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文唐-第6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

    封地是分下来了,可很快这些人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没钱。

    这些宗室过的肯定比普通人强,但要说家产,还真不一定能有多少。

    李道宗、李孝恭这些肯定是家大业大,李元昌这些太平王爷除了那点食邑就只有皇家赏赐的一些财物。

    加上平时开销又大,还真不一定能有多少余粮。维持山珍海味的生活没问题,用来开发封国就是杯水车薪。

    这个时候皇后就出面了,贷款。

    皇商行开通的有金行业务,功能其实就是皇家钱庄。只是古代人还是习惯把钱放在这里手里,没谁愿意存在金行里。

    至于贷款业务就更别提了,给百姓放贷会被戳脊梁骨,而那些高门大户又不缺钱。

    所以长久以来金行的主要业务是充当中央银行机构,替朝廷转运货币。

    现在金行终于找到合适的业务了,给这些封国提供贷款,以封地的税收作为抵押。

    对于这种好事儿诸侯王自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纷纷找到长孙无垢签署了贷款协议。

    然后李承乾又出手了,鉴于诸侯王可能对自己的领地不太了解,或者本身不是治理国家的那块料。

    内阁免费给诸侯国提供人才招募计划,和商业以及农业规划。只要他们按部就班去做,不说能变得多厉害,起码能把封国经营下去。

    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反正已经从皇后那里贷款了,再去内阁那里求助也没啥关系。

    至于内阁会不会往他们的封国塞人……这完全就是废话,朝廷肯定会往他们的领地塞人。

    甚至都不用朝廷主动塞人,只要表露出一丢丢这方面的意思,封国的大把官吏愿意把他们这些诸侯王给卖了。

    此时的大唐就是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和威慑力。

    于是小半个大唐都在围绕这些诸侯国转动起来。

    对外招募各种人才去诸侯国任职,顶尖的人才就不想了,能凑着和用就行。

    购买各种物资,这么多封国同时建立,需要的基础物资数量非常庞大。无数的商人齐聚长安城,都想从中分一杯羹。

    而这些商人相互竞争的好处就是,诸侯王可以以想对便宜的价格买到所需物资,且能把各种物资都买全不需要到处奔波。

    最重要的还是招募百姓,这个年代人口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人一切都白搭。

    然而随着这些年的开疆拓土,大唐的领土面积扩大了好几倍,可开垦的土地也增加了很多倍。

    再加上南方的大开发……大多数百姓都拥有自己的土地,还真不稀罕搬到诸侯国去。

    即便这些诸侯王开出了很诱人的条件,愿意去的人都寥寥无几。

    没办法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去求助李世民,说实话,李世民也很头疼。最后不得不把岳山找了过来。

    来到皇宫听到找自己过来的目的,岳山也很无奈:“这种事情找我也没用啊,我又不能凭空变出大活人来。”

    李世民无奈的道:“我知道你变不出人来,但是你向来主意就多,找你来是想想哪里的人口可以抽走一部分。”

    岳山道:“这二十年间大唐人口增加了有近千万,算上原来的人口,再加上迁移进来的异族,少说也有五千万人。应该没那么缺人了吧?”

    李世民道:“是没那么缺人了,可谁都不愿意去封国啊。”

    岳山道:“那确实,要不是活不下去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

    李世民头疼的道:“说的就是啊,所以才觉得棘手。”

    岳山也开始思索还有哪些群体属于可以调动的……别说,还真想到一个。

    “我倒是想到一个群体,只是怕生人您不敢动。”

    李世民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警觉的道:“你先说是谁。”

    “贱民。”岳山说道。

    大唐虽然没有奴籍却有贱民,即便朝廷一再下令不许奴役人口,号召大家放还奴仆自由。

    但依然有大量的贱籍人口,百多万还是往少了说的。

    “你还真会给我找麻烦,动他们还不如下令从国内强行移民过去呢。”李世民气道。

    “但您不得不承认,这么大量的人口掌握在豪强门阀手里并不是什么好事。”岳山说道:

    “当年您以雷霆手段从世家豪强手里夺回隐户、佃户数百万户,后续大唐因此获得了多少好处有目共睹。”

    李世民情不自禁的点点头,这也是他最得意的事情之一,被万民赞颂的仁政。

    此举既削弱了世家豪强的实力,又给朝廷后续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多出来的这几百万户人口真的太关键了,北方移民,南方大开发,主力都是这些汉民。

    要是没有当年那一次大清查,大唐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大好局面。

    “现在全大唐的贱籍人数不下百万,把这些人解救出来既是仁政,也是一件有利的事情,起码可以解决第一批诸侯国人口问题。”岳山说道。

    李世民却没有这么乐观:“朝廷要是敢对这些贱籍下手,那些人非反了不可。”

    岳山道:“为什么朝廷要直接下手呢?圣人可以下一道旨意,号召高门大户放还贱籍自由。”

    “同时下旨,如果贱籍之人想脱离贱籍,主家不得阻挠,否则以罪论处。”

    “然后再让诸侯王们自己去游说那些贱籍之人,只要愿意去诸侯国就放还自由身,还给他们分田分地,相信会有不少贱籍之人主动去的。”

    “缺额部分朝廷可以想办法动员一批百姓过去,两相结合应该就能解决诸侯国缺人的问题了。”

    李世民没有当即就做决定:“这件事情我在考虑考虑,还有没有别的地方能挤出人来?”

    岳山想了想道:“还有一个地方的人可以迁走一部分。”

    李世民精神一振,道:“哪里?”

    岳山道:“六胡州。”

    李世民皱眉道:“六胡州?这里安置的都是突厥等部的降民,他们好不容易在这里定居,不能妄动啊。”

    岳山道:“我知道,但如果不动,不出百年六胡州就会变成沙海。”

    李世民脸色骤变,道:“怎么可能,这里自古以来都是水草丰茂之地,怎么会变成沙海。”

    岳山说道:“秦汉之际此地水草丰美,为汉胡争夺的要地。蒙恬北逐匈奴,把这里夺回,始皇帝在此设立了九原、云中等郡县。”

    “后来此地又被匈奴夺取,到汉武帝时期卫青又重新把这里夺回,并在这里屯田,还把中原七十万灾民迁徙到此地设置军屯。”

    “到了汉宣帝时期,这里成为了膏腴之地。史载这里‘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甚至可以调运用粮食进关中赈灾。”

    “然而到了东汉时期这里开始迅速衰落,降雨减少、农田退化成草场。渐渐的不在适合农耕,重新变成了放牧区。”

    “然而就是这种开垦——放牧——再开垦——在放牧的变动,让这里的植被遭到了彻底破坏。”

    “现在圣人又在这里安置了大量归降的胡人部落,为了加快他们融入大唐的速度,又迁徙了大量汉民过去开垦农田。”

    “又加剧了植被破坏的速度,现在的六胡州已经不再是水草肥美之地了,大片大片的草场退化为荒漠。”

    “在如此下去,不出百年这里的草场就会彻底退化成为沙海。”

    “为了可持续发展,朝廷必须减少这里的人口密度。同时对退化严重的草场施加保护,甚至可以抽调一支军队过去植树造林。”

    李世民听的是目瞪口呆,他知道岳山看问题的方法可常人不同,总是会说一些看似奇怪的话。

    可也没想到会奇怪到这种程度,六胡州变成沙海?减少人口密度?这些他勉强还能理解。

    可让军队去植树造林——要不是说这话的是岳山,他一准把那个人给打出去了。

    可正因为是岳山说的,他才不得不慎重对待这件事情。

    文唐

 811 抢人

    看书网,最快更新文唐最新章节!

    派军队过去植树造林?

    李世民眉头紧锁,道:“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

    看他的态度岳山就知道这件事没戏,想想都知道,和他们讲保护环境防止荒漠化什么的就是对牛弹琴。

    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

    别说李世民,就算李承乾都不行,真正能指望的也就只有李象,而且还要从小就给他灌输环境变化的问题。

    前世因为过度开垦和放牧制造了数十处沙海,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一百三十万都是沙漠,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三。

    相当夸张的数据了。

    前世中国起步太晚不得不走先破坏再修复的道路,然而大唐堪称地球最强,有足够的资源完积累蜕变到下一阶段。

    所以应该给大唐的未来发展做一份更合理的规划,能不搞破坏式发展就尽量不要搞。

    当然,也只是尽量不要搞,而不是不搞。

    毕竟发展才是人类的唯一出路,如果有需要该破坏还是要破坏的,等到有机会再回头修复就好了。

    他穿越之前毛乌素沙漠基本被消灭,曾经千沟万壑连根草都不长的黄土高原也重新穿上了绿衣。

    所以永远都不要小瞧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人类无法毁灭地球,只能毁灭自己。

    这些道理是无法给李世民和李承乾他们说的,以他们接受的教育是无法理解这些东西的。

    所以没必要和他讲什么植树造林,直接告诉他六胡州的人太多,要需迁走一部分就可以了。

    果不其然,当他换了个说辞之后李世民的态度马上就变了:“你说的事情当地官吏已经上奏过许多次了。”

    “只是他们没有直接说当地人口太多,而是说那里频频发生牧民争夺草场,牧民反对农夫垦荒的事情。”

    “我想应当就是人太多了造成土地不足引起的。”

    岳山道:“前些年朝廷确实有点急于求成了,往那一片地方迁徙了太多游牧部落。”

    李世民有些尴尬,这事儿都是他拍板做的啊。

    突厥人投降了?迁过去。

    薛延陀的人投降了?迁过去。

    又有部落投降了?迁过去。

    再加上从中原迁徙过去的汉人,丹丸大的地方居然安置了百多万人,不出问题才怪。

    “那不是一时权宜之计吗。”

    岳山也知道怎么回事儿,不好让太打李世民的脸,就顺着他的话道:“我明白,当时以安抚为主朝廷也没有太多选择。”

    “还好经过十几年的同化,很多游牧部落已经放弃游牧改为种田,生活习惯也已经改成了大唐的方式。

    “可以把这一部分人迁走,腾出一些空间减轻六胡州的环境压力,也能给诸侯国充实人口。”

    李世民道:“就从六胡州迁人吧,再从其他地方迁走一些应当就能把诸侯国的架子先搭起来起来了。”

    ……

    “还有一件事情,关于免税特权的。”这件事情敲定后,岳山又说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你想动?太早了点。”李世民反对道。

    “我没准备去动既得利益者的特权,而是限制新生官吏的特权。现在参加科举只要中举就会拥有免除徭役和免税的特权。”岳山解释道:

    “现在每年中举者数百人,长此以往只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又会形成一个新的特权阶级,等他们渐渐坐大,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