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明-第3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清廷究竟给了他们什么?

    其实清廷并没有给他们别的,只是发放了他们该有的饷银,给了他们一个活下去的希望。就仅仅是这样,换得了他们如此不畏死地与自己同胞为敌。

    半个时辰,两千九百多守军弃械投降。

    泰兴城,落。

    为了抢时间,吴争迅速下令,向北方泰州进军,希望赶在下一波次钦使到来之前,争取到与清廷谈判更大的筹码,

    泰州,是吴争的目标。

 第710章 蒋全义率军来归

    经过半个月的交战,江北的清军确实已经被抽调一空。

    这么说吧,淮安府以南,除了兴化城监视蒋全义、王一林部的三千清军,其它的,随着吴争攻下泰兴,等于就是不设防的一府。

    而泰兴的五千多清军,至少有六成来自于泰兴周边及泰州的驻军。

    所以说,泰州城在吴争面前,就是一座不设防的城池,可以被轻松占领。

    明军进攻泰州的消息迅速被百姓传递。

    兴化的驻军,无法坐视也不敢坐视泰州城落入明军手中,不得已之下,放弃了监视蒋全义、王一林部,调头南下去守泰州。

    就这样,变故在不经意之间发生了。

    蒋全义、王一林虽然被沈致远说服,答应诈降。

    可如今听闻吴争率部攻泰州,心里怎会不想着重回明军序列?

    于是二人一合计,所谓一拍即合,就是如此。

    在清军刚刚离开,二人就迅速聚集军队,以半日的功夫,尾随清军南下,这是要打清军一个南北夹击啊。

    其实,兴化的清军还是迟了,因为吴争抵达泰州城外五十里时,消息早已传到泰州城中。

    这对于江北那些尚有一丝故国情怀的汉人而言,这绝对是振奋人心的事。

    箪食壶浆,开城门以迎王师的场面,四年来,第一次出现在江北的土地上。

    吴争率部就是这么在民众的欢呼下,进驻了泰州城。

    三千清军抵达泰州北五十里地时,就有民众前来汇报。

    吴争听说只有三千清军步兵,就打算在泰州百姓前面打一场歼灭战,一来鼓舞一下士气,招募些兵员,二来也算在江北露下脸。

    吴争一边派出斥候,一边已经聚集起军队出北门布阵迎战。

    本来,这场战斗是很难打起来的。

    清军毕竟不是傻子,他们只是想赶在明军之前进入泰州城驻守而已。

    可得知明军已经先入泰州城,且有上万兵力,哪还敢鸡蛋撞石头,所以,一合计,就打算返回兴化城了,想据兴化城来阻挡明军继续北上。

    可这一回身,就与蒋全义、王一林部撞了个面对面。

    双方就在官道上,打了一场遭遇战。

    可问题是蒋全义、王一林是有备而来,清军却是真正地没有防到,在他们看来,这支降军的两员主将已经北上京城接受朝廷赏赐,再怎么着在主将回来或者安全之前,这支降军是不会闹出太大动静的。

    这确实没错,古往今来,很少一支军队有主将身陷敌营时反戈一击。

    可清军是真不明白,这支军队虽然只有二千多人,却是由两部构成,且沈致远根本就不是这两支军队的真正主将,钱翘恭虽然是原京卫残部的副将,但对于仅剩数百人的京卫而言,他们更希望的是不辱没仪真阵亡的二万同袍。

    所以,在这种遭遇战中,明军显然是占了大便宜的,清军一时都无法判明对面这支军队是敌是友的情况下,明军便发起了进攻。

    一进攻就是决死拼命。

    清军顿时慌乱了,南有追兵,北有阻击,腹背受敌,还两面兵力都不少,这种情况下,再是精锐也得慌乱。

    蒋全义是个从仪真死人堆里滚出来的骁将,他身先士卒,亲率己部冲锋在前。

    王一林率水师残部殿后,火枪兵由官道两侧射击对方两翼。

    这种布阵,怕是多尔衮亲来指挥,也无法破局。

    是以,当吴争率大军赶到时,这场遭遇战已经接近尾声。

    战场上,仅有千余清军还在负隅官道一侧的小树木顽抗,在吴争大军全力一击下,迅速崩溃。

    最后有六百多人投降,余者皆亡。

    ……。

    看到这两支功勋部队终于安全回归,吴争的心里是欣喜的。

    将士们热死的拥抱在一起,这是一种军人崇尚强者的下意识举动。

    可吴争终究是伤心了,因为他没有看到最想看到的二人。

    从蒋全义口中印证了自己对二人诈降的判断,吴争格外欣慰,这是一种不需要用言语表达的默契,恐怕也只有象吴争和沈致远这样的发小,才能建立起来的心有灵犀。

    但得知沈致远、钱翘恭去了顺天府,吴争第一反应,就是这下要槽。

    这支军队关系到二人在清廷的安危,一旦清廷得知这支军队反水,势必将怒火倾泄到二人身上。

    看着吴争渐渐凝重的神色,蒋全义也慢慢醒悟过来。

    之前他与王一林一拍脑门决定反水,还真没有想得周全,倒不是蒋全义想害沈致远二人,而是他想回归,想得太迫切了。

    此时一旦醒悟过来,他也急了,“镇国公,是卑职太莽撞了……要不卑职再率部回兴化去,以取信于清廷?”

    吴争沉默着摇摇头,取信清廷,哪有如此简单?

    之前清廷就不可能完全信任这二人,如今这支军队反水,清廷就算是傻到极点,也不可能再信任他们。

    更重要的是,这三千清军的覆没,怎么解释?说是明军攻兴化,只杀清军不杀这支叛军?

    就算这个理由成立,这支叛军眼见清军被全歼而不增援?

    这根本说不过去。

    况且,这场战斗持续了半天时间,想隐瞒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吴争不得不做出抉择,他沉声道:“这事责任不全在你们,本公也有责任,没有考虑周详,就挥师攻泰州了……既然你部已经暴露,那就归建吧。”

    蒋全义在听到吴争前面半句话时,脸色已经露出喜色。

    可听到最后“那就归建吧”这五个字时,心头突地一沉,他忧虑地对吴争道:“敢问镇国公,朝廷……还能容得下我部吗?”

    吴争一愕,随即拍拍蒋全义的肩膀道:“你误会本公的意思了,你们可以编入北伐军序列,暂时隶属杭州卫,待此战结束之后,本公会给你们组建一个新卫。”

    蒋全义是又喜又忧,他道:“能得国公收留,卑职和将士们自然是感激不尽,只是将士们的家人大部分都在京城,若投入国公麾下,怕是朝廷……。”

 第711章 王一林离去

    吴争打断道:“也怪本公没有说清楚,你们的家人……包括水师将士的家人,皆已在松江府,被本公收留安置,放心就是了。”

    蒋全义大喜,立即向吴争躬身长揖道:“卑职替兄弟们谢过国公大恩……卑职这就去告知弟兄们。”

    说着,转身飞奔而去。

    吴争慢慢转向一直沉默不语的王一林,“一林兄,你有何安排?”

    王一林为难地道:“吴争,我得回去……你知道,我和蒋全义不一样……。”

    吴争点点头道:“我明白,你尽可放心,我不会强人所难。你可以随时回京城。”

    王一林这才有了喜色,“那就好,早知兄弟是个磊落之人……。”

    吴争表情严肃地说道:“有一事,恐怕一林兄还不知道,兴国公在此前与清军交战时,身负重伤……好在,命是保住了,此时正在京城养伤。”

    王一林大惊,“叔父是兴国公,怎会重伤?”

    吴争将来龙去脉与王一林说了一遍,王一林变得沉默下来,想了想,冲吴争拱手道:“吴争兄弟,我得去探望叔父,这就告辞了。”

    吴争拱手道:“一林兄保重,代我向兴国公问好。”

    这时,蒋全义率众急奔而来,齐齐单膝跪地,“拜见大将军。”

    二千多人,这一跪下,黑压压的一片,声势之大,令人咋舌。

    吴争赶紧大喝道:“蒋大人,今日之后,便是自家兄弟,何须如此……快快让弟兄们起来。”

    蒋全义这才令将士们起身,然后跑步上前,“大将军,兄弟们听闻家人皆已在松江府,个个愿意追随大将军。”

    没等吴争说话,王一林已经开口了,他沉声道:“吴争兄弟,这支军队里,可有近二千人是水师……我得带回去。”

    吴争看了蒋全义一眼,然后点头道:“一林兄,不是我要阻止你带他们回去,再怎么样,我也不会趁兴国公重伤之时,夺取这支队伍,而是朝廷已经将他们定为叛军,他们真回不去了。他们与你不同,你是兴国公的亲侄,可他们……况且,将士的家人已经都在松江府,你让他们随你回京,结果会怎样,很难预料。这样,你可以去问问,只要将士们愿意跟你走,我绝不阻拦,如何?”

    王一林想了想道:“也好。”

    说完,上前几步,冲着将士大喊道:“水师兄弟们,兴国公与鞑子浴血奋战,此时身负重伤,我欲立即返回京城探视。兄弟们都随我回应吧?!”

    将士们目光聚焦在王一林身上,却无一人响应,场面一片寂静。

    王一林脸色有些发暗,大喝道:“兴国公对汝等不薄,你们竟都要弃国公而去了吗?”

    这话有些重,有不少人慢慢站了出来,可也仅仅不到百人,这都是之前吴争出钱委托王之仁训练水师时,王之仁抽调进去的心腹老兵。

    王一林愣了好久,终于喟叹一声,向吴争黯然拱手道:“那我……这就告辞了。”

    吴争拱手还礼道:“一林兄一路顺风。”

    目送着王一林及近百士兵离开,吴争随即下令,全军向兴化城开拔。

    一个时辰后,吴争率部进入兴化城。

    随即向应天府派出信使,表示奉旨停战,同时命令金山卫停止进攻,保持对龙潭清军的戒备。

    至此,吴争不再北上,在兴化北门外构筑阵地,与城楼形成犄角互为依仗,静候多尔衮的到来。

    ……。

    多尔衮大军前锋渡河南下,已经有一万五千余人。

    这其中包括贝勒拜音图(爱新觉罗?巴雅喇之子,努尔哈赤侄子)所率的一千八百镶黄旗军。

    应该来说,这支军队从战力上而言,就算称不上精锐,但也能差强人意了。

    一千八百镶黄旗八旗,从十五万大军中遴选出来的一万多人,阵容可以算强大了。

    多尔衮不再小看吴争,他已经将吴争视为对手。

    他此时从京城南下,甚至还带来了他麾下,深藏不露的三百铁甲重骑。

    说到铁甲重骑,确实所向披靡,但它并非无敌,特别是在多山多河的地域,它也有缺陷,缺陷还不少。

    譬如,训练铁甲重骑,要求门槛太高,首先是人,需要能承受百余斤的铁甲作战,还要持二十余斤重的长戟或铁枪,这个要求真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就算不进行挥舞,保持住这个姿势,就已经百中无一了。

    其次,战马的要求就更高了,但凡选中的战马几乎体型高度膘厚马龄都有严格的要求,试想,骑手体重甲重器械,还得加上战马自身覆盖铁甲,这对战马的承载力是严峻的考验。

    负载已经够重了,还得快速冲锋,可想而知,这铁甲重骑作战的持久力能有多少?

    所以说,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