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1901铁血中华-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399章 空有雄心的奥匈帝国

    中国的中立,不管别人怎么说,尼古拉二世都有些不相信。

    自从1910年开始,沙皇不断加强远东的军事力量,强大起来的中国,对于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侵占的领土,不可能没有想法。

    虽然中国公开宣告中立,又向彼得堡派了谈判团队,协商领土问题,但尼古拉二世还是非常忧心,只是欧战局势的发展,让他也只能忧心远东,却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说其他列强都准备好了战争,但沙俄是真没准备好。

    沙俄的陆军扩军计划刚刚开始,波罗的海舰队的军舰还在造船厂的船坞里,对欧战略铁路的铺设,也才打好路基。

    但战争不等人,奥斯曼和奥匈这两个宿敌,对俄宣战的第二天,就扑了过来,沙俄还要派兵进入德国,以分散英法的压力,西边,南边处处烽烟,如果远东再燃起战火,尼古拉二世只有上吊了。

    所以,他亲切接见了中国谈判团队,嘱咐外交部门耐心地和中国展开谈判,虽然他一寸土地都不会给中国,但此时必须好好安抚对方。

    对远东忧心的同时,尼古拉二世也不免有一丝侥幸心里,也许中国人想发战争财,也许一时间不会动手,日俄战争时候,可恶的林重不就是卖两边军火,最后才介入的嘛。

    但不管怎样,沙皇的注意力都得放在欧战上了。

    1914年8月10日,奥匈帝国北方面军的各个集团军,一共39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10个骑兵师,推进到维斯瓦河与德涅斯特河,与俄西南方面军对峙。

    当时,西南方面军有36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和12个骑兵师,13日,尼古拉二世继续增兵,奥匈帝国也在陆续增兵。

    到17日,俄军增至50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0个骑兵师,奥匈增至48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和11个骑兵师。双方在维斯瓦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三百多公里的正面上,摆放了总计约200万人的部队。

    俄军指挥官是西南方面军总司令伊万诺夫将军,奥军指挥官是北方面军总司令弗里德里希大公,和总参谋长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元帅。

    大战一触即发。

    与此同时,俄罗斯帝国第一和第二集团军侵入德国,向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进发。

    8月18日至19日,俄国与奥匈双方军队开始接敌运动。8月23日,奥匈主动发起进攻,在几百公里的正面上,两国的200万部队开始激战,加里西亚会战开始了。

    两国的五千门大炮日夜轰鸣,昼夜激战,三天后,向卢布林和海鸟姆进攻的奥匈第1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在克拉希尼克附近,和科马鲁夫附近,分别重创俄军第4集团军,和第5集团军,迫其退向卢布林、海乌姆和弗拉基米尔。

    然后,奥匈第4集团军对俄第5集团军形成包围之势。

    8月24日,俄国西南方面军第8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分别发起进攻,奥匈第3集团军司令布鲁德曼将军误判俄军兵力,也向俄军发起进攻,结果在兹沃塔利帕河附近,被俄军包围,死伤惨重。

    激战持续到8月29日,在格尼拉亚利帕河地区的交战中,俄军第3集团军于利沃夫东南,突破奥军正面。俄第8集团军击退了奥匈第2集团军的反突击。

    之后,奥军的右翼开始向戈罗多克阵地退却,9月2日俄军占领利沃夫,9月3日,俄军占领加利奇。

    在此期间,奥军指挥部留下一支力量不大的部队,包围俄军第5集团军,俄军第5集团军趁机脱离包围圈。

    在9月5—12日的哥罗多克交战中,奥匈第4、第3、第2集团军,粉碎了俄军第3、第8集团军的进攻,取得了一些战果。

    但在奥军战线左翼,俄军各兵团相互配合默契,巧妙地结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战斗样式,显示了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作战的能力。

    俄军各师进攻地带的宽度不超过8公里,火炮密度为每公里正面5—8门,第4集团军达到22门。步兵营在炮火准备之后,发起冲击。

    火力和运动的巧妙结合,保障了各步兵分队进攻的胜利。这使得奥匈军队的形势急剧恶化。

    9月2日,担任防御的俄国第4、第5集团军得到了增援,胜利的天平向沙俄方向倾斜。9月4日,俄军左翼3个集团军:第9、第4、第5集团军全部转入反攻,迫使奥军开始退却。

    因为俄第5集团军开始威胁到奥匈第4集团军向后方的退路,奥军指挥部被迫中断戈罗多克交战,并于9月11日夜间开始向桑河对岸撤退。

    由于对奥军的追击迟缓和组织不善,致使其得以摆脱俄军的追击,免遭全歼。

    战役期间,俄军各集团军前进了280—300公里,进攻的平均速度为每昼夜8—9公里。双方均遭重大损失。

    奥军战死33万人,还有10万余人被俘,失去400门火炮和200辆战车。

    奥军士官鲁莽蛮勇的作战方式,和奥军参谋总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不合理的进攻战略,导致奥军在加里西亚会战中失利。

    奥军在战役初期,采用线列队形正面强攻,而奥军火力完全占据下风,他们的青铜加农炮无法在步兵进攻时,予以足够的支持,造成奥军大量伤亡。

    奥军士官往往身先士卒,可他们鲁莽的战斗风格,几乎使奥匈帝国最优秀的士官在战争开始时就死伤殆尽。

    俄军战死19万人,有4万人被俘,失去94门火炮和59辆战车,获得战术性胜利。

    加里西亚会战后,俄军占领了加里西亚和小波兰部分领土,匈牙利和西里西亚面临入侵的威胁,德国最强大的盟国、奥匈帝国的军事实力则受到严重削弱。

    奥军如无德军支援,已不能单独作战,德国被迫从西线调大量兵力转到俄国战场,缓和了英法军队的困境。

    俄军进行的加里西亚会战,还有力地援助了塞尔维亚军队。

    加利西亚战役,对奥匈帝国军队战斗能力和士气造成毁灭性打击,精锐部队死于无意义的强攻,而士兵则不再服从命令,出现大量逃兵,直接投降俄军的完整建制部队也越来越多。

    但奥军成功在喀尔巴阡山脉一线挡住俄军,阻止了俄军侵入匈牙利和摩拉维亚等国家腹地。

    在加利西亚大败的同时,入侵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军队,也遭遇了失败。

    1914年8月12日,奥军约20万人在波蒂奥雷克将军指挥下,分多路渡过萨瓦河,及德里纳河,大举入侵塞尔维亚西部、西北部地区,并迅速向腹地推进。

    但是,奥军不断遭到塞尔维亚军队和人民的阻击和袭扰。16日,普特尼克元帅指挥的塞尔维亚军队,在亚达尔河附近发动反击,直插奥军两个军团之间的结合部。

    在接连10天的激战中,奥军遭重创,伤亡约4万人,波蒂奥雷克被迫回渡德里纳河后撤。

    就是因为奥匈帝国要发动对塞尔维亚的进攻,世界大战才爆发,斐迪南大公被刺杀,给了奥匈主战派最好的借口。

    但是,奥匈帝国军队表现废物,空有雄心,接连败给沙俄与塞尔维亚。奥匈的失败,给德军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第400章 稀里糊涂的胜利

    法国是德国的宿敌,在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失去了她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省,为此,法国无时无刻不在考虑着对德国的复仇。

    俄国作为欧洲领土面积第一大国,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广袤的领土。两国的工业实力在世界范围内也都相当可观。

    德国就夹在两个强国之间,而且不具备同时应战并击败两线对手的能力。所以,时任德军参谋总长的施里芬伯爵,制定了和法国、俄国进行战争的方案,史称施里芬计划。

    在1891年、1892年、1894年和1905年,施里芬伯爵十分详细的制定了德国的作战计划。德军主力79个师将集中于西线,而在东线仅保留10个师和部分地方守备部队。两者之间的比例为8:1。

    伯爵计划,大战爆发后,德国东线守备部队将协同奥匈帝国部队采取守势,将俄军阻挡在东普鲁士国境线一带,与此同时,德军主力将对法国采取猛烈攻势,在6周内彻底击溃法国。

    之后,德军主力将利用德国境内发达的铁路系统移往东线,对俄国发起攻势。计划制定后,施里芬举行过多次兵棋推演和军事演习。

    施里芬伯爵对于俄国的动员机制,和境内铁路网进行研究后,推断俄军需要至少6—8周时间才能完成其动员,而这一点也成为了伯爵制定计划的时间标准。

    德国为了防守东普鲁士,建设了大量防御工事,尤其在维斯瓦河上游地区,和柯尼斯堡周边地区的堡垒尤其坚固。

    但是,令施里芬万万想不到的是,战争爆发后,他最大的误算就是低估了俄军的动员速度。俄国从开战到总动员完毕,并没有如他所料的那样,需要6个星期,而仅仅用了6天。

    1914年7月30日中午,沙皇尼古拉二世签署了总动员令。

    俄国西部地区30个军,总计有96个步兵师和37个骑兵师,以及装甲师,总数大约270万人,另外加上90万特种后备军和要塞部队。

    到动员第13天,原来驻扎在亚洲地区的军队加入序列,因而俄军总数增加到了1830个营、1250个骑兵中队和6720门大炮,总计大约500万人。

    8月6日,俄军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共45万人开往西线,进攻德国。

    与此同时,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下令,在伊万哥罗德和华沙,再组成第9、第10两个集团军,攻击方向为德国托伦、波森和布雷斯劳的边境地区。

    8月17日,俄国西北方面军司令吉林斯基将军,命令连内肯普的第1集团军,自涅曼河一线前进,两天以后,又命令萨姆索诺夫的第2集团军,自纳雷夫河一线前进。

    俄军的计划是从正面压迫东普鲁士的德军,并从波兰沿维斯瓦河一线突击,切断德国第8集团军与本土的联系,并歼灭之。

    德军计划的主旨就是采取守势,以第8集团军为主力防御东普鲁士地区,直到西线主力部队抵达后,才转入对俄军的进攻。

    俄国第1集团军20万人,由3个军(第3、4和20军)组成,并得到5个骑兵师和1个装甲旅的支援。

    第2集团军25万人,由6个军(第1、2、6、13、15和23军)组成,并得到3个骑兵师和1个装甲旅的支援。

    俄军在数量上已大大超过了与他们对峙的德国第8集团军。但是,俄军在战前完全缺乏作战准备。

    除人数外,德国军队在各方面都要强于俄国军队。德军由冯·普里特维茨将军指挥,下辖4个军(第11、17和20军以及1个预备军),以及各种守备部队和骑兵师、战车装甲部队,共21万人。

    俄军指挥官的素质比较低,但靠着人数,以及德国人想不到的动员速度,西进部队一个在东,一个在南,夹击下取得了贡宾嫩之战的胜利,德军后退,俄军胜利进入德国东部,向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进发。

    8月21日,小毛奇挑选兴登堡将军和鲁登道夫将军,分别任东线德军总司令和参谋长。兴登堡67岁,退休已有3年左右,但他刚强沉着,给人以信心和勇气,而且他最能发挥他的参谋长智慧过人和思路敏捷的优势。

    鲁登道夫甚至未与兴登堡见面,就被总司令允许发布命令了,他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