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宋天下-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后,还是尽量避免这么放肆的行为,再被宫里知道了,姐姐还好说,最多一阵啰嗦。那官家可真是惹不起,总是会想着办法给自己各种难堪。
对于下个月就要参加的省试,贾似道倒没有太多的担心。他相信自己,只要真的能屏蔽掉外界的引诱,拿个进士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只是像他这种以官员身份参加科举的,照例不能录为进士第一人,也就是说他这辈子跟状元没有缘分了。
不过也无所谓,状元名头虽响,也未必就算是有真学问。
他也知道官家的意思,有了正式科举的进士出身,才有进入中枢的可能。否则,连窥视的资格都没有。要不然即便自己顺顺利利的三年一迁,别说首辅了,熬到像史岩之这样的三品官员,也得三十年之后。
“嗵——嗵,嗵,嗵,嗵”从朝天门那传来五声清脆的击鼓声,随后便是一声接着一声的钟声。
“五更了!”
“止鼓契已响,该起身了。”
众官员纷纷站起身,整理自己的衣饰。
屋子里人虽多,但并不显得混乱。当一百响钟声敲完时,大家已经按照官阶的高低依次走出待班阁,往和宁门走去。
贾似道,自然是很自觉地排在了队伍的最末处。
头顶的天空依旧黑着,但遥远的地平线上,已经开始有些亮光正在挣扎欲出。
整个城市开始苏醒。
各个城门同时开放,城外挑担的,推车的,牵牛的开始纷纷进入城中,随后如雨入水般的溶进这个城市。
和宁门前的小摊贩开始收拾自己的摊点离开。两个侧门缓缓地打开,数位举着红纱灯笼的内侍恭候在门前。
走在臣工最前面的是一顶轿子,贾似道尽力望去,那轿子上打着的灯笼,上面隐约是一个“乔”字,他知道这应该是左相乔行简。
不容易啊,八十二岁高龄了,还得这么早过来。不过皇上开恩,特准他在宫内行轿。
入了和宁门,就是大内皇宫。
贾似道之前受贾妃召见进来过两次,虽然不算熟悉,但对皇宫多少有些了解。
与东京开封不同,临安因为是行在,不算正式国都,皇宫也是修得尽量简陋。
宫殿修建的费用,都是从皇帝的内库中支取。自高宗以来,内库其实并不丰裕,一直到现在,大内的宫殿还是没有完全建完。
而且为了节省内库开支,宋国南渡之后,就在绍兴年间举行过一次大朝会,其他时间连大年初一的大朝会都取消了。想想也是,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四五千人参加的大朝会,得花费多少啊!
整座皇宫依凤凰山而建,开封皇宫不同的是,几乎所有宫殿都是坐西向东,背靠凤凰山,面朝候潮门。
臣工的队伍在皇宫内迤逦地走了小半个时辰,从北边的和宁门,一直快到南边的丽正门。队伍终于在一个大殿前停下。贾似道抬头一看,大殿正门上的牌匾,今天挂的是“文德殿”。
说来有些可怜,这个殿是如今大内皇宫中唯一的大殿,朝廷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在此举行。要想了解这个宫殿是什么用途,就得看那个经常更换的牌匾。比如今天挂的是“文德殿”,那说明是在开朝会;如果挂的是“大庆殿”,那就是有重大庆典;如果是“明堂殿”,那是皇家在此祭天地祖先;如果是“紫宸殿”,则是为官家祝寿。
此外,有时还会换成“集英殿”、“讲武殿”等等。
第七十五章 朝议
臣工们依次进入文德殿,贾似道最后一个进去,站立的位置已经几乎靠近殿门。
一声尖喝传来“上——朝——!”
头戴通天冠、身着绛纱袍的皇帝赵昀,施施然地坐在御座之上。众臣工山呼拜舞,各各就班而立。赵昀朝边上的内侍挥了挥手,内侍端出一张圆凳,放在前方。站于列首的乔行简告谢而坐。
殿头官踏出半步,尖声喝道:“有本奏来!”
“臣有本奏!”第一个站出来的是中书舍人兼兵部尚书许应龙。
许应龙所奏之事,是去年与蒙古交战中获功将士的赏赐问题。
去年的四川、京湖、两淮与蒙古的交战虽然只是小胜,但既然是胜了,将官自然要论功升迁,将士就得行赏布恩。
许应龙的话音刚落。就纷纷地有臣工出列,或是反对或是附议。
反对者认为,去年的交战根本不能算是小胜,至今还有诸多城池陷于敌手。还有人借此弹劾战前总督史嵩之,称其用人不当、战术不对、弥费军资、将士未能尽命,等等。
有户部的人跳出来哭穷的,也有人指责户部拖欠军队钱粮。
第一次参加朝会的贾似道有些不习惯于这种争吵,但是他却闻到了一丝奇怪的火药味:包括御史在内,有许多人明里暗里开始针对着史嵩之进行弹劾。
吵吵囔囔一阵后,终于有了定论:着兵部、户部、吏部商议奖惩条呈。
在贾似道看来,这根本就不是定论。不过他多少也知道,在这种朝会上,任何问题都不可能形成定论的。所有的定论,只能是丞相率着参知政事或是枢密使一起商议之后,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得失,才有可能形成最终的处理意见。
当然,一些重大意见还必须经过官家的同意,才可能实施得下去。
对于史嵩之此人,贾似道还是相当敬佩的。这位前相史弥远之侄,如今算是宋国军中的一个灵魂人物。编排北兵、安置屯田、筑寨御敌,无一不显示出其过人的能力。虽然在前线屡立战功,但也遭人痛恨。
根源在于端平的北伐。
当年的北伐,是官家掌权亲政后,希望趁着金国灭亡之后,第一次强力推行的北上收复故都之战。然而,此战在朝廷之内争议颇大,主战者是帝师左相郑清之,他当然代表着官家的态度。
反对者中,则以史嵩之态度最为坚决。结果,北伐战局的变化以及惨败结局,一如他之前所预料。而战后,史嵩之则以“粮草供应不济”而遭贬。
锋芒太露,必遭当权者忌。
朝会上出现对史嵩之的攻击,隐然有乔相的影子。但贾似道明白,乔相的支持,就代表着官家的态度。
站在角落中的贾似道,不禁想着,要是有一天,如果自己站在史嵩之那个位置上,又该如何去处理这种复杂的关系。
在贾似道出神的时候,朝会上已经进入了第二个议题。有御史出来弹劾临安知府史岩之。去年五月份时,临安发生了一场大火灾,到现在为止还没完全处理清楚。
当年贾似道的父亲出任淮东制置使时,多少还是得到史相的支持,因此自己与史家的这两个兄弟算是世交。在姐姐入宫前后,贾似道唯一能结交上的高官就是史岩之了。
对于这位现任的临安知府,贾似道也同样的佩服,别的不说,这两年临安的繁华有目共睹。
但是因为临安房屋多木座,每隔几年总会或大或小发生数火灾,去年那场突如起来的火灾更是影响了三十万户居民。不过在贾似道看来,史岩之已经处理得相当不错了,起码入冬之后,没有人因为这场火灾冻死或是饿死。只是重建过程的确因诸多困难而速度缓慢。
贾似道明白,发生这样的事情,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总会有人不满意的。加上御史们干的活就是在缝中寻针,没问题也得找出一些问题来,要不然他们自己就会被人骂成尸位素餐了。
而弹劾史岩之,其意一样在于史家。
贾似道远远地瞧了瞧坐在最前头的乔行简,胡子花白面色红润,微闭双眼,安然而坐,似乎朝廷上的争论与他毫不相干。
不过虽然争论声不断,大家都还在控制着情绪,表面上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发生太过激烈的冲突。
随后是关于大内宫殿的修缮问题。
宋室南渡以来,皇宫狭小,自高宗后就开始修建宫殿,一直到现在也没完全修好。这个问题倒没引起太多的争论,宫殿修缮的钱款出自皇上的内库,户部不需要掏钱,臣工们自然也不会有太多意见。无非是如何督促工部派员抓紧处理。
对此,连户部尚书赵与懽都表示了支持。
贾似道一边静静地听着众臣与皇帝之间关于各项事务的扯皮,一边琢磨着自己的处境。虽然是第一次参加正式朝会,但他知道,这种人越多参加的朝会,越是解决不了具体的事情。新年第一天的朝会,一是给去年一些事项做个扫尾,二是得给今年定个调子。
最重要的一点,朝廷各方面的势力要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分配。说白了,这不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朝会,而是为了重新整理势力的开始。
该退的要准备退了,想进中枢的从今天始得发力了。而像自己这样第一次进入朝会的,就必须要有所表示,需要一个奏议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或是引起其他部门大佬的注意,这样才可能为自己今后的仕途铺设下路子。
与其他新晋官员不同,贾似道声名在外,虽然这种声名带来的是“浪荡子”的形象,但他自己倒不是很在意。只是今天既然站在这里,他就不得不去遵守这个朝廷的游戏规则。这大概也是皇上特召他参加朝会的意图吧。
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是站位,目前最敏感的议题是关于理学。理学之争由来已久,史弥远去世后,皇上重用真德秀、魏了翁等数位理学大家,这些理学人士也极力推崇“皇权神授”为回报,深得圣心。听说皇上还准备将理学定为官学,并有意将朱熹入祀孔庙。让理学人士无不欢欣鼓舞。
第七十六章 朝争
贾似道对理学实在兴趣不大,甚至可以说有些反感。在他看来,凭着理学那一套学说,修身养性尚可,治理国家就近乎玩笑。
不过理学之争显然不是现在的他有资格去评论的。
自己只能在另一个比较敏感的议题上做文章,就是与蒙古的战争。
端平元年北伐的失利,使当初意气风发的皇上也开始畏战退缩,帝师郑清之因此被迫辞相离开中枢。自那时起,北伐之事再没人敢提。但朝中对于蒙古,是战是和、是攻是守的争论从来就没停止过。
现在的形势很微妙。民间士子,尤其是临安三学的学子们,求战之心极为热烈。在他们看来,凭着宋国近亿国民,每人一口唾沫也能把那些蒙古人淹死了。朝中的一些文官尤其是年轻的文官也在求战,这样求战之声往往能获得大量的拥趸。
但中枢之中对蒙的战争态度,却是迥然而异。真正旗帜鲜明要求一战的人,只有同签书枢密院事的李宗勉。
在贾似道看来,李宗勉的求战,更多的是以此作为积聚支持人气的一种手段,以谋求宰执之位。
至于那个乔行简,贾似道还真有些看不透。八十多岁的人了,一直占据高位,他也不明白皇上为什么还留着不肯让他告老,真的是因为朝中无人可用了吗?
据说乔相在朝议时,从不轻易发表意见,但谁都知道,他的态度才是官家最为看重的意见。
大殿中的争吵声渐渐平息,该谈的议题已经基本靠一段落。贾似道重新理了下自己的思路,咬着牙出列,奏道:“臣,有本奏!”
御座上的皇帝赵昀看了看下边,侧过头问道:“哪个?”
内侍凑近低声说:“贾似道,新任大宗正丞。”
“哦,师宪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