企图把学子培养成自己想要的人才的。

    所以他“首创”了标点符号,对大量的典籍进行了断句。

    一些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语句,朱见济自然是沿用了的,但对于一些句读不同,意义就要变一变的句子,则是在天下士人中引起了不小反应。

    典型的就是彭时刚刚所讲的那句,

    到底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读不同,对读书人的冲击是很大的。

    当初在编修的时候,翰林院的学者就跟皇帝大胆的辩论过这话,可惜没能抵得过朱见济的诡辩,加上后者皇权在身,到底是认了——

    朱太祖连孟子都扔出孔庙了,对其人的著作都删改了不少,现在老朱家的皇帝要改一改别的话,谁能抵抗?

    而且这意思一变,反倒是更符合儒家的传统思想了。

    毕竟在如何治理国家上面,中国沿用了很久的儒家方法,也就是“以德治国”。

    不管人心里怎么想的,起码大家嘴上说得都是这样的话,要遇上某些缺心眼的,就容易把这话当成真理。

    而德治,就是儒家扯着嗓子喊了几千年的东西。

    从春秋时期开始,德治跟法治就掐架了不知道多少次,直到后面当官的都成了儒家的人,才慢慢的掌握法律解释权,用儒家思想指导起了法治建设。

    对于真正的儒学家来说,他们是相信“道德能感化一切”这种事的。

    地方上面已经有了乡约、社学这种东西,百姓是可以得到足够教化的。

    再去强化检察,强化管理,那就没有必要了。

    有道德就够了嘛!

    人只要有了足够的教育,就可以变好的!

    “陛下说了,道法并用,况且《唐律疏议》中也讲,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天底下哪有天生的君子?幼儿懵懂无知,都是要教的。”

    商辂捻着胡子说道,“天底下有不服王化的、有不从圣道的……这些人,若是要用道德感化,也不知道要多久。”

    “于官于民,做事断案,以刑法辅之,以检察警之,以判法正之,也是弘扬圣人教化的一种方法。”

    “而且你我,能于天子如何?”

    大明朝的臣子,要真跟皇帝对着干,那得等老朱家的江山社稷要亡了的时候,才能做到呢!

    以如今的皇权专制力度,要皇帝真一犟到底,谁也没有办法。

    还跟一个喜欢较真,又能带着兵马硬刚的皇帝打擂台?

    这不是找死吗?

    “而且广设检察使,管的是滥用职权的官,要是持身清正,何必怕这个?”

    地方上已经有按察司了,再多一些也无妨。

    ……

    “周似他们回来了?”

    在经过一番冷战,面对皇帝的“独断专行”,阁臣们到底是没能抵抗住,最后还是认同了朱见济的要求。

    说来说去,就是监督与被监督的事儿嘛。

    对于任何当官的人来说,他们肯定是不想自己被人盯着,手里的印章被关进笼子的。

    可内阁大臣们不仅仅是普通官僚,他们还是国家中枢的调控者。

    看待事物,不但要看做事如何,还要看对国家整体的影响如何。

    “县”作为郡县制普及以来,中国传统的基层行政单位,于体系中虽小,对地方小民而言,却是极大的。

    县令还能被称之为“百里侯”呢!

    有能力的知县,像朱见济接见过的延安知府孔镛,倚仗手里的诸多权力,一就任地方,便可以平定一方,抚民生息,带兵打仗都不虚的。

    但没能力又贪心的,在一县权力在手后,造成的破坏就很大了。

    所以对他们进行检察,的确有必要。

    更低一级的乡镇,很多时候都是本地人在管理,申明亭被破坏后,法律意识更加淡薄,对于朝廷的敬畏心也跟着减少。

    能派人再去那儿巡法普查,也有利于打击地痞流氓。

    被人骂“管的宽”也没办法,

    谁让老朱家的执政风格就这样?

    朱太祖一个人就安排了多少事?

    不仅有政务、子孙排序,连官员出门带不带妻妾的私人事务都管了。

    从宣德皇帝到朱见济,祖孙三代人还喜欢打击大明朝的会所事业,让无数老色批流离失所,拔剑四顾心茫然。

    连裤腰带都给人管了,那再多点也不算什么。

    难道他们还真能忤逆皇帝的意思?

    开玩笑,

    乾圣天子是崇祯皇帝那种人吗?

    只是事情这么重要,政策要准备全面一点,所以目前还没有实施起来。

    朱见济旁观内阁商议,负责做一个把控全局的,也不急着催他们。

    而在这时,皇帝又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远洋了一年有余的周似等人终于回到了大明!

    “等他们回来,就让其进宫见朕!”

    朱见济对快马汇报这消息的人吩咐道,然后忍不住幻想起周似他们的情况。

    有没有断手断脚?

    有没有带回一些番薯玉米种子?

    在殷洲,他们又经历了什么?

    心情激荡之下,朱见济抱起儿子,父子俩一起看起了挂在墙上的超大幅世界地图。

    大明通过航海和世界的沟通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地图也跟着补充更新了不少东西。

    像原来在神洲中部占据辽阔地带的帖木儿帝国,此时已经分崩离析,由国内的军事贵族和毛拉们各自推了代理人出来,割据一方。

    卜塞因的几个儿子被人当傻子利用,还以为自己“深得民心”,老爹一死就有人支持,高兴的不得了,心甘情愿的按照别人的意思,跟自己的亲兄弟厮杀的昏天黑地。

    大明朝在旁边当个吃瓜群众,大部分时候不愿意掺和进这一团乱麻里面,不过在有利可图的时候,会打着当初跟卜塞因联盟的旗号,过去捡漏。

    这让海西国的大王朱见泽也松了口气,一心闷头发展自己的小藩国,等着今年风好浪平,把老婆孩子接过来。

    “世界好大!”

    朱佑栎被他爹举高高的盯着世界地图,嘴里说道。

    以前太小,对这个眼熟的地图,朱佑栎感触并不深。

    可现在年纪上来了,也开始了启蒙认字了,小太子对于“天下”的概念,倒是有了点基础认知。

    “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家的?”

    朱佑栎的胖爪子往地图上一摁,严肃的发问。

 第356章 大明朝的钟表技术

    “现在还不是咱们的哦!”

    “啊?”

    朱佑栎听到他爹这句话,生来就严肃沉稳的胖脸上,不由得露出了六分震惊、三分不解还有一分难受。

    难怪这张图看上去花里胡哨的,颜色这么多,原来还没有归入大明啊……

    “怎么可以这样?”

    作为世界最强帝国的继承人,小太子对自家还没能统治全世界表示出了极大不满。

    “没办法,一口气吃太多,要撑死人的。”

    朱见济颠了颠怀里的肉团子,“你能一口气喝三碗奶吗?”

    “能!五碗也可以!”朱佑栎毫不犹豫的点头回应。

    ……

    没想到这小子比自己当年还能吃。

    “反正吃太多不好。”

    而且世界上还有不少地方是很难直接控制的,与其花费巨大的心思去进行统治,不如采取割韭菜的办法,只跟人家交换资源和劳动力,转手赚一大笔钱就够了。

    只要周似他们回来,大明朝就能对整个美洲大陆宣称“自古以来”了,还怕以后没地方?

    正逢整点,旁边的座钟叮当当的响起了声音,然后座钟上方的小格子打开,有个小木头人从其中滑出来,手里举着个小牌子,显示着此时的时辰。

    直到座钟停止响动,小木头人才收回牌子,重新回到自己的小格子房间里自闭。

    朱见济抱着儿子一起看座钟的表演。

    不管见证过多少次,父子俩都忍不住对这玩意儿的神奇表示惊叹。

    “我明年生日,也要这个钟!”

    朱佑栎的注意力从地图上转移,回归眼下实际。

    他爹没把世界地图全都涂成一个颜色,大不了以后自己上手嘛。

    现在先努力给自己讨要新玩具。

    “可以。”

    朱见济眼睛一眨,同意了儿子的请求。

    反正到了明年,朱佑栎四岁了,也该正式请一些大臣和学者来给小太子讲学,教他读书了。

    虽说朱见济这个当爹的,已经上手给儿子启了蒙,但皇帝到底没多少时间花费在陪儿子认字一事上。

    还是需要专业老师的。

    有了能定时定点响起的闹钟,也不怕这小胖子到点了醒不过来。

    皇帝把儿子放下来,看着朱佑栎跑到座钟前面,踮着脚仰望上面不停转动的指针。

    “工学院的匠造做的这钟,的确是巧夺天工。”

    马冲赶紧的拍马屁,迎合天家父子的心情。

    朱见济对此虽说高兴,但嘴上还是谦虚的,“不过是继承前人之法,后人改良了一些罢了。”

    中国的钟表系统是极为古老的。

    早在远古之时,中国人的老祖宗们就通过日升月落的规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