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01铁血中华-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对华开战,法国兴趣不大,现在德国加入了,法国更无可能参战了。
英国的印度殖民地,被中国人搞的一团糟,弄的大英帝国焦头烂额,中国人去印度还需要翻越高原高山,中国人来越南、老挝可容易得很,一脚就迈过来了。
法国可不想自己的殖民地,也被中国人搞乱,自从民国成立,法国与中国关系还可以,没有发生过什么冲突,林重将上海租界劫的法国方面的一千两百万,也还给法国了。
法国简直找不到理由对华开战,再说,赢了跟在英国人后边喝点残汤,输了,中国军队势必进入越南和老挝,法国再也别想消停了。
法国此时的殖民地不多了,越南、老挝、柬埔寨对法国很重要。
10日中午,山西的十六师师长徐树铮奉命,率领一旅北上,此时的国防军各旅,团里都编了装甲连,每个旅扩编到一万人。
一旅带着二十辆战车、八十辆卡车,卡车坐着士兵,拖着火炮,他们的目的地是外蒙古的库伦。
从10日午夜开始,日军大部队在鸭绿江上搭建了几十座浮桥,突然从朝鲜进入中国东北。东北的国防军没有拦阻日军渡江。
国防军有能力将日军拦阻在鸭绿江东,但那样的话,歼灭日军、全取朝鲜的计划就没法展开,既然日军一直认为忠义军取巧击败他们,这次就用实力说话。
朝鲜被日本强行签订条约、吞并时候,中国之所以不发挥影响力,就是想击败日本,将朝鲜纳入麾下,到时候中国取的是日本的领土,谅朝鲜也没话说。
既然如此,与其进攻日军防守严密的阵地,还不如让他们跳出来。
五月份,东北就做好了战争准备,动员了二十万预备役民兵,发放武器。这些民兵每年都接受两个月军事训练,打上几仗,就是正规军的极好兵源。
吕晨率领八师两万人,还有五万预备役驻防黑龙江,七师长宋铁柱率军两万驻扎在吉林,如果黑龙江有战斗,随时可以坐火车北上支援。
二师长马二率领两万人,以及五万预备役,驻守旅顺和金州。
王四担任装甲兵司令后,三师长职务由李烈钧担任,他率领三师,与五师长姜虎子,六师长李大壮一起,驻扎凤城。
三个师六万人,后边是装甲部队的一万人、二百五十辆战车,再往后是辽阳的九师长钱恒的部队。
十师长瘸虎驻守通化。四师长李东率军驻守沈阳,南北有事,坐上火车就可以提供支援。其他十万预备役分别驻扎在通化、沈阳、辽阳、和凤城等地。
林重令海军出击,刘老疤当即令东北全军做好战斗准备,令九师东进,也驻防到凤城附近,他自己也赶到凤城,坐镇指挥。
昨晚接到俄国最新消息,刘老疤调七师过来凤城,再调五万预备役到凤城附近。
日军在平安北道渡江后,迅速集结,可是没有急于进攻,看样子对面的中国军队决定和日军打阵地硬仗,大山岩求之不得。
中日两国陆军在东北对峙时候,陆地战争在印度已经打响了。
关于这次对华战争,英国举国上下都非常重视,赫伯特首相亲自在议会解说,以获得足够的款项支持,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大臣爱德华·格雷,出访法国、俄国甚至美国,以求统一行动。
刚刚上任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接受记者采访,希望全国上下一心,支持国家打赢这场战争,在英国朝野看来,这次战争将是与德国大战的序幕。
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去年年底,道格拉斯·黑格中将被调任,担任驻印度军队的总参谋长。
道格拉斯·黑格,1861年生于苏格兰爱丁堡,1884年进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05年,晋升为少将。在镇压马赫迪起义、第二次英布战争、乌姆杜尔曼之战中,黑格表现优异,意志坚定。
这位将军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屠夫黑格”的那位陆军元帅,他的战争总是以“惨胜”获终。在一战的索姆河战役中,他让40万英军士兵和20万法军士兵丧生,却只将战线向前推进12公里,是冷酷,愚蠢和漠视生命士兵的代名词。
这次对华战争,英军在印度集结了四十万军队,除了英军三万人,还有殖民地澳大利亚军队三万人,和加拿大军队两万人,此外的三十二万人都是印度军队。
今年五月份,黑格令二十万部队驻守各处要地,亲自率领二十万人逐渐逼近中国的西疆省,即原印度的比哈尔邦。
南部恒河平原是冲积而成的浅滩,半岛状的边缘参差不齐,布满灌木和裸露岩石的岛上,耸起了许多岩石丛生的小山丘。
宋河绕过岩石地带,在西部形成一处广袤的三角洲地带。中国军队在乌石山这里,依托岩石和山丘,构筑了长达上百里、纵深几十里的宽阔阵地。
1910年7月初,英方联军到乌石山阵地,与中国军队对峙。
9日,黑格令澳大利亚军事指挥官约翰·莫纳什率领三万澳大利亚士兵,和两万印度士兵到乌石山阵地左翼。
令加拿大指挥官立克斯率领两万加拿大士兵,和三万印军到乌石山阵地右翼。他率领三万英军和七万印军在阵地正面。
10日上午十点,道格拉斯·黑格下令炮击十分钟,然后全军发动冲锋。
守卫乌石山阵地的是王世珍,其中有汉人军队八千,藏人军队两万,印军五万。
郝大炮已经于十天前,带着两千骑兵,离开了西疆省,到拉贾斯坦邦,和哈中亚那邦,去汇合反英的瓦萨尼、阿尼尔和帕雷克三人的队伍了。
西疆省绝大部分是印度人,中国管理者对印度人很好,不仅尊重他们的信仰,对牛很友爱,对印度人的生活生产非常照顾。
这几年,西疆省的中国人一直在向印度人宣传两件事,第一件是1857………1859年的印度抗击英国起义,第二件是1876年至1878年的印度大饥荒。
19世纪上半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极力把印度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用各种形式的土地税残酷地剥削农民,用英国工业品摧毁印度手工业,激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极大仇恨。
英国在印度实行兼并封建主领地的政策,又引起许多王公的不满。
第344章 最廉价的牺牲品
1857年5月10日,印度人经过一年的酝酿,发动了起义,起义军进入德里,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
各地起义者越来越多,莫尔维·阿赫马德·沙领导了奥德人民的起义,萨希伯和坦提亚多比领导了坎普尔人民起义。
年轻的詹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领导詹西人民起义,普拉塔普·辛格和别尼·马德霍领导拉杰普特人的抗英起义。
起义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广大地区,起义军与英国殖民者进行了激烈的战争,但相持两年后,逐渐被英军分化、收买和消灭,英国殖民者把起义者缚在炮口上处以死刑。
1876年至1878年的印度大饥荒,是英国统治下的印度最悲惨事件,1876年,因干旱导致德干高原农作物欠收,印度南部和西南部都受此影响,第二年饥荒范围扩大,受灾面积达67万平方公里。
在印度大饥荒期间,英国总督兰德,依然坚持向英国出口创纪录的640万吨小麦,英国人不顾印度人死活,直接导致5850万人受灾,550万人丧生。
起义和饥荒事件,距离现在都不遥远,很多印度中老年人都记得。
印度80…90的人都信奉印度教,而牛在印度教里是主神“湿婆神”的坐骑,因此,牛被印度教教徒视为“神兽”。
印度教相信轮回转世,许多印度人都希望自己来生投胎转世为一头老牛。所以,印度人对牛敬之如神。
一边是英国人的暴虐,一边是中国人的友爱。一边是英国殖民者对牛的鞭打和食用,侮辱了他们的宗教感情,一边是中国人对牛的尊敬。
这导致印度人对英国人更加仇恨,对中国人非常友好,经过特意的传播,全印度都对比哈尔邦非常向往。
坚持反英的瓦萨尼、阿尼尔和帕雷克三人,都是印度人中的精英,他们都非常敬佩郝大炮,敢于和大英帝国对抗,还能胜利,这样的人还不值得敬佩吗?
印度反抗队伍愿意听从郝大炮的命令,而郝大炮也确实对印度人不错,经常帮助他们。
王世珍与郝大炮商议的对策是,王世珍带领大部队留守西疆省,郝大炮杀出去,汇集印度人卷起抗击英国的风暴,最后再回来,一起歼灭过来围剿的英军。
……
如同潮水一般的英军和殖民地士兵,排着密集的队形,向着中国军队的阵地冲了过来,步枪上的刺刀在太阳的映照下闪着寒光。
防炮洞的设置,让英军的火炮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当敌人冲锋后,中国军队的一挺挺轻重机枪架了起来,“哒哒哒……”到处都是机枪的怒吼,火红的子弹形成一道道红色的长鞭,在战场上横扫而过!
几百挺机枪形成的火力网,瞬间封住了英方士兵的进攻道路。子弹呼啸而过,突如其来的弹幕打击,让英方一队队士兵,犹如割麦子一般被扫倒。
英方整个攻势为之停滞,不少士兵趴伏在地上,寻找掩体躲避着致命的弹雨。
中方的火炮也被推出来,一名藏人士兵蹲到一门76口径的野炮前,用力转动铰轮,喀喀喀的齿轮咬合声中,炮口缓缓升起。
另一人取出一发76口径的炮弹,将它塞进炮膛,合上炮门,然后狠狠的一拉击发索。
大炮便“嘭”的一声,从炮管前方猛的喷吐出来一股烈焰,?“轰!”的一声,炮弹落在人群中猛然爆炸,阵地右翼十几个加拿大士兵,顷刻被炸成了齑粉,远一点的也被爆炸产生的气浪波及,一下摔翻在地。
紧接着,上百门火炮开炮,一排排炮弹挟带着“吱吱吱”的尖啸声,掠空而来,通红的炮弹拖带出一道道耀眼的曳光、呼啸而至,然后就是连续不断的猛烈爆炸,将柔软的肉体撕成碎片……
“冲锋!派督战队上去,下令所有人冲锋,不许停下!”黑格下令,同时令己方火炮再次轰击。英方士兵不得不爬起来,迎着弹雨前进。
黑格的作战方法简单粗暴,他坚持认为,战斗的胜利取决于士气和决心,凭借坚定的意志就可以取胜。
所以,他经常无视大量的人员伤亡,坚持发动猛烈的直接攻击。
“轰……轰……轰……”英军上百门75速射炮疯狂地向中方的阵地倾泻着炮火,大地如同剧烈地震一样震颤,到处都是火光冲天和阵阵烟尘,似乎天神暴怒,要把大地犁平。
黑格让士兵顶着炮火冲锋,导致很多炮弹都落到了自己人头上,但也不许后撤一步。
双方炮战开始,彼此发射的炮弹,密集地似乎能遮蔽天空,大地剧烈震颤,泥雾四溅纷飞,无数的钢铁从天而降,然后爆炸,然后将炮弹落点附近的人炸成了碎肉。
残酷的战斗持续了一天,长长的弯曲的战壕前,到处都是密集的尸体。最让人悲哀的是,英国与中国的战斗,死的最多的却是印度人。
黑格让士兵冲锋时,是印度人最前,王世珍排兵布阵,也有意无意地让印度人顶在前面。阿三们主导不了自己的命运,在任何时候,都是最优先的、最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