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要做明世祖-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的钟表系统是极为古老的。

    早在远古之时,中国人的老祖宗们就通过日升月落的规律,定好了基础的月份和年份,之后发展,就更深一步,有了节气、时辰等等划分。

    通过日照投影原理来观测时间的“日晷仪”,便可以称得上最早和最古老的计时工具。

    除了利用天然方式来计算时间外,古人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制造了很多钟表。

    如滴水测时的水钟、滑沙计时的沙漏……

    其制造技术和相关的科学理念,不知道远超西方多少年了。

    特别是后世人印象里的大座钟,其先祖也不是西方弄出来的,还是华夏古人的智慧结晶。

    早在北宋初年,当时的科学家苏颂就奉宋英宗之命,设计制造了一座的“水运仪象台”,其水准堪称中古时代中国时代钟的登峰造极之作,也是全世界最为先进豪华的钟表,没有之一。

    根据记载,整座仪器大概有三四层楼高,是一座上狭下广、呈正方台形的木结构建筑。其中浑仪等为铜制。全台共分三隔。

    下隔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中隔是间密室,放置浑象;上隔是个板屋,中放浑仪。

    后两者都是用来追踪“时间”,进行定时核对的,并且同步运转。

    无论白天黑夜,每隔一段时间,便有木人从仪象台上的小门里出现。

    木人击鼓、摇铃、打钟、敲打乐器、出示时辰牌,其行动都由巨大的报时装置操纵。

    这架装置则由巨大的枢轮提供动力,枢轮上有木辐挟持水斗,水从漏壶中滴入水斗,使整个仪器每个时辰前进一个水斗。

    种种巧思,足够让任何看到它的人拍腿惊叹。

    可惜的是,随着北宋亡国,这座水运仪象台被金国暴力拆除,企图将之移植到北方,结果途中也不知道疏漏了什么,只在金都之中转了几年,仪器便宣布报废了。

    之后战争频繁,加上像苏颂这样手艺高超,知识水平也极为深厚的科学家也少见了,水运仪象台便在毁坏数百年内,无人复制成功。

    直到工科院的人在《天工开物》里面找到这东西的记载,当即一拍大腿,跟皇帝打了个报告,希望可以重现一下古人的智慧结晶。

    作为一本官方出力编纂,还特意从《永乐大典》抄录了相关制造记录的工艺学著作,《天工开物》光是修就修了三年,找了不知道多少资料,翰林院的人也不知道掉了多少头发。

    比起后世宋应星自己编的,朱见济可以拍着胸脯说,乾圣朝的《天工开物》,比之覆盖范围更广泛,内容也更齐全。

    毕竟是皇帝关心的书,集合了国家力量,还有《永乐大典》给人抄……宋应星哪里有这条件?

    而且水运仪象台虽然被毁,但终究有些记录流传了下来,被录入到了《永乐大典》里面。

    工科院又为皇帝亲自设立的国家最高学府之一,其中获得“匠造”称号的匠人都有不少,算上皇帝掏出来的各种理论和这些年来的实践经验,修这玩意儿的资料和手艺,他们是不缺的。

    就差皇帝批个条子下来,准他们开工了。

    朱见济也琢磨着北京城里,得有个标志性的建筑才有特色。

    若是重修了水运仪象台,虽然称不上奇观,但也足够给城市增加属性和光环了,再者国家也不缺钱,便果断的准其所奏,让他们就在皇城附近,北京的繁华地带上,修一座比宋朝那座还要高大豪华的钟塔出来。

    从乾圣九年开始弄的这个工程,现在已经快完结束了。

    相比起前宋的水运仪象台,大明的大座钟在技术也更有改进,运行动力不仅有水力,还上了一个巨大的发条,其中也多出来了不少轴承。

    从表面上看起来,北京城那座高达七八楼的巨大钟楼,比起水运仪象台的复原图看起来,更要修长精美,也更加牢固。

    等它完工,钟声应该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

    想想也是令人期待。

    “今天正好没事,不如春官跟为父出去玩玩?”

    朱见济又想起工科院最近在搞的东西,便抓着儿子,让他陪自己出宫看戏。

 第357章 大明朝的飞天计划

    登基为帝的这些年,朱见济的主要工作是要把大明朝的视线带出东亚,走向世界,把太宗朝的开放和豪迈找回来。

    现在大明已经在很多地方延伸了触角,还鼓励起了民众下海,每年流放的犯人基本上只会被扔去两个地方——辽东,或者大明的海外领土,像南非和金洲。

    甚至为了让国内的有钱人主动掏钱支持海贸,朱见济已经打算模仿原历史上的英国佬,跟敢于航海,为大明朝实现“天下大同”这一伟大目标做出不小贡献的人分享受益。

    由于中华传统概念里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下海的那些人注定无法以为大明朝开疆拓土的理由,然后直接成为所谓的总督,但朱见济可以把当地的矿产、土地和珍惜药材等等,能够赚取钱财的东西承包给他们,并且许诺其子孙进入太学,毕业后去他们承包的地方任职。

    从某一层面上讲,这也算是把这些地方“分封”给他们了。

    而在大明本土上,富商官绅们被朱见济杀了好几回,已经是“心如死灰”,对于侵吞国有资产的事,慢慢的失去动力了。

    毕竟他们还不想死。

    在后世,还会跟你讲文明和律法,可能贪腐都给不给你判处死刑,要是把东西吐出来,指不定还可以“戴罪立功”……

    但大明朝不一样。

    这里是老朱家的地盘,

    朱见济就是天,朱见济就是地,朱见济就是所有人的爸爸。

    皇帝的态度,皇帝的随口一句话,就能够代表法律。

    很显然,他是很讨厌贪官污吏和某些不法官绅的。

    朱太祖也这样。

    后者为了表示自己对贪官的厌恶,是杀之而后快,将之剥皮实草的。

    而朱见济比较温和,在没有贪到他的红线之前,基本上只会被全家流放。

    至于那些人在流放路上如何哭天喊地,恨不得当场死掉算了,那就不关朱见济的事了。

    所以面对皇帝在海外事物上表现出的“大方”,国内已经被割了几次韭菜的官绅非常惊讶,转而便惊喜的组织起家族里敢于闯荡的后辈去海外开拓新业务去了。

    现在吕宋那边找到了铜矿和金矿,产量和质地比起国内来说要好上不少,在国内的宣传口上,基本上让人普遍有了个“海外有金子”的印象。

    加上海外蛮夷遍地,社会发展水平落后,自己带上一批人,再摸上一些武器,完全就可以在那些地方称王称霸。

    万一真发现了矿产,一夜暴富绝对不是梦想!

    反正朝廷是鼓励人下海的,对于敢去海外冒险的家伙,也不介意支援一点刀兵。

    国内已经在加大火器的生产了,以前很多冷兵器就要被取代停用,还不如交给别人,转手又收一笔“军火费”。

    对于那些只是出海开拓,根基漂泊的人,本土是不怕他们“造反”的。

    难不成他们还能凭空变出来大船,然后带着大炮打回来?

    开玩笑!

    ……有了以上种种,乾圣朝的十二年来,主动出海的人并不少。

    只要朱见济坚持下去,并且把儿子培养好,大明朝以后是不可能再内卷的。

    考虑到这一点,朱见济把目光调回了国内,预备改善一下大明朝的行政体制,保证它能够适应国家以后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反过来说,上层建筑也是能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

    除此之外,大明朝的科技也发展飞快。

    有了朱见济从“梦中”获得的天书,科技理论是不缺的,缺少的是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人才。

    而且朱见济并不希望大明朝的科研人员对自己拿出来的那些理论过于依赖,这样并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摸索出具有大明特色的科技道路。

    所以他在工科院、农科院设立的前几年,并不急着催人去搞什么实验,也不一股脑的把很多理论都塞到人脑子里,而是慢慢的玩养成,想要把这个思维给人培养出来。

    好在等待总是有用的。

    朱见济年年往两院里面砸钱,时不时就去那边亲问,虽说面对学院里学子提出的关于理论的疑惑问题,只能笑而不语,但总算是养出来了一朵花苞。

    起码对工科院的人来说,做一些大胆的实验,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已经不算“大逆不道”之事的。

    谁让皇帝这么支持他们呢?

    除了复原一些古代的先进仪器,以及验证皇帝的理论,在很多方面,工科院的想法已经放开了。

    早在几年前,他们就计划着弄一个热气球出来,实现人类的上天梦想。

    关于飞天,不管在哪里,都可以说是两脚兽的梦幻之一。

    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有关于上天的神话,数不胜数。

    道士穿的衣服,以前被称之为“羽衣”,本意也是希望人能够像鸟一样,长出羽毛飞起来。

    现在,随着科技发展和资金充足,工科院的人已经点亮了这个技能。

    他们最初是想通过把大量火箭绑在椅子上的方式,利用火药射向地面的推动力,把椅子连带上面坐着的人冲上天,然后让人拿着大风筝飞下来的。

    但考虑到皇帝重视人才,不想让工科院的任何一个成员出现事故,他们到底没有舍得自己亲自上场,最后让皇帝担忧。

    所以,他们在椅子上绑了一个木头人,期待计划的完美实现。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在火药爆炸的那一刻,见证木头人的四分五裂。

    附近的人还受到了波及,被火药伤到了手脚,在床上躺了好一段时间才下来。

    A计划失败,只能转换思路,想另外的办法。

    好在朱见济传授给他们的理论中,有提到“热空气上升”的事,工科院的研究人员由此一拍脑袋,计划做个大号的孔明灯出来,载人上天。

    早在去年,工科院就弄了个小热气球出来,带着一头猪成功飞到了半空。

    可惜的是,因为气球的封闭性并不完美,出现了漏气现象,以及准备的燃料不够,到了空中,还没等人欢呼完呢,气球就摇摇晃晃的掉落。

    伴随着世界上第一头上天的猪的惨叫声,那个热气球泄了气,然后沾到下方的火焰,被烧毁了。

    那头猪也幸运的被摔死,朱见济事后听说,那猪摔出来了不少伤口,死得很痛苦。

    有感于它对人类科技事业的奉献,朱见济特地赐名“飞猪”,并且阻止工科院的成员含泪吃下两大碗红烧肉的操作,将之厚葬。

    前段日子,在工科院给皇帝太子送生日礼物过来的时候,那些人就高兴的告诉朱见济,他们的飞天计划再次成功。

    同样五花大绑了一头猪上天,然后随着火焰的熄灭,还有热气球上连着的绳子,平安落地。

    事后,工科院的成员到底是实现了含泪吃两大碗红烧肉的想法。

    今天没有大风,有利于地上的人通过绳索把控热气球的行动,正是他们在送猪上天后,计划着把人送上天的日子。

    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