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1901铁血中华-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06年上半年,冯如又制作了一架飞机,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获成功,受到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于是,他决定回国效力。

    冯如在天津上岸,得到消息的林重派人去热情迎接,在总统府办公室,两人亲切交谈,冯如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决心,林重非常高兴,表态坚决支持他研制飞机。

    在飞机出现后的最初几年,基本上是一种娱乐工具,主要用于竞赛和表演。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个“会飞的机器”逐渐被派上了用场。先是用于侦察,为陆军部队作耳目;继而装上机枪,专门进行空中格斗;后来又带上炸弹,去轰炸敌方的地面阵地。

    这样,在大战的硝烟中,诞生了一群铁鸟……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强击机和教练机。飞机就这样和战争结下了缘份。

    第一次大战初期,参战各国约有飞机1500架,而到战争末期,各国在前线作战的军用机达到8000多架。

    四年中,交战双方用于作战的飞机有十几万架之多,说“战争是军用机的催生婆”一点儿也不过份。

    在战争中,飞机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飞机的速度在1914年时,一般是每小时80~115公里,4年后增至180~220公里。

    飞行高度从200多米提高到8000米;飞行距离从几十公里增大到400多公里。大战初期飞机的重量只有几百公斤,到大战后期,有的战略轰炸机如英国的汉德莱佩季V/1500,总重约13600公斤,最多可装弹3400公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机从诞生到发展,后成为战争的一支重要力量,使过去以海、陆为主的平面战争变成以包括空中在内的立体战争。

    到1918年,机枪已经成为战斗机的标准装备,个别机种开始试装威力更大的航空机炮,全金属的单翼飞机也开始试飞试验。

    “冯先生,我国马上成立一家飞机制造厂,由您来负责,不过,不要着急,制造技术是一点点成熟的,先从招聘人才开始吧,至于款项,需要多少就拨付多少。”

    现在的飞机飞的又低又慢,机枪子弹一梭子过去,保证掉下来,暂时在战场作战是指望不上的,不过,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当然要开展飞机的研制,就从现在开始吧。

    林重这样表态,冯如非常高兴,在美国听到祖国崛起的消息,他经常激动的夜不能寐,这不,刚刚造出一架能成功飞行的飞机,他就回来了。

    “总统放心,我一定让中国制造的飞机,飞的最高最远!”冯如兴奋表态。

    要过年了,这些日子,林重和内阁、两院到处送温暖,新年前一天下午,他到城外一家敬老院去看望老人,出来后,已经接近傍晚。

    遥望广阔原野,夕阳映照下,天空呈现出火焰一般的霞光,一抹殷红色的夕阳挂在西天上,渐渐下坠,越来越低。

    林重驻足观看,西天的最后一抹晚霞融进冥冥的暮色之中,呈现出青黛色的轮廓,烟岚浮动,大地一片混沌迷茫,1907年即将结束了。

 第324章 中国海军潜艇部队

    1910年5月16日,德国,吕贝克造船厂内,一艘U19号柴电动力潜艇简练而笔直地躺在船坞里,舰桥前的甲板炮,高昂着炮口,硕大的艇身在阳光照耀下,上面的铆钉分毫毕现。

    这艘潜艇标号为10,是德国为中国建造的最后一艘潜艇,今天,它将下水试航,几天后,它将和其他九艘潜艇一起回国。

    吕贝克造船厂旁,就是德军的诺伊斯塔特潜艇基地,此时,三百多名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官兵,正在潜艇基地的校场上肃立,听司令杜锡珪训话,部署任务。

    杜锡珪,字慎丞,生于1872年,福建闽县人,1893年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驾驶班,随后派赴英国见习,回国后在海军中任职

    历任“汉圻”快艇驾驶、三副、二副、大副和枪炮大副,“辰字”鱼雷艇哨官,代理“建安”兵船管带、海军警卫队管带、“江贞”舰舰长等职。

    1904年,杜锡珪被任命为“江贞”号管带,1908年,因为欣赏他的精明果敢,他被民国总统林重任命为海军次长,去年,被任命为海军潜艇部队司令,赶来德国,率潜艇编队回国。

    人群中,十名中国海军潜艇艇长陈季良、陈绍宽、蔡廷幹、林建章、谢葆璋、林献炘、陈策、欧阳格、沈鸿烈、林寿都静立着,官兵们听说即将回国,脸上均难掩激动兴奋的神色。

    这几年,中国向国外陆续派了两万多名留学生,专为学习物理、化学、数学、机械等专业。军校生两千多人,大都派来了德国。

    像陈季良、陈绍宽等人,学习结束依然留在德国,等待加入潜艇部队的,都是海军中的精英。

    上午,船坞注水后,没有任何仪式,10号潜艇艇长沈鸿烈率领属下进艇。

    三十五人到鱼雷舱、指挥舱,轮机舱,艇长、轮机长、值日官、军需官、机械维修师、水手长、潜艇控制室操纵员、鱼雷发射员、炮手、无线电操作员、普通艇员们,以及厨师各就各位。

    按照操作手册,检查了潜艇高压气、电量、磁罗经电罗经等项目后,沈鸿烈对传声筒道,“启动柴油机,准备出坞,命令,双伡全前进,备便双锚。”

    命令传到轮机舱,轮机长林浩南拉动柴油机的启动把手,随着活塞的几声轻响,右侧柴油机轰隆隆轰鸣起来。

    潜艇缓缓驶出船坞,转入特拉维河河道,开始给蓄电池充电,然后全艇官兵进行了一系列命令演练,三个小时后,各处通道关闭,沈鸿烈下令,“主水柜注水”。

    操作手吃力的打开阀门,‘咚……’,水流注入主水柜出轻微的声响,甲板上的舷孔里更是冲出一团水雾,接着,修长的艇身缓缓沉入水中。

    沈鸿烈看着读表,三十米,四十米,五十米,六十米,至此,听到了压力下的咔咔声,到六十八米,他叫停,令潜艇上浮到五十米深度潜航。

    当电力即将耗尽时,?沈鸿烈下令,“升到潜望镜深度。”

    U19号柴电动力潜艇有六个鱼雷发射管,分布是前四后二,潜艇上浮到潜望镜深度后,柴油机启动,充电的同时,发了二十枚训练用鱼雷。

    试航了一天,检查了潜艇的各项功能,傍晚,沈鸿烈下令,“轮机,右舵十五,右转七十六度,回基地。”

    三天后,中国海军十艘潜艇补充了鱼雷、油料、淡水和食物,悄然离开德国,驶回中国。

    中国为这十艘潜艇花了高价,虽然是用油田换的,但花费的确很高,一样的价钱如果购买美国潜艇,能买十五艘。

    林重之所以要买德国潜艇,一是为了保密,在美国是保守不住秘密的,二是他喜欢德国货的高质量。

    一战前,各主要海军国家共拥有潜艇260余艘,但在战争中,只有德国充分展示了潜艇的作战威力。

    1914年9月22日,一艘德国U19号潜艇在一个多小时内,接连击沉3艘英国巡洋舰,在战争期间,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约1300余万吨。

    通俗意义上,潜艇就是可以潜水的船只,1620年就被研制出来了。

    史上第一艘用于军事的潜艇出现于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美国军队的海龟号潜艇,企图攻击英国皇家海军老鹰号军舰,虽未获成功,但开创了潜艇首次袭击军舰的尝试。

    史上第一艘成功炸沉敌舰的潜艇战斗,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蒸汽机问世后,其在潜艇上的应用,推动了潜艇动力装置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各国逐渐认识到潜艇的重要性。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意大利等都热衷于研发。

    1880年9月,中国在天津建成第一艘潜艇,艇体形如橄榄,水下行驶,十分灵捷,可于水下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

    1886年,英国建造了“鹦鹉螺”号潜艇,使用蓄电池动力推进,航速6节,续航力约80海里。

    1897年,美国建造了“霍兰”Ⅵ号潜艇,水面使用33千瓦的汽油机动力装置,航速7节,续航力达到1000海里。

    水下使用以蓄电池为能源的电动机为动力,航速5节,续航力50海里,这是潜艇油电双推进系统的开端。

    1866年,英国人R怀特黑德制成第一枚鱼雷。1881年,T诺德费尔特和G加里特建造的“诺德费尔特”号潜艇,首次装备鱼雷发射管。

    同年,美国建造的“霍兰”Ⅱ号潜艇,安装有能在水下发射鱼雷的鱼雷发射管,这是潜艇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发展。

    20世纪初,潜艇装备逐步完善,性能逐渐提高,出现具备一定实战能力的潜艇。

    这些潜艇采用双层壳体,具有良好的适航性,排水量为数百吨,使用柴油机-电动机双推进系统,水面航速约10~15节,水下航速6~8节,续航力有明显提高,武器主要有火炮、水雷和鱼雷。

    德国统一时间晚,发展潜艇的时间自然也要晚一些,但德国人在化工、电气、造船、军工等方面,短时间迅速达到世界一流工业强国的水平。

    而且,德国潜艇因为晚,却从其他国家海军的经验中收益颇丰,在潜艇设计方面不会出现策略上的错误,少走了很多弯路。

    再有,德国在第一批的远洋潜艇发展方面,就目标清晰,就是为了建造在战时能在水面攻击舰船的潜艇。

    【作者题外话】:我看到有书友说,潜艇发射鱼雷必须浮出水面,其实,在潜望镜深度就可以的

 第325章 橡胶风暴(一)

    林重在要求德国帮助生产潜艇时候,提出了一个新的设计,呼吸管。

    潜艇在水下使用蓄电池中的电力航行时候,由于电力必须提供全舰设备使用,即使采取很低的速度,也无法在水面下长时间的航行,必须浮上水面充电。

    而呼吸管的出现,使得潜艇的潜航能力增加了很多。

    呼吸管是二战前由荷兰开发出来的,其后由德国进一步的改良,并首先使用在他们的潜艇上面。

    呼吸管的基本构造很简单,就是一个可以伸长的通气管,将外界的空气引导至柴油引擎,产生的废气也经由呼吸管排送出去,另外再附加防止海水进入以及将进入的海水排除的管线。

    通过使用呼吸管可以让潜艇在潜望镜深度情况下使用柴油机,这样潜艇就不必上浮即可补充电力。

    呼吸管的使用大幅改变了潜艇的作业方式与弹性。在使用呼吸管以前,潜艇一定要浮出海面进行换气和充电的作业。

    采用呼吸管之后,潜艇只需要将呼吸管伸出海面就得以进行充电的工作,不仅降低潜艇被发现的机率,也扩展潜艇可以充电的时机。

    德国人对林重的这个设计赞不绝口,佩服不已。

    在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回国时候,整个世界正被橡胶闹的沸反盈天,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中国上海,不少人一边喝茶,一边兴奋地聊着不断蹿升的橡胶股票,已经完全没有了工作的心思。

    在他们心中,一场财富神话正在上演,而他们是赢家,人人羡慕、拥有橡胶股票的赢家。

    上海证券交易所对面的茶楼里,五六个衣着华贵的中年人,一边喝茶一边看报纸聊天。

    “这中央政府是想干什么?看不得老百姓发财吗?”宋嘉树指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