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文唐-第5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绩道:“别把别人想的那么迂腐,至少我们新学派不这样,你放心去找盗墓贼。”

    岳山这才进宫找到李世民把计划说了一遍,讨了两道旨意。一道是从大牢里提取盗墓贼,另一道是调派一个营的府兵随同保护考察组。

    拿到手谕,他先去了一趟枢密院。

    他这样的大佬自然没有人敢刁难,一路顺畅把调兵的事情给敲定,一个营的精锐禁军明天一大早就能到达军校待命。

    然后他又去了六扇门。

    六扇门的人很热情的招待了他,虽然已经不是督帅,但当初的情谊还在,再说他这样的实权派大佬去哪都会被供起来。

    只不过有当年的情意在,六扇门对他的事情更多了几分上心。

    听说他要找盗墓贼,还是高手中的高手,马上就调出卷宗找了几十个高手任他挑选。

    不要觉得数量多,盗墓大多都是跨区域流动作案,基本都归六扇门管辖。全大唐大多数盗墓贼都关押在这里,数量自然少不了。

    岳山自然不是什么人都要,盗墓贼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有些盗墓贼是真的穷凶极恶,无所顾忌什么都干。有些盗墓贼纯粹为了求财不愿意伤人;还有些甚至非常的迷信,认为盗墓有损阴德,会拿出一部分做好事。

    后两种还有一些可原谅的余地,前一种绝对不能姑息。

    就这样挑挑拣拣,找到了十个盗墓高手。

    唐朝对盗墓的处罚力度很大,动墓地就是流放,挖开就是三年以上,动棺材就是死刑。如果敢动有名有姓的权贵家的坟墓,铁定死刑。

    这十个盗墓贼都属于已经判了死刑的那种,就等着问斩了。突然得到一个活命的机会,自然是当成了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不放。

    岳山对他们提出了几十条非常苛刻的要求,他们都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且还感恩戴德。

    之后就是挑选前考古人手,除了文字研究院的部分名宿,还需要很多普通的工作人员。

    对书院来说这根本就算不上事儿,很容易就挑选出了几十名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

    然后岳山伪造了一处遗迹现场,让他们进行模拟实验。

    毕竟盗墓和考古在勘探挖掘上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实际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要求也不一样。

    盗墓的目的是为了求财,且有抓大放小之说,就是只要最值钱的别的不管,会对遗迹造成巨大的破坏。

    前世西方的所谓探险家实际上就是盗墓贼。

    考古是为了还原一段古代历史,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必须要尽可能的保护好遗迹不受损毁。

    直接让盗墓贼进入殷商古遗址,将会是一场灾难,必要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接受培训的不只是盗墓贼,还有那些学生,他们才是考古真正的主力,盗墓贼不过是工具人而已。

    整个培训工作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总算结束,效果非常明显。不但让他们知道了考古是怎么回事儿,还针对不同的情况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工具。

    等一切都准备好,考古队在禁军的保护下出发前往河南道相州安阳,进行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古。

    本来岳山是最适合带队的那个人,只是李世民是肯定不会放他离京的,只能让文字研究所的一个名宿带队。

    把考古队送走后岳山又转身投入到了研究之中。

    虽然甲骨样本不足甲骨文的研究已经陷入停滞阶段,但还有其他研究工作可以做。

    比如金文到篆文再到隶书的演变过程……搞清楚这些有助于倒推甲骨文的意思。

    而且别忘了现在是唐朝,而不是一千三百多年后的现代社会。

    前世发现甲骨文的时间太晚,有太多的东西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中就包括各种古老的语言和民间传说。

    比如经常说的吟诗作赋中的‘吟’的方法就失传了,后人只能根据些许的记载推测。

    提前一千三百年发现甲骨文,帮助实在太大了。

    现在大唐境内和周边的原始丛林里,还生存着许许多多的原始部落。他们说着最古老的语言,流传着最古老的传说……里面很可能就有来自于几千年前的殷商的线索。

    虽然大唐的科技水平远比前世要落后太多太多,但在研究甲骨文上还真就比二十一世纪更有优势。

    总的来说,研究甲骨文不仅仅是研究甲骨,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多。

    需要的人手自然也非常多,光靠研究院二三十个人和那几十个学生根本就无法完成,后续还要招更多的人进来。

    但眼下岳山并没有准备扩大队伍,起码在拿到更多的样本,在甲骨文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之前,是不准备大肆宣扬的。

    他必须要保证华夏文字研究院在这件事情上的主导地位,才能真正放开这方面的研究,让更多人加入进来。

    原因很简单,信不过那些世家。

    要是提前把消息传出去,那些世家肯定会发了疯一样挖掘遗迹,就算朝廷禁止他们也敢偷着挖。最终对殷商遗迹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

    只有研究院取得话语权成为唯一的权威,让世家明白就算他们私下研究也没有什么用,才能公开。

    就在岳山潜心研究文字的时候,朝廷也是大动作不断,几个接连不断的大消息吸引了举国上下的眼球。

    文唐

 第737章 吐蕃使节团

    渭水河码头,因为火车的开通这里渐渐的有从码头往综合性城市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店铺围绕火车站建成,相配套的居民区自然也出现了。

    按照正常发展规律来说,一个新事物的诞生总会带来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期,乃至出现局部混乱。

    直到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派人过来进行梳理总结经验,以后在出现类似的事情就有迹可循了。

    前世建国之初因为缺少基建经验,出现过许多次此类的阵痛。更因为对未来预期过于保守,导致基建缺乏前瞻性,为后续的扩建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最典型的就是城市道路规划,三十年前大家都觉得四车道太奢侈了,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甚至不少人在报纸上抨击政府。

    然而十多年后大家就发现四车道还是太保守了,八车道都堵车。

    面对这种情况都束手无策了,咋办?当初城市规划的时候就只留了四车道的空间,没有预留扩建的空间啊。总不能把道路两侧的房子都拆了吧。

    只能想各种各样的方法打补丁,凑合着过日子。

    很多地方不停的拆拆拆,因为旧楼房改造还引起了巨大的社会矛盾。这里面当然有万恶资本家的因素,但本质上还是为几十年前的短视买单。

    但经验就是通过实践慢慢积累起来的,几十年后中国在基建的长远规划上领先全世界。

    例如,某地突然在荒郊野外多了一个地铁站出入口,而且好多年都一直这样放着,以至于让人误会是某个人为了捞钱故意搞出来的。

    然而把时间线拉长十年,就会发现这里已经高楼林立,十年前被人为是捞钱的地铁站成为了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后来随着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大家才知道,原来我们国家对基建的规划已经看到了几十年后。

    现在看似无用的基础设施,是为了十年乃至二三十年后服务的。

    火车对大唐来说是全新的事物,谁都不知道该如何来应对它所带来的改变,只能慢慢的摸索。

    还好有岳山这个穿越者,虽然前世他不是当官的对这方面了解也不多,但他知道火车必然会让一大批枢纽城市兴起。

    渭水码头很可能就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因为火车站而兴起的地方。所以他早早就提醒过李世民,提前做出应对措施。

    李世民对他的意见非常的重视,抽调了松江长史贾宜章担任万年县丞,说是县丞实际上只负责渭水码头周围这一亩三分地。

    贾宜章最早是棣州渤海县令,因为是外来人被手下架空成为背锅侠,后来岳山去棣州重用于他。

    他也算是全程参与了棣州的初期建设,后来朝廷在江南搞了个申城,就把他抽调过去。

    他是大唐少有的既参与了棣州建设,又参与了申城建设的官吏。只是因为缺乏背景,能力也确实不够突出,官运一直不是很好。

    后来朝廷把发展起来的申城从杭州切割出来成立了松江州,他才因为功劳和资历当上了松江长史。

    这次朝廷要找人管理渭水码头,可着实废了不少心思。

    没办法,这个位置太尴尬了。

    渭水严格来说属于万年县管辖,渭水码头只是万年县下辖的一个城镇。

    找个职务高的人过来屈才了,找个职务低的不一定能压得住地方。且抽调过来的官员能力还必须要强,否则把他调过来也没什么意思。

    最好是那种位置不高不低,能力不错又肯踏踏实实干实事儿,最好还要是那种接触过新事物,或者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的。

    而且这个人和岳山的关系还不能太过于亲密。

    符合这些标准的人太难找了,这个年代但凡符合这个标准的不是岳系干将,就是他们派系培养出来的新人。吏部的人差点把头发薅光才找到了贾宜章。

    这个人很符合标准,唯一的缺点就是有棣州背景。

    但所幸他调离棣州的时间比较早,且之后和岳山几乎没有多大联系,甚至逢年过节都没有试着往岳山家送礼。

    综合考虑之后李世民确定了这个人选,一道旨意把他调到了京畿担任万年县丞。

    对贾宜章来说这也是一步巨大的跨越,直接从地方官跨入京官的行列。虽然只负责渭水码头这弹丸之地,但他也非常满足了。

    至于为啥要挂一个万年县丞的职务,因为渭水在万年境内,渭水码头归万年县管理。

    贾宜章知道机会难得,上任后就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他很清楚渭水码头的优势是交通运输,那么就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最大。重新规划了渭水码头,在周围兴建了大量的仓库便于储存货物。

    围绕火车站也进行了规划,商业区、居住区、人力市场等等。

    亲自参与过棣州和申城计划的他很清楚,有时候朝廷只要制定好标准,剩下的民间的百姓、商人会自发去完善,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当他把一切都规划好之后,各地蜂拥而来的商人自发的在规划好的圈子里把一切都给建好了。

    可以说渭水码头一日三变,几个月的时间过去已经初步具备了城市的雏形,还是那种没有城墙的全开放式城市。

    这天一早贾宜章就亲自来到渭水码头,并让人在水陆上留出一条通道。

    经常往来这条线路的人都知道这要么是有贵人出行,要么是有别的重要用处,都很自觉的避开了这条线。

    上午十点多的时候三艘内河战船出现在水面,顺着预留出来的通道停靠在码头。

    从船上下来的除了大唐的将士之外,还有一群身着奇怪服饰的异族人。

    贾宜章没有直接迎上去,而是站在远处。

    “县丞,这就是吐蕃的使节团吗?”一名下属问道。

    “看服饰应该是了。”贾宜章说道。

    “您不去看看吗?”

    “不去了,不过是一群摇尾乞怜之人,朝廷都发话我一个县丞去做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