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要做明世祖-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见济为此高兴了一些,并且决定在明年以皇庄为模板,把集体化的耕作方式推广到直隶的其他地区。

    今年是不行了的。

    整个下半年,他要努力支援边疆的战争,腾不出更多的物资来充当农庄建立初期时的补贴。

    另外,水泥路也修建成功。

    这种短时间内就能凝固并且投入使用的新式混合土引起了京城百姓的注意,工部尚书石璞都上疏请求太子“雨露均沾”,让工部的土木专家也能去玩泥巴。

    在他的劝说下,朱见济又让人弄出来了一批新的水泥,送去给还在和泛滥状态下的黄河斗智斗勇的徐有贞修大堤。

    ……只能说命运当真有意思。

    想当初,朱见济还惦记着这人的人头呢,现在还得响应对方的请求支援。

    而在这种黄金的日子里,南京和衡州府的情况报表被送到了朱见济手里。

    “当真可杀!”

    和儿子一同分享坏消息的景泰帝暴怒,连廷杖大臣都不怎么干的他直接喊出了一句狠话。

    “这就是衡州府的父母官?!”

    当初赈灾,高谷王竑是从东南而向西去的,由此视察衡州府工作的时候,时间已经比较晚了。

    他们的确认真清点了当地仓储,随后让他们将东西放出来一部分,用于工赈。

    一切看着挺好。

    可根据朱骧去后的调查,才知道那些仓储物资大半是中途送入的。

    由于工赈必须要有足够的物资才能顺利进行,因此但凡高王二人一到,必先去检查当地仓储,有问题就当场给人撸一把,给官吏们表演一下什么叫做“强撸灰飞烟灭”。

    衡州府那边有着同样的问题,只是幸亏他俩来的晚,给了当地官吏查漏补缺的时机,才避免了一场在初春还寒时节的“火龙烧仓”大戏。

    也正因为如此,高王两个都没有察觉到这地方的问题,匆忙安抚了受灾百姓,便去了其他地方。

    之后用来填充的物资也被归还原主,三七分成。

    面对这种事情,刑部尚书俞士悦也非常气愤,“如此贪赃枉法,不知悔改之徒,当诛!”

    朱见济默默点头。

    于是他让旁边的人起草召令给朱骧轩輗等人,让他们把那些人“好好”的办了,重刑安排。

    查明实情后没必要压赴京城和等到秋后,直接处理了,拿首恶人头来安抚一下老百姓。

    如此大灾再放任下去,人不想反也得反了。

    有些东西,还是不要让他们出现苗头的好。

    景泰帝仍然气不过,抬手揉着脑袋,“都六月份了,即便此时民生得以安定,朕再给他们减免赋税,可百姓的下半年又该如何?”

    以景泰帝浅薄的农业知识,知道这时候再去奖励耕织,只怕是来不及了。

    好在朱见济知道衡州府地处江南,跟北方不同,这时候抓紧时间,还能再种一季水稻,于是又着人赶紧总结了几页纸,让轩輗他们按着这上面的去组织生产。

    老百姓总得看到地里的粮食,才会彻底安心。

    顺便让轩輗这名号称“官场老流氓”的御史去清查衡州府土地,把隐藏的佃户和农田都找出来,并且弄一个江南版的皇庄出来。

    朱见济都没想到,还没在属于自己根基最扎实的直隶清田理地大搞公社,就要在衡州府复制一个了。

    没办法,衡州府的公信力被大灾给打击了个透,按户去分配物资和生产,那效率也比较低下,不如一次性整合起来。

    抱团,是冷风之中最让人感到温暖的方法。

    朱见济打算在后面再派几个皇庄中的老手过去,教导衡州那边的分庄建设。

    轩輗在这次事件中表现的不错,可以重用……

    不过在调动他回京城前,还是需要这个老流氓待在衡州府加班一下的。

    朱见济将目光放到徐永宁送来的报告上,将对衡州府的担忧暂时放下,琢磨起了南京那一边的事。

    徐永宁将自己在南京的动向和下乡调查都陈述给了胖太子,一叠子书信中的主要内容是在批判南京官场和士绅的作风糜烂。

    他问朱见济需不需要核查官田,革除某些官僚。

    朱见济没理这事。

    起码要等到明年,派支拿着枪杆子的天子军队过去,这事才能搞起来。

    不然徐永宁一嚷嚷要把在江南搞土地兼并的揪出来,改天朱见济就能收到南京对他的弹劾以及神经病当街刺杀定国公的消息了。

    枪不在手,谁跟你走?

    估计是在勋贵的里一呼百应给了徐永宁这种错觉。

    我要做明世祖

 第九十七章 太子的小目标

    不过当朱见济看到徐永宁在南京的进账时,又对二哈表示了肯定。

    虽然在过程中徐永宁表现出了跟自己这个前任键盘侠一般的浮躁,但事情结果还是很圆满的。

    南京的老派勋臣对于皇家恩宠非常渴望,在权衡利弊后,很快做出了他们应该有的反应——

    补交商税,

    并且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要么通过徐永宁的手,要么直接呈送北京,给小太子送礼物。

    而勋贵的动作也引起了其他人效仿。

    某些官僚自以为这是有人想走太子的后门,提前把玻璃在南方的代理权给拿到手,让自己失去一个吸金貔貅,于是也跟着去补税和送礼。

    虽然朱见济知道,这种乖乖按朝廷令法行事,只是一时之间的表现,但收上来的金银财宝还是看的他眼皮子直跳。

    江南士绅……

    可真他娘的有钱。

    这可不像京城里的年猪,

    南京已经变成了养猪场。

    如果朱见济够野蛮也够缺钱,给个机会他也想过去割割草。

    等打完仗再说!

    他把徐永宁的充满了废话和指责的报告放下,给对方写信让他别太着急,继续对着底层做好宣扬工作,为日后的行动打基础。

    关于南京士绅的钱,能搜刮就搜刮,不行也不必强求,反正以后都会是朱见济的。

    有机会莽就挥拳头,但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暂时伴读天团没了一个成员,那剩下三个怎么打麻将?

    朱见济现在还不想去斗地主。

    ——————

    “两位爱卿近来如何?”

    处理完了烦心事,小太子召见了方瑛和宋诚。

    这两位来到京城后,便常来东宫和团营,和不久后带领的军队进行磨合,同时也拿东宫开发的各种装备练手。

    宋诚跟起初的方瑛一样,对着小太子磨人制作出的望远镜和长弓惊叹不已。

    “万事俱备,只差去边关了!”

    两人回道,语气里自信满满。

    他们亲眼见证了今年各种物资的储备,以此时朝廷对出击瓦剌的认真,相信大部分能拨到军营手中,后勤有足够保障。

    而土木之变说到底,只是中上层扑街惨重,底层士兵的战斗力还没有被磨去。

    只要领导层得到补充,那么战力可以迅速恢复。

    朱见济要的就是这样的底气。

    “也先在瓦剌的名声越来越不好了……”

    他坐在高凳上面微笑着把最近得来的边关情报告诉这两位。

    自打也先自称可汗,号称重建蒙元,就在蒙古地区大搞独裁,并且对黄金家族的人进行绞杀,让原来的蒙古首领们很不舒服。

    就算是来明蒙边界市集进行物资交易的蒙古人偶尔也会对也先的行为念叨两句。

    以小见大,

    瓦剌内部爆发火并的时机不远了。

    “两位,来陪孤看一下这份地图。”

    朱见济让方瑛和宋诚上前,拿出了一份边关形势图。

    这是他让翰林院的那帮文化人翻阅了大明至今边关的情况,再用现代地图的绘法弄出来的一份——

    用的还是竹管笔,比用毛笔画的更加清晰明了。

    “宣德废弃开平卫后,大明边关便缩至独石堡,及至正统,又退几分。”

    “孤近来读六国论,知晓了一个道理,便是步步后退者,必亡。”

    “今时今日,瓦剌边境与大明京都何其之近?而大明与辽东又何其之远?”

    “所以殿下,是想收复故地,伸大明之腋?”方瑛意会,

    “确实!”

    就这么点的地方,难怪到嘉靖年间,蒙古人还能来京城打转。

    而且大明目前没有西域,如果再损失辽东,那版图就无法去嘲笑大宋了,更别提远迈汉唐。

    朱见济的目标,可不仅仅的是“国泰民安”。

    “太宗当年就说过,‘欲平蒙古,惟守开平、兴和、宁夏、甘肃、大宁、辽东诸卫’。蒙元残害中原,与我华夏亦有九世之仇,不得不报!”

    “但陛下与孤想要成就此番事业,还得有劳诸位将军!”

    朱见济肥手一挥,对方瑛宋诚勉励道。

    两人自然应下。

    并且保证愿意为了大明辉煌的未来而贡献一切。

    其后数月,朱见济都没有多余的大动作。

    因为他已经花费半年把种子种下地了,能长成什么样子,还得靠底下人自己。

    小太子仍然跟着他的好爸爸一块上朝理政,时不时去视察一下皇庄事务,看下有没有新的发明出来。

    纺纱机还是没有影子,但在飞梭的作用下,京城的布业市场已经被东宫集团狠狠咬下了一口肉,不少原来做布匹生意的,都在皇庄布业低价的倾销之下,被逼的降价,或者转去其他地方开辟新市场。

    这导致江渊大学士每次看到朱见济时都一副难受的模样,仿佛小太子是辜负了他感情的渣男。

    明明朱见济用的是正常的经济手段,又没有利用政治力量给人下绊子。

    也有人去找过太府寺要求他们调控一下布匹价格,不然一直降价会导致普通的商户破产。

    官老爷家里的铺子还能给自己保住碗里的肉,但没有靠山的个体户就很难受了。

    于是太府寺响应民间的要求,在把京城周边最新的布价登记了一遍后,又把一些撑不下去的个体户找过来开了个会。

    京城布业的第一次会议在东宫的精神映照下完美召开,在详实的调查表和胡安寿通情达理的劝说保证下,颤巍巍的在一份协定上面摁上了十八个红泥手印。

    他们同意加入东宫牵头成立的商会,接受皇庄布业的调动,各自出一些人手和地方,组建一个大规模的织布厂出来,而管理则是采用股份制度,谁出力多,说话就能更大声。

    东宫那边会提供技术支持,虽然提前说好了不会动用政治权力来搞不合理竞争,但会为商户那边提供第一手的市场动向。

    除此之外,新建的织布厂也要跟着皇家织布厂的步调来,招收一些在低价冲击下,同样无法保持“男耕女织”平衡的家庭妇女进厂子,待遇按照东宫规定的来。

    虽然商户的其他人都不怎么乐意给打工仔们那么好的待遇,但在皇庄派出的宦官刘保脸色之下,还是点头了。

    反正商户前几个月的支出有东宫兜底,亏了算不到他们头上,赚了那就是好事。

    “殿下何必给那些低贱的商人脸面?能组建个商户和他们一起做生意,已然是仁德之举了!”

    马冲对此并不太明白,更不知道朱见济把飞梭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