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权宋天下-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远镇以南六十里是安丰县城,寿春东距来远镇不到七十里。而寿春与安丰县的距离为近八十里。三地之间均是快马一天都能到达。

    自乾道三年安丰军移治寿春后,现在安丰县的守军有两支部队,一支是水军近三千人,另一支是由聂斌统辖的马步军三千。没有水军的配合,单凭史天泽手中的一万兵马,要想迅速攻下安丰军,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攻打寿县,则会面临着安丰县守军与寿春守军的前后夹击。

    在与军中几个将领商讨了一整夜之后,史天泽决定将主攻方向放在寿春。

    一天的休整之后,真定军将来远镇付之一炬,全军分前、中、后三军以最快的速度向寿春突进。

    除了别里虎的一千蒙古兵外,史天泽将所有的精锐游骑全部放出,在来远镇至寿春的区域内,一路袭杀宋军斥侯。

    又一场战火,开始在淮南大的地上熊熊燃起。

 第九十五章 寿春城外

    来远镇至寿春,一路平坦,即使有些小河流,也是深不过膝,直接可以纵马而过。

    清晨出发,夜色未暗,赵权等人便赶到了寿春境内。

    赵权一路沉闷,他突然间有点想跑回淮水北岸的冲动,第一次上战场给他的感觉实在不好。

    当年第一次手刃杀死姐姐姐夫的那个宋兵时,也许是来不及感到惧怕,只有愤怒的情绪充斥心中,而这一次他却心悸了一整天。

    即便是受了伤,丁武也坚决不肯随伤兵北返,兴奋中的渐丁队成员也没有一个人想要回去。赵权只好保持着沉默。

    对于战争,不管是近现代热兵器还是古代的冷兵器,对他来说其实都很遥远,当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震天的时候,于刀光血影之中,要想把握一线生机,也许更多得靠老天爷的眷顾。而自己脆弱的心里,显然还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

    之前,他一直以为自己很勇敢,可以从容地面对死亡。但是这样的在鬼门关之前小转一圈之后,他才真正明白,在冷酷的战争中,生命是如何的脆弱。

    但害怕与心惊并不意味着自己就可以退缩,这点赵权许久之前就已经清楚。他也明白,要想在这个乱世中存活,坦然面对战场上的生死,这一关是他无论如何都得熬过去的。否则,只能是一个可怜的炮灰。

    他希望自己可以在经历这场战争之后,尽快的成长起来,不论是身体的抗击能力,还是心里的抗压能力,自己都必须开始把自己放在油窝上开始往死里的烹。

    熬过去了,才有可能为自己为身边的人争取一线生机。熬不过去,那还是在淮南找一块豆腐撞死了算。

    渐丁队与真定军的一些轻伤士兵是最后到达寿春的队伍。

    真定军将营寨直接安置在距寿春西门五里之外。

    在营寨门口,便可望见寿春的城墙。已过酉时,斜斜欲坠的夕阳往寿春的西城门上,镀去一点薄薄金光。

    此时在真定军营寨和寿春城池之间,四处是三三两两,各自接战的游骑兵。

    尘滚土扬之中,游骑基本都是一触即走。双方骑兵数量相当,但在穿插、移动与相互的呼应方面,真定骑兵显然更胜一筹。当数十骑蒙古兵加入战场之后,宋军骑卒便被追击得四处溃散。

    夜色未至,宋军游骑已全部缩回城内或是城外的营寨之中,留下四处散落的无头死尸。偶尔有些宋军的战马,也被真定游骑直接追上砍杀。

    寿春骑兵的战马以淮马为主,头大颈粗,肩短胸狭,是南宋所有部队里马军的主要用马。但是在真定军眼里,这种跑几步就气喘、体格矮小的马,根本就不被他们看上眼,拉回去养还费草,都是直接砍了吃马肉。

    渐丁队到来的第一件任务,竟然是被派去收罗散落的马尸。

    吴一虎要来了一辆大车,几个人拉了七八趟,才把战场上的数十匹淮马清理干净。当一批人浑身腥臭地回到大营时,真定军的营寨已经全部搭建完毕。

    寿春城外,本是千里沃野,为淮南西路重要的产粮地,但自宋南渡后,这里便成为南北兵家征战之地。除了宋金议和的那些年,田地基本都处于荒废状态。

    四周本来不多的树木已经被宋军砍个精光,真定军找不到半根可以搭建营寨的木头,只好挖壕为沟,垒土作墙,围住的是中军的营寨,又在寨外布着六个百人队的土营,互为守望。

    暮色笼住了整个战场。

    寿春城,只剩了一个模糊的影子。

    ……

    九月初一的清晨。

    当赵权与渐丁队一起步出营寨时,薄雾之中的寿春城已渐渐清晰。

    寿春,春秋战国时期曾是楚国的国都。淝水自东绕过寿春城向北流入淮水,南有大香河直通安丰县的巨泽芍陂。

    永嘉之乱后,晋移都建康,南朝以寿春为屯兵重镇,作为抵御北兵的最重要防线。寿县自此便沦为南北之间的必战之地。

    高宗南渡之前,寿春曾是寿州治所。南渡之后,寿春在金宋之战中数次易手。绍兴十二年宋置安丰军,乾道三年(1167年)时治所从安丰县移治寿春,宋国开始将此地经营成为对金作战的重镇。

    嘉定十二年(1219年),镇守寿春的建康都统许浚大败金兵,重修寿春城,寿春得以安定了十多年时间,随着金国的灭亡,宋蒙之战爆发,寿春又成为了双方屡次交手的战场。

    去年蒙古南征,宗王昆布哈就是在这里围攻了三个月时间,最终在寿春城前留下一万多具尸体,惨败而退。而当时的知安丰军杜杲因此一战成名,如今已升任为淮西安抚使兼知庐州。真定军此战如果能征服寿春,那么下一个对手就将是与察罕一起,面对镇守在庐州的杜杲。

    去年蒙古军为了攻打寿春,集结了五六万的蒙汉军队,而且携带各种攻城器械,却最终在寿春城下铩羽而归。而这一次,真定军总的兵力才一万,而且几乎没有像样的器械,赵权有些怀疑,史天泽到底有没有办法在十天之内攻下寿春。

    在怀疑之余,赵权也有些好奇,据他所知,去年史天泽率着真定军,也参加了寿春之战,不知道这次再来,是不是带着已经憋了一年的气。

    在真定军营寨之前一里处,已经搭起了一个一人多高的台子,台子上树着两杆大旗,红罗为帜,刺字于上。一旗为“真定”,一旗为“史”。

    这里是史天泽的战前指挥部。一千亲卫结成坚阵,如铁桶般把将台守得密不透风。台子一侧,是一座高二丈的望楼,上面两个士兵,一个正在观望,一个在布着数方旗帜。

    黑旗居中,四周是黄、白、青、红、绿旗围绕,黑旗代表着史元帅的侍卫军,其他四色旗则为四支千人队。

    黑旗边上,另有一只略小的三角黄边黑旗。这是郭侃百人队的队旗。

    随军出征前,赵权等人也学了些军中的旗语。望楼上摆出的这些旗,他还是看得明白的,这是全军集合的阵势,渐丁队需跟着郭侃,位列史天泽中军之侧。

 第九十六章 列阵

    眼前是密密码码结成军阵的真定兵,在赵权想象中,一万人也就横一百人竖一百人。但摆出来的阵势却让他看着有些头晕,似乎总是望不到军阵的边缘。

    突前压阵的是邸琮的二千步兵,二排刀盾、二排长枪,再后是弓手。左侧为史权二千骑兵,右侧为史枢两千骑兵。史格的二千兵与邸琮的剩余一千兵置于军后,以防宋军绕道夹击。

    剩下的就是别里虎一千蒙古骑兵,此时正自由自在的在战场中游荡。他们或百人,或五十人为一纵队,时不时向对面的宋军发动冲击,而后又在宋军射程之外折返。已经引发了数场小规模的拼杀。

    渐丁队以丁武为首,此时正在将台边上候命。丁武的胳膊还没完全好,但他还是坚持领下了充任传令兵的任务。一众人骑在马上,或是面色平淡,或是心里发紧,连小马哥都有些不安地时不时刨几下前蹄。

    只有陈耀有些没心没肺地晃着个肥脑袋,不停地往四处瞅着,还一直逗引李勇诚跟他斗嘴。后脑勺被赵权揍了一巴掌之后,陈耀总算是撅着嘴老实下来。

    将台边上先露出一个只小旗,然后是史天泽的一个亲卫,对着他们摇了摇旗大喝道:“渐丁队听令,到阵前查探宋军营寨动静!”

    丁武对吴一虎打了个手势,各带四个,分两队绕过前军,冲向战场。

    战场之上,烟尘滚滚,到处是蒙古骑兵鬼哭狼嚎般的喊叫声。

    吴一虎带着董用、李毅中、李勇诚与董用,直接冲入战场中间的蒙古骑兵之中,吴一虎与一个蒙古兵说了几句,便让董用回转马头奔回将台复命。——渐丁队中,只有吴一虎能说蒙语。

    赵权、陈耀、王铠与史青则随着丁武,纵马来到偏右侧的宋军堡塞之前窥视。几个小伙伴身着皮甲,左手圆盾,右手兵铲。赵权将几把弩箭全部还给了陈耀,对他来说,这几把弩箭如同鸡胁,射程太近、射完一轮再上箭时总是把他搞得手忙脚乱,还不如用弹弓。

    虽然四处烟尘弥漫,但赵权还是基本能看得清寿春城的模样。

    源于西南安丰县芍陂的大香河,自南而北流入寿春城,继而向东汇入淝水。因此,整个寿春城可谓三面环水,只有西门挖出的壕沟水量较小,一马平川之地,最适合攻城之战。

    与去年一样,史天泽也将此战的攻击重点放在西门位置。

    去年十月蒙宋的大战,击毁了寿春西面大片城墙,直至现在竟然还没有修复完成。

    北段未遭破坏的城墙完好无损,高有二丈。

    城门已经基本修复,城门之上的敌楼只余数根柱子。城门以南一直到角楼处,只是在坍塌处竖着木栅。

    木栅之后,隐隐是全副甲胄的士兵。

    想着当年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是发生在这片战场上,赵权突然萌生出一阵唏嘘。

    此时,列阵于寿春城外的宋军并非自城内出动的兵马,而是一直驻扎在西门城关处的守卫。防护阵型沿着城外西南方向摆开,挡住西城那段未能修复完整的城墙。

    五座小堡寨背靠着一个小土坡,并列而踞。堡寨如行军营寨,拒马、望楼一应俱全。堡寨之外,是五个宋军方阵,呈半弧形面向真定军。阵前是两排大拒马,而后是一人高的巨盾,前排宋军缩于巨盾之后,只能隐隐看见头盔的顶部。

    每个大拒马都是由一根长近八尺的圆木制成,上安铁枪,下设四根斜木支撑,以铁链凿附于地。

    在拒马与堡寨之间,是一条宽约五十米,长近千米,可供几个堡寨守军彼此驰行的大通道。这通道一直连着西城门的吊桥,以供城内的守军出援之用。

    居中的堡寨前,竖着“忠义军”与“樊”字将旗。结合之前所探听到的宋军情报,赵权知道,这旗下领兵者,应该就是忠义军统制樊辛。

    这樊辛统领的“忠义军”源于淮水北岸的顺昌守军。自顺昌失陷于金国后,这支军队就被迫南撤,并驻防于寿春。如今顺昌早已被金国改名为“颖州”,这顺昌军也已经更名为“忠义军”了。

    这部守军为一军编制,看这五座小堡寨,应该是每一营有一堡,那么按南宋的常规军制,差不多就是二千五百人左右。

    此时,依然有些游骑在城堡方阵前或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