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01铁血中华-第1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海证券交易所对面的茶楼里,五六个衣着华贵的中年人,一边喝茶一边看报纸聊天。
“这中央政府是想干什么?看不得老百姓发财吗?”宋嘉树指着报纸,不满说道。
今天,1910年5月10日,《申报》、《沪报》、《中国日报》等十来家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央行金融局发布的警告:“橡胶市场存在极大风险!国民炒作要慎之又慎!”
“查理说的对,可不是嘛?一边是供给少,一边是需求大,傻子都知道只要买到了橡胶股票,就是买到了金山银山,政府何必多管闲事呢?”怡和买办杨寿山哼了一声,道。
“是啊,看看街面上,汽车越来越多,那轮子都是橡胶的,橡胶树可有限得很,橡胶股票怎会下跌?金融局乱说话,总统也不管一管!”法商银行买办刘明达埋怨道。
其他人均如此想法,他们都是买办大户,去年橡胶股票上涨,就开始入场了,今年年初抵押房产、店铺,贷款继续追加买入,政府的举动,简直是妨碍他们发财。
不过,他们的话题很快转到了橡胶上,兴奋地谈论起自己的财富,“哈哈哈,我的兰格志股票已经涨到了1558银元!”大纺织商人柯云路欢喜道,不过,随即感叹一个月前买的少了。
“我的斯尼王也涨到了1390银元,跟你们说吧,半月前我又抢到三股,当时是1120银元,哈哈哈。”杨寿山得意道。
这些人接着就聊该怎么花销,是不是去包个舞女,报纸上中国政府的警告早被他们抛在脑后了。
此时,交易所里边,扬着钞票想买橡胶股票的散户,如同过河之鲫,推不开搡不开的,很多人的衣服都撕破了。
两天后,KotaBahroe橡胶公司的股票,在怡和洋行旗下的股票公司发行,外滩大半夜就排出了长龙,一开盘十万两白银面值的股票直接卖光,人们疯狂抢购,一下子认购了160万两白银。
财富神话的吸引,报纸上铺天盖地的宣传,江浙一带的资本或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上海的橡胶股市之中。
早在1860年代,洋行股票就开始在上海问世。晚晴洋务运动兴起,有了中国人自己组织的股份有限公司。
这些公司公开招股,发行股票,股东投资于公司,持股票以明其权利,并可以自由转让,于是市面上出现了公司股票,并发生了股票交易。
1872年底,第一只华商股票—轮船招商局挂牌,开始交易。接下来,江南制造局、开平煤矿、汉冶萍煤矿公司、上海三星纺织厂等现代工业企业、矿业企业相继发行股票。
清光绪7年(1881年),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各种股票市价每日挂牌,这算是第一家中国人的股票交易所。
当时炒卖风正盛,紧接着,华商、信通等几十家股票公司相继成立,仅仅一年时间,上海滩冒出了几十家股票交易所。
除了大小官僚、地主、商人,普通百姓也拿着血汗钱,冲进了交易所,妄图一朝暴富。股票交易越来越火,引起了疯抢。
中国人的抢购风潮是有基因的,正如1882年9月2日的《申报》所评论的:“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则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如何,竞往附股。”
就是说,根本也不管你公司是干什么的,是蒸蒸日上还是面临倒闭,总之你敢发,我就敢买!
于是,大起大落的刺激来了,1883年10月,对矿业股票的过分投机,导致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
当时矿业股票暴跌,形同废纸。于是股市崩盘,股民血本无归,纷纷上天台思考人生。
二十多年过去了,一茬散户的坟茔上长满了荒草,又一茬散户起来了。
1908年10月,中国中央银行成立,进行币制改革,发行纸币:银元,同一月,央行金融局在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
在政府组织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前,上海人买卖股票,都是到固定的茶馆聚合,洽谈股票交易,这就是所谓“茶会”。
也就是由大商人何世葆、周韶笙、吴川如、孙子瑜等人成立的平准、华商、信通等股票公司,无数股票掮客活跃其中,没有任何监管。
政府的证券交易所成立,规定了上市交易的公司的质地和门槛,固定了交易时间,上下午各两个小时,买卖标的分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外国货币等;
买卖手段为,彼此对做,一经讲定,报告交易所管理人记录;
行情逐日向同业公布,印送行市单;
股票佣金,按实价在五折以上者,收1,五折以下者,收05;
股票交易均为现货。
……
市场规范了,加上这几年中国工商业愈发兴旺,挂牌交易的股票越来越多,到1910年初,已经达到了两百多家。
第326章 橡胶风暴(二)
上海橡胶股票的超级繁荣,仅是一个缩影而已。
1900年,美国开始实现汽车的产业化生产,美利坚的工业腾飞,带动了全世界橡胶产业的快速升级。
随着1908年福特T型车流水线汽车生产正式成型,橡胶需求剧增。当时一部T型车的售价500美元,随后又降低到300美元,仅仅相当于一个美国工人一年的工资而已。
福特更是喊出口号,让全美国所有家庭都能开T型车。这样一来,全世界的目光都开始集中到橡胶行业,其利润也开始急速上升。
到了1910年,每一磅橡胶的开采成本大约是16先令,但是售价高达12先令,即便考虑到运输成本,也是百分之百的暴利。
此时人工合成橡胶不存在,全靠植物橡胶,产量短时间扩大困难,所以橡胶利润爆炸式增长,1908年美国橡胶进口费用是057亿美金,到了1909年就变成07亿美金了。
英国进口量从840万英镑到1410万英镑左右。
世界范围内,橡胶产业公司不断设立并发行股票,当时的舆论环境对于橡胶市场未来的发展十分看好。
美国与英国上市的橡胶公司股票,无一例外都受到极端的追捧。
上海是世界资本家的冒险乐园,基本上每天都会有新的资本进入上海,参与到这场疯狂的炒作之中。
橡胶公司的股票市净率高达10到20倍,溢价8到9倍比比皆是。而Langkate兰格志公司更是这场炒作的中心。
1903年,英国人麦边在上海组织了一家兰格志(橡胶产地名)拓殖公司,吹嘘其经营范围包括开辟橡胶园、挖石油、采伐木材等,然后开始招股。
但虚假宣传了五六年却没什么业务,到1909年,因为世界性的橡胶涨价,外国开发成功的橡胶园企业主和投资人大获其利,于是购买橡皮股票的中国人逐渐增加。
渐渐低,财富效应扩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橡胶股票,从今年二月份开始,纽约、伦敦等地交易所的橡胶股票大幅上扬,吸引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投入其中。
就像商场大减价一样,甭管卖什么,总会有人一窝蜂围上去,于是人人争先,个个奋勇,不甘落后。
麦边对橡胶一窍不通,对如何宣传是得心应手。他先精心策划了一大批的虚假报告和数据,用来说明自己的这家公司业绩有多么好。
之后他在上海各大报纸开始铺天盖地的宣传,内容非常有后世的公知风范:《今后之橡胶世界》。
讲道理他说的半真半假,但人们普遍对这些宣传缺乏分辨能力,事实上,整个世界范围内,橡胶的供销确实存在重大缺口。
于是,一大批金融资本开始涌入兰格志公司。今年年初,他开始联合外资银行联手坐庄。他先是宣布每3个月都会分红,每股的红利相当于股票面值的125。
然后各家洋行宣布可以用兰格志公司的股票来贷款,瞬间,兰格志公司的股票市值以疯狂的速度暴涨。
3月2日,达到了980两,到了3月18日,1200两,3月29日1375两,到5月份,涨到了1558两银元!
而此时的中国,绝大部分农民一年的收入不过几十银元。兰格志公司瞬间变成了一家“富可敌国”的超级企业。
在兰格志公司的带动下,其他诸如斯尼王公司,白玲公司等,股价均大幅上扬,股价上涨诱使贪婪情绪发作,人们进场抢购,抢购风气传染,民众纷纷抵押房产进场,疯了一样购买股票。
可是,树是长不到天上去的,泡沫是会破灭的,美梦终于会醒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1910年6月,美国突然宣布对橡胶进口采用紧缩政策。市场对橡胶的需求锐减。资金开始恐慌性出逃,这一下直接捅爆了橡胶股票的巨大泡沫。
纽约和伦敦的橡胶市场彻底爆炸,然后直接波及到了上海,上海的橡胶股票一落千丈。一夜之间全面崩盘,地动山摇。
几十家橡胶股票吞噬了中国六七千万两白银,在6月橡胶股票最鼎盛的时期,仅仅半个月时间,就吞噬了中国人1300万两白银。
在上海深度炒作橡胶股票的正元、谦余、兆康三大钱庄相继倒闭。这场股灾来的非常迅猛,大家手中的真金白银,一下子变成了一堆废纸。
顷刻间,无数中国百姓倾家荡产、流落街头,幻想的暴富泡影破灭,接受不了打击,每天都有人跳楼、跳河、上吊自杀,无数家庭家破人亡。
然而这场灾难到这才只算个开场。正元、谦余、兆康三家钱庄背后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陈逸卿。
这个陈老板在当时的上海可以说是叱咤风云,上述三家钱庄都是他的门面,除此之外他还有一大堆的各类票号和典当行。之所以他能呼风唤雨,因为他还有个后台——施典章。
这个施典章是川汉铁路公司的CFO(总收支),手头上握有350万两白银的巨款,这个川汉铁路公司是修建川汉铁路的直接负责公司。
公司的资金都是民间集资得来的,直接管理人是盛宣怀。这位施典章手上的350万两大部分都存入了陈逸卿的钱庄和银行,而陈逸卿则利用这笔巨款来进行金融炒作。所以相当于两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结果这笔钱到这算是彻底赔了个精光。川汉铁路公司的钱都是老百姓一点一点筹集而来的,如果赔光将来铁路修建和股东分红都成问题。
果然清廷中央坐不住了。两江总督张人骏当时请求清廷中央出手援助。不久之后,清廷决定官方作保来拯救市场。
8月4日汇丰、麦加利、德华、道胜、花旗等九家外资银行联合出手借款350万两银子用于拯救橡胶股灾。
而且外国佬这次感觉到大事不妙根本都没收取什么额外的利息就爽快的答应。本来以为万事大吉,橡胶股灾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然而没想到,10月8日,当时上海最大的钱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钱庄之一的源丰润突然倒闭,这直接毁灭了市场残存的最后一点信心。
源丰润的老板严义彬,不仅在全国都有分号,而且是个超级“红顶商人”,他肩负着向列强支付赔款的使命。
当时清廷的赔款都是各省分摊,然后统一支付,这期间的几个月就会产生闲置,为了避免闲置期的利息损失,清廷决定交给民间来代管,这其中各种黑暗分成自不必说,不过这就使得严老板的钱庄至少每年有几千万两银子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