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明-第2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方国安不敢动,甚至不敢下令强征,生怕因此会惹恼北岸那个恶魔。

    只要想到当日麾下,三万大军一哄而散的情景,方国安就心有余悸。

    为此,方国安特地派一队人马去始宁镇,名为驻囤,实为保护吴庄。

    方国安想以这种方式,献媚于吴争,以企求双方相安无事。

    好在,这次虚惊一场。

 第四百十六章 福建时局

    隆武帝朱聿键被拥立者冠以雄才大略的评语,实在有点过。

    只要想想,受太祖祖制约束,历代明朝皇帝都遏制宗室藩王入仕为官。

    由此可见,从无执政经验的朱聿键能雄才大略到哪去?

    况且,真要有雄才大略,也不会与朱以海撕破了脸。

    很显然,福建与绍兴一衣带水,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如果连这一点都认不清,雄才大略从何谈起?

    不过有一点能肯定,朱聿键确实有大志,要力挽狂澜复国的大志。

    可惜啊,大志需要雄才相配,否则就应了一个成语,叫志大才疏。

    这是说得客气了,通俗地一般是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朱聿键确实下了许多诏令,而且大都是于民有益的良政。

    譬如他针对万历以来党争给国事带来的危害,提出了消除党争,“用舍公明”的方针。他还“亲自”撰写了“缙绅”“戎政”“儒林”三篇《便览》,号召朝中官员摒弃门户之争,共同为复明大业出力。

    登基次日,特地下诏安抚众臣,诏书中对以前参与党争的官员概不追究。

    譬如说他下诏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杖,大贪必杀”。

    又譬如说,他听闻被清廷逼迫剃头的军民往往遭到明军诛杀时,特别下诏“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严禁不分青红皂白地滥施屠戮。

    还有许多,虽说这些大部分是出于象黄道周等人的谏言,而不是出自朱聿键本人,但做为皇帝,能善于纳谏,就已经很不错了。

    可惜,这些政令往往出不了宫门。

    政令的推行,首先需要地方配合。

    朱聿键被拥立不过一年多,登基之前还因藩王带兵入京,惹恼了崇祯,下诏训斥,坐了七年牢,这样的人,哪来的根基?

    虽说众人拥立他,可这不过是为了自己利益,扶持的一个傀儡罢了,没有人真去尊奉朱聿键的诏令。

    原本只要朱聿键象弘光帝那样沉湎酒色,大家也就相安无事,就当是供奉一块牌位也就是了。

    可惜啊,这块牌位有了思想,他竟然要收复失地学吴争北伐。

    这下,这批拥立之臣就坐不住了。

    特别是郑芝龙兄弟,他们拥立朱聿键的目的在于,树立起一杆旗,建立一个势力,以便在日后与清廷讨价还价中所有足够的筹码,哪有一丝复明北伐之心?

    而朱聿键登基才十天,就下诏诛杀了清朝派来招降的使者马得厂,表示于清朝不共戴天。

    这不就断了郑芝龙兄弟与清廷勾连的通道了吗?

    郑芝龙兄弟怎能不视朱聿键为眼中钉肉中刺?

    朱聿键还提出将朝廷施政方向,由“平寇”(镇压农民起义)改为“御虏”(抗清),并任用金声杨廷麟何腾蛟等,收纳李自成农民军余部,屡次打算出兵北伐,都被郑氏兄弟阻拦,而成为空谈。

    这还不算,朱聿键还要御驾亲征。

    这就开玩笑了,郑氏兄弟是要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皇帝御驾亲征了,他们挟谁去?

    不用怀疑,郑氏兄弟铁定是要阻止的。

    可郑氏兄弟确实没有预料到,一向被他们看不起的农民军余部,在与明军联手共同抵抗清军时,发挥出了超常的战斗力。

    他们在江西战场生生挡住了南下的十万清军。

    形势一片大好,不甘心蹉跎度日的隆武帝终于决心御驾亲征,以摆脱郑氏兄弟的操纵。

    他还针对当时局势,提出了一个大战略。

    战略核心就是自己御驾亲征,进入明清双方激烈争夺的江西地区,西连湖南何腾蛟,东控福建郑芝龙,背靠广东,控制局。

    如在江西得手,则利用浙东绍兴府兵力牵制清军后方,然后令何腾蛟部出湖北,东下长江,席卷江南。

    瞧瞧,确实厉害,也确实可行。

    问题是,朱聿键指挥得动哪个?

    可他却沉浸于自我臆想之中,慷慨激昂地于去年年底离开福州,十日后到达建宁,开始准备西进赣州。

    老臣黄道周当时劝谏朱聿键不可亲征,他眼见郑氏家族按兵不动,军队诸部怯懦观望,已过花甲之年的黄道周力谏无效之后,只能另出一策,那就是向庆泰朝求援。

    而这个谏言,被朱聿键采纳,在朱聿键看来,庆泰朝无论谁当家,那都是他的侄孙辈,甚至玄孙辈(按宗谱,朱聿键是弘光帝的祖辈),令庆泰朝来援,乃他们本份。

    可怜朱聿键御驾亲征,还真真是亲征。

    随他西进的不足万人。

    这些人人,还不是郑氏兄弟划拨的正军。

    而是黄道周等人散尽家财,凑了二万两银子所募,其中还有不少是当地义民加入。

    黄道周与朱聿键泣别之时,朱聿键无任何可赠之物,仅给了黄道周一张空白的委任状。

    在朱聿键看来,他的诏命到处,必将是臣民顶礼膜拜,无有不从。

    可其实,那就是一张废纸,不用说在应天府了,哪怕在福建,也没有人把它当回事。

    黄道周再三叮嘱朱聿键“与其坐而待亡,不如君臣共出一拼。我为大臣,当先皇帝而行,以为人臣表率。然陛下此去,万不可操之过急,待老臣求得援军之后,再联手与建虏一战。”

    可朱聿键此时早已血脉贲胀,满脑子的就是圣驾所至,所向披靡,收复失地,重兴大明。

    哪会真的去在意黄道周的谏言?

    但,真的可以如此轻易战胜清军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郑氏兄弟连反对都懒得反对了,仅用了一招,即制住朱聿键!

    那就是,断兵断粮!

    适时,正是多铎率兵南下设防杭州杭州清军增援江西,江西战场的局势瞬间扭转,明军与农民军联军转眼间溃败。

    还未入赣的朱聿键,未发一矢,便闻风而溃,他捶胸顿足,一面仰天悲呼,“天意如此,非战之罪”,一面下令退回。

    而此时,清军两路攻入福建。

    西路李成栋以承安至建阳,进逼建宁。

    东路多铎更是势如破竹。

 第四百十七章 登陆地点

    根本无意对抗清廷的郑芝龙,早已与清廷暗中约降。

    但凡清军兵锋所至之处,驻守各个要隘的郑家军无不闻风而退。

    由此福建门户洞开,这几个月中,隆武朝明军,几乎没有与清军打一场象样的仗,清军如同游山玩水般地直入福建,隆武朝都城建宁轻易地暴露在了清军的兵锋之下。

    敌军兵临城下,朱聿键总算不再激昂,在郑氏兄弟的安排下,朱聿键率众臣撤往福州,苟延残喘。

    但清军两路入闽,预示着局势的不可挽回,更何况有郑氏兄弟暗中与清军勾连,隆武朝其实败亡之局已经注定。

    朝堂之上,人心涣散,人人都在为自己找后路,再无几人为朱聿键出谋划策。

    没有黄道周在身边的朱聿键,此时心急如焚,他忙中再出昏招。

    他不顾郑氏阻拦,执意携当初“御驾亲征”撤回的数千明军,从福州前往延平,准备冒险去湖南。

    可郑氏兄弟岂能如他所愿,早已派人将情况告知多铎。

    就在朱聿键离开福州次日,郑芝龙下令改旗易帜,正式归投清廷。

    由此,等于福建境已经沦丧于清军之手。

    时人对此感慨,“福京之亡,亡于郑芝龙之通款。”

    而此时,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公开与其父决裂,毅然率己部南下,脱出了清军的势力范围。

    ……。

    从杭州湾启航,至福州港航道上。

    沿着海岸线,百舸争流,航行着千条战船。

    从旗号上来看,正是舟山水师惯常的大明龙旗。

    舟山水师隶属于隆武朝,借用它的名义增援,这是吴争想出不是办法的办法。

    毕竟与清廷有停战协定,吴争不想去破坏它。

    倒不是想与清廷长久“友好”下去,而是形势逼人,北伐已经耗尽了莫家大部分的财力,而朝廷根本无力支持短期再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

    面对实力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吴争只能选择卧薪尝胆。

    吴争带的军队不多,骑兵步兵加上水手,总计才八千人。

    没有办法,这时屈指可数的“巨舰”,载重也不过八百石(指的是战船,商船载重远远不止此数)。

    无法装载更多,加上人太多也会引起清廷的警觉。

    更重要的是,吴争的战略构想,并非要振兴隆武朝,这不可能,如果真这么做,势必与郑芝龙兄弟直接对上,这更不合庆泰朝和自己的利益。

    吴争只是想,让隆武朝存在着,为自己牵制多铎,哪怕多牵制一年半载,让自己有时间训练军队,理顺内政。

    此时的黄道周,已经平静了许多。

    吴争守信率援军南下,这让他心中松了口气。

    只是他觉得,人数太少了。

    八千人能干啥?

    面对两路近二十万敌军,这八千人恐怕塞牙缝都不够。

    这两日间,黄道周为此去烦了吴争不下十趟。

    吴争当然不能对他明说,自己根本没有护持隆武朝的意思,只能解释道:“战船不足,无法装载更多军队,且庆泰朝面对江北清军和绍兴府的两面威胁,无法抽调更多的战船南下。”

    这样的解释,自然骗不了黄道周,可黄道周也明白,庆泰朝的实力,没得为互杀来使的对手,冒自己被攻击的危险,易位而处,黄道周相信隆武帝和自己也会象吴争这么做。

    这无可厚非。

    只是黄道周心中悲怆,到了这个时候,宗室还不能拧成一股绳,大明……焉能不亡啊?!

    “镇国公,请你务必改变登陆地点。”

    看着这个执拗的老头,吴争有些烦他了,这两日,他就象橡皮糖般地粘着自己,不断地出谋划策,可吴争知道,历史上,这老头受他已经投降清廷学生的迷惑,生生将数万大军葬送在了婺源,连他自己也被清军俘虏,而后被杀害。

    这也是导致隆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不是因吴争的出现,黄道周前往应天府求援,现在这个时候,黄道周已经待在清军的囚牢里等死了。

    所以,吴争很反感这样不通军务的人,来对自己的作战方略指手划脚,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嘛。

    吴争自己都很少参与水师的具体作战,仅仅指示战略目标,又岂会让黄道周去参与指挥战术?

    “黄大人,你该待在舱里静候消息的。”吴争蹩眉道,“来人,护送黄大人回舱。”

    “镇国公……镇国人,你听我把话说完。”黄道周拼命地挣扎着,“老夫就一句话。”

    吴争对这老头总归是敬重的,对每个坚守理念抗清到最后的人,吴争都保持着一份敬重。

    叹了口气,吴争挥挥手斥退卫兵,“说吧,又是何事?”

    黄道周喘息道:“老夫北上应天府至今,历时一月有余,老夫离开建宁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