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1901铁血中华-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

    铁矿石、铬铁矿、锰矿、锌、铜、铅、黄金、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均占世界前列,没有印度,英国不可能那么发达。

    而自从去年中国军队越境过来,印度就乱了起来,即使《北京条约》签订,中国军队退到被割让给他们的、东北部的比哈尔邦,印度全国的态势也没有好转。

    具有抵抗精神的印度人,见到了不可一世的英国人屁股尿流逃跑的样子后,便对英国没有了敬畏之心,再加上中国人一顿鼓动,他们的郝大将军的各种支持。

    印度人群起蜂拥,反抗英军。

    郝大炮虽然不参战,但经常派人去观战,还不断派军官给与印度人战术指导,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英国人啥也不是!

    在他眼里,英军战斗力真是太差了,俄军士兵坚韧能吃苦,日本士兵顽强而勇敢,但英军属于见硬就回的那种,只要对手抵抗坚决一点,他们就打退堂鼓。

    想想吧,在西藏,使用榴弹炮、现代步枪的英军,跟使用少数火绳枪、大刀长矛的藏军打仗,居然还要增援!

    那是二十世纪对十六七世纪啊,但英国人就是需要增援,英国陆军啥也不是,也不怪乎如此,俄国士兵坚韧能吃苦,是因为他们身处底层,已经习惯了吃苦,日军顽强狂热,那是有武士道精神支撑。

    英军士兵基本都是少爷兵,每个人的经济条件都不错,服役期间都要印度人伺候,骨头都酥了,搏命厮杀是低贱穷苦人所为,英军士兵的命金贵着呢。

    他们轻松统治印度,是因为印度人已经被驯服,已经匍匐在他们脚下,现在,因为中国人的到来,印度人站了起来,他们睁眼看世界,看到了英国人的外强中干,所以,当然要反抗。

    哪有真愿意当奴隶的人呢?

    英国陆军的无能怕死,印度人的众多,加上中国军队的战术指导,让英军一时间,根本平息不了印度的处处烽烟。

    所以,英国公使向中国抗议,但中国政府并不理会。如果你们这么无能,只会让我们生出殖民印度的野心。

    1907年年底,英国依然是日不落帝国,不过,他们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衅,局部战争到处爆发,对大英帝国影响最严重的,就是印度的民乱,英军按下葫芦浮起瓢,就是镇压不住。

    法国低调一些,不过在非洲也面临着德国的挑战,德国将势力深入中东,还获得了极其宝贵的原油,这对于法国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1871年,俾斯麦统一了整个德意志,但德国统一时间虽然晚,发展速度却令人瞠目。

    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钢产量还是德国的四倍,而到了1907年,德国的钢产量是英、法两国的总和。

    1871年到1907年,英国煤炭消耗增长了25倍,同期德国增长了135倍。

    1895年时,柏林的人均电话拥有数量是伦敦的8倍;到了1907年,虽然世界范围内的电话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柏林的人均电话拥有数量依旧是伦敦的两倍。

    其他各种化工、电气、造船方面,德国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

    总之,德国大概用了一代人多一点的时间,从一个刚完成统一大业的松散组织,变成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工业强国,为其军事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可思议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变迁也给此时的德国人心灵造成冲击。这就跟一个人突然暴富后的迷失是一样的。

    于是,德国完全背离了铁血宰相所强调的外交原则,四处出击挑衅,一战的种子现在已经开始萌芽。

    沙俄,源于1905年的暴力革命结束了,尼古拉二世做出了退让,1907年,沙俄政府颁布了选举办法,颁布了俄罗斯帝国基本法。

    沙皇任命的大臣会议主席谢尔盖·维特,进行了土地改革,让农民更容易取得土地,更自由地成立公社,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新农阶级,发挥保守安定的力量。

    在曾经的历史上,关于这场持续三年的暴力革命,列宁留下名言: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10月革命的胜利。

    日本依然在消化印尼,以图迅速提升国力,美国外交的主要目标依然是金钱,国内奉行孤立主义,虽然实力强大,但不寻求当世界第一。

    【作者题外话】:今天没了,拜谢票票

 第323章 飞机制造厂

    安徽、营山县城,老李夫妇艰难地从兴高采烈的人群中挤出来,快过年了,集市的人非常多,看来大家伙是真的都有点钱了,要是搁在往年,即使是过年,集市也没这么多人。

    老李的筑路工作队前天才放假,结算了这个月的一两二钱银子,今年他跟着筑路队干了八个月,赚了十两银子。

    年初,家里五口人分了三十亩地,媳妇李胡氏跟着爹娘伺候庄稼,爹娘给别人扛了一辈子活,活到五十多岁,第一次给自己种地,每天高兴的眉眼都是弯的,伺弄庄稼那叫一个用心。

    今年又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除去给政府的三十斗税粮,剩下的将近二十石米,够明年一年全家吃的,还有余。

    多少年了,第一次不用担心口粮,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那是一种非常踏实的感觉。

    李胡氏闲余时间还纺毛线,编坎肩、手套贴补家用,今年一年,李家是又有钱来又有米,所以,今天夫妇二人来赶集,没想到集市里这么多人。

    “当家的,还有啥没买?”李胡氏问道。

    “一条鱼、五斤猪肉、一坛子酒、衣衫、鞋袜,还抓了两把糖块……”老李看着袋子里的物事,一件件数着,“都买全了,家走吧。”

    “走吧,这人也太多了。”李胡氏说。

    两人通过城门,向胡家台村走去,路上不时遇到熟悉的乡亲们,不断打着招呼,大家都是大包小裹地办齐了年货,和他们一样,相邻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进村后,老李看到儿子李乾正在和孩子们在村路上玩耍,想起一事,喊他过来。

    “爹、娘,你们回来了,都买了什么?”李乾玩的满头大汗,跑过来扒着袋子问道。

    “你们学校不是今天看成绩吗?你怎么样?”老李问道。

    李乾开心地说,“爹娘,看看,”这孩子说完,从兜里掏出一枚银圆,喜滋滋对爹娘道,“民国小学一等奖学金。”

    然后,他对着银圆吹了一口,放到爹娘的耳边让他们听,那悦耳的声音多么的美妙,多像他们现在的生活啊。

    今年,中国老百姓可是出这民国与前清的区别了,普遍地,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

    以前,除了皇粮国税,还有杂捐杂差更要往上加几倍,想自己从牙缝里面省点粮食出来,到集市上面换点油盐什么的,路上要过好几个路卡,进出城门都要上供的。

    更困难的人家,几乎天天有地主组建的催租局子来堵门,穷苦人每天都觉得活在水深火热里面,勉强吊着一家性命罢了。

    但民国了,路卡、厘卡、城门的鬼门卡子都撤了,不用上供了,除了要交税粮外,杂捐杂差全取缔了,老百姓当即宽松不少。

    再加上分了地,做工赚钱的机会也多了,生活一下子地覆天翻,尝到了作为人的乐趣,庄稼人也能挺起腰来了。

    官老爷少了,县令叫县长了,多了个什么议会,反正当官的现在对老百姓,态度都很和善,听说和那个什么投票有关。

    这都是老李在夜校听来的,今年被逼着,老李也学了几十个字,至少家里人的名字都识得、会写了。

    现在县衙,不,县政府里边不审理案子了,告状要去那个叫法院的地方,而且,打官司不用花钱了……

    1907年年底,《京报》主编邵飘萍写了一篇长文:《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很好地总结了过去两年国家的变化。

    “……一个昏君可以毁掉一个国家,全国上下供奉一人,这种事情在我国永远消失了!新生的民国,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并且,这一点用宪法确立了下来。

    通过议会选举,选出真正有能力、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担任国家的各种职务,同时,这些人还要接受议会的监督,不可以肆意妄为。

    票选,招聘官员,虽然也要考试、培训,但是,要的是经世致用,再也不需要经年累月钻研无用的八股,这是什么?这就是革新、革命!这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国的官好当,似乎只需要通过政府的考试、培训后就可以当上,但民国的官又不好当,因为这不是官,是公务员、服务员,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制度建立了,廉政公署成立了,没有人敢贪污了,民国体制下,官员必须在意百姓的看法,

    一场土地革命,让大多数没有消费能力的底层百姓,拥有了消费能力,从而扩大了商品总需求。

    让粮米填饱肚皮,让地窖的银子流通起来,让商人阶层赚到了利润,人们幸福了,经济活跃了,中国一片欢腾……

    民国的总统共和制,是为中国未来千年铺平了道路,或许能改变几百年就战火纷纷改朝换代的悲剧更迭。一切只为中国更好,中国人更好……”

    一年又要过去了,中国人民付出汗水得到收获,像老李一家人获得的丰收的喜悦,在全国各地上演,变成了普遍现象。

    铁路、公路、水利沟渠在延伸,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座座矿山被开挖,一处处田地,一点点努力,渐渐汇合到一起,组成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大的国家。

    实践证明,只要给予中国人民和平稳定的环境,勤劳善良的人们总是能让国家和自己的生活变的越来越好。

    新年前两天,民国总统林重在他的办公室,会见了刚刚从美国回来的冯如。

    清光绪十年(1884年),冯如生于广东恩平一个贫农家庭,他从小热爱手工,经常用泥土、木棍等物制造成一些小车、小工具等模型,特别是他用火柴盒做成的“小轮”给小伙伴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左邻右舍都夸他将来一定是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

    冯如十岁那年,跟着在美国旧金山做小生意的舅舅,去了美国,到纽约一家工厂半工半读,学习机械制造。

    两年后,冯如靠着打工赚来的钱,进了一家学院,攻读机器制造专业。他学习非常刻苦,为了交纳学费,冯如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工,尽管如此,冯如的学习成绩仍然在班上名列前茅。

    学校见冯如学习如此刻苦,再加上成绩出众,决定免去他的学费。5年过去了,冯如果然具备了广博的机械制造知识,他通晓36种机器,还制作了一些抽水机和打桩机。

    他设计制造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由于性能良好深受用户的欢迎。冯如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机器制造家。

    1903年,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冯如决心制造飞机,此举得到了当地华侨的赞助。

    他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第二年,冯如制造出第一架飞机。

    不过进行试飞时,没有成功。一年后,冯如制造出第二架飞机,飞机试飞,已经升空数米,突然堕落,冯如未受伤。

    1906年上半年,冯如又制作了一架飞机,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获成功,受到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