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要做明世祖-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政治里面的弯弯绕绕他们不管,只要办的事情是好的,那又有什么问题?

    朱见济更高兴。

    因为不久以后,他就能省下一大笔开支了。

    要给卢忠发一笔奖金,好好褒奖他这次的利落安排。

    只要再等一段日子……

    随着民间的舆论慢慢发酵,阴阳怪气已经满足不了京城爷们的嘴巴时,春闱终于放榜了。

    三月初,新科进士们走入紫禁城,拜见皇帝。

    景泰帝带上了朱见济,让他亲眼看看,天下英雄是怎么进入自己彀中的。

    小太子乖乖的跟在皇帝身后,瘦下去一点的身型仍旧醒目,站在偏瘦的景泰帝身边跟个矮墩似的。

    景泰帝对着新科进士们发表感言,无外乎是些“你们都是人才”“为大明奉献一切是大家的福报”之类的话。

    朱见济打量着下面不敢抬头,乖乖听领导扯淡的进士们,发现不管文采如何,好歹人是够看的。

    谁让从唐朝开始,科举录取基本会看下考生的“身、言、书、判”,长得丑的人成功登科的难度,可比帅哥大多了。

    而等到景泰帝终于表达完了自己的激动,朱见济悄悄拉了下好爸爸的袖子。

    景泰帝不解的瞄了儿子一眼。

    “父皇,儿臣也想和他们说说话。”朱见济告诉他,“进士的卷子我跟您看过了,可人长什么样,儿子却不认识呢!”

    那好吧!

    景泰帝也偷偷拉了下儿子抬高的袖子,示意他可以出台了。

    周边的官员早就对小太子参政见怪不怪,连改卷拟订进士排名他都要旁观,现在进士都在眼前了,又怎么可能不出来走两步?

    于是在殿内,朱见济的声音取代了景泰帝的,传入进士们的耳中。

    本以为皇帝说完了话,再走一些流程就可以听到自己授官的消息了,谁知道小老板还要给自己加戏?

    进士们紧张起来,不知道小太子要跟他们说什么。

    为了准备春闱,他们也在京城里住了不少日子,自然是听说过朱见济这位天才儿童的。

    “孤见各位才俊,心生喜悦。”

    “特别是孤这边早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各位能否为孤解惑?”

    “这个问题便是——国与家,谁先谁后?”

    朱见济将问题抛出,然后眼神在殿内进士的身上一扫,想看看有那个机灵的猜到自己的意图。

    想这些进士们为了等待放榜,这十几天都是待在京城里时刻张望的,民间传言或多或少都要听一点。

    比如说现任的景泰皇帝为什么不直接把他哥打发去给太祖守陵,还好吃好喝供着这废物干嘛?

    “自当是国在家前!”

    朱见济问完不久,就有哪位急性子的进士的答道。

    于是其他人也跟着回答,“国在家前,无国哪里有家!”

    “好个【国在家前】!”朱见济腰带一扶,久违的小肚腩再次得到突显,“那么孤再问,如果家中有长辈因事误国,是亲亲相护还是要以国为重?”

    此时,旁边臣子里已经有人意识到了小太子的来者不善——

    他们的宅邸也都在京城各处,是听得到某些传闻的。

    所以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严重,右都御史杨善迅速站出,对朱见济拱手抢答,“舜帝在时,对其父不改孝义,孟子也曾强调过【亲亲相隐】,人伦之重。”

    “可见自古忠孝同等,太子不可强行舍一取一。”

    “那在杨御史眼里,是家比国重要?”朱见济冷眼看着这位朝中守旧派的坚定领导者,“孤已经设了一个前提,表示家中有人对国不利,只是国势有危,杨御史还在顾忌什么忠孝人伦……”

    “难不成杨御史觉得,刚刚说【国在家前】的这些新科进士,都是忠而不孝之徒?”

    “我等岂敢!”进士们吓得脖子一紧,低着头不敢掺和太子和左都御史的斗法。

    “于爱卿!”

    朱见济上前一步,目光灼灼的看向于谦,“敢问卿家,家国天下,谁轻谁重?!”

    于谦从容道,“家国天下,自然是小家而大国。”

    除此之外,他没有其他的话说了。

    即便他心里清楚朱见济想要做什么。

    但是这些时日过来,于谦看得出景泰帝和他儿子的确比南宫那位强上一截,所以只要保证国祚稳定不出乱子,于谦是不会参与皇家内斗。

    朱见济早就预料到于谦这位纯臣的回答,满意的点点头。

    而于谦这位救时宰相的答案也算是给这个问题定下了基调。

    小太子已经挖坑把新科进士们埋进去了,还让于谦上前帮忙填土,景泰帝在旁边笑得那么开心那么天真,谁还敢上前乱跳?

    没看见杨善都被憋的说不出话了吗?

    杨善自己也清楚,当初迎回太上皇已经让景泰帝不满意了,好感度刷成了负数,现在要是继续为太上皇站台,只怕会刺激的皇帝当场大怒。

    但封建的道德感让他无法眼睁睁看着土木帝下坠到糊穿地心的程度。

    一切还得徐徐图之……才好让他尽臣子之道。

    杨善无奈退下,想着回去后要不要写一封奏疏,先遏制住民间对太上皇的埋怨,顺便弹劾一下顺天府尹的治理不利。

    在他看来,哪里有放任平民议论天家事务的道理!

    那些胡乱说话的就应该被抓起来!

    进士们也松了口气。

    没想到还没正式入职,他们就被迫参与一场朝堂口水战。

    虽然双方都表现得儒雅随和而且没多说话,但他们都感觉自己被喷了一脸的唾沫星子,恨不得立马回去洗洗睡了。

    随后,景泰帝带着儿子回到内廷,一坐下就大笑出声。

    他看不惯杨善已经很久了。

    当初要不是杨善直接把太上皇带了回来,打了景泰帝一个措手不及,何至于让他着急上火?

    偏偏景泰帝迫于压力,还不得不给他升职。

    在此之后杨善也一直是守旧派的中坚力量。

    现在能看到这人吃瘪,景泰帝当然高兴。

 第四十五章 太子发动了勋贵

    “不过青哥儿,你怎么会想到问那个问题的?为父看那姓杨的一脸着急,难不成有什么深意?”

    ……

    感情您还没反应过来啊?

    所以刚刚笑得那么快乐,只是单纯的看杨善的不爽?

    朱见济再次怀疑起自己和好爸爸的心灵感应,随后对着他解释了一番自己的作为。

    毕竟之后的戏码还是需要景泰帝参与的。

    当然,为了维护自己在长辈心中纯洁无害的形象,朱见济没有告诉景泰帝,民间关于太上皇的舆论是他指使人掀起来的,只说自己听说了这事儿,随后顺水推舟。

    反正此时只有他们父子和成敬这位景泰帝心腹太监。

    那个兴安已经很少被景泰帝带在身边了。

    景泰帝听完之后,却只是在短暂的快乐之后,闭上嘴陷入了沉默。

    良久后才拍拍儿子的肩膀,叹息一般的说道,“那就按青哥儿的意思办……这样挺好的,挺好的。”

    朱见济知道景泰帝想到了什么——

    等到尘埃落定,他和朱祁镇这对兄弟就永远不会再见面和对峙了。

    一切的恩怨都会随着朱祁镇的离开和朱见济的成长而消磨殆尽。

    于是在幻想了下太上皇去凤阳守陵的场景后,景泰帝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的日子。

    在朱祁镇还没有进化成土木帝之前,他俩作为宣宗唯二的子嗣,还是很亲近的。

    可惜再深厚的手足情谊在皇位面前,也成了笑话。

    景泰帝无法接受自己失去权力,而在瓦剌被囚将近一年的朱祁镇也无法再用平常心接受自己的弟弟取他而代之,还比他更适合当皇帝。

    就这样纠纠缠缠的,到现在都有五年了。

    “太上皇会在凤阳安度晚年的,而且父皇也册封了他的几个儿子做藩王,足够仁义了。”

    朱见济安慰着忽然失落下来的景泰帝。

    景泰帝长长叹气,然后打起精神。

    他注视着眼前小大人一般的儿子,心里的纠结和愧疚也渐渐褪去。

    起码他的确做的比哥哥好,他的儿子也比他的侄子们更优秀。

    他也许对不起大哥,但没有对不起朱家的祖宗。

    “等过两天大戏开幕,为父一定好好配合,不让青哥儿白辛苦的!”

    于是在三月份的第二次大朝,杨善关于遏制民间流言的奏疏呈递上去却没有被拿出来给百官讨论,他由此心里惶惶之时,勋戚班中忽然一口气站出来了好几个人。

    杨善眼尖的发现其中不少人自己认识,而且还是勋贵中颇有名望的长者。

    比如说西宁侯宋兴。

    谁让老一代死的差不多后,宋兴就成了同辈中的老大哥了?

    以他为首,这些人对着景泰帝扑通一声跪下,放声大哭。

    这场面让旁边的文武官员都摸不着头脑,景泰帝也浮夸的站了起来,貌似很惊讶的样子。

    朱见济的演技比他好多了。

    宋兴和其他老资历的勋贵开始哭诉。

    显然是在事前找人捉笔打了草稿,朱见济在听明白他们伴着哭声的诉求后,发现这段话说的还有起承转合——

    勋贵们先是在嚎啕中回顾了一边先祖的荣光,还将大明先帝对他们家的夸奖复述出来当证据,然后却是口风一转,讲起了土木堡一战后家族的衰落,以及老一辈的凄惨,还有他们中年丧父的痛苦。

    “臣父尸骨无存,遭瓦剌人马欺凌,臣作为儿子,实在是夜夜噩梦,若是不能告慰亡父在天之灵,臣又有何颜面进祖坟啊!”

    “太上皇犹有瓦剌礼遇,朝臣迎回……臣父却是不见踪影了!”

    勋贵们哭成一片,还有激动的开始抽搐手脚的。

    特别是宋兴,悲痛之下,身体本来就不好的他更是脸色苍白,又昏厥的迹象。

    “还请陛下为臣等降施恩泽,不然臣等今日就要跪死在这奉天殿上!”

    反正在正经的官员眼里,勋贵们不过是继承祖辈富贵的二代罢了,一身莽气。

    于是有几位不在乎形象的勋贵老爷干脆一屁股坐上地面,打滚撒泼。

    可以说为了祖宗,连脸都不要了。

    景泰帝当然会为了这样的孝子感动。

    于是他就将早就和儿子商量好的台词说出来,表示为了安抚这些勋贵,要建立英烈祠来供奉为国捐躯的勇士。

    在地上乱滚哭喊的几位才勉强收声,一边说了“我对得起老祖宗”一边退出了舞台。

    杨善等人听得额头直跳。

    但更大的冲击还在后面。

    吏部右侍郎的李贤竟然在勋贵结束表演之后,一身正气的站出来,高举笏板,痛陈了一番民间近日对太上皇的不利言论,还有近年来的频发天灾。

    起初还以为他是想要指责朝廷的监管不利,以至于太上皇名誉受损,顺便阴阳怪气一下景泰帝被老天爷嫌弃了,结果却听到李贤信誓旦旦的提道,

    “臣斗胆建言,请太上皇思过修身,上应天心下顺民意,以成我大明之福!”

    ……

    搞鬼!

    李贤是怎么敢说出这话的?!

    自从景泰帝掀起易储风波后,朝堂上的道德卫士们就把维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