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要做明世祖-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想打到天津,很大程度上得先把北京给戳破才行。

    所以究竟是谁给谁当了盾牌?

    在这种尴尬的境遇下,天津卫的军户是最快转变为纯粹种田人的。

    然后他们就遇到了军官压榨,叫苦不已。

    总的而言,天津卫的人对摆脱现象是非常有需求的。

    哪怕还是当兵,还得去关外苦寒之地,但只要能给他们家换个户籍,那谁不乐意?

    对此,朝廷上的衮衮诸公也曾有异议,上疏景泰帝说“改人户籍,不符合祖制”,结果就被副座上的小太子一声咳嗽给吓得不言语了。

    去年朱见济还得用“剥皮萱草”来压制这群人,今年有了打胜仗的背景,锦衣卫又当着京城不少人的面杀了几头年猪,染了一地的血,让群臣见识到“原来胖太子是吃肉吃胖的”后,一点小动作就能让人意会了。

    于是勋贵们和于谦这等负责军事的官员都出声,表示“特殊时期自然要用特殊手段”,更何况从洪武年间起,逃户现象便持续不断,如果不想办法加以缓解,只怕会让事情愈演愈烈。

    别以为锦衣卫和都察院就查不出来,官老爷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免税田里面,藏了多少逃户!

    要是他们较真,妨碍到了朝廷重建北方防线的事,朱见济就敢拿这件事开刀!

    在培养起了自己威望的皇太子坚持下,关外卫所的改革算是半推半就的弄出来了。

    朱见济知道,目前想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卫所中的问题还要等待,所以也没有继续折腾。

    像陈永贵和周六福这些人,只要从改革中获得了利益,并且帮朱见济宣传了出去,那种子就是埋下了。

    小太子对此并不着急。

    我要做明世祖

 第112章 兀良哈的新态度

    七天后,周六福包袱款款的离开家,告别了大哥小弟跟老爹,来到了预备役集合的地方。

    “好多人啊……”

    他看着不远处的另一堆人马,轻声感叹。

    对面的那群人显然跟他们这种去凑数当兵的不同,应该有些身份,不然何至于还能坐着马车?

    就是里面还有女人在,让周六福觉得很不对劲——

    去边关戍守怎么还要有女人?

    难道是跟去年清理民间会所似的,那些女的都是犯了事,被发配到边关给当地留守的单身汉们当老婆的?

    “你别瞎说!”

    当周六福把心中猜测跟同伴分享,并且幻想自己也能白捡一个车技娴熟的老婆时,同伴狠狠给了他一个脑瓜崩。

    “那些是东宫抽调过去,帮助重建大宁城各种事务的宫娘子、匠户师傅!”

    “咱们上官可看重他们了,你可别给我惹事!”

    “原来如此!是我想差了!”周六福果断认错。

    东宫出来的宫女,此时在民间也算有名气了,毕竟像小太子这样“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着实少见。

    而宫女们也为了不辜负太子信任,追求自己在秘书处的升职加薪,也是努力工作着,一身算术本事,让老百姓开了眼。

    为了表示尊敬,他们便将这些出身宫廷,在外面工作的女官称之为“宫娘子”。

    周六福不知道这些看着就娇弱的宫娘子们去关外有什么用,但一想这是东宫指令,必然有其深意,便不再多问。

    从上官手里领到了一个木头雕刻的身份牌,一行人带着无数物资,便朝着关外进发。

    而等到他们终于到达宣府的时候,李秉和方瑛也早就等候多时了。

    “李公,接下来是便是要辛苦你了!”

    方瑛站在城墙之上,和李秉一起俯瞰着下面不断涌入宣府的队伍,抚须而笑。

    他身上虽然没有批甲带胄,但一身精悍之气,让城楼之下的人偶尔瞄到了,也会迅速的低下头去,以免冒犯了贵人。

    李秉脸上微笑着,却是嘴硬说道,“老夫辛劳已久,南和伯切不可推脱,以加重老夫负担啊!”

    “我就会打仗,调理内政还是需要李公来的!”

    方瑛摆摆手,表示他可以尽力为之后边关几个重镇的建立清扫外敌,但内部事务还真得看李秉把握。

    毕竟对方可是花数年之功,就把宣府从正统十四年的阴云中拉扯出来的当世名臣。

    李秉哼哼唧唧,但看着那大批的物资运进来,还有最近招收的流民汇聚,心中总是高兴的。

    也不知道永乐之时镇压漠北的大明边军,能不能在这景泰朝重现。

    “东宫那里也发来了一份有关建设措施的册子,让老夫按照地方实情,结合处理……”

    “南和伯,你觉得这是何意?”

    已经熟悉了的老同事互相打趣完毕,李秉终于从那运来的成捆的粮食和棉布上面挪开,笑意还没有从眼中退去,就对着方瑛发问。

    小太子管的是不是有点多了?

    重点是李秉看了那份册子,竟然觉得言之有物,十有八九能成功操作起来,心里便被惊住了。

    “而且太子还传了话,给我等方便之权,可以上呈密奏,通过锦衣卫直达天子……这又如何?”

    在鞑清的“奏折”制度建立起来前,华夏王朝的工作汇报都有严格的流程要走,需要一级一级的往上呈报。

    这也是后来内阁和司礼监能够蒙蔽皇帝,操控朝剧的一大原因。

    如果密奏出现,那就意味着地方官员能够避开六部内阁乃至于司礼监,直接向皇帝打报告,实现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李秉没有这种总结性的历史判断思维,但也能琢磨出其中意思。

    小太子如此行事,不知道陛下如何?

    “李公不必多想!”

    方瑛看着李秉沉思的老脸,和颜笑道,“我去过京城,见过陛下和太子。”

    “对着你,我敢说太子的意思,就是陛下的意思!满朝上下,真正相互扶持的,除了天家父子,还能有谁?”

    李秉被排挤出京城好几年,此后也是一心扑在地方事务上,没有打听过其中详情。

    所以收到这消息后,还颇为警觉,生怕自己又踩到了坑里,导致从宣府重镇被调去其他更糟糕的地方。

    好在听方瑛说完京城风向,李秉便放下了心。

    “原来如此,是老夫多虑了!”

    “不过既然太子发了这样的话,那老夫能不能时常密奏天子,让他多调拨着饷银过来?”

    李秉随后又心思活泛起来。

    地方找中央要钱,一直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毕竟自古只有四方赋税汇入京师,没有听过国库不停掏钱补贴地方财政的。

    当年太祖太宗在时,出于战略考虑,对东北关外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倒贴,可仁宣二宗时不就放弃了吗?

    李秉之前也打过报告,述说了一番扩大边境防卫空间的重要性,可奏疏去了便没有回应,估计都没来得及给皇帝看看,就被财政短缺的户部给扔一边去了。

    听说如今的小太子是个会赚钱的,那自己总能找他要点东西吧?

    朱见济都没想到,这老头子反应过来,就计划来薅自个儿羊毛。

    “这个……”

    方瑛没有多说,算是默认。

    谁让李秉要到了钱,他也能占到便宜。

    于是李秉兴奋的打算过几天就递密奏上去,希望皇太子能继续为边关建设出钱出力。

    ————————

    京城这边,将队伍迁移的收尾事项处理的差不多后,又恢复了正常的状态。

    仍旧是时不时开会。

    “兀良哈那边果然又发来消息了!”

    于谦抽出一份奏疏,递给高凳上主持会议的小太子。

    朱见济接过来,翻来扫了几眼,没有看完便主动问起于少保,“兀良哈这次说了什么?”

    “还是像上次那样,一张嘴就是要城池和甲胄,把我大明当傻子耍?”

    “改了!”于谦难得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显然是为大明军威重新震慑住了桀骜不驯的兀良哈部感到欣慰。

    “兀良哈首领沙不丹上奏,请求朝廷允许他们内附宣府、大同,在其附近放牧。只是他还提到,大宁等地,当初是太祖太宗给他们牧马的地方,还是希望朝廷能让他们留在那边居住的。”

    高谷冷笑,“兀良哈也配提太祖太宗?当年太宗北征打的是谁,他们自己还不清楚?”

    “太子千万莫被兀良哈等人措辞蒙骗……此等关外磨牙允血之徒,不受教化,不尊大国,礼义廉耻皆无,需警惕之!”

    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高谷也知道自己在朝堂待不了几年,说话也越来越直接。

    他非常希望能用自己的理念,去感染一下未来的皇帝。

    “可关外大漠本就难以管理,当年太祖太宗于那里划分都司卫所,还是让那些人做大了?”

    陈循习惯性的反驳高谷,随后提议,“以臣之见,兀良哈三卫既然有了臣服之态,不若遵循旧制,让他们为我大明前驱,东镇女真,西抗瓦剌、鞑靼。”

    瓦剌虽然乱起来了,可底子还在,他们也担心管理失控之下,会有草原部落南下攻击大明其他地方的关镇。

    就像最近几年,河套那边的守将便有上疏,说草原上的鄂尔多斯部也有南下动向,企图扣关入套。

    而且鞑靼势力亦是强大,必须要防备他们趁虚而入。

    大明的钱还没重新攒回来呢,能支持起关外建设已经够好了,何谈大规模的向草原出动军队?

    朱见济听了沉默,

    景泰帝听了打瞌睡——他昨天才跟唐妃和好,今天就有点劳累了。

    “两位卿家所言,都有道理。”

    “以孤的想法,兀良哈收服过来的确有效,如果放任他出去乱咬人,也不利于大明边关的稳定……”

    “这样吧!”

    “既然沙不丹他们提了要求,大明也跟他们提几点——”

    朱见济再次提上腰带,将早就打好的腹稿说出。

    我要做明世祖

 第113章 对于兀良哈友好的协定

    “首先,得让兀良哈那边拿出诚意来!”

    “不然大明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他们,他们又死活听不懂人话,不但让朝廷丢了脸面,还让其他蛮夷小觑了我大明。”

    “告诉沙不丹,让他们部族里面的人都给自己取一个汉人名字,此后要给孤学汉话,写汉字!”

    “别告诉孤,说什么兀良哈三卫他一个人做不了主,别以为孤不知道他的底细!他此前不还杀了女婿脱脱不花吗?怎么可能没有一锤定音的本事?”

    “他们在草原上该做什么做什么,可到了我大明直辖之地,便要学会懂规矩!”

    景泰帝摸着小胡子,倒是明白了儿子的话中深意,“青哥儿是想对蒙古玩一手当年北魏孝文帝做过的,移风易俗?”

    “可当年蒙元立足中原尽百年之久,也没有学会我华夏传统,元帝之中还有不会说汉话的……此时这般行事,能成吗?”

    别说蒙元了,即便是孝文帝改革后,鲜卑一族的守旧势力仍然庞大,新旧两派的权利争夺没过多少年就把北魏搞崩溃了。

    而鲜卑族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还得等到隋唐之后。

    由此可见,移风易俗对于一个有自我认知的民族来说有多么困难。

    景泰帝有些担心儿子这个计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