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要做明世祖-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隔天上午,在徐永宁打算出去当遛街子的时候,西宁侯世子宋诚过来拜访了。
徐永宁在东宫住了蛮久,对宋诚他爹宋兴很熟悉,听胖太子说年底还要把人派去边关打仗,是可用之人,自然很热情的跟人碰了面。
徐承宗同样高兴。
他眼下最大的需求,就是贴上京城里来的,而且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的人,从而重新获得作为国公应该的荣耀。
在这一点上,朱见济可以很轻松的给他解决。
“兄弟祭祖完了?多久回京城啊?”
大厅里面,徐永宁很豪迈的坐在椅子上,旁边的徐承宗一脸长者的慈祥。
英挺勇武还很帅的宋诚答道,“祭祖一事已然结束,明日就要返回了。”
“只是听说定国公也来了南京,方才前来拜访。”
“是是是,西宁侯世子知书达礼,刚来的时候就拜访过我了,如今又来看你,足见坦诚。”徐承宗抚须而笑。
宋诚很淡定的接受了徐承宗的刻意夸赞。
双方互相客套,徐永宁虚伪了一下就露出了真面目,手里拿着糕点,逗起了徐承宗养的八哥。
等后面徐承宗有事先走,宋诚才对着徐永宁问道,“敢问定国公,太子殿下那边对你可有吩咐?”
他和老爹的通信是很频繁的,而宋兴那边时常接触东宫事务,对于小太子的动向和某些想法,也算能摸上一二把。
当宋诚得知徐永宁来到南京后,常去周边田庄巡视,对南京的物价如何也非常感兴趣,便猜测到背后是否有小太子的影子。
他知道太府寺是因为储君坚持才设立的,也知道东南这边的商税收缴情况并不顺利。
以徐永宁的性格,不像会主动去理解物价民情的。
“怎么着?你想跟我换班啊?”
徐永宁打量了他一眼,随后振奋起来。
如果他能去大同或者宣府打仗,那一定要给宋诚发一张好人卡!
等他儿子生出来,徐永宁愿意给小孩做干爹!
“不是。”
打仗立功的机会宋诚也想要,好借机把颓废状态中的西宁侯府给拉扯起来,怎么可能拱手相让?
他的一身军事本领,可是宋瑛教出来的!
于是徐永宁缩了回去,继续玩鸟。
宋诚神色不变,只是悄咪咪的问道,“太子可是担忧考成法和商税在南方的推行?”
“你如何得知?”
“猜的!”
玛德,一个侯三代的脑子竟然这么灵光!
徐永宁突然嫉妒起来。
“那你猜错了!”
“本国公就是来看看亲戚,待段日子就走!”
宋诚了然的点头,“我懂。”
“我回南京老宅之后,便清退了家里的恶奴,以免成孙家之事。”
“另外,我已命令管事去缴纳商税,到时候若是面见太子,还请为我家留些清白。”
早说了,南京这边有权势的达官显贵大多放飞了自我,魏国公这种被生活毒打过的反而懂事一些。
而西宁侯府随太宗北迁后,祖宅这边的支系奴仆也仰仗主家威名,做了些不法的事。
宋诚回来后,敏锐的政治嗅觉让他知道这种事情并不让皇帝跟太子喜欢,于是主动清理了家里的脏东西。
徐永宁的到来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做法。
宋诚是很想成为太子党的,宋兴已经给小太子做了一些事,但想要彻底登船,享受“从龙之功”,那还需要点投名状。
宋诚并不介意牺牲一下南京这边支系的利益,来让主干长得更强壮。
我要做明世祖
第九十四章 徐永宁在南京
自土木堡大战后,年轻的宋诚很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个问题——
眼前的富贵不是重点,
重点是你跟没跟对一个好领导!
瞧瞧他爷爷,活了那么久最后摊上土木帝,死的只能让后人给他立衣冠冢了。
而且南京这边再富,中间阶层吃吃扣扣的,给主家的增幅也不会很大,还不如舍弃掉一部分。
徐永宁简直想翻白眼。
这么聪明干嘛?
这家伙凑过去了,自己还能成为太子最信任的人吗?
他哼哼唧唧的捏了把八哥,把鸟痛的开口骂人。
“傻了屌了!”
“放手!”
宋诚终于笑出声。
徐永宁果然还是个活泼的少年郎。
除了自己家的一些东西,宋诚还把南京其他勋贵的情报交给了徐永宁。
对方怎么办是一回事,反正自己是做出贡献了的。
回去把这事一说,太子殿下岂不是要在自己出征的时候,多给点军费物资?
连穷和惨都不用卖了。
宋诚主动跟徐永宁打完了招呼,申明了一下团队精神后,离开了魏国公府,第二天就启程回北京了。
他赶着去五军都督府那儿报道,同时见识一下被老爹夸赞不已的东宫六率。
而在仝寅那边,
来自京城的大师在得到充分宣扬后,早就被南京的贵人放在了心上,于是仝寅也得到了他们的拜访。
徐承宗本是不参加这种迷信活动的,但看着有一些着名知识分子都递来邀请函想跟仝寅约一约,便也跟着一块敬重起了大师。
他一个在家族辉煌路上惨遭嘎嘣脆掉下去过的勋贵,已经在紧张刺激的靖难中忘掉了祖宗的“儒将风度”,几十年来没读过多少书,光顾着担心爵位问题去了。
所以要徐永宁来评价一下他这个叔叔,只能说当代魏国公是一个很单纯,很容易上钩的人。
而仝寅自然是有点本事在身上的,除了口出狂言说过太子脸大之外,很多时候他都能通过摸骨说准点事情。
不过几次,仝寅就被南京的贵人奉为上宾。
就连一些在人前嘲讽“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士大夫,转头就偷偷的摸上了仝寅的房门,与其一对一的倾吐心语。
徐永宁在田间地头收集关于土地兼并和私藏人口的资料时,仝寅正发挥自己从小学到的“坑蒙拐骗”本领,从某些人口里掏话。
没必要用什么话术,那些人随口一炫耀自家的丰厚资产,他想知道的东西就跟滚豆子似的出来了。
而且被请去对方家里,仝寅借口自己是个瞎子,偶尔伸手摸到了什么贵重物品,也会有人主动解释。
当然,谁都不会说些“你的官位和你的收藏不匹配”的屁话。
仝寅只需要记下这些事情就好。
因为金刚鹦鹉最大的作用是靠口活忽悠客户。
朱见济也不想让他们打草惊蛇。
目前而言,朱见济最需要的还是信息——能够被他控制的,随时“闻寡人之耳者”的信息。
以他此时的环境,大伯去凤阳坐牢了,不会再有人贪图从龙之功而贸然掀起大变,皇位必然能坐到他的屁股底下。
朱见济注定成为大明主宰。
但能不能名副其实,那就得靠他的本事了。
军队,可以慢慢训练。
人才,可以逐个提拔。
钱财,可以努力积攒。
以朱见济的各种操作,他绝对不会成为一个空头皇帝,跟崇祯似的被隔绝在民间官场外的另一个世界。
他为自己规划的人生之路,最重要的不再是“孤能不能当好皇帝”,而是“谁会是孤的敌人”。
从后世而来,朱见济深知“大数据”的厉害。
等他长大,枪杆子和钱袋子都不缺的时候,举目四望,如果找不出自己的对手,那才叫可笑。
蒙古在外,以大明的综合国力而言,只要统治者调度得当,追亡逐北是迟早的事。
朱见济现在连织布机都搞出来了,那距离草原人民都去放羊为大明提供羊绒羊毛还会远吗?
可内部……
到底是容易灯下黑啊。
民情做不到上达天听,那么谁都不会是朱见济的敌人,谁都会是朱见济的敌人!
到那个时候,太子爷再怎么笑得像福娃,也只能请出祖宗成法,施展雷霆手段了。
比如说这次商税在江南的推行不利,到底是谁在搞鬼?
又如果有人对强制推行心怀不满,在底下搞扩大化,怎么办?
所以,徐永宁和仝寅来了南京。
锦衣卫带着出鞘的雁翎刀去了衡州府。
只留下朱见济站在咸阳宫中,望着窗外的飘飘落雨,沉思着。
—————
在了解了下南京的风土人情后,徐永宁跟仝寅对完了各种情报,就压制不住骚动的心,想要试着发挥主观能动性了。
好不容易来一趟南京,总不能就搞个信息收集吧?
想他堂堂定国公,就算使唤他的人是皇太子,也不能这样大材小用。
再者出行之前,太子都说了他能做些力所能及之事的!
只奈何徐永宁是真的年轻,自以为掌握了各方动向后,就能学着胖太子那样,直接出手,一击致命,却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身份。
朱见济那是什么都不缺了,只等罪证一到,就能光明正大的拿人。
如果没有足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算知道了某些事情,那又能怎样?
猪不肯下崽了,养殖户又拿不出钱给它们修整猪舍换精品粮吃,除了天天念叨催生,还能如何?
亲自上阵给猪配种吗?
要真如此,那就乱套了。
可徐永宁就是这样没能耐修场子却又想抓猪崽的狠人。
他直接带着人冲了上去,打着朝廷的名号,企图扼制南京官员坐轿子的风气。
对面的官员比较尴尬,因为当场被定国公从轿子里揪出来,还用朝廷大义压人,着实丢人。
于是就真不坐了,步行去了上班处继续摸鱼等下班。
除此之外他还让人下乡对着商户跟农夫宣扬朝廷政策,别傻乎乎的就听士绅老爷的话。
太祖时期可是会派人走基层讲解法律和朝廷动静的,怎么这么些年过来,地方上说话的就成了当地土豪了?
徐永宁最初洋洋得意,以为能重复下当初带人围了孙家的场面。
结果过去几天,就变成了他被人围了起来。
一群自称轿夫的家伙堵在了魏国公府的大门前,也不找事,只是哭诉着自己不能失去工作。
“我等为老爷抬了半辈子的轿,养家糊口都靠着这事儿,哪里能说不干就不干?”
“朝廷不了解民情,立这样的规矩,坏了咱们的日子,也坏了老爷们的方便啊!”
他们说的徐永宁一头雾水。
搞鬼了,
这群人看着都是壮汉,怎么就抬轿半辈子了?
就这么想早死?
而且要说了解民情,跟胖太子混到一张饭桌上的徐永宁完全可以肯定,没有别的统治者比他更关心老百姓了。
你们这些人都是青壮,怎么离了轿子,就喊活不下去呢?
一般人也许会在哭诉下心软或是怕麻烦,丢了自家脸面,同意了轿夫的请求不在多惹事。
徐永宁却是让人把轿夫们轰走了。
随后,他还在被这群人纠缠,搞的徐永宁有时候都选择直接翻墙而不走门了。
直到仝寅找到他,说有几位和大师谈心的官员抱怨了“整天步行上班累人”“都怪徐永宁这个小子”等话,定国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