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明-第3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时间不在清军这边。

    济尔哈朗心里很清楚,渡江的清军没有后援,多尔衮的十五万大军不敢渡河,囤于黄河岸边,唯一的作用就是威慑,除此之外只能是徒费粮秣罢了。

    如果吴争的北伐军出现在京城,那济尔哈朗反而心安了,无非是一场决战罢了。

    双方的兵力和战力在明面,可问题是北伐军迟迟不现身,不得不引起警觉。

    济尔哈朗心里涌起一阵惧意,这股惧意甚至超过了对灭一国显赫战功的渴望,他有了撤退的念头。

    他将想法知会谭泰,却遭到了谭泰的断然拒绝。

    其实这不难理解,也怪不得谭泰。

    试想任何一个将领,攻入敌国京城,胜利在望,谁肯撤?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

    主要的是二人的想法不同,立场也不同。

    是,济尔哈朗是亲王。

    可谭泰也不差啊,清廷真正的征南大将军。

    如果不是吴争收复南都、义兴朝崛起,哪轮得到济尔哈朗骑在谭泰头上?

    舒穆禄?谭泰,七年来战功赫赫,松锦之战俘洪承畴,败何腾蛟、白广恩,讨伐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无一不胜。

    有道是屁股决定立场,谭泰是多尔衮的人,济尔哈朗与多尔衮是政敌。

    这次谭泰肯遵奉济尔哈朗的命令,已经是出自对清廷的忠诚,可不代表着谭泰能事事听济尔哈朗的。

    眼见城破,皇城唾手可得,济尔哈朗将自己调往西城,谭泰就已经感受到济尔哈朗想抢首功了,只是一时奈何不了济尔哈朗,只能屈从。

    如今败象未露,灭国之功就在眼前,济尔哈朗却说要撤,谭泰能答应吗?

    不能!

    济尔哈朗无法强硬撤退,他一撤,谭泰就成了一支孤军,把征南大将军和一支六千人的军队抛弃,就算是福临,也做不到。

    再有,失去谭泰侧翼掩护,济尔哈朗无法保证攻入城的清军在明军反噬下安然退去。

    无奈之下,济尔哈朗只好安慰自己,这只是自己心中的错觉,此战从突破江防到杀入京城,前后三天时间,吴争就算听闻京城危急,立即集结大军北上,也需要至少五天的时间。

    而这两天的空隙,或许就能占领整座应天府了。

    虽然这是济尔哈朗自己哄自己,但济尔哈朗也做了些准备,他调出一支三千人的偏师北撤,意图是,协助龙潭守军,巩固防御,为清军保留一条退路。

    济尔哈朗的这个部署,挽救了他自己,也挽救了谭泰。

    但有得必有失,两军本就是处在僵持状态,这是一种力量平衡。

    不用说三千人的调动,哪怕是一千人,都能被对方感觉出来。

    也正是因为这个感觉,让廖仲平这个本来稳重的人,做出了全线反击的决定,不仅如此,他还在反击前的那一刻,向皇帝陈请,调三千禁军出宫,增强反击力量。

 第六百九十章 多尔衮开始渡河

    ps:感谢书友“莫问七剑”投的月票。

    在接到廖仲平奏疏时,朱慈烺做出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调五千禁军出皇城,按廖仲平的方略,经玄津桥向西,沿进香河,对鸡笼山方向的清军发动了侧击。

    此举,不仅仅是增援鸡笼山方向的明军,更是一锤子在谭泰和济尔哈朗两部之间钉入了一颗钉子,掐断了二者之间的直线联系,也就是说,谭泰和济尔哈朗如果要联系,就得北绕一圈,这需要花半天的时间。

    朱慈烺的这一决断,确实为廖仲平减轻了压力,也为最后胜利争取了时间。

    ……。

    在京城君臣、百姓都盼着镇国公吴争援军到来的时候。

    吴争在干啥?

    吴争亲率火枪营、杭州卫,在舟山水师的炮火支援下,以犁庭扫穴之势,荡平了靖江三千九百清军守兵,占领了靖江。

    就在济尔哈朗心中隐隐感觉不对劲的时候,从丹徒出发的金山卫已经抵达龙潭外围,随即向驻守龙潭的清军发起了进攻。

    龙潭是个小镇,但在王之仁的经营下,已经成了一个要隘,本是为了坑清军的。

    可王之仁重伤,加上水师倾囊而出,给了清军一个极佳的机会,轻易占领了这座要隘。

    而此时,金山卫却因此而陷入了苦战,可谓是天意弄人。

    吴争本来是想以王之仁水师和舟山水师联合封江。

    到了真挡不住的时候,就在应天府水域,让出一个缺口,让一部分清军突入,以应天府坚固的防御来消耗这支突入的清军。

    这样,以镇江府为据点,结合守军和金山、杭州两卫,就算镇江水域也被突破,同样能抵御清军攻城。

    这不是吴争怯战,不想与清军堂堂正正地以正合。

    实在是力有不逮,不管是朝廷还是大将军府,仅以十府之财力,供养七万大军已经捉襟见肘,加上几乎从没有停下的战争,底子已经耗尽,急需修养生息。

    吴争杀多铎,确实是想拖清廷同样陷入这种财政困局,可绝不是想当下就与清廷决战。

    可王之仁的突然重伤,让吴争不得不改变原本的作战思路。

    在吴争预想之中,应天府可以挡住清军一、两个月,这个时间足以让自己从容进攻靖江,然后进攻泰兴,这样,就形成一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格局。

    清军攻应天府攻不下,可吴争可以攻下靖江、泰兴,这样清廷势必恐惧吴争会率部北上,直入腹心,如果真按吴争的想法,这事还真有可能,缺少粮饷,吴争完全可以在沿路劫富济贫,这事,吴争干得出来,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所以,照吴争的想法,最好是打得清廷不得不主动撤退,理想状态是能占据江北一个州府,做为日后北伐的跳板。

    但人算不如天算,战局瞬息万变,谁能知道,如此坚固的城池加上兵力并不比清军少太多的应天府,竟不到四天就被清军攻破。

    如果吴争能想到这点,只怕啥想法都不会有,早就直接派金山卫增援京城了,毕竟,京城一失,整个江南人的士气都会下降,好不容易有的大好局面就会化为乌有。这样的损失,吴争是承受不起的。

    可世上没有如果,也没有后悔药可买。

    吴争得知京城危急的时候,杭州卫已经从靖江出发登陆对岸,向泰兴进军了。

    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此时哪怕退兵,恐怕也救不及京城了,吴争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只是在心中祈祷鲁之域、吴易进攻龙潭顺利,这样围魏救赵,或许还能逼济尔哈朗回援龙潭,如此,说不定能减轻廖仲平的压力。

    吴争下令加速向泰兴进军,是加速,不是急行军,这是为了在赶到泰兴时,立即组织起进攻。

    第二天凌晨,也就是济尔哈朗打算撤退,却被谭泰拒绝的第二天凌晨,杭州卫对泰兴发起了进攻。

    泰兴是个小县,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建县,此时隶属扬州府。

    清廷原本没有在泰兴驻囤军队,只有三千六百兵力驻囤于泰州。

    因吴争光复长江东南十府,清廷才在泰兴驻屯了一千八百守军。

    可此时,靖江被攻下的消息已经传到泰州,那儿的三千六百清军,已经在杭州卫前锋到达泰兴之前赶到,两部会合之后,有了五千四百人,这就让吴争无法迅速攻下泰兴,一天激战之后,吴争没有连夜攻击,而是下令当夜让将士休整,等待后军赶来。

    打算天亮时发起强攻。

    ……。

    两天的时间,足以将战场变化,传到黄河边。

    多尔衮闻知军报,就已经感觉到战局的变化不妙。

    他的判断几乎与济尔哈朗相同,攻入应天府的清军应该立即从应天府撤退。

    因为龙潭绝对无法守住,金山卫是清军守军的两倍,龙潭虽然是要隘,但也仅仅是个要隘。

    无民可以协防,清军死一个就少一个。

    加上清军刚刚攻下龙潭,周边都是明军控制的地盘,不具备任何可借力之处。

    打顺风仗还好,可要让这些降清明军与金山卫打一场殊死之战,很可能形成哗变。

    这样一来,攻入应天府的清军就被隔开了,丧失了退路。

    如果攻下应天府还好,可以凭应天府城墙防御,且应天府中的囤粮和百万民众的存粮,足以保障二万多清军的需求。

    可如果陷入僵持,那就是万劫不复之境。

    那一万八旗军是绝对损失不得,就算是多尔衮也无法承担这一万八旗兵在江南全军覆没的结果。

    多尔衮立即手书传令,令济尔哈朗撤退。

    同时将战局变化急奏朝廷,建议朝廷,只要义兴朝送还豫亲王多铎的尸体,可以体面地结束这场战争,然后进行和谈。

    之后,多尔衮开始组织前锋渡河。

    这个时候,多尔衮就算再谨慎,也只能冒险一搏了。

    因为一旦泰兴被吴争攻下,那么黄河以南沿海,就没有一支可以抵挡吴争北上的清军了。

    这会使得局面失控,清廷或许可能由此而失去黄河之南的整片土地。

    所以,就算冒险,多尔衮也须搏一搏。

 第693章 各怀鬼胎

    战局的变化,往往就在细微不经意之间。

    吴争攻下靖江,兵临泰兴城下的消息,在泰兴周边各县引起不小的混乱。

    连带着有驻军的县的清军,自动向泰兴增援。

    这就使得正在镇江水域与王之仁水师交战的一万清军阵线开始松动,这不难理解,明军都攻到清军侧翼了,泰兴一失,明军只需一天时间迂回,这一万清军的背后就会出现明军。

    清军开始出现慌乱的苗头。

    王之仁在镇江水域水师的压力聚减,于是水师开始分兵向应天府水域西进。

    水师这个无意的动作,着实帮了正在进攻龙潭的金山卫大忙。

    一直苦于没有攻城武器的鲁之域、吴易在几艘水师炮船的支援下,向龙潭要隘发起了猛攻。

    战况迅速扭转,这下,终于轮到清军苦苦支撑了。

    ……。

    此时的济尔哈朗,虽然还没有接到多尔衮的撤退令,但龙潭被攻击、靖江被吴争攻占的消息已经传来。

    这次济尔哈朗不再犹豫,他明白,再不撤,怕真要被明军包饺子了。

    于是,济尔哈朗一面封锁这两个消息,一面知会谭泰撤兵,这次,济尔哈朗是以军令的形式,勒令谭泰撤退。

    奈何谭泰正打得兴起,满心的不想撤。

    也确实是可以理解,谭泰所部在城里,占据民舍之利,对建阳卫的射箭居高临下。

    而建阳卫只进城了前半部分,后一半还在城外,被清军死死挡着,是进进不得,退退不得。

    只能用脑袋硬顶着高处而来、有如长了眼睛般的箭矢,还得与对面清军死磕。

    加上夏完淳的指挥确实不及身经百战的谭泰老练。

    虽然是僵持,但谭泰更得心应手一些,双方的伤亡比,也是打成一比二,建阳卫的伤亡更大些。

    所以,谭泰根本不把济尔哈朗的撤退军令当回事。

    济尔哈朗这下抓耳挠腮,没辙了。

    可他毕竟是个老江湖,居庙堂之高,早已修练成了精。

    他在思忖之后,想了个破解之法,他立即派人向明军方向射出书信,建议双方停战和谈。

    廖仲平得知情况愕然,他虽然得皇帝授权,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