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要做明世祖-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土木堡之战带给大明的伤痛的确很重,但这七年过去,该恢复的也恢复了,敢主动出击瓦剌,也能看出此时的统治者并不是软蛋。

    即便取得了一时的胜利,可只要兀良哈不能在之后承受住大明的打击,那他们同样解决不了问题。

    只能答应。

    除了给自己取个汉人姓名,沙不丹还挑选了部族贵人的年幼子嗣,送去宣府、开平和大宁等地就学,就连蒙古包都扎的离这几个地方接近了许多。

    按理来说,这么近的距离有点危险,但大明这边已经花一年时间,在大宁、宣府等边关城池卫所间修建了几条宽阔的水泥路。

    交通便利之后,车马人口都可以通过这些路迅速的往返。

    这意味着只要兀良哈有异动出现,那会跑过来打击他的,除了最接近的卫所,还有其他地方的驻军。

    压力更大的其实是沙不丹他们。

    可北边寒冷,他们不可能过去,西边的草场则是被阿剌知院的势力占据,他们也跨不过去。

    而且,在兀良哈偏西北的地方,还有脱脱不花的残余势力在朝着他们发起冲击。

    在脱脱不花这个蒙古大汗被杀害之后,蒙古的其他部落主毛里孩和孛来便拥戴了脱脱不花的幼子马可古儿吉思为新的大汗,成立了一个跟当时也先对立的小政权。

    只是对比起也先的大权独掌,这个小政权被两个权臣控制着,大汗年幼,可以左右政局,却无法号令蒙古诸部。

    为了“大义”,他们也必须向着瓦剌发起冲击。

    也先他们没来得及杀,于是这些人就把目标放到了阿剌知院身上。

    景泰六年的夏初,在后者仍沉浸在被大明册封为新的蒙古大汗之时,毛里孩他们就派人刺杀了阿剌知院一次。

    那一次虽然没有成功,但成功引起了阿剌知院的愤怒,双方爆发了强烈的火并。

    阿剌知院是抵不住的。

    他的很多人马都在进攻也先的战役里没了,内部中也有不少蒙古首领并不认可他的统治,企图取而代之,于是两重负面状态叠加,让阿剌知院吃了败仗,匆匆派人向明朝请求支援。

    大明当时就做出了反应,派兵击退了追过来的毛里孩和孛来。

    不过考虑到草原上的势力需要保持平衡,方便大明腾出时间在北边经营发展,方瑛并没有下令趁胜追击,而是适可而止。

    在朱见济跟方瑛的书信来往中,谨慎的小太子提出,只让草原“龙争虎斗”是不保险的,最差要扶持三方势力,让他们玩个“三国鼎立”,才能让大明从容的以裁判员的身份在其中游走。

    而不论是阿剌知院,还是毛里孩方面,也都需要时间去清理内部的隐患,对于大明这种明显的意图,他们是敢怒不敢言。

    阿剌知院率领的瓦剌依附大明,经此一事后进一步认清了形势,把大腿抱得更紧了。

    兀良哈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瓦剌、毛里孩等势力包裹着,寸步难行。

    毕竟三方之间,兀良哈算是最弱小的。

    就在去年进攻瓦剌失利后,毛里孩还派兵对兀良哈进行了一番掠夺,掳走了不少人口牛羊,把沙不丹气的差点把奶酒喝到肺里去。

    如此,还能做什么?

    乖乖的给大明当狗才是最好的出路!

    好在大明也算厚道,在接收了贵人子嗣充当人质后,果然是说开市就开市,还收购起了他们驯养的羊羔和羊毛。

    兀良哈的牧民都不知道明人的口味怎么突然换了。

    汉人不是一直都不爱穿毛衣的吗?

    受制于这个时代的生产能力,虽然蒙古人会穿毛衣大袄,但没有经过仔细的揉制,毛织品总容易结板和充满异味,让他们无缘于大明庞大的消费市场。

    双方交易最常见的方式,是直接驱使牛羊来到榷场,换取大明的盐铁和其他珍惜物品,没见过会大量收购羊毛的。

    对于这种变化,他们很不解。

    不过没关系,反正他们能赚到钱。

    蒙古牧民高高兴兴的把羊毛剃下来交给大明那边的商人,然后拿着换来的钱去榷场或者大宁城进行购物。

    对比起宣府这种九边重镇,大宁和开平的地位比较特殊,而且在此前也的确为蒙古人所居,所以这边是允许他们进城行动的,只是需要朝廷发放的“通行证”而已。

    我要做明世祖

 第133章 景泰七年

    纺织厂那边,管事的杜新放下了账本,伸了个懒腰。

    “这个月生产的毛衣终于把九边下的订单搞定了!”

    “把东西都打包好,发去宣府那边,交给李巡抚和南和伯。”

    他把其他的杂物收拾好,吩咐手下人。

    “另外,咱们这次买的盐到齐了吗?齐了就让人再去兀良哈那边买点羊毛……那群蒙古人也是的,靠着养羊过日子,怎么就不知道多养点,搞的咱们厂子还得分批找他们买羊毛。”

    杜新有些不满。

    他觉得兀良哈养的羊有点少,跟不上纺织厂的步伐了。

    作为一个“国营企业”,纺织厂的规模是很大的,但相应的,朱见济对他们的要求也很高,让他们尽量利用生产链,把蒙古绑上大明这条船。

    杜新接受过东宫小课堂的教育,知道太子想什么,并且努力的做着。

    现在,成功走上正轨的纺织厂已经开始不满足于兀良哈的一点羊毛了。

    杜新觉得,纺织厂想继续发展扩大,那就需要更多的草场,养更多的羊,反正他们做出来的毛织品是能够打入大明市场的,不怕没有人买。

    可大明边关的地再好,也是不能给蒙古人放牧的,那么,能够为他们制造财富的土地,只能朝着其他方向寻找。

    杜新琢磨着要不要给东宫去信,探一探小太子想在多久之后,安排一场新的北伐。

    “盐是到了,厂长要不要去看看?”手下说道。

    “那就过去,那些海盐是拿来用的,可不是让人吃的……多盯着点,前几次还有人从厂里偷盐呢!”

    杜新边说边走,去了仓库那边。

    自从去年夏初,朱见济把石璞张凤拉过去开了个小会以后,这二人就半信半疑的推广起了晒盐法。

    毕竟在此之前,他们没有做过这种东西,如果出了差错,那今年的盐产就得缩减。

    只是小太子一再强调,他们只能抱着疑惑去选了个地方做实验。

    好在夏天日光猛烈,海水晒制起来花费的时间并不多。

    当石璞亲眼见到那铺满盐厂的雪白盐粒时,对于此事便再也没有了犹豫,不用朱见济催他,就跟着张凤下达文书发往全国各处沿海的盐场,要求他们进行海水晒盐。

    这使得从去年下半年起,大明的产盐量增加了不少。

    有很多粗制的海盐被运来大宁城,用于羊毛的清理。

    还有一些海盐被分发给了盐商——

    因为从今年开始,按照新的开中法,只允许商人用银钱来购买盐引,而且还把盐引分成了不同的等级,鼓励大商人以外的中小生意者参与进来。

    这就使得大明朝的盐引发行量比往年多了小一半,顺便给国库进了一大笔账。

    只可惜今年虽然没有大仗,可南方北方仍然有战事存在,南方的土司和山贼盘踞,北方这边为了保持大明的威慑力,总要隔段日子出去走动走动,加上每年都有的天灾,仍然是一大笔逃不开的支出。

    “还要继续修路呢!”

    “户部和工部要做一个表,计划好顺天府周边哪里要铺设水泥通路,把花费算好。”

    文渊阁,日常的内阁会议中,朱见济对着旁边落座的大明骨干们说道。

    石璞和张凤应是。

    再说了几件关于基建发展的事,朱见济随后又提着腰带,胖脸一皱,不高兴的说道,“眼下已经入暑了,南方那边要防着洪汛,北边也不能放松。”

    就在前几天,山东的几个地方长官又上了奏疏,说才修理过的黄河再次决堤,淹没了数州之地。

    这都到夏天了,去年冬天种下的麦子都快熟了,结果来这么一遭,气的景泰帝跟朱见济一块躺着冒烟。

    黄河多重要?

    前几年财政困难,但朝廷一直硬着头皮给治理的人发钱过去,组织修理。

    结果河堤投入使用不过一年,就坍塌崩坏,让本就不富裕的大明朝雪上加霜。

    最后当然是皇帝直接下令,让山东那边的锦衣卫直接把当初的负责人给抓了,不能因为人已经继任或者调走了就不管。

    做这种事,要责任追究到人,才不管过没过期!

    而负责抓捕涉事官员的,则是在孔家事件中发了力的梁白开好同志。

    他的确飞黄腾达了,一下子就从个小百户成了山东这边卫所的代指挥,只要再表现好一点,平稳度过试用期,就能转为正式的指挥官。

    连升数级!

    梁白开是真的要沸腾了。

    然后朝廷方面,就是继续想办法修复河提。

    利用这件事,本来就在大辩论中风头出尽的徐有贞再次被提名——

    因为在出事的河段中,只有徐有贞负责的那一块没有问题发生。

    景泰帝于是又命徐有贞继续去往山东,办理这件事情。

    徐有贞有点小委屈。

    其实他是不喜欢劳累工作的,他更热爱待在京城里的日子。

    奈何顶头上司下令,他不得不办。

    这一次,朱见济让朱骧也跟着过去了,盯着工程不再出现失误。

    自打卢忠复出,朱骧在锦衣卫的地位也逐渐尴尬。

    在今年五月份,景泰帝就在儿子的提议下,把朱骧调任去了大理寺,同样给人一个“同进士出身”的恩赏,提拔卢忠重新成为指挥使。

    于谦大爷对此接受良好。

    他起初也是觉得,自己当了六部长官,女婿跑去当锦衣卫头头,有点过分了,毕竟锦衣卫明面上只负责皇帝仪仗,可干的啥大家都清楚。

    这种职位本来不适合让大臣或者其家属担任。

    但景泰帝觉得这是“君臣相得”的表现,当初卢忠被甩出去当流浪犬,景泰帝也处于恍然的无助之中,需要来自于谦的安慰,便提拔了朱骧。

    现在这个奇怪的安排终于被矫正,于谦都觉得舒服了些,景泰帝也只是单纯的替自己的忠犬回归而感到高兴。

    “今日就到这里吧。”

    “六部要做什么,把表格做好发来内阁,阁臣要列个章程出来,再让太子和朕看看,尽快一些。”

    景泰帝跟儿子手拉手的起身,走出文渊阁。

    他们父子要锻炼去了。

    距离原本历史上景泰帝去世的“景泰八年”越近,朱见济就越黏着好爸爸,恨不得把自己栓在他爹腰上。

    虽然夺门之变是不会再有,但他们之间父慈子孝,朱见济是不愿意看到景泰帝英年早逝的。

    所以从景泰七年开始,朱见济就提高了跟好爸爸锻炼身体的频率,不再放任他爹天天摸鱼欣赏文学。

    景泰帝对此,痛苦又快乐着。

    只是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有不好的想法,不想像宣宗皇帝一样不到四十就没了,也就随儿子去了。

    等在后宫里走了几圈,背上发汗了,景泰帝才停下脚步,跟个柴犬似的,不愿意再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