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权宋天下-第2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耀鼓了鼓鼻子,最终还是没有出言反驳。

    “咱们已经帮他郭侃一次忙了,正因为如此他才得到蒙哥的重用。再帮他一次忙,助他获得西征立功的机会,也许能封侯拜将。到那时,陈夫人就是有意见,也怪不到咱们头上。”

    陈夫人……陈耀听着,不自禁地又翻了个白眼。

    “另外一个最关键的事情是,如果郭侃真的有那么一天,已经站到了武将的最高位置,你们想想,等待他的会是什么?”赵权问道。

    “兔死狗烹?”丁武脱口而出。

    “这应该还不至于。但是,鸟尽弓藏还是会的。

    蒙哥看似心胸博大,其实未必有容人之心。连忽必烈都一直被他提防着,更何况是一个汉人将军?郭侃一旦得势,被雪藏是其唯一的结局。

    否则,一旦让他掌控中原汉军的兵权,对于蒙古人来说,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

    “真的会这样?”丁武有些疑惑地看了看陈耀。

    陈耀只好对着他点了点头,以示敷衍。

    赵权又陷入沉思,随后缓缓说道:“如果有一天,我是说如果,郭侃真的领兵西征。蒋大哥他们又不太愿意随行的话,看看,能否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来。”

    “那还不简单,我找人把他腿打折了,他就去不了了。”对于蒋郁山,陈耀倒是没有太多的心里障碍。

    “你敢!”赵权一声怒斥。

    “他的腿折在我手上,总比他的命死在你手里好吧!”陈耀忍不住顶了句嘴。

    “滚——”

    丁武与陈耀正准备滚出去的时候,赵权又叫住了他们:“安排人,去查下贵由的死因。不要公开查,我只是要验证下我的一些猜测。”

    什么猜测?

    丁武刚想问,见陈耀肃然地点了点头,也就把话咽了回去。

    这俩刚出门,赵复在王鹗与李治的陪同下,又进来了。

    “见过三位先生!”赵权强忍着疲倦,起身行礼。

    赵复清瘦的脸上,终于长出了一些肉。

    自从到了南京府,赵复就很少出现在人前。尤其是姚枢离开南京府去了和林任职之后,赵复几乎将自己关在海东学院之内。

    十年之前,赵复在德安为姚枢所救,被带到燕京后,杨惟中为了留住他,让其为北地儒士讲授程朱理学。

    这让赵复多少找到了一些存在感。

    但是,到了南京府之后,不但赵权等人对理学基本都不感兴趣,学院内的学生也没人愿意去研习这些儒家经义。

    以致到南京府许多年,姚复的学问一直只在从中原到此的儒士中流传。后继无人,这让赵复心里难免产生许多郁结。

    权宋天下

 第六百八十六章 理学的传播

    一方面,赵复原本就无意在北地主动传播理学,在他看来,北地文人传承已断,根本没资格接受这些学说,尤其是朱熹理学。

    另一方面,自己满腹经纶,在南京府却没有人欣赏。这种感觉甚至比在燕京时还让他觉得憋屈。

    但是,当时引荐他的姚枢已经去了和林,自己苟活于燕京或是南京府也就罢了。跟着姚枢去和林侍奉蒙古王公,日后哪里还有脸去见先人。

    于是,赵复只能努力地将自己沉寂于学问之中。除了与王鹗一起帮助元好问编辑《金史》之外,自己也开始撰写《希贤录》,载以伊尹、颜渊诸儒言行,以供世人遵循。

    赵复希望此书成后,能成为海东学院学子处世之圭臬。

    然而,直到现在为止,似乎感兴趣的人也不多。这让赵复未免愈加失望。

    学问上不被认同,赵复还能熬得住。

    但是在南京府呆着,却寻不着机会为宋国做些事,这才是让他觉得最为焦虑的所在。

    因此,与赵权见完礼,不等落座,赵复就直接拱手而问:“不知故国可好?”

    赵权去宋国时没多少人知道,回来后给诸位都带来了一些礼物,因此大伙儿也都知道了他的行程。

    赵权闻言一笑,回答道:“泉州府歌舞声平,乐不思蜀。”

    赵复脸色一黯。

    自高宗后,宋国朝廷上下,无不以恢复北地为国事。然而,百多年来,从隆兴北伐、开禧北伐,到端平北伐,每一次都是以惨败收尾。

    到如今,金国已没,北地的收复却越来越看不到希望。以至宋国朝野上下,现在连北伐的声音都听不到了。

    百年之前,北地百姓还多自认为宋国遗民,如今北地汉人,又有几人认为自己还是宋国人?

    即使真的能将中原之地重新纳入宋国,这里的汉人,还会支持宋国吗?

    更何况,如今宋国财赋艰难,承平已久的宋人,又有几个愿意为了恢复北地而承受更重的税赋?

    歌舞声平、乐不思蜀,赵权这句评价,简直就是一针见血啊!

    看着良久不语的赵复,赵权又微笑着问道:“赵先生,可欲往故国一游?”

    不仅是赵复,连王鹗与李治都是一怔。

    “赵先生莫要误会,你刚来南京府时,我就说过,你在这是自由的,想走或是想去哪,没有人会对你有所羁绊。

    当然,我还是希望你可以留在南京府。”

    赵复一声长叹,“天下之大,又有何处是赵复可容身之所?”

    “如果你有意,我可派人护送你往泉州一行。”

    赵复不可置信地看着赵权。

    当时姚枢把自己从德安救出时,几乎是半邀请半胁迫地把自己带至燕京。虽然未曾明言,但其意很清楚,是绝不可能让自己回到宋国的。

    可是,南京府就能这样毫无顾忌地让自己回去?

    毫无顾忌倒也不会,但对于这种被视为“理学大家”的人物,赵权如今还真的不太在乎。

    赵复被姚枢、杨惟中等人视若珍宝,那是因为中原多年战乱,理学不继。而这些汉儒希望能以理学来影响未来的中原之主,成为他们治理中原的基石。

    但是,对于赵权与南京府来说,理学根本不实用。

    宋初,胡瑗、孙复、石介为理学开创先河。胡瑗的“明体达用”、孙复的“尊王”、石介的“道统”为赵宋奠定了治理天下的理论基石。

    此后,周敦颐、张协、邵雍、程颐程颢兄弟渐渐将理学发展成为官学。

    朱熹,是宋国理学的集大成者,平生数起数落,直到赵昀上位之后,因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深得帝心,才将其追赠太师、封为“信国公”。端平更化之后,又将朱熹和诸位理学大师入祀孔庙。

    从而在官方上确定了理宗的最正统地位。

    然而,朱熹之后,宋国理学家虽然名声日益显赫,却大多只会空谈道德文章,视经济财赋为末流。

    “能言不能行”,这不仅已经成为理学人士的顽疾,更是反对者攻击理学人士的最有力武器。

    当年,曾经是理学代表人物的郑清之推行“端平更化”,却惨遭失败之后,连宋皇赵昀都极为不满地评价:“虚论诚无益于国”。

    而如今宋国朝堂之上,理学人士虽然济济一堂,但真正有能力执掌朝政的,却是一个都没有。

    按赵权的理解,这种有益于集权统治,尤其是统一民众思想学说,在一个王朝的上升或是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对于统治者来说的确是有益的。

    但是当这个王朝开始衰弱,或是如南京府这样刚刚兴起之际,便将理学奉为奎臬,百害而无一益。

    赵复如果在南京府,依然一心一意宣扬理学,哪怕他不是为了宋国考虑,赵权也不可能重用他。最多只是当一个拥有儒家学说背景的教师,养着便是。

    至于他想回宋国,那更简单。赵权相信,像赵复这样经历过战乱之苦的人,一旦到了歌舞升平的泉州,被排斥绝对是其唯一的下场。

    更何况,泉州虽然商贾遍地,但饱学之士也着实不缺,毕竟那里还有一大批吃饱了只能读书的赵氏宗族。

    赵复这样的学问,到了泉州,还真的不太够看。

    这些道理,显然赵复也是明白。因此他的脸上便显出阴晴不定的神色。

    他不怀疑赵权会真的允许自己回到宋国,却不知道赵权是否会利用自己达到其他的某种目的。

    王鹗欲言又止,李治却直接说道:“权总管,你就不用打哑迷了,需要仁甫兄做些什么,直接交代,我想他会惦量清楚。”

    李治与赵权一起,几乎走遍了东北可能拥有矿产的山间林地,相对于王鹗与赵复来说,跟赵权更为熟悉,因此说话也比较直接。

    赵复略一犹豫,还是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那我就直言不讳。南京府现在准备重架管理机构,其中的外交部负责人,还未确定人选。我有意推荐赵先生就任外交部代理部长——”

    三人脸上,同时显出迷茫之色。

    权宋天下

 第六百八十七章 外交部

    “哦,外交部,就是鸿胪寺。不过,鸿胪寺一般隶属于礼部,而南京府的外交部,将是一级部门,比礼部地位更高。”

    比礼部地位更高?

    要知道,在宋国礼部为六部之首,礼部尚书就意味着有很大的可能进阶为宰相。

    但是,赵复闻言眼中迷茫之色更甚。赵权会将如此重要的职位,交与一个外人吗?

    “外交部,就是代表南京府,负责对外的交流与协商。包括蒙古、中原各家势力、宋国、日本与南高丽。”

    赵复心里,微微抽了口冷气。

    将南京府与蒙古及宋国并列而视,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之所以取名“外交部”,而不称为鸿胪寺,大约也是为了堵住天下人之口。

    有些事情,的确是做得但说不得。

    “对于赵先生的能力,我没有任何质疑。如果你对这个职位感兴趣,我只需要赵先生很确定地答复我一句话:你,是否愿意继续留在南京府?与我等同心协力,共谋未来。”

    现在南京府所有文官之中,要么是金国遗老,要么与蒙古国或是中原势力纠葛过深之人。只有赵复算是无牵无挂,倒是最合适的一个外交部负责人。

    如果他真的能够抛却自己对于宋国的执念,只要他做出承诺,赵权对于此人还是比较认可的。

    与其让他把自己关起门来做学问,不如放出来做些事。

    而且,只要他接受了这个职位,想回宋国也必将受到宋国那些酸儒们的排斥。

    看着赵复有些犹豫的神色,赵权接着说道:“赵先生可以不用着急答复我的提议。如果你想,可以先回宋国看看,我会派人护送赵先生前往。回南京府与否,全在赵先生的一念之间。”

    赵复呆呆地看着王鹗与李治露出的鼓励与欣喜之色,沉吟良久。终于向赵权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叉手礼,说道:

    “赵复有幸,得遇权总管青睐,必将以某余生之力,报知遇之恩!”

    “好!”

    解决了外交部的负责人,还有一大批的人事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军事方面,基本维持原有的参谋部制不变,着重于中层军官的调整与培训。

    赵权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对剩余的三千战兵进行不断的优胜劣汰,同时将这些人全部培养成为合格的百夫长或是千夫长。

    这样,当辅兵的兵源充足之时,便可以这三千人为纲,迅速地拉出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可战之兵。

    培训的方法其实也很不算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