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要做明世祖-第2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为一些敢于发表对抗教会言论的学者提供庇护支援。

    不求建立起跟东方帝国一样,君主即是国家的制度,但总要把国内大大小小的庄园领主给制服,把凌驾于国王头上的教会给摁住。

    于是在各种原因的综合下,大明朝的东西就在泰西流行了起来。

    虽然走南非那条商贸路线的人带回来消息,西方人因为贴着炎洲走久了,强盗习性一上头,已经在乾圣十一年的时候,对炎洲西部的一个名为“加纳”的小国,并且对大明占有主要的商路港口南非表达了不满,有意夺取南非的主导权……

    但除了后者,朱见济并不在意欧洲人对黑叔叔们的奸淫掳掠。

    因为西方人的天性就是强盗,不让他们去侵犯别人,简直就是活在梦里。

    而加纳这个国家,跟东非那边的也不一样。

    东非那边的人在郑和时期就跟大明朝建立了友好联系,后面把这联系重新连上,他们也没有忘记当年的外乡人,并且接受大明使者的建议,加入了朝贡体系。

    同样用一些丝绸和瓷器,换回来不少的珍贵野兽和黄金。

    但等大明船队走到加纳的时候,后者自认为自己是炎洲大陆上的古老国家,虽然也是一身黑皮,可跟东边的穷亲戚到底不一样。

    不止社会文明发达一点,就连国内本就存在着不少黄金矿产,当初其国王去东北边的埃及、阿拉伯进行交流之时,可是一边走一边撒钱炫富的。

    所以加纳充满自信的拒绝了向明朝称臣的事情。

    对此,明朝也不觉得有所冒犯。

    加纳就在泰西附近,跟大明隔着天涯海角,如果它加入了朝贡体系,以后遇到问题了,大明朝能做到及时支援吗?

    要是没能搞定对方的问题,大明朝的声威岂不是要传到西方,削弱自己头上的光环?

    要知道,目前维护好炎洲角的建设,对于大明的水师来说已经很吃力了。

    如果不是因为炎洲角是东西方航路的重要关口,本地还有矿产,每年都能入账不少,大明朝内部总免不了有人嚷嚷放弃那地方——

    当年辽东可还跟着中原挨着边呢,都有人提议放弃那块寒冷偏远之地,何况炎洲?

    所以当加纳迎来西方入侵之时,大明朝除了给予道德谴责和抨击西方的人权问题,并没有采取其他的措施。

    即便有心,也是无力的。

    由此,在西方的流行语里面,仍旧出现了“黄金海岸”这样的话。

    当然了,西方的生产力就那么点,贵族还那么讲究排场,抢来的钱再多,最后也会流入大明境内,反而还让大明朝少了几分恶名。

    这也挺好的。

    “人说三十而立,朕现在做的功业,也不知道当不当得起这个‘立’字。”

    在刚刚过完三十岁生日的当天晚上,朱见济对着镜子整理自己的须发,忽然跟老婆感叹道。

    王氏才把三儿子哄着睡了觉,又要哄丈夫,不由得一阵好笑,“怎么说这话?”

    “现在太平盛世,人人称颂你呢,怎么还在担忧这个?”

    “只是觉得自己还有些东西得去做啊。”

    朱见济把这几年留的漂亮胡子梳好,跟王氏躺上了床。

    他还有心心念念的一条鞭法和新纸钞没有弄出来呢。

    只是一条鞭法,收的是银钱,朱见济需要等待民间流行的银子够多了,才能执行。

    纸钞也是同理。

    没有足够的金属货币作为基础,轻飘飘的几张纸,是很难获得别人认可的。

    而且乾圣朝的一条鞭法,还得包含后世雍正的摊丁入亩政策,又是一个大动作,在国家没有改革变法的迫切需求之时,可以慢慢准备。

    现在,朱见济觉得他已经准备好了。

    大明朝也已经准备好了。

    根据皇家银行的汇报,自打新钱币发行之后,有了朝廷信誉背书,加上钱币质量的确超过此前历代,使得乾圣通宝的流通程度迅速提高。

    而日本、吕宋那边,银山金矿被开采,没有外来力量可以阻止明朝把这些亮闪闪的宝贝运回国内,自然增加了大明朝本土的金银储量。

    矿石被熔炼成通宝,进入市场流通之中,随后转入很多人手里。

    即便华夏“囤钱囤粮”的习惯仍旧存在,但随着国内商业的发达,被使用着的钱是不少的。

    这便为朱见济把原来的计划稳步执行,做好了铺垫。

 第369章 历史的必然性

    “春官知道为父为什么会搞这东西吗?”

    在对外宣布要推行一条鞭法,把大明朝各种复杂税收整合到一起来,然后全都以银钱收取,并且“摊丁入亩”,把收取田税的根据来源定在田亩之上,只按照田地大小收税,相当于解放了部分农民生产力后,朱见济没有在乎外面的纷纷扰扰,只是好奇的问朱佑栎。

    眼下,朱佑栎已经七岁了,如果算虚岁,还得多加一年,加上人天生聪颖,启蒙又早,并不能再把他当成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来对待。

    所以朱见济也时不时的那一些政务过来跟儿子做游戏,把复杂的事情一点点的掰开了跟儿子解释清楚,让他尽量理解,然后得出自己看法。

    说得好了,朱见济自然是不会吝啬表扬的。

    朱佑栎的老师们基本都是内阁大臣,作为帝国继承人,商辂他们偶尔也会跟小太子提一下关于自己对政务的看法,其中目的除了开拓太子眼界,培养出合格的未来帝王,自然也少不得用自己态度去影响储君。

    但就事论事,他们这么做,还有朱见济在其满五岁后,每次出宫基本都会带着好大儿一块去见见外面的花花世界之事打底,朱佑栎思考的范围是很广阔的。

    于是小太子沉思一阵,带着婴儿肥的,跟他爹幼年时一般无二的胖脸上严肃无比,最后说道,“是因为民间经济发展起来了。”

    他爹经常跟他念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当执政者还算正常君主,要对社会做出一些正常改革时,必然逃不过这个原因。

    朱见济闻言哈哈大笑,对儿子拿这种政史考试上的万能用语来回答问题并不否认,只是继续问道,“如何见得?”

    朱佑栎于是严肃指出,“父皇经常带我出去,也让我看太府寺总结的报告……这两年来,民间的不少东西都有涨价现象,但出宫去外面微服龙游,又少见百姓对这件事有满心抱怨,可见这种程度对他们来说还能忍受。”

    太平日子过久了,滋生出来的东西有许多,也是逃不过“涨价”这步骤的。

    毕竟民间囤积的财富多了,总需要去稳定交易两端的平衡。

    而且伴随着海外流入的金钱越来越多,原来金币、银币的购买力,必然是会跟着下降的。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

    大明宝钞的飞快贬值,也是典型的例子。

    而不管是朱见济还是朱佑栎,看到对比起过去的物价,乾圣十六年的物价上涨程度并不是很高,属于正常爬升,便不去多管。

    只要不是恶意抬高价格,把衣食住行方面的刚需炒到普通老百姓需要花一辈子才能负担得起的地步,那皇帝也不会太紧张的去解决这个问题。

    在乾圣朝,恶意贩卖粮食这种奸商行为,可是能够被判处全家流放,去海外为大明做贡献的“大好事”。

    没到利欲熏心的地步,正常商人也不敢去做这种事。

    房子问题,除了城市里的住房随着人口增长出现了一些短缺,以眼下上亿的人口,大明的领土还是承担得起的。

    大不了,把人打包去海外嘛!

    海外领土地广人稀,正需要不少劳动力来开发建设。

    “还有吗?”

    朱见济期待的看着儿子,希望再听他分析一点。

    朱佑栎于是抵着自己的双下巴思考,想了好久没有想到其他的说法,便摇了摇头。

    “好好好,也差不多了。”

    “你这样的年纪,能想到这点东西,已经有为父当年的风采了!”

    朱见济好不要脸的夸完儿子夸自己,丝毫不管他的神童名号是靠着两世为人刷出来的。

    他对儿子解释道,“物价上涨,老百姓的日子总归是会有点难过的,不能只看北京这边的东西。”

    大明这么大的地方,日子难过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北直隶生活舒坦,那是因为它乃天子周围地区,皇帝还喜欢有事没事出去溜达体验民情,不管表面还是实际,总得把东西捣腾的好看一些。

    毕竟有点差错之地,当地主官只能就要丢乌纱帽了。

    朱见济对此也是知道的,所以这些年出宫活动,一般都是出其不意,叫上几个侍卫或者把已经发福起来,挺着一肚子肥油的徐永宁叫出来,君臣哦吼一声,就跟脱了肛的野马一样出了城,完全没给宫外人准备的机会。

    突击检查,这可是自古以来检验真才实学的好手段。

    所以直隶人过的如何,皇帝自问还算了解。

    但像西南、西北那样的地方可不行。

    本来就是落后之地,要是收入水平没能跟上,反而是物价全国统一了,那大小就有问题。

    偏偏对此,朱见济也是苦恼不已。

    还是前面的理由,承平日久,除了粮食这种硬性产品要被控制在一定价格之外,其他的基本都会出现浮动。

    大量的钱币流入市场,货币也肯定会跟着贬值。

    这事情无法避免。

    西部地区那些收入迟迟涨不上去,可又要面对高起来的物价,基本都会选择去进工厂打工——

    为了促进国内商业的发展,推动科技普及,朱见济在前几年就陆陆续续开放了一些工厂的开办权,并没有一直让皇室对之进行垄断。

    想当年的皇家纺织厂,现在也就在北直隶这边招收一些工人,给这边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更多的工作也是协调北方纺织行业的运转,让其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至于皇室的产业收入,则是有海贸、矿业等等来源,并不强求在纺织业上吸金。

    可以说,原本的“皇家工厂”在皇帝开放了办厂权后,经济上面的职能正在缓缓向着政治职能转变。

    只等以后市场继续变动,这样的转变会更加彻底。

    而民间自己开的工厂,则是为那些日子难过,或者想追求更高生活的人提供了新的道路。

    毕竟工厂老板一年可以获得的利润,远比种田的地主来的多,又有朱见济要求,部分老板起码是能给打工人多发点工资的。

    眼下的情况,便是一些农民过不下去,选择加入工厂。

    唯一的差别,就是皇帝还管得住这些人,这些事,肯帮农民工一把,让他们不至于羊入狼口。

    朱见济一直都在避免走上历史原来的道路,但没想到兜兜转转,仍旧如此。

    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吗?

    “所以为父现在搞摊丁入亩,一条鞭法,本意也是在减弱百姓负担的。”

 第370章 历史的必然性(下)

    朱见济说的新政策,都是关于税收方面的,也有利于增加国库收入。

    但在原来的历史轨迹上,这两样都是在国家缺钱之时,硬是被逼出来的新政。

    现在大明朝缺钱吗?

    要是缺钱,朱见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