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明-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象是被憋屈坏了的困虎,周大虎出一声大吼,“直你x的,终于轻活了。兄弟们,随老子杀!”
从战斗开始,周大虎就没有出过声音,他不是不想出声音,实在是不能。
谁面对着一齐砍向自己的三四把刀,都不出声音来。
可现在,周大虎感觉混身都是力量。
力量用在了刀上,一刀,两断。
断得是周大虎面前鞑子的脖子。
一颗头颅被砍飞了数尺高。
如喷泉般的血点洒落下来。
震撼得不仅是鞑子们,还有混子们。
原本杀鞑子,依旧还是这么简单。
混子们被周大虎的一刀所激励,爆出呐喊声,冲向敌人。
榜样的力量都无穷的。
这个时候,混子们已经双眼冒光。
他们觉得手中的刀太碍事,冲着鞑子掷出。
他们觉得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打法。
于是他们和身扑上。
哪怕被身前的鞑子一刀捅穿了肚子,他们依旧一口咬住鞑子的脖颈。
这才是他们该有的打法,这是他们的强项。
当一个混子,一口撕下鞑子脖颈上的一块肉,出如野兽般地嘶吼声时。
伴随他吼声的,是鞑子的哀呼。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混子们最擅长的就是以恶制恶,以狠制狠。
鞑子后军,终于松动了,他们开始倒退。
后军倒退,方向是对着吴争方向。
可吴争率军正在突击。
被夹在中间的鞑子,清楚地感受到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少,直到连抬手转身都做不到。
屋顶上消极怠工的卫所弓弩手们现了这一点,开始起身反击。
局势在慢慢地改变。
人心开始聚拢,每个人都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不知道从何时起,不知道转折点何时生。
但所有人都自觉地参与了。
这不是哪个人或者哪部分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是所有人不约而同的雄起。
胜利的天平从这一刻开始向明军倾斜。
但真正成为压垮鞑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小安子的那三百精壮。
人需要表率,这勿容置疑。
当看到有人逃跑,你会想,他能逃,我为什么不能逃?
当看到所有人都前赴后继地去死,你会想,他们敢死,我怎么能逃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不用小安子招呼,精壮们开始违令。
小安子坐观其成。
他早就想违令了,可他不敢。
在他心目中,他生是吴家人,死是吴家鬼。
吴争的命令他不敢违抗,哪怕是明知是错的,亦不敢违抗。
在小安子看来,忠诚在于盲从。
如果自己有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背叛。
虽然明知现在三百人的坐观,是错误的,但他不能下令出击。
出击就是背叛。
但这不影响他的士兵背叛,精壮一涌而出的时候,小安子总算吁了一口气。
这样,少爷总怪不到自己头上了吧?
三百精壮是生力军。
他们的加入,使得吴争所部的士气再次大振。
战场上,许多时候,看的不是单兵技能有多高,凭得是气势,那种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的气势。
第七十五章 软的不是脊梁
三百精壮的气势恢宏,他们都憋了一口气。
他们此时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让我痛快地去死吧。
始宁街上死得人太多了。
只是他们坐视了太久。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他们的心里都等得长毛了。
这个时候,活着就是种耻辱。
没错,活着就是耻辱。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敢死。
敢死者无畏。
无畏,所以强大。
他们敢在鞑子的刀砍中自己的那一刻挥刀,他们不觉得痛楚。
他们能在鞑子的刀捅穿自己的胸腹时挤身而进,同样捅穿鞑子的胸腹,他们感觉不到死亡。
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胜利的天平彻底向明军倾斜,这时哪怕是神仙也改变不了这场战斗的结局。
往往也就是这种时候,在你背水一战的时候,你才觉,胜利原来并不难,你的收获,比你预计的还要多得多。
鞑子崩溃了。
崩溃。
意味着投降。
意味着战斗结束。
意味着原本准备去死的人,不用再死。
当欢呼声响起,事实上,没有人还能记起第一声欢呼从哪面响起。
但当欢呼声连成一片时,每个人的眼中都有泪。
泪为什么而流,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自己还活着。
不,更重要的是,自己赢了。
赢了,很重要。
在这个时候,对每一个人来说,赢,比他们的生命更重要。
重要一万倍。
因为这是他们对已逝者的敬意,也是一种对已逝者的祭奠。
他们可以正视那些未远英魂,而不用低着头躲避。
他们可以大声地祭告那些英魂,我战了!我战胜了!
吴争没有受伤。
但他已经力竭,他在欢呼声响起的那一刻,就倒下了。
累得软倒在地。
软的是身体,不是脊梁。
一个时辰的肉搏战,胜利到来,在场没有人还能站着。
当吴争平躺着,迷瞪着望着天空时,他心里有一种惊喜。
我做到了!
一支拼凑出来的杂兵,干翻了千人鞑子骑兵。
这足够自己在晚年时,向自己的后辈们炫耀了。
当然,前提是,自己能活到那个时候。
但现在,谁都无法去阻止吴争的yy。
不管你的心中对胜利有多么渴望,当胜利真正来临时,你无法去感受那一种欣喜,特别是对一个领导者来说。
他能感受到的是累和痛。
累是心累。
痛是心痛。
承担、背负的太多,故而心累。
目睹着部下的死亡,却无能为力,或者明明可以去阻止,却因为全局而不得不熟视无睹,焉能不心痛。
只有在经历过,才能真正明白慈不掌兵这四个字。
千万别认为这四个字是一种情怀,这四个字,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心痛的无奈。
……。
绍兴府乱了。
乱成了一团。
没有人会压注吴争。
这不是他们看不起吴争。
在听到千人鞑子骑兵进攻始宁镇的消息时,只有傻子会压注吴争胜。
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就是战场之王。
就象热兵器时代,火炮是战场之王一样。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
一千骑兵,足以对抗数倍的步兵,最后还能将步兵击溃、歼灭。
吴争,他凭什么胜?
始宁镇离绍兴府七、八十里地。
一旦陷落,骑兵可以在半个时辰,不,根本不用半个时辰,就能抵达绍兴府。
到时,还走得了吗?
兴、越两位国公的援兵迟迟未到,二千鞑子骑兵一路南下,一路北上。
谁知道会不会什么时候突然出现在绍兴府?
这个问题,不仅在朱以海和朝廷重臣的心里想,还问出了口。
一旦问出口,就代表着分歧,代表着决裂。
所以,绍兴府乱了。
但就象这世上有坏人,也有好人一样。
区别在于,有时是好人多,有时是坏人多。
任何时候,都有好人。
国之将亡,不乏忠臣义士。
有人宁愿当傻子,他们选择相信吴争,哪怕不信,也当成信。
譬如张煌言。
譬如钱肃乐。
譬如张国维。
又譬如是朱媺娖。
张煌言自认与吴争相交莫逆,虽然不能与吴争并肩作战,但不妨碍陪吴争一起死。
钱肃乐认为,战争总得有人死,可如果人的脊梁断了,那就不如死。与其在逃跑的途中丧命,不如死在大明的土地上,至少绍兴府眼下还是大明之地。
张国维的心思很复杂,违抗监国之命,去为一个百户殉葬,不值得!
哪怕自己很欣赏吴争。
但钱肃乐、张煌言二人的留下,让张国维不能不留下。
大明亡了,知己就是活在世上的唯一心灵寄托,如果连知己都没了,活着还不如死了。
所以,这三人留下了,为得不仅仅吴争,更为他们心中的执念——那个曾经辉煌到不可一世的大明朝。
哪怕已经亡了,但,不可取代。
朱媺娖从离开吴庄,自暴身份时,就没有想过再离开绍兴府。
正象她说的,朱家欠明人太多了,欠得太多,虽说债多不愁,但朱媺娖认为,这不妨碍她为朱家还明人一点利息。
她不为吴争……当然、或许、可能也有那么一点。
朱媺娖无法确定,不能确定,也不敢确定。
所以,她必须留下。
朱以海原本是要用强的。
没有这些人,傻子都知道自己就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可朱以海觉,他做不到。
因为他手下,除了王府数百侍卫外,唯一可以依仗的会稽卫所,也指挥不动了。
廖仲平其实是个忠臣。
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违抗监国殿下的命令。
但这不代表着他认同朱以海的“转进”。
如果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等人不留下,他自然是服从朱以海的。
可现在,他觉得自己该留下。
因为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等人需要他的保护,长平公主需要他的保护。
廖仲平想通了一点,他的效忠对象不是朱以海,而是大明。
在朱以海与朱媺娖和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等人之间,他选择站在朱媺娖和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等人一边。
失去了廖仲平的支持,朱以海就无法用强带朱媺娖和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等人离开。
他只能带着十几个朝廷重臣赶往码头。
第七十六章 不约而同的统一
鞑子很穷,来自穷山恶水的他们,自然是穷的。
鞑子很富,富得流油。
每个鞑子的战马上都有一个皮囊,里面所装的金银器物,亮瞎了将士们的眼。
这绝对不是全从百姓那掠夺来的。
因为明人百姓,没有那么富有,可供鞑子掠夺到如此整锭整锭的金银和宝器。
唯一的解释就是鞑子所经各县,那么附庸的官员和富户孝敬的。
明朝官员有钱,有据可查。
弘光朝的兵部右侍郎丁魁楚,在朱由崧降清之后,押送四十大船财物南下。
其中黄金就达八十四万两之多。
奇珍异宝那就更不必说了。
乱世之中,拿钱财买平安就成了这些人的选。
不过他们没有想到,这财物会落到吴争的手里。
二万八千两,吴争一朝乍富。
也让吴争的心里产生了一种以战养战的想法,虽然不成熟,但已经萌芽。
面对着这笔财富,吴争没有一丝喜悦。
这一战,自己从金山卫带来的,训练了三个月的嫡系死伤惨重。
这是此战真正力抗鞑子的精锐。
三百多人,当场阵亡的就有近二百人。
如果不是他们前赴后继地用命去抗,就根本不可能有这场胜利。
这是自己在这个世上,赖以生存的根本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