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权宋天下-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有赵复的眼神中,闪出了浓浓的讶异。

    北上之前,赵复虽然说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一些顶级好茶,但对于茶道还算是比较了解。无论是建州龙凤团茶,或是顾渚紫笋、雅安露芽、袁州金片、隆兴黄龙,都没有这种烹茶之法。他有些搞不清,面前的这小子,摆出的这副模样是因为确实有独到之处,或者只是因为对茶道完全不懂而做出的故弄玄虚。

    赵权专注的眼神,依然只是盯着眼前的这些茶具。

    赵权又提起铁壶,滚水如一条绕着轻烟的瀑布,被注入磁白盖碗杯中,水近八分满,盖上盖子。又取出一叠精致小木片摆在诸位面前。食指虚抬,拇指与中指夹住盖碗边沿,略错出碗盖,留出一小口子,将茶汤倒进茶海,直至最后一滴。

    赵权放下盖碗杯,右手依然指若兰花,轻轻夹起茶海,分别倒入四个小杯之中。每个小杯茶不过半,茶汤已尽。

    赵权又取出一个环首木柄茶托,将四杯茶分别送至元好问等四个面前。右掌虚抬,示意几人先行品茗。

    赵复手势与赵权完全一致,也是食指微抬,用拇指与中指轻轻夹起小杯凑鼻尖。黄绿色的茶汤清澈亮丽,同有一丁点的沫饽。一丝幽然醇厚的茶香,随着轻烟钻入鼻孔,瞬时扩散至整个脑海。

    赵复轻酌一口茶汤,留于两颊之间,细细品味,嘴里泛起一丝淡淡的苦味,赵复不由的皱起眉头。可是,当茶汤滑入喉中时,两颊之内留下的,却是一股浓郁的甜香。

    赵复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这,似乎才应该是茶的味道啊!在此之前,他品茶无数,不管是哪一种茶,都是以茶汤郁白、茶色丰富为胜。可是那些茶,喝在嘴里,给人以多姿多彩的享受。却犹如一个浓妆艳抹的贵妇,看不清本来面貌。

    而眼前这茶,却如洗尽沿华的少女,虽然素面朝天,却让人直接品出其最本质的美。

    “请问,权总管,你这茶产自何地?这烹茶之法,又是源于何处?”赵复虽然北上没几年,但他知道,淮水以北几乎不产茶叶。因此百年来,茶叶是宋国对金国除了织品与铜制品外,最重要的贸易商品。

    赵权将第二泡茶分给了其他人,而后微笑着回答道:“辽东不产茶,这些茶叶是我费了许多心思,收购的茶清,然后自己琢磨着炒了一些出来。贻笑大方了!”

    赵权一边说着,一边暗自打量眼前的这个宋人。此人年约四十,身材颀长,双颊无肉,低垂的眉目之中,似乎隐藏着一丝的疲惫。

    说起来,除了在和州偶遇的秦九韶之外,此人当是自己结识的第一个宋人。

    早在这几个到来之前,权承仁便已经将这些人的资料让人提前送至南京府。因此赵权对于这个本家多少有所了解。

    赵复,为德安'x1'人,宋国名儒。德安失陷后家人全部死于乱战之中,被姚枢从蒙军手中救出后,据说曾自杀数次未遂。赵权对他,其实更多的是好奇,他很想知道,作为南宋一个儒士的代表人物,这样的人到了蒙古人手下,会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不过,赵权从侍其轴等人对赵复的态度上来看,他也感觉到了此人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应当是个饱学名士。因此心中也有些笼络之意,态度上表现出了尽可能的尊重。

    赵复感觉到了赵权目光,倒不是很在意。随姚枢北上之后,只要有人听说自己是南宋的儒士,便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目光盯着自己,对此赵复已经习以为常。而不是当初那样,被人一盯,总会在心底产生出一种羞愤之意。

    茶过三盏,赵权起身叉手而礼,恭声说道:“小子赵权,见过诸位尊长。”

    姚枢站起身,回礼道:“谢过权总管款待!”眼角往两侧扫过,却发现在座诸人,只有他一人站起来回礼。赵复只是端坐那,双臂一抬对着赵权拱了拱手。而元好问与王鹗两人,却是各捋长须,脸带笑容看着赵权。

    赵权也不以为意,对着姚枢说道:“姚先生请坐!两年前赵某随稿城军北上时,得姚先生相助筹措粮草,小子还未谢过先生!”

    姚枢苦笑着摆摆手,说道:“某当时身在人下,力实不逮,因粮草筹措而给贵军带来诸多麻烦,哪敢承权总管一个谢字!”

    侍其轴却在边上轻声一笑:“要不是因粮草延误,令只不干与稿城军起了龌龊,最终导致高丽之战中权总管被迫避祸南京府,想来也不会有如今场面。”

    王鹗、元好问与李治三个同时点了点头。

    王鹗微笑着对姚枢说道:“两年前,我们几个曾经与老侍有过一个赌局,不知两位可有兴趣知道?”

    姚枢心里一动。

    将王鹗与元好问视为金国遗老中的文学泰斗,无人可以非议。而能够与这两个称兄道弟的侍其轴,虽然名声不显,但隐然间王鹗等人以他为首。可见此人,应有相当的才华。

    姚枢有些好奇地看了看侍其轴,说道:“愿闻其详。”

    “当时,我们四人在稿城的石忽酒楼……”

    姚枢心里又是一动,忍不住插嘴道:“也是叫石忽酒楼吗?”

    元好问回答道:“你是不知道这小子啊,这石忽酒是他一手酿造而成,因为卖酒他便直接开了个酒楼,可让他大赚了一笔!”

    赵权在一旁赦然而笑。

    王鹗继续说道:“我们几个,其实对中原各家汉人势力早已心生失望,老侍便与我等相约,如果赵权五年之内,能够开拓出一份自己的地盘,我们便来投奔,也可以找个地方养老。哪想到,才不过两年时间,这小子竟然就已经破开了局面。”

    姚枢脸露惊讶之色,他倒是真的没想到,这些人两年之前竟然已经开始有了辅佐的心思。

    赵权看着侍其轴,心里颇为感动,他同样也没想到,两年之前自己还有些懵懂之时,侍其轴就已经在默默地关注着自己。

    姚枢犹豫了下,说道:“南京万户府原为忽察所有,不知现在的大乌泰将军……”

    赵权一听,心下明白。这南京府名义上归属忽察,实际上的最高级长官,还是副万户大乌泰,因此对于王鹗把南京府看作赵权开拓的地盘,姚枢难免心生疑虑。

    权宋天下

 第四百六十七章 教化

    “大乌泰将军与家父,为生死之交。在下视其若父。”赵权也不隐瞒自己与大乌泰的关系,说道:“南京府,今后还是属于大氏的,我不会鹊巢鸠占。”

    “这是为何?”姚枢脸上讶异之色更甚,赵复则眼中精光一闪,开始对这个赵权产生出些许的兴趣。

    “南京府巴掌之地,也只能容我老侍一人养老,诸位一来,挤不下啊!”侍其轴嘻嘻一笑,而后对着李治点头示意。

    李治取出一张地图,在桌上摊开。

    这张地图,北上南下,南京府处于地图的右上角。以南京府为中心,标着各色向外延伸的虚实箭头。

    第一排黄色的短箭头指着离南京府西南与南方的辽阳、沈州、婆娑府、遏懒路;第二排蓝色箭头,指向开元府、锦州、辽南苏州'x1'、北高丽;第三排绿色箭头则为虚线,西南指向大宁,向西指向临潢府,向北指向额尔古纳河,向南则抵南高丽。第四排红色虚线,一条过海指向山东登州,另一条却顺着海岸,弯弯曲曲一直向南,直到福建边上的一个岛屿,标着“台湾”。

    众人一边感叹着这张地图的精美,一边惊讶于标示于上的图谋。赵复却哆哆嗦嗦地指着南国海岸边上的那个红箭头,斥问道:“你,你这是图谋于宋国吗?”

    众人抬头一看,赵复两眼竟然已经赤红。

    图谋宋国?赵权心里一阵苦笑,自己纯粹只是不想占据南京府,希望能找到另外一个可供腾挪之地,却被侍其轴忽悠着制作出这么一个具备远大目标的计划。

    不过,海路的开拓,却是赵权自己的主意。

    现在这个世上,据赵权了解,无论是南宋还是蒙古的水军,最多也只能在内河中游荡,真正的海军一支都没有。占领海洋,未必就能占据这个世界,但是有了广阔的海洋,未来在陆上如果被其他势力夹击,便可以做到绝对的进退自如。

    “赵先生明鉴!”赵权束手答道,“图上这些海岛,都非宋国管辖之岛,如今当是无主之地,至于福建对面的这个台湾,只是小子随意安的名字。所谓图谋宋国之说,未免有失偏颇。”

    赵复趴在地图上,认真地看了看,果然那根红色虚线,只是指着沿海的一个个小岛,确实未涉及陆上目标。不过,单就这些小岛,自是没人会有丝毫重视。可是在地图上,这些被连成一条线的岛链,已将北起淮水南至福建的宋国大陆,包得严严实实,看着份外的触目惊心。

    赵权不想这个事上扯得太远,不管地图上所标示出的这个远大理想是不是他自己的,以他现在的实力,都不可能去琢磨辽东以外的目标。

    “权总管希望赵某,为你做些什么?”正当赵权想转移话题时,赵复突然抬起头,盯着他问道,两眼中的赤红已经渐渐消失。

    赵权一怔,脱口而出“教化!”

    “何为教化?教化何人?教化何用?”

    赵权沉吟片刻,说道:“辽东远离中原,王化不及。中原安定时辽东未必安宁,中原未乱此处必定先乱。中原历来王朝对于辽东,鞭长莫及,民心极易离析。

    在此传播教化,我并非想授民以礼,或令其服于王化。而是希望辽东万民都能牢记一件事,无论契丹还是女真,无论是岭南还是岭北,无论是草原牧民还是山间猎者,他们都与我等一样,同是华夏子民,同根同源!

    这样,即便辽东万里疆域,一时为外人把控,也能秉持华夏道统,而不会切断与华夏诸族的血肉联系,视中原为陌路,以中国为仇敌,将万里江山拱手送与他人。

    这天下,可不仅仅只是中原的巴掌之地!”

    众人听得赵权这一席话,俱是一震。

    自唐亡契丹人建立辽朝之后,关于王朝的正统之争便从未停过。契丹占据燕云之,便自认为已承袭于唐,开始以“中国”自居。而自视中原正朔的赵宋,数百年来,不仅未能夺回燕云,更已失却北地半壁江山。

    但无论是辽、金,或是赵宋,的确从来都只把目光停留于中原,认为占据中原才算是拥有王朝的正朔。以至于如今偏安东南的宋国,依然只敢把临安称为“行在”,其名义上的国都还是汴梁。

    而来自漠北的蒙古却是另一个极端,直到今天为止,他们依然将中原视为牧马之地。要不是耶律楚材与一些汉人官员的勉力争取,如今的中原很可能已经成为牛羊的天下。

    这也是王鹗、姚枢等人对蒙古国最为失望的地方。不尊儒术、无视道统、待文人若奴仆,视汉人如草芥。

    文人自有傲骨,尤其是在座的几个,都算当世名士。也许一时会为生计而低头,但要让他们尽心去服侍这样的主子,没有一个是心甘情愿的。可是偏偏如今中原之地,汉人已失势百年,既无人肯出面为女真复国,也无人能统率诸侯势力,建立汉家王朝。

    可是,如果能在辽东建立华夏道统,而后反哺中原,以统率诸家汉世侯势力,又有何不可?

    众人相视一眼,都发现了彼此眼中的丝丝狂热。

    同时感到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