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明-第7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二人的想法和反应也不一样。

    宋安是心性所致,敏锐地意识到了,对岸敌人有可能真是撤退,但他向来不主动去改变自家少爷的决定,他自认要做的,就是忠诚地执行自家少爷的命令,所以,他是想到,但不说,等着吴争自己决定。

    可蒋全义则不同,他向来“跋扈”惯了,连吴争的命令都敢抗,当日若非他执意北上,哪有眼下之困?

    如果泰州卫按吴争命令固守兴化,与高邮州方国安部、东面鲁之域部连成一线,足以互为犄角,就算真有凤阳府上万骑兵突入扬州府,以蒋全义、方国安、鲁之域三部兵力,就算无力驱逐敌骑,固守三城自保还是有余的。

    正是因为蒋全义抗命突进,使得战线拉长,身后防守力量空虚,才被敌骑拦腰截断,造成了这二十多天的困境。

    当然,鲁之域攻盐城受挫,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如果盐城顺利占领,那么就算被截断后路,有通州一条退路,也不至于被四面合围。

    虽然吴争至淮安府,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但蒋全义一直希望自己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胜,以功折罪。

    之前慨然请缨强守五天清江浦,也是这种心理,而事实上,他确实守住了五天,没有让一个鞑子越过他的防区,哪怕付出了泰州卫数千条性命。

    但蒋全义觉得“不过瘾”,他自认还不足折去他抗令北上之罪,所以,对于他而言,每一个微小的战机都会被他无限放大。

    与宋安不同的是,蒋全义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敌人是真的在撤退。

    对蒋全义而言,他唯一想做的是,打得过要打,打不过,也要打。

    敌人的撤退,给了他建言进攻的最好理由。

    “王爷……您说过,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收复清河,西慑宿迁,东震安东,进可攻退可守,更可为第一军援军到来之后的北伐,搭上一块跳板……机不可失啊!”

    许多时候,改变战局的往往来自于一瞬间的冲动。

    事实上,没有一场大捷,来自于战前的谋划。

    战争的推进,都是在一场场战斗中,渐渐集腋成裘的。

    说战争还未开始,就决胜于庙堂之上,那是神话,不足为信。

    真正的战争,往往在于积累每一场战斗。

    吴争动心了,跨越黄河的意义,不下于五年前越过钱塘江,更不下于三年前越过长江。

    饮马黄河,北伐真正的大门就打开了。

    吴争能不被诱惑吗?

    当然不能!

    蒋全义说得对,收复清河,进可攻退可守,就算敌人援军蜂涌而至,大不了,渡河返回淮安,这样至少对清廷是个震慑,同时也为淮安城的防御拓展了空间。

    看着吴争意动的神色,不同于其它将领,宋安,落下了实锤。

    “少爷……清军可能真的在撤退。”

    这话让正犹豫如何说服众将领反击的吴争,心中大为畅快,果然是发小,自己还没表态,就领会自己的意思了,简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敢情,吴争还认为,宋安说这句话,是捧哏、助推呢。

    “哦……你倒是说说,清军在北岸尚有足够的兵力,为何要撤?”

    宋安一指江面上漂浮的尸体,平静地说道,“整整一天,敌人以飞蛾扑火之势,救援第二波来犯的敌人,以至于越陷越多,最后北岸不战而溃。”

    吴争讶然道“你的意思是,多尔衮已经服输,自认战败?”

    “不。”宋安摇摇头道,“如果是多尔衮在指挥,他当会断臂求生,当第二波清军被我军困于江面上时,他必定很清楚,在水面上对抗,清军是吃大亏的,绝不会继续派兵增援……所以,我断定,对方不是多尔衮在指挥,而是另有其人……甚至,可能是汉人,对,一定是汉人,只有汉臣,才会更担心因八旗军伤亡过多,而被清廷惩治……所以,就算明知不该救也必须救……对,肯定是这样!”

    不得不说,宋安有着异常敏锐的洞察力,片言只语,已经将事实猜了个不离十,如果此战不是太过突然,长林卫来不及反应过来,象这种情报,经宋安的能力,原本不该到此时还不知晓。

    宋安的分析,引来了众将的纷纷认同。

    吴争心中大慰,至此,收复清河、发动追击的大门已经敞开。

    渡河之战,随即开启。

    前令撤回,新令传达,“趁它病,要它命!”

    申时初,在吴争的亲率下,北伐军二卫渡河,向北岸发起进攻。

    宋安被留在淮安,因为,只有他,才能让吴争真正放心、无后顾之忧。

    。

 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算有遗策

    所谓时势造英雄。

    时势,是前提。

    这道理和伯乐与千里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英雄常有,但时势不常有。

    战机亦是如此。

    眼下,战机到了,稍纵即逝。

    已经贵为吴王、手掌二十万北伐军的吴争,此战前还在感慨,大将军府还没有足以北伐的实力,需要再积累三年才能北伐。

    可事实上,北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

    这很荒诞,可却是事实。

    事实上,兵力、粮草、饷银等等,乃至一切物资的匮乏,都不是不能立即北伐的主因。

    事实上,一切的困难和阻碍,就象女子的事业线,使劲挤挤之后,总归会有的。

    可笑的是,一直坚称北伐时机尚未成熟的吴争,也正是排除众议,下令北伐的始作俑者。

    吴争心里真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而拖延北伐吗?

    敢与直面多尔衮布下圈套的吴争,真是个为私利而拒绝北伐的人吗?

    不,其实吴争真正想要的是,让北伐战争少死些人,最大程度的保全汉人元气,来应对将来外番的威胁。

    西欧的海军已经遥遥领先,东番还在红毛手中,整个东亚的海上贸易,特别是香料,都被马六甲海峡拥有上千条战舰的红毛所控制,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势力,也已经在苏拉特、金奈、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地建立了大本营,它同样拥有着千艘战舰。

    这对于日后的大一统国度而言,威胁是足够大的,吴争知晓海权的重要性,打烂天下,需要两代人,甚至数代人才能回复元气,西欧不会等华夏恢复的那一天才动手,这才是吴争不得不慎重北伐的真正主因。

    可现在,吴争已经顾不得了,他毕竟不是神嘛。

    有着凡人的七情六欲,吴争无法拒绝唾手可得的清河,于是终于将一场有限的报复战,扩大成无限的北伐战。他,真的能如愿吗?怕也只有老天才知道最后的结局。

    ……。

    阿济格此时也为难了。

    他倒不是想违逆朝廷的旨意,也不想助多尔衮一臂之力。

    阿济格最想要的就是,率领他的旗军和徐州八万大军,带着从凤阳府搜刮的浮财,返回徐州去,继续过他的逍遥王爷日子。

    无论最后是朝廷“平叛”,还是摄政王晋位,这对他阿济格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有这九万多大军,加上他的宗室身份,谁能奈何得了他?

    待价而沽!这是阿济格此时真正的想法。

    当然,阿济格同样不会坐视北伐军北上,可眼下这个可能性并不存在,只要自己驻守徐州,那么北伐军想要北上,就得他允许,否则,大军稍加东移,就能掐断北伐军的后路。

    由此认识,阿济格顺应了朝廷的旨意,率军撤返,可问题是,多尔衮在沛县。

    沛县是徐州北面的一个小县,可有道是山不在高嘛,有多尔衮驻囤的沛县,那就不再是个小县。

    如果有人把囤有正白旗和一千重甲骑兵的沛县,当成是寻常小县,那就不止是脑子进水,还活腻味了。

    阿济格天不怕地不怕,对他这个老十四弟弟,还是多少有些忌惮的,要不,福临怎么不叫阿济格为皇父?

    这确实是个难题!

    阿济格伤透了脑筋,你说强行返回吧,以多尔衮的脾气,势必双方火拼打起来,这显然是不对的,至少阿济格不想砸烂大清这口吃饭的锅。

    可如果不返回,朝廷那边不好交待还是其次,主要是没地方落脚啊,九万大军,人吃马嚼的,每日补给可不是个小数目,地盘不够大的话,怕是如蝗虫过境,一地鸡毛。

    好在阿济格身边总也有那么几个懂事的幕僚,给阿济格献了一策,既然进不得退不得,不如强留凤阳府,来个强龙就压地头蛇。

    好歹阿济格手中有兵,身份尊贵,凤阳府敢撵阿济格不成?

    可朝廷那边怎么应对呢?

    幕僚又给阿济格出了第二策,那就是挪挪屁股,换个地,然后向朝廷禀报,大军被多尔衮挡住了去路,无法返回徐州,若要强行返回,还须朝廷颁下明旨。

    瞧瞧,这球一脚就踢回了清廷,真乃个中高手。

    阿济格从善如流,大手一挥,前军转向,中军西进,后军原本就没有动弹过,目标凤阳城以西——怀远。

    这太极拳打的,就象是张三丰亲传一般,可阿济格绝对无法预料到,他赖在凤阳府,不返回徐州,会对这场战争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为,就在他挥师西向的次日,义兴朝京卫左营和建阳卫,突然之下,没有一丝预兆的,先后向、和州两个方向发起了攻击。

    也就是说,多尔衮的部署,从阿济格下令撤退的那一刻,已经失败。

    多尔衮原本是想,以阿济格率徐州大军,向凤阳府西北移动,由此来震慑义兴朝出兵增援的念头,至于阿济格出工不出力,其实并不重要。

    可阿济格将已经进入扬州府界的前锋撤回,转道向西,那么在义兴朝京卫左营和建阳卫的突然进攻之下,谁来阻挡这两路大军?

    要知道,义兴朝京卫左营有五、六万人,其中大部分是经过三、四年战争的老兵,反而驻扎应天府的张同敞的右营士兵,大都是新征召的。

    而建阳卫,那就更不用说了,夏完淳与吴争的关系密切,加上夏完淳的软磨硬泡功夫也不小,建阳卫的装配虽然比不上北伐军,但大体上,也有五成以上军队装配了新式燧发枪和小炮。

    所以,也就阿济格部才能堪堪挡住义兴朝两路大军的渡江北攻。

    可阿济格早了一天西进了,虽说怀远与凤阳府城相距也就一日的路程,可这一个来回,不就两天了吗?

    等两天后,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多尔衮算准了吴争经不起激,算准了吴争不会想打一场决战,算准了大将军府还没有做好北伐准备,北伐军必不会倾囊出动,算准了北伐军重武器难以运输,更算准了义兴朝为削弱北伐军、巩固皇权会坐视二卫被歼。

    。

 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为谁而活

    可多尔衮却算不到吴争会突然亲至淮安,领导二卫坚守,算不到廖仲平早已心向吴争,算不到夏完淳与吴争之间的兄弟之情,更算不到,这二人敢于成为“叛臣”,也要擅自出兵渡江北攻。

    有道是人心所向,多尔衮毕竟不是个谋臣,他善于的,只是打仗,无法把握每个关键人物的人性。

    而另一关键之处在于,多尔衮太自信了,他认为朝堂之上,有布木布泰在,就能替他稳定后方,至少不能釜底抽薪,可事实上,在众口烁金的情况下,布木布泰终究选择的不是多尔衮,而是她的亲生儿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