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明-第4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尔衮没有回答,只是抢过沈致远手中的酒坛子,“本王还没问完,你不许喝醉。”

    沈致远留恋地看了一眼多尔衮手中的酒坛,舔了舔嘴唇道:“其实王爷心里是认可我说的,对吧?今日之事,这样的结局是最合适的,皆大欢喜嘛。至于王爷心中所想的,……其实是王爷多虑了。既然我与钱翘恭是兄弟,那么,他又怎么会与王爷为敌呢?”

    饶是多尔衮城府颇深,也被沈致远惊着了,“你是说,钱翘恭会听从本王的命令?”

    “听不听王爷的不好说,可我能保证,他一定能听我的。”沈致远大言不惭地说道,“王爷最大的问题,不是实力、军队不够,而是皇帝身边有太后、宗亲和象洪承畴、范文程这帮子汉臣。而这些人的利益诉求又各不相同,太后肯定是不肯皇帝被废黜的,而象洪承畴、范文程这帮子汉臣,他们所要的,王爷给不了,因为王爷有自己的嫡系,不可能弃嫡系而将利益分配于他们这些人。所以,王爷没法发动,因为这种利益上的分裂是无法苟和的,要么完胜、要么惨败,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多尔衮心中有一阵翻滚,他觉得,自己或许小看了这南蛮子。

    沈致远道:“其实太后、宗亲与大臣之间也非铁板一块,譬如国库的空虚和大臣们的贪墨,在这一点上,无论哪朝都不鲜见,可王爷若逼迫太过,反而让太后、宗亲、洪承畴、范文程之流无奈之下抱团取暖,王爷倒成了众矢之的了。”

    多尔衮感到好笑,这娃娃有点给点颜色就开染坊的意思,不过他也没阻拦,反倒是端起酒坛喝了一口。

    不想,沈致远打蛇上根了,霍地伸手,从多尔衮手里抢过酒坛来,多尔衮一怔,有种被冒犯的感觉,于是脸就阴沉下来了。

    可沈致远却一本正经地劝道:“王爷刚刚咯血,不宜饮如此烈的酒……还是小婿代劳吧。”

 第八百八十章 他真敢自立、真敢反吗

    多尔衮哑然,发作不是,不发作也不是。

    可沈致远接下来的话,却吸引了他的主意力。

    “其实新军的格局很好,岳乐显然站到了皇帝那边,据说新军训练完成之后,就会由他正式任都铳(岳乐现在也是都铳,但并未正式任命,这就象后世的新兵连连长一样,是连长没错,可训练结束之后,还需要正式任命为步兵连连长)。”

    多尔衮冷哼一声,没有说话,但意思很明白,没他点头,岳乐休想!

    沈致远当然不会否定多尔衮,他继续道:“新军中,岳乐、我与钱翘恭形成了微妙的平衡,这样不管是对王爷而言,还是对皇帝那面而言……亦或者对洪承畴、范文程之流而言,都是一种平衡,可以让他们安心。可实际上,钱翘恭能听我的,这一点,勿容置疑。加上王爷在新军中安插的军官,如此一来,新军实际上有七成以上,是间接听从王爷指挥的……王爷,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多尔衮斜着眼,问道:“你就如此有把握?要知道,钱翘恭即将成为济尔哈朗的孙女婿。”

    沈致远脸色一正道:“岳丈大人,小婿除了文武双全之外,最大的优点就是特遭人待见……远的不说,王爷能如此待见小婿,不就说明问题了吗?”

    多尔衮是好气又好笑,他阅人无数,还真没见过如此不加修饰、不要脸自夸的。

    可反过来一想,这却也是事实,自己待见沈致远,可不仅是因为他要成为自己的女婿,而是真正觉得投缘。这小子有股让人容易亲近的特质。

    多尔衮眯起眼,向后靠了靠,不再说话。

    沈致远知道多尔衮要思考了,于是也识趣地不再开口,只顾着与抢来的烈酒过不去。

    好一会,多尔衮睁开眼来,说道:“按你所说,钱翘恭能成为附从于本王之人,那么如果将枪骑兵扩编为单独一营,你有把握此营服从于你吗……呃?”

    多尔衮发现,沈致远醉了。

    这混蛋,往往是在不该醉的时候醉,不该出错的时候错,关键时候掉链子。

    多尔衮扬起脚来欲踢,可终究没有踢出去。

    他反而伸手拉过一块毛皮,盖在了沈致远身上。

    “来人……去知会前面,放慢速度。”

    ……。

    “钱爱卿有勇有谋,忠心可嘉,朕要好好赏你!”

    福临在多尔衮离开后,完全有了帝王的风范。

    他不吝赞誉,当着文武重臣的面,将钱翘恭那是一顿好夸。

    那些重臣,个个深谱宦海,谁不明白锦上添花之道?

    于是,个个阿谀奉承,纷纷说福临是英明神武、慧眼识人等等。

    济尔哈朗是喜笑颜开,完全是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福临有些失控,他居然道:“朕今日见识了枪骑兵的强悍,朕决定,钱爱卿的三十枪骑兵做为骨干,扩编出一支与火枪军相应的枪骑营来,如此一来,火枪营和枪骑营正好做为朕的左右亲军。”

    所有人在短暂的一愕之后,纷纷表示赞同。

    因为他们所想的是,这支枪骑营出现之后,自己能得到什么,或者失去什么。

    他们苦多尔衮“荼毒”日久,对多尔衮的“淫威”是敢怒不敢言啊。

    而今日,钱翘恭率枪骑兵完胜了多尔衮亲卫骑兵,那么,怎么说,多尔衮也不可能去延揽钱翘恭了,而钱翘恭就算是自己腆脸去归附,怕多尔衮也不会肯收容他。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对手的对手就是盟友。

    这个在正治场内最简单的规则,这些重臣们耳熟能详。

    所以,没有人反对福临的口谕,纷纷开口赞同。

    如果这时还有人保持着清醒,那就是洪承畴了,他倒不是说要反对福临的意思,对于扩编枪骑兵他没有意见,可他想到的是,钱翘恭的忠诚。

    同时,洪承畴也绝不怀疑钱翘恭对多尔衮的态度,但他依旧怀疑钱翘恭对满清的忠诚。

    将这些一支军队扩编并置于钱翘恭麾下,洪承畴认为是不妥的。

    “今日皇上只是前来检阅火枪新军的,至于要不要扩编枪骑营,兹事体大,关乎国库的负担,还是回宫之后,与太后、诸大臣商议之后,再作定夺吧……臣请皇上三思。”

    福临被淋了一头冷水,他很不开心。

    可他确实敬重洪承畴,所以,虽有不甘,但还是从了,“朕也乏了,那就……回宫吧。”

    于是,在群臣山呼声中,福临头也不回地走了。

    留下钱翘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好的赏赐呢?说好的扩编呢?

    敢情放了个连环屁啊?

    ……。

    济尔哈朗没有走,他是故意留下的。

    因为他有正事要和钱翘恭说。

    当然,如果今日钱翘恭战死了,那就不用说了,可钱翘恭没死,那就得说。

    因为皇帝就算是小皇帝,圣旨却还是圣旨,得遵!

    济尔哈朗笑眯眯地看着钱翘恭,道:“好小子,有点儿能为!这样的困局都被你解了,还胜了……不错,不错!”

    钱翘恭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所有事情都是沈致远安排的,我只是照做罢了。”

    济尔哈朗摇摇头,正色道:“不,你要记住,所有事情就是你安排的,不是你,也是你。因为在皇上眼里,没有沈致远这个人。”

    钱翘恭能领会,只是他不屑。

    济尔哈朗见钱翘恭沉默,满意地点点头,他喜欢实诚人,实诚人可爱嘛。

    “孩子,站错了队,做什么都是错的。而站对了队,什么都不做,也是有功之人。这就是为官之道。今日之后,万万不可选错队,走错路啊。”

    钱翘恭不说话,只是微微点头。

    济尔哈朗打了个哈哈,“怎么,皇上没有兑现赏赐,也没有兑现扩编枪骑营,心里不高兴?”

    钱翘恭摇摇头道:“不,没有不高兴。”

    “瞎话。”济尔哈朗呵呵笑道,“傻孩子,眼前的赏赐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心中有了你……皇帝虽然年少,可也已经十一,过了年,就是十二岁,离亲政还有多久?别看多尔衮张牙舞爪的,可那不过是诈唬,他真敢自立、真敢反吗?”

 第八百八十一章 委屈你了

    “打天下不易,治天下更难。”济尔哈朗感叹起来,“多尔衮不象先帝,他勇有余而谋不足,麾下骄兵悍将有余,而谋士不足,这就是他的软肋,无法成就大事。”

    钱翘恭突然道:“可多尔衮如今手掌军政大权,延揽些文人才子也不是难事。”

    济尔哈朗一怔,然后哈哈大笑起来,“傻孩子,如果有这么容易,那多尔衮早就自立了,还需要等到现在?但凡有才能之人,断不会屈居人下,这个人下,指得不是多尔衮,而是指多尔衮麾下的人。可惜多尔衮无法自断臂膀,一旦重新分配权利,他麾下骄兵悍将势必离心。面如果不自断臂膀,就无法延揽有才能之人……这就造成了他目前的困局,看似强大,实则虚弱。”

    钱翘恭问道:“那多尔衮若强行起事呢?”

    济尔哈朗仰头幽幽道:“那就玉石俱焚,大清朝由此而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多尔衮必将灭亡,因为,没有人会追随他,靠一群莽夫治理天下,早则三、五年,迟则七、八年,必亡。”

    钱翘恭心里认同,于是点点头。

    济尔哈朗叹息道:“和你说这么多,不嫌我唠叨吧?”

    钱翘恭摇摇头。

    “其实这些事,你心里也早该清楚……当然,选择还是你自己选择,我只是给你个建议。”济尔哈朗语重心长地道,“年后,便是你与迈密大婚,我希望……你我不会有敌对有那一天。”

    ……。

    义兴二年元日。

    杭州大将军府八里长街上。

    第一次盛大阅兵式正在上演。

    惊天动地战鼓擂,旌旗飘飘雄心起。

    九架镶金大鼓齐声震响,激越的鼓点声,燃烧着每一个人身上的热血。

    十三面战旗迎风招展,指引着十三个步兵方阵前行的方向。

    三千三百四十一个军校士兵,手持配备着刺刀的四九式,踢着正步,嘶吼高喊着“驱逐鞑虏,复我中华”的口号,声音一浪盖过一浪。

    围观的民众,沸腾起来了,整个杭州府,沸腾起来了。

    “不负国家,不负民族,枕戈待旦,北伐必胜”。

    全场的高呼声震耳欲聋,响彻整条街道,萦绕天空。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场阅兵,契合了江南民众的诉求和渴望。

    被压抑了数年之久和曾经以为永远失去了的尊严,在这一刻被迅速激活。

    心中的激情和对未来的向往,随着嘶吼声,一并放飞。

    许多人哭了,许多人放声大哭。

    他们憧憬中魂牵梦绕的王师,不该是闻风即溃的乱军,而就该是这个样子。

    这世道,应该有它原本该有的颜色。

    许多人笑了,许多人开怀大笑。

    汉人不灭,大明不亡。

    或许在这一刻,只要一声令下,任何一个妇孺老幼都会为了心中那一份理想去死。

    强汉、强明,该回来了!

    张煌言、熊汝霖、张国维、莫执念……等等、等等,他们站在检阅台上,都在抹泪,欣喜的泪,没有人能想象,短短四年间,从绍兴府一隅之地,到如今十三府之地,超过十万的虎贲,义兴朝、大将军府,这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