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文唐-第4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个篇章是他九岁被姨母独孤皇后接到身边抚养,他视独孤皇后如亲母,和杨勇杨广等人一起长大,感情甚笃。

    第三个篇章是长大之后,杨坚建立隋朝,李渊出仕。这里重点提到李渊很重视感情,感念于独孤皇后的恩情,对隋朝忠心耿耿。

    即便隋炀帝听信奸臣谗言对他动了杀心也不改初心,后来隋炀帝无奈把他赶出京师到太原任职。

    第四个篇章是他到了太原后如何治理地方,把太原治理成人间乐土。同时他也不忘忧心国事,数次上表劝谏杨广,非但无用还每次都被斥责。

    第五个篇章是隋末天下大乱,反王四起。很多人劝说李渊起兵造反,可他始终念着独孤皇后的抚养之情,不肯起事。

    直到杨广被宇文化及杀害,隋朝覆灭乾坤倒悬百姓陷于水火之中,他才承天命行王事伐无道。

    第六部分就是讲他如何起事,如何建立大唐,如何内治民生外平反王的光辉事迹。

    这里面当然也重点提了李世民的功劳,他一手平灭了大唐所有的强敌,奠定了大唐的基业。

    第七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李渊太重感情的缺点暴露出来。他非常信任自己身边的臣子,尤其是那些从龙老臣。

    然而人心善变,有些人依然保持初心,有些人私心太重陷入了争权夺利的泥潭。

    过于重感情的李渊没能快到斩乱麻解决这个问题,致使朝中越来越乱,最终波及到了李建成和李世民。

    这里被诛三族的封德彝再次被拉出来鞭尸。以他为首的一大群人开始挑拨他们父子兄弟三人之间的关系,致使他们父子离心兄弟反目。

    最终导致了不忍言之事的发生,幸得李世明重拳出击拨乱反正。两父子这才有机会面对面袒露心声,这一交流许多误会就被揭开,挑拨离间的封德彝就此暴露。

    父子二人才知道被人给利用了。李渊悔不当初,传位给李世民,自己隐居大安宫不出。李世民也诛了封德彝三族作为惩罚。

    这就是这篇传记的大致脉络,

 第667章 报纸的成本问题

    李世民听说岳山给李渊写了传记也很惊讶,连忙接来过翻看起来。读完之后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

    李家王朝是怎么建立的他很清楚,龌龊事真的没少干,岳山这是把他们写成白莲花了。

    他虽然很喜欢‘虚名’,但看过这篇传记还是觉得有些脸红。

    不过,他喜欢。

    “你怎么会想起写这篇传记的?”

    “太上皇或许有许多瑕疵,但他终结乱世还天下太平的功绩,是值得我们这些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所感恩铭记的。”岳山解释道:

    “但天下人对这些并不是很了解,或者说不关注,我觉得我们有必要让天下人知道这些。且太上皇已经走了,也应该为他的一生盖棺定论。”

    李世民颔首道:“翠岚此言深得我心,好,就依你。我这就让礼部把这篇传记以邸报的形式昭告天下。”

    他自然知道这篇传记对李唐的好处,别的不说,收割一波民心还是没问题的。

    岳山却有不同意见:“以朝廷邸报的名义发表恐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我以为还是以我个人的名义发表在渭水学报上最为合适。”

    李世民略一思索就明白了岳山的意思,这篇传记美化的地方实在太多,以官方形式发表绝对会被人嘲讽一波李家不要脸。

    以私人的形式发表就没有这个问题,即便写这篇传记的是岳山。外戚始终是外戚,他姓岳不姓李。

    且私人发表和官方以邸报的形式昭告天下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

    前者大家最多也就是嘲讽岳山无脑拍李渊的马屁,但孙女婿吹嘘爷爷是很正常的操作,挑不出大毛病。

    后者就是皇帝昧着良心鼓吹洗白自家祖先,忒不要脸。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李世民刚才只是没往这方面考虑,被岳山一提醒自然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于是道:“还是你考虑周到,就放在渭水学报上发表吧。”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好似想起了什么,转而说道:“最近弹劾渭水学报的奏折很多,理由就是学报发行全国十七道一百二十余州,影响力甚广,一旦被有心人利用恐会引起天下动乱。”

    “我相信你不会做危害天下的事情,那些奏折都被我压下了。但你也要看好渭水学报,别给我惹出乱子。”

    岳山感激的道:“谢圣人信任。”

    渭水学报被人弹劾这件事情他早就有所耳闻,并不觉得奇怪。报纸创办之前他就做好了被弹劾的准备,而且那些弹劾他的人也不一定就是为了打击他。

    报纸的威力但凡有点眼界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么危险的东西要是没人弹劾,岳山才真应该担心,大唐是不是要完了。

    在创办之初他就已经想好了对策,只是当时报纸的威力还没有显现出来,贸然把对策拿出来没人会当一回事儿。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正是拿出来的时候。

    “为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报刊两者皆占不能轻易交到私人手里,即便是我也不行。”

    “报刊的好处大家都能看得出来,门槛又低,必然会有不少人模仿。只是他们摸不清朝廷的态度不敢轻易出手。”

    “若朝廷置渭水学报不理,用不了多久天下就会多出几百种报刊,到时必然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强行禁止也非良策。报刊毕竟是利器,用的好于国于民都有利,朝廷不能因噎废食就这样把它扼杀掉。”

    “最好的办法是出台相关法令规范报刊市场。”

    李世民欣慰的点点头,岳山果然从不让他失望,即便谋私利也绝对不会妨害朝廷。

    报刊的危险性他岂能看不出来有心想要禁止,但这毕竟是岳山搞出来的,就这样禁掉恐怕会伤了双方的感情。

    而且也正如岳山所说,报刊用好了确实是朝廷手中的利器,他又有些舍不得就这样禁掉。

    两难之下他只能把所有的弹劾都压下去暂且不提这件事情,但私下已经命人牢牢盯紧渭水学报,不要搞出什么不该出现的文章在上面。

    而现在他只是把心中的想法稍稍透漏一些,岳山马上就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可见他心中是有数的。

    “你有何想法,不妨一并说出来。”

    岳山拿出了早就想好的办法:

    “第一,朝廷设立一个部门专门管理报刊、书籍等出版物,完善相关律法。”

    “第二,设立办报门槛。想创办报刊必须获得朝廷的许可拿到许可证,私下办报的一律严惩。”

    “第三,规定报刊禁止刊载的内容种类。比如反人类的、教唆人为恶的等等,凡此类文章一律不能刊载。若有就给予已经处罚甚至收回许可证。”

    “第四,每一期报刊出版前必须要先经过朝廷相关部门的检验,确定没有违法违规信息才能刊载。”

    “暂时我就想到这么多,圣人以为如何?”

    李世民道:“你果然早有准备,每一次你都能想到别人前面,不错不错。你的建议很好,等太上皇入土为安之后我在召集众臣商议此事。”

    “圣人谬赞,愧不敢当。那……我现在就去找渭水书院赶紧把这篇传记发表了。”

    “嗯,去吧。你辛苦一下,尽快把这篇传记发表,这几天可以不用来宫里。”

    得到允许岳山就离开了皇宫,马不停蹄的来到书院找到王绩。

    “这是……”看着手中的传记,王绩都有些不敢相信。

    在太上皇驾崩的时候刊载一篇关于他的传记,对渭水学报来说绝对是一种荣誉,而且也是江湖地位的体现,更是一个护身符。

    渭水学报蒸蒸日上他自然开心,但也开始担心会不会遭到朝廷的打压。就算岳山能暂时抗住来自朝廷的压力,地方上呢?

    地方上的官吏可以随便找个借口禁止学报发行,你连讲理的地方都么有。

    现在好了,这篇传记刊载之后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最起码短期内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圣人对你还真是信任,这盖棺定论之事都能让你插手。”

    “这也是压力啊。”岳山叹了口气,道:“我已经把建立报刊管理机构的事情告诉了圣人,他已经同意。你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了。”

    王绩笑道:“那就好,如此我就可以放心的办报了。”

    之后两人就一起来到位于书院一角的渭水学报办公室,把传记交给他们,让他们用尽快的速度印刷。

    对于这份传记,报社成员自然是拿出了十二万分的专注去处理,生怕哪里出错把自己给撩进去了。

    工作交代下去之后,两人开始参观报社。主要是岳山参观,王绩介绍。

    “按照你的建议报社分为编辑组,专门负责审阅来稿或者向专人约稿。通过他们的审核后会进入校对组,审查里面有没有错字乱句和敏感违规信息。”

    “通过校对后就是排版……排好版之后在把样本送到印刷作坊进行印刷……最后通过我们的渠道运送到大唐各地。”

    “一开始大家还不习惯经常出错,经过几期磨合后总算摸索出了一些门道……现在总算步入了正轨,让我也省心了不少。”

    岳山赞道:“无功兄受累了。”

    王绩笑道:“这种累我甘之若饴。”

    当年他在官场混的不如意准备辞职隐居,被裴矩邀请参加大字典编撰,从而结识了岳山。然后半推半就当了龙首山书院的院正,替他打理书院。

    他自己都没想到,这居然开启了自己的第二生。

    以前别人提起他的时候总会来一句:这位是大儒王通的胞弟。虽然他以兄长为荣,但老是被人这么说心中还是有些无奈。

    想改变这种情况太难了,他兄长就是一座高山,不只是他有人的山,而是竖立在整个时代所有文人面前的山。别说超越,望其项背都很难。

    王绩有自知之明,他这辈子都别想摆脱‘王通胞弟’这个标签。

    然而人生最大的精彩就来自于各种惊喜和意外,就在谁都想不到的情况下,他稍稍追上了一些兄长的步伐。

    这都要归功于岳山和渭水书院。

    岳山新学的提出给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他受此启发完成了《周易注》和《老庄注解》两部书,都成为新学的核心典籍。

    他个人的地位也从一位名师大儒一跃成为一代宗师。

    别人提起他再也不会冠以他是谁谁谁的什么人的头衔,他就是他自己。就算提起他兄长王通,也会把两人并列,说一句‘贤昆仲皆为当世大儒’。

    而书院也已经成为他宣扬自己学问,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地方。看着书院一天天壮大,他打心眼里觉得开心。

    所以他才说做这一切他甘之若饴。

    岳山也明白他的想法,所以笑着点了点头没有在继续客气什么。

    “印刷采用的还是蜡印吗?”

    “不是,蜡纸寿命有限,小批量印刷蜡印非常方便合适,大量印刷就不行了,光刻蜡纸就能把人累死。现在用的都是雕版。”

    “报纸一般只印刷一期,雕版用一次基本就用不到了,太浪费了。”

    “我也知道,但没有办法啊。超过万份雕版印刷的效率就远远搞过蜡印,现在一期能卖五六万份,勉强能保住本钱。”

    “保住本钱?呵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