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要做明世祖-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此时的明朝社会,思想还没有彻底走向极端,开明士大夫对女子的包容还是有点的,明末都有著名女将军秦良玉登场呢。

    景泰帝听了,直接笑道,“太子果真像朕,都会调教手下!随便几个女官,就让两位卿家如此称赞。”

    此话一出,王竑和高谷莫名沉默了几秒。

    对于景泰帝的“自知之明”,大家都很无奈。

    朱见济赶紧站出来,表示这是爸爸遗传的好,特别是自己参政以来后的“言传身教”,更让朱见济学到了不少东西。

    当然,学得肯定不是景泰帝看小黄书的各种姿势。

    赈灾取得良好成果,百姓口中自己作为“明君”的声望也水涨船高,高兴的景泰帝先夸了儿子再夸自己,最后为高谷王竑鼓掌,表示自己就是欣赏像他们这样为国为民的臣子。

    理所当然的,景泰帝要为这两位功臣,包括因为回程累倒而无法进宫面圣的白良才赏赐。

    高谷王竑此时都已经身居高位,再升官也升不到哪里去了,更何况高谷也有六十来岁了,即便老当益壮,对于各种欲求也降低了许多,更渴望的是身后名这种东西。

    于是高谷只接受了景泰帝赐下的部分钱财。

    王竑更是直接的表示财物赏赐可以缩减,但是这几年来频繁的天灾是需要朝廷提高警惕的。

    他不像朱见济后世来人,知道明朝立国两百多年,基本上逃不过各种灾害的阴影,只能以封建士大夫的观念提出——

    自景泰帝继位以来,天灾民贫的程度越来越重,只怕是老天爷觉得景泰帝还不够好,希望他能继续保持良好态度,持身严谨,任用贤才斥退奸臣,广施仁爱厉行节俭,放弃一些没必要的徭役和支出,并且对受灾的地方减免赋税,减小百姓负担。

    景泰帝脸上的开心褪去,也端庄起来。

    比起大明之前的皇帝,景泰帝有个很明显的优点,那就是听得进人话。

    像太祖太宗,这是两位典型的唯我独尊型帝王,你敢挑他的刺他就敢杀你全家的那种。

    仁宗虽然仁厚,但到底在位时间短,没有突出表现。

    宣宗皇帝作为好圣孙,脾气很他爷爷差不多,上朝都佩剑叉腰,气质颇为豪放。

    大明的朝臣熬到景泰帝上台,才算迎来了一位儒雅随和的君主。

    景泰帝固然有着好色、懒惰、护短等等缺点,但作为皇帝,只要大臣说得话有些道理,他基本会听,认错起来也不抠抠搜搜,不像别人“别低头王冠会掉”似的。

    特别是他现在都懒得和跟朱祁镇比较“谁皇帝当的更好了”。

    于是王竑的提议,景泰帝满口应下,还请求他发挥自己左副都御史的职能,不要留情的弹劾朝中的奸佞之臣。

    朱见济对此,也赞同了一部分。

    剩下的一部分,则是要去纠正王竑的措辞。

    比如说王竑刚刚的那段话,一旦传播出去,就容易让人说成“老天爷不支持景泰帝,所以频频降下天灾”。

    毕竟后世小学生在考场上面都要过度解读名人名言呢,何况此时的官场。

    于是朱见济站出了,对着王竑问道,“王御史刚刚说父皇需要修身自持,以上达天帝,保佑我朝风调雨顺,那么请问,我父皇哪里做的不对呢?”

    “陛下继位以来,击退瓦剌,安抚百姓,自然是有所作为,只是作为君王,哪里能完全称好呢?自当时时警惕,以免自堕。”

    “原来如此。”朱见济假装了然的点点头,“孤还以为父皇如此勤政爱民,提拔贤臣,却是不合老天心意……”

    “孤此前也着人统计过大明历年来的各种天灾,从洪武至我朝,虽然灾情不断,但却是在这十来年间才逐渐频繁起来。”

    “以天人感应之说,应当是这十来年间,执政者作为有失误并且至今未改,方得天灾频降。”

    景泰帝和周围的大臣们闻言都不由挺直了身子,心想景泰一朝至今才五年,如果把时间往前推那么久,那怪也怪不到景泰帝身上。

    所以是谁引起的老天爷不满?

    朱见济停顿一下,随意扫过四周诸人的表情,等看到有人沉思,才重新开口说道,

    “我父皇监国于土木败军之际,继位于国家危难之间,用于谦卫北京,以诸位安天下,五年间抚慰苍生,使得国势重振,可见圣明。除非老天爷是个黑白不分,忠奸不辨的,不然何故天灾不断?可见罪责不在于我父皇。”

    “王御史此前之语,便是在这里有些错误了。”

 第三十九章 太子了解了下勋贵情况

    王竑被朱见济这么一大段话给憋住了。

    重点是这些年来,有了太上皇朱祁镇这个“大明战神”的对比,景泰帝的形象还真被烘托成了英明之主,功绩也摆在大家面前,是无法否认了。

    于是王竑神色一正,果断朝着景泰帝认错,“臣此前说话有误,还请陛下责罚。”

    景泰帝被儿子那一顿猛夸都快飞起来了,哪里有空关心王竑的道歉?

    他激动的握住王竑的手,表示自己一点都不在意,“爱卿不必如此,你也是一心为国,方才劝谏于朕的。”

    “即便太子说了天意不在于朕,朕也会依爱卿的话,多多自省修身,不负大明江山社稷。”

    高谷也随之附和,让景泰帝飘飘欲仙,快感跟他做操时一样的猛烈。

    但是问题仍然存在——

    如果引起老天爷不满的并非景泰帝,那么还能是谁?

    此时能称得上操盘手的有三位,分别是景泰帝,通过皇帝施加自己影响的皇太子,还有实际宰相于谦。

    第一位的嫌疑已被儿子洗白,第二位曾经有过太宗托梦,必然是受上天眷顾的,第三位的功劳大家看在眼里,谁也无法否认。

    所以只能往前推了。

    黑锅只能由太上皇朱祁镇来背。

    但是作为臣子,某些东西可以心知肚明,却不能说出来。

    朱见济既然利用王竑的话开了这个头,那肯定得把它续下去,不然下面没有了,岂不是跟太监一样?

    “天灾频频,想来是太上皇居于南宫,仍然不思悔改之过!”

    前面已经有了铺垫,朱见济毫不客气的将这句话拋出来,引得在坐的两位朝中大员纷纷色变。

    高谷率先惊慌的说道,“太上皇已经退位数年,何须至此?”

    “这个孤可不知道,得看太上皇自己如何想的了。”

    朱见济耸耸肩,无所谓的说道。

    王竑却是个直肠子,他左右看看,觉得眼下没有其他人在场,便直接开口问朱见济,“太子可是还在担忧太上皇与陛下争位吗?”

    不然何必这样子不给自个儿大伯体面?

    景泰帝对此却是先发出一声轻笑,“太子得太宗庇佑,哪里需要担心此事?”

    “朕当初迎回太上皇之前,的确为此担忧,可朝臣信誓旦旦的告诉朕‘大位已定’,朕自然没有再挂怀了。”

    这当然是屁话。

    景泰帝彻底安心那还得是朱见济被托梦之后,自觉被祖宗肯定了,他才俯视起自己大哥的。

    不过这并不妨碍景泰帝在臣子面前装样儿。

    “两位卿家也是历仕过正统朝的,那时候如何情况,自当明白!”

    “如今敢当面说出朕的过失,又何必对太上皇做下的事情视而不见?”

    于是王竑高谷沉默,最后待不下去,主动请求退下了。

    景泰帝对着儿子笑笑,摸了摸朱见济的头毛,“今天青哥儿可真威风,还护着为父。”

    “儿子说的都是真话,”朱见济理直气壮的讲道,“天灾是无法预料的,要怪也只能应在太上皇那边,哪里能说父皇的不是?”

    “对对对,肯定是太上皇有问题!”

    “走,咱们父子用膳去,讲了这么多话,也是费力气的!”

    景泰帝大笑起来,弯下腰本想着把儿子抱起来,结果尴尬的发现自己还抱不动朱见济了。

    于是他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从容的拍了拍儿子肩膀,然后父子俩亲热的走出大殿,去找了杭皇后。

    他今天心情非常愉悦,打算凑齐一家三口,享受一下家庭的温暖。

    而等吃饱了饭,时间才是下午,朱见济又去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凑一块。

    柳承庆和张懋因为年纪小识字不够,理解课文也需要时间,所以还在抱着朱见济给的小本子研究,时不时惊讶出声。

    朱见济路过好学二人组时,总能“听取哇声一片”,就差当场吟了两句诗。

    徐永宁因为是小团体中最年长的一个,个性也很彪悍,于是完成了每天陪太子读书的任务后,就喜欢去咸阳宫空出来的大操场上看东宫三百猛男跑操训练——

    时至今日,朱见济的东宫六率才勉强有了后世大学生军训的水平。

    虽然动作还没有做到复制粘贴一般的齐整,却由于猛男们本就体格健壮,上过战场见过血,加上好吃好喝,被朱仪努力的监督训练着,行动之间自然虎虎生风,具有很强的力量感。

    特别是齐步行动的时候,更突显出了“强军”气质。

    其实在古代操练军队的方法中,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教导士兵进行列队的。

    只是受制于生产力这个根本原因,导致军队没有足够的钱财和粮食,支撑士兵去做这种“华而不实”的训练,必须要更注重实际性的进攻练习。

    毕竟古代十个农民才能供养起一个脱产士兵,现代的花销就更大了。

    朱见济作为太子,有皇家金库做后盾,才能训练六率三百人进行这种训练。

    徐永宁本来是想作为晚辈,去看看朱仪这位同为顶级勋贵的工作情况,谁知道一眼就被东宫六率的操练给吸引住了,缠着朱见济也想加入进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徐永宁都开始昧着良心夸赞朱见济的书法进步飞快,有名家之风了。

    柳承庆和张懋对此,还是在背后偷偷的“哇”,都快给人当捧哏了。

    朱见济则是记仇。

    他拉拢勋贵的目的,肯定是想要扶持起其中有能力的家伙,来烘托皇帝的至高无上,平衡朝堂势力,以免文臣一家独大。

    但因为徐永宁此前的二哈行为,朱见济决定先吊他一段时间,让他想清楚跟太子殿下应该说些什么话。

    “你对护驾将军张輗有何印象?”

    朱见济找到跟着六率一块吃着训练场上尘土的徐永宁,突发奇想的问他。

    徐永宁点头应下,“肯定知道!我父亲跟叔叔都说这老头不是个好东西,幸好继承爵位的不是他。”

    作为大明顶级勋贵,而且都是开国靖难双套功臣,定国公和英国公世代交往都比较频繁。

    徐永宁他爹徐显忠在世的时候,对于老英国公张辅是很夸赞的,但同时也告诉了儿子,张辅和张輗、张軏三兄弟之间的爱恨情仇。

    徐永宁根本想不明白,像张輗张軏这种依靠祖辈恩荫升官发财的家伙,哪里来的脸去嫉妒身为靖难功臣的大哥。

    这让徐永宁对张輗这个老东西感官并不好。

    “殿下怎么不去问张懋,这是他们家的事啊?”

    朱见济心说张懋还在和柳承庆“哇”着呢,他怎么能去打扰这两人提升知识水平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