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明-第3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安一愣,不解地问道:“少爷借过兴国公银子?”

    “三十八万两。”吴争悠悠道,“是新建水师第二营的筹备耗费,他这是,要与我划清关系啊……呵呵,还算上了二万两利息,兴国公果然是有情有义,有始有终啊。”

    “少爷是说,兴国公这是要与少爷……分道扬镳?”

    “人性趋利,不能说他错。”吴争微微轻叹道,“太子二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连我……心中也是惶惶啊,不能怪任何人……去吧。等五日后,离京回杭州。”

    “喏。”宋安欲言又止,他是真不甘心,可他也知道,少爷,怕是真没辙了。

    等宋安退下,吴争顾自在桌案后坐了下来。

    马士英终究忍不住,讪笑着上前道:“马某办事不力……。”

    “你该死!”吴争恨恨道,“外不能取信于洪承畴,内不能阻止这场变故,要你何用?”

    马士英急辩道:“主公,马某效忠主公之前,就有言在先,马某余生只想为自己搏取身后名,取信洪承畴不难,可这一步跨出,马某将无翻身之日。就算主公日后能替马某解说,可天下悠悠之口……无非欲盖尔彰罢了。”

    “至于说阻止这场变故,马某确实力有不逮,主公应该清楚,马某虽说忝为一朝阁臣,可那不过是块滥竽充数的牌位罢了,有权无权,要人没人,如何阻止?”

    吴争怒意没有丝毫减退,“狡辩之词!有权无权?你除了阁臣,还有户部尚书之职。要人没人?应天府中,今日洪武门前追随我的上万人怎么说?京城之中,谁人不知,你是镇国公的人……为何不求助于他们?”

    马士英苦笑道:“他们肯追随的是主公,而不是马某,这种性命尤关的事上,他们怎可能取信马某?况且,这事发生之前,太子和陈子龙就已经派一禁军围于我府上,马某一举一动皆在他们的眼中,如何串连?谋事不密反伤己身,主公啊,马某有苦难言啊。”

    吴争瞪着马士英许久,马士英正感觉浑身冷汗渗出之时。

    吴争突然起身,上前搀扶马士英往边上凳子上坐下,叹息道:“我只是在生自己的气,这就象是个泥坑,我明明可以避过,却一头栽了进去。其实我心里明白,错误不在你,也不在小安子,更不在任何人……皆在于我。”

    马士英怔怔地看着吴争,他发现,其实面前这快要及冠的少年,有着一颗敏锐无比且坚韧至极的心。

    “主公在春和殿和太子达成了什么样的交换?”马士英小心翼翼地问道。

    吴争倒没有什么隐讳,把大致情形说了一遍,“我无法想象,我若真带兵入京,今日追随我的上万人之中,会有多少人离我而去。更无法想象,与张公、钱相、玄著兄等人对立,会是怎样的一种悲剧?”

    马士英斟酌之后道:“这已经算是最好的办法了,至少庆泰朝尚存……主公不必怀疑张公、张玄著等人对主公的友善,更无须去怀疑今日追随主公将士的忠诚,只是……他们与主公一样,需要转变观念的时间。”

    吴争有些吃惊,“你是说,他们并不是因为忠于太子而来阻挡我?”

    “当局者迷,主公只看见了他们的阻挠,却没有看见他们为主公据理力争,也没有看见京城上万将士,在主公尚未进京时所做的一切。马某此次确实没有为主公做什么,这是因为,很多事都已经不需要马某主动去做了,做了,反而画蛇添足。”

    说到此处,马士英突然跪下道:“恭贺主公,假以时日,主公必定人心所向!”

    吴争确实是当局者迷。

    从入京开始,他的眼睛里,就是非黑即白,容不得一丝沙子,在他看来,凡不同道者皆为……敌对!

    可他似乎忘记了,就连他自己,那没有勇气胆对着天下大喝一声,“登大宝者,舍我其谁”?

    包括张国维、张煌言在内,他们在吴争出现之前,都是忠于大明之人,三年时间,太短了,而吴争终究不是神仙,天生可以让人顶礼膜拜。

    一切都需要时间,去改变、去证明!

    马士英说得对,如果不是因为友善,张国维、张煌言怎会冒着大逆之罪名,斥退禁军陪伴吴争入宫?

    如果不是因为忠诚,上万将士怎会不顾身家性命,聚集于洪武门前?

    人心所向,没有一个可以衡量多少的标准,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吴争心中的郁结,随着一口闷气功地吐出,而渐渐畅快,神志也渐渐回复清醒,变得冷静。

    “如果我说,其实从镇江府入京,我也没有想过取而代之,你信吗?”

    马士英明显一愕,继而道:“我信。可天下人未必信。”

    “我只想阻挠太子登基。”吴争解释道,“公主监国,一直做得不错,我只是想维持原状。天下人为何不信?”

    “太子在,公主缘何监国?”马士英尖锐地反驳道,“况且太子是公主同胞亲兄妹,主公强立公主监国,置公主于何地?如果真让主公如愿以偿,世人皆会以为主公肆意废立之事,如司马昭之心……那还不如……取而代之。”

    吴争傻眼了,他终于是想明白了,自己这次的行为有多愚蠢!

    如此显而易见之事,自己却执意地反其道而行。

    马士英说得没错,与其偷偷摸摸谋朝篡位,不如堂堂正正取而代之,做一个真小人。

    好在,这也只是在心里想想罢了。

    吴争没有自信,一旦自己谋朝篡位,麾下大军会不会因此哗变、一哄而散。

 第五百四十九章 应天府一片详和

    人心复杂、易变。

    统帅一百人、一千人乃至数千人,可以做到全部、或者大部分人忠诚于自己。

    可一旦人数上万、十万、百万,根本做不到所谓的控制和忠诚。

    许多士兵恐怕连吴争的脸都没见过,何谈忠诚?

    自古皇帝再昏馈、暴虐,但对天子脚下百姓,还是相对优渥的,为何?

    为得就是掌握京城人心。

    就连山贼、强盗都明白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道理。

    吴争终于理清了一个思路——掌控人心。

    再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

    自己这两年多的时间,一直领兵打仗,扮演着一个救火队长的角色。

    虽说手下有了一支不可轻侮辱的虎贲,但对于民心的掌控,是缺失的。

    以至于在面临前后两次政变时,都无法以一个势不可挡的姿态参与其中,甚至在象陈子龙、钱肃乐等人眼中,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地方武臣兵权再强,也很难参与京城政变,除非与京城重臣勾连合谋。

    自古以来皆如此,因为地方武臣,缺少对政局的把握和掌控。

    吴争想明白了。

    ……。

    王之仁心中,对吴争确实有些内疚。

    但他不后悔。

    他认为,吴争确实有些能为,加上宗室身份,假以时日,定能有大作为。

    这也是王之仁能一次次配合吴争、甚至纵容吴争“胡作非为”的原因,包括这次水师上岸进攻仪真之战。

    但,这一切,在“太子”这二字面前,轰然崩塌。

    再近的宗亲,还能强过太子去?

    何况朝中重臣,民间大儒、学子,无不推崇太子,说他有明君之相。

    王之仁能为了吴争这座小庙,去放弃一尊大菩萨?

    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钱肃乐代表太子许诺,册封王之仁为异姓王,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既然有了这个决定,王之仁自然要与吴争划清界线。

    政治嘛,通俗的说,就是站队。

    做错事不可怕,站错队那就是灭顶之灾,从崇祯朝到弘光朝,再到鲁监国,最后是公主监国,无处没有党争。

    王之仁太清楚站队的重要性了。

    虽说谈成重兵权,可大义名份还是很要紧的,而且兵权,自己不是掌控着三营水师吗?

    至少在王之仁看来,吴争是不具备造反可能的,不是吴争麾下军队战力不足,而是……吴争太年青,年青到王之仁不知道该用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吴争。

    长辈?下属?朋友至交?

    都不对。所以,与其难决,不如脱离!

    如今很轻松了,那就是“同僚”。

    但,王之仁是经过宦海打滚的,是人都明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道理。

    有道是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嘛。

    王之仁做了两个决定,一是知会他的心腹亲信贺老三,发动了一场下克上的“兵变”,将大军滞留江都,这其中又有两个打算,一是如有可能占稳江都,那么对自己就是一张足够沉重的底牌,其次,王之仁能坦然面对吴争,因为这支水师他没有占为己有,而是按吴争的意思,派往江北营救仪真钱肃典残部了,至于撤不撤的回来,那是另外的问题了。

    为了这,王之仁是动了不少心思的,一是要对朝廷交待得过去,二是还要保存住这支水师不被清军围剿,造成重大损失。好在江都与长江离得不远,有水师舰船纵横于江上,还能对王一林部起到支援的作用,至少打不过跑,还是可以的。

    但这个违抗诏令的命令,是万万不能由主将王一林来下的,这样的话,傻子都知道是王之仁在背后授意,让士兵由下至上,发动一场请愿,这就可以把自己和侄儿王一林给撇清,当然,王一林的领导责任,那是横竖跑不了的。

    可这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自己不到,王一林哪怕罢官去职,成了一个大头兵,自己随时都能再将他提升至指挥使,谁叫自己手中有三营水师呢?

    哪怕太子,不也得容让自己三分吗?

    第二个决定,那就是将吴争曾经为新建第三营水师支付的钱财,分文一少地退给吴争,这也算是有始有终、好聚好散吧,王之仁的意思非常简单,这支水师我训练的,你花的钱还给你,不但还给你,我还多给二万两,从此之后,你我桥归桥路归路,谁也别记恨谁,这支水师,你也就别想染指了。

    王之仁现在不缺钱,他侄儿王一林劫掠江都,那可是几十船财货啊,虽说分成了三份,那也不是一笔小数字。

    说到底,王之仁终究还是在心里忌惮吴争,否则,以他能与方国安在绍兴府截留浙东六府七、八十万两夏税的手段和狠辣,这笔钱是断不会还的。

    王之仁的算盘确实打得“啪啪”响,可他终究不能预料,有长江之隔的江都,究竟会上演出怎样的一出大戏。

    如果他能有先见之明,必定追悔莫及。

    ……。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

    临安伯夏完淳带伤返回太平府,这才知道他的恩师陈子龙假借他的名义,调走了一半建阳卫。

    夏完淳心急如焚,生怕对吴争不利,于是集结了一千人,迅速北上。

    吴争在得知密报后,立即派人前往夏完淳来路报信。

    得到吴争密信时,夏完淳正打算强行通过大胜关,若吴争的信使稍迟一个时辰,怕是夏完淳真会攻大胜关了。

    好在消息到得及时,夏完淳正式打出拥戴太子登基的旗号。

    于是,朝廷下旨,临安伯忠勇有加,为世人楷模,大军驻囤大胜关南,待新皇登基之后,论功行赏!

    除了朱慈烺,怕是所有阁臣都猜得到夏完淳此来要干什么。

    可谁会去捅破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