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明-第3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负载已经够重了,还得快速冲锋,可想而知,这铁甲重骑作战的持久力能有多少?

    所以说,正常情况下,铁甲重骑的冲锋极限,最多维持一柱香(约半小时)的时间,超过这时间,战马得累死,骑手亦是,古时重骑还真有被铁甲压死的骑手。

    而作战半径就更少了,铁甲重骑的速度远低于轻骑(大概时速也就二十公里,半个小时也就十公里)。

    最后,组建铁甲重骑的耗费实在是太高了,这不是寻常势力能承担得起的。先不说骑手需要的耗费,就说辅助吧,一个重骑兵需要配备二三匹同级别战马,来增加持续作战能力及以备不时之需,如此相应的粮草补给人员配备都得增加。

    但凡一个铁甲重骑,需要配备至少一个副骑手,四至六个辅役,因为没有辅役的帮助,身着重甲的骑手根本上不了马,辅役还要担负运输照顾战马和骑手的任务。

    所以,一支三千人的铁甲重骑,真正作战的,不会超过六百人。

    说一个铁甲重骑所耗费的钱财,足以与十几个轻骑相比,绝对不过份。

    这就是一个似乎中看的磁娃娃,它的强悍战力仅在合适的作战区域里体现,一旦换个地方,得,它的反应速度甚至比步兵还低劣。

    所以一般重骑兵不可能单独作战,必须配备轻骑或者步兵。

 第712章 第三次和谈

    正因为这样,多尔衮堂堂拥有正白镶白(旗主是他亲兄弟)两旗的摄政王,也就只训练五百铁甲重骑,可在近十年的战争中,已经折损到只有三百人,这还是经过不断补充的情况下。

    所以,入关之后,多尔衮已经不使用这支重骑了,因为,他舍不得。

    此时,多尔衮带来这支重骑,目的倒不真完全是为了吴争,而是震慑这十五万新兵。

    拜音图所率的一千八百镶黄旗军,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这场仗到底没有真打起来。

    绝对不是因为清廷和义兴朝先后做出和谈的决议。

    也不是多尔衮雄心不再,他此时还只有三十七岁。

    无论多尔衮还是吴争,都还真不是严谨遵旨办事的主。

    打不起来的真正原因是,多尔衮发现吴争已经做好了交战准备,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打起来势必形成又一个僵局。

    而吴争,确实力有不逮,杭州卫已经伤亡过两千,算上火枪营,总兵力也就一万出头。

    面对着多尔衮这个强劲的对手,吴争同样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于是,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间隔三十里,居然相安无事。

    这方面来说,也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间的和平,绝对不是仁义或者信誉能产生和持久的,真正的和平,只有相互的力量对比达成一个奥妙的平衡才能到来。

    ……。

    和谈是在三天后的清晨。

    从应天府而来的钱谦益陈子龙王翊等共计十个义兴朝重臣加上吴争,以吴争为主使,钱谦益王翊为副使,组成了和谈使团。

    这倒不是义兴朝突然改了性子了,而是吴争以镇国公大将军(庆泰朝所授,义兴朝不认)的身份,钱谦益还真不敢称自己为主使。

    另外,如今吴争兵锋以抵淮安,朱慈烺身为义兴朝天子,也不得不有所表示,以此向吴争示好。

    让人无语的是,济尔哈朗和谭泰,竟是与钱谦益等人一齐来的。

    两军打得如火如荼,超过二万人死了,两国使团竟结伴而来,令人想笑却笑不出来。

    谈判的地点选在了两军之间的一处丘陵。

    地点不是吴争选的,是义兴朝与济尔哈朗商定的,但吴争也没有提出异议。

    因为按照惯例,双方和谈,地点的选择,需要尊重位高者的选择。

    吴争虽说是镇国公,但由于大将军的尊号毕竟没有得到义兴朝的承认,所以,与多尔衮的摄政王大将军相比,还是弱了不少。

    那对于选址,也就没有什么可反对的了。

    清廷的使团,阵容也够大,从京城赶来的洪承畴范文程刚林三名大学士奉恩镇国公岳乐等七人,加上多尔衮济尔哈朗谭泰拜音图,也是共计十一人,以多尔衮为主使,范文程洪承畴同为副使。

    谈判之地由清军搭建。

    或许是为了衬托多尔衮的显贵,清军搭出了一里见方的木高台。

    双方各带一百随扈入场。

    不过,多尔衮珊珊来迟,或许是位高者永远是晚到的那个吧。

    当吴争看到多尔衮,这是二人的第一次见面,气氛随即紧张起来,说剑拔弩张,一点都不过分。

    当多尔衮径直走向吴争的时候,不论是清臣还是明臣,几乎所有人都在心里捏了把汗。

    这二人可都是谈判主使,一旦闹僵,那就是大战的重启,这肯定与双方朝廷的意愿背道而驰。

    “你就是吴争?”多尔衮不怒自威,这是久居上位者的气息,扑面压向吴争。

    可吴争却很平静,他甚至在微笑,“正是。”

    这就象一阵和风拂面,化去了多尔衮刻意而为的煞气。

    多尔衮真不明白他与吴争一旦闹僵的后果吗?

    绝不可能!

    象他这种已经当浸淫朝堂二十多年的人,怎么可能不明白?

    多尔衮无非是想给吴争来个下马威罢了,只是吴争不上套。

    “正是。口气如同在路上遇见熟人,熟人问,吃了吗?吴争随口答,吃了。

    就这么平和。

    多尔衮的眼神缩成一丝,他沉默地盯着吴争的眼睛。

    他身后洪承畴心中暗暗一叹,这小子比两年前,沉稳了许多。

    那时,这小子气焰嚣张,而现在,吐出两个字,就让人心中一定,瞬间化解了多尔衮刻意营造出来的戾气。

    确实,这二字有些讲究。

    如果吴争刻意与多尔衮争一时长短,反诘一声,你就是多尔衮?

    这样就落入了下乘,因为这是跟着多尔衮的气势在走,而且虽说双方是敌对,但今日是和谈,所谓长幼尊卑,这在双方都是遵循的礼仪。

    不管如何,多尔衮的岁数放在那,几乎是吴争的一倍,官爵摆在那,也在吴争之上。

    吴争一旦反诘,那么至少在人眼中,就是不识礼数。

    而吴争以“正是”二字坦然面对,就算是多尔衮想发作,也一时被生生噎住了。

    “是你下令杀了本王十五弟?”多尔衮的眼神变得阴冷。

    “没错。”

    “本王十五弟已经被你所俘,你却执意杀了他,还砍下他的头悬挂于城头羞辱他……这是汉人先贤所传的仁义之道?”

    这是个坑,多尔衮指责得没错,不说多铎的身份,单就杀俘,就已经违背了圣贤的教化。

    如果吴争应下,那等于自己跳进坑里。

    可吴争显然不在意这点,他回道:“吴争十三岁中秀才,原本是想着读书明礼,受圣贤教化。可惜家国来了强盗,不得已,投笔从戎,自嘉定始,手上粘的血多了,自觉无颜再承圣贤衣钵。至于令弟,嘉定三屠,杀我亲叔,为人子侄,当为叔父报仇,此乃常情。所以,杀多铎,与圣贤之道无关。”

    这话让双方汉人官员脸色一变,吴争虽说是武臣,但终究是读书人出身,也中过秀才,将他列入文人,也不是不可以,可如今,吴争公然将自己划出读书人行列。

    要知道,这时的社会风气,重文轻武,哪怕是个大字不识的武臣,也拼命想往文人中挤。

    就算是满人,那也是如此,毕竟与明为邻数十年,自后金努尔哈赤开始,无不以延揽汉文人为国策。

 第713章 令人讨厌的钱谦益

    PS:感谢书友“江山输尽”投的月票。

    “嘿嘿”,多尔衮阴恻恻一笑,“如此说来,本王此刻杀你,为兄弟报仇,也是人之常情?”

    吴争肩一耸,手一摊,吐出两字,“请便。”

    无赖。义兴朝这边的官员们个个有些羞赧了,他们第一时间反应到吴争在撒赖。

    确实,双方是为了和谈聚在一起,多尔衮怎么可能当着双方使团的脸,杀了吴争这个义兴朝谈判主使呢?

    这就是撒无赖了。

    多尔衮一时被吴争的无赖样气结,这完全不按常理啊,多尔衮也算见多识广了,他猜测着,按汉人读书人的脾气,吴争该据理力争,那么自己可以按想好的应对。如果按汉人武臣的脾气,那该针锋相对,那么自己可以直接提出有吴争决斗,多尔衮有信心,将吴争格杀于当前。

    可偏偏吴争撒无赖,他手一摊道,“请便。”

    多尔衮能真的动手格杀一个不想与他决斗的对方主使吗?

    还真不能!

    多尔衮气极反笑,拿手指点点吴争道:“有些意思,汉人中竟有你这般无赖人物。”

    吴争微笑着回道:“圣人的仁恕之道,吴争此生怕是学不成了。不过,吴争打算学以恶制恶、当头棒喝。象吴争的这样的人,以后会越来越多。知道为什么吗?被强盗、恶人逼的。”

    这话反倒引起了义兴朝官员的共鸣,他们一个个脸色欣然。

    而多尔衮进退不是,颇为尴尬。

    这时济尔哈朗上前打圆场道:“国事要紧,还请诸位暂时放下旧日恩怨,先完成朝廷交托的使命。”

    钱谦益也上前附和道:“和谈,是双方朝廷决策。不能为了私怨而影响国策……还是先谈谈双方诉求吧。”

    吴争听了,眉头微微一皱。

    双方官员纷纷入席。

    多尔衮不再看吴争,转身坐上了清廷一侧的主位。

    吴争没有说话,也坐在了义兴朝这方的主位。

    接下来,吴争与多尔衮都不再说话了,古怪的是二人的模样都相似,那就是微微仰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任凭双方官员施为。

    双方官员先是礼让,似乎都有孔融让梨的觉悟,可后来就不行了,一个个争得面红耳赤。

    对于停战,这是双方共同诉求,是一拍即合。

    可对于双方撤军,那就有问题了。

    义兴朝坚持,这次是清军先向义兴朝发起进攻,是清廷违约在先,理应将龙潭清军撤至北岸。

    可清朝官员认为,是吴争残害豫亲王在先,才引起清军报复,既然义兴朝错在先,须先让吴争撤回南岸,再商量龙潭清军撤兵之事。

    这时,义兴朝官员反驳,是多铎率军先攻绍兴、金华,引得吴争率兵增援绍兴府,才有了多铎被杀之事,说到底还是清军先动的手。

    结果清朝官员又反驳说,这是王之仁水师偷袭江都在先……。

    整整一个时辰,从辰时吵到巳时,双方依旧停留在原地,互不相让,没有任何进展。

    多尔衮突然睁眼,直起身,盯着吴争。

    双方官员顿时安静下来。

    多尔衮道:“既然是和谈,那自然须有诚意。双方将军队回复战前,是为常理。镇国公以为如何?”

    吴争也直起身来,不过神情显得有些慵懒,他回答道:“摄政王此言有理,既然和谈,自然得有诚意,不如清军退回关外,如此,岂不更显诚意?”

    这让清臣无不恻目以对,而义兴朝官员个个面容显露笑意。

    “呯”,多尔衮一掌拍下,差点让他面前的一张案台散架,茶盏早已不知震到哪去了,“你若不应,本王可率十五万大军自取。”

    吴争转头对义兴朝官员道:“瞧瞧,诸公现在明白,七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