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权宋天下-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安率领的四百骑,全是忠义军部下,沿着最外围向南徐行。他并没有急着杀敌,只是将逃出来的蒙古军卒重新向土坝处驱赶。蒙军前营溃势已成,但王安并没有放松自己的注意力。

    隐约之中,右侧有马蹄声传来,王安知道最关键的一战即将来临。

    据宋军这些天的观察,大部分的蒙古人骑兵都随主帅驻扎在二十里之外的蜀山脚下,前营与次营中,只有保持五六百人的骑兵。但这支骑兵也不可小觑,全是由主帅察罕之子木花里统率的侍卫亲军。

    西城门之外,已经有一部分蒙古骑兵与宋步卒接战,剩下的估计还有两三百骑,只有彻底击溃这支部队,今日才有可能赢得一战胜利。

    王安深吸了一口气,大声喊道:“诸位,能否一血前耻,且看这战,有进无退,誓杀胡虏!”

    “为寿春而战!”

    “为樊将军而战!”

    “为忠义军而战!”

    这些从寿春中艰难逃生的忠义军残兵,与王安一样,憋着一肚子的火气,哇哇乱叫着,向蒙古骑兵直冲而去。

    率领这支蒙古骑兵的是木花里帐下上百户塔塔,与察罕一样,他也唐兀儿人,原来算是西夏国民。在察罕随着成吉思汗南北征战时,塔塔就开始跟在察罕身边,深得其信任。自察罕之子木花里从军以后,他甘愿以上百户职位辅佐木花里。其实只要塔塔愿意独自领军的话,最少也是一个千户身份。

    一出次营寨门,塔塔就觉得不对,宋军明显是分两路出动人马突袭。虽然如此,塔塔并没有太过担心,他先派出信使往蜀山主营求援,他估计只要坚持半个时辰,主营人马一到,再多几路的宋军都不在话下。

    火光渐起,塔塔分出五十骑迎战北面宋军,自己率领剩下的一百多骑直扑西门而去。

    王安等人,撞上的正是这五十骑蒙古骑兵。

    天色未明,虽然土坝上燃起的火光让士卒能略微看清人影,但相对于蒙古人来说,这样的骑兵对战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

    所谓知耻而后勇,忠义军士卒一个个嘶哑地吼叫着,在承受了五十骑蒙军第一波的弓箭之后,不管不顾,不躲不闪,直接就撞击过去。如惊涛拍岸,激出一卷卷的血光。

    有些人来不及挥刀就被蒙军劈倒;有些身已中矢却依然催马狂奔;有些甚至直接腾空而起,扑向蒙古士兵,将其抱摔下马,而后被乱马一齐踩成肉泥。

    这次冲撞,只有一个回合就结束了。蒙古五十骑全部被灭,宋军却付出了一百骑的代价。

    王安抹了抹脸上不知道是己是敌的血迹,一提马缰,领着剩余的三百骑,略拐了个弯,尾随着塔塔,向西门方向杀去。

    “不该分兵!”当塔塔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已经来不及了。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前营的汉军溃败的速度远超他的想象。

    土坝周围,到处是狂奔的蒙古汉军,他们身后则是在尾随追击的宋军步卒。

    塔塔怒吼一声,紧跟在他身后的蒙古骑兵,一起发出长嚎,再不管眼前的士卒到底是蒙古汉军还是宋军。全体弯弓搭箭,箭矢如云,无差别向前方的战场上覆盖过去。

    同时,铁蹄毫不停留践踏而过。三箭之后,便已冲至土坝处,身后留下无数残肢断肠,汉军的、宋军的,已经完全搅成一处。

    看着土坝上燃起的火光,塔塔见到了正在土坝与护城河之间,与宋军苦战的另一支蒙古骑兵。

    塔塔犹豫了一下,他可以不管战场上四处溃散的汉军,却必须去接应这一支骑兵,同时还得尽力阻止宋军继续燃烧土坝上的投石机。

    战场上的犹豫是最坏的一种情绪,不管怎么样,哪怕是决定错了,也比犹豫不决更强。塔塔深知这个道理,马速不减,绕过坝口,冲进护城河沿岸。

    遥遥的可以看见先前的那一支骑兵,已经停在南端,显然在等着自己过来,对身后的宋军步卒进行夹击。然而,那支骑兵之后,已经开始堆积着众多杂乱的蒙古汉军。

    混乱的溃兵之中,一些宋卒五人一组,专门袭杀持有兵器的汉军,并驱使着他们向南溃逃。

    乱军的最中间,是一百多个全身精甲的宋军具装步卒。

    这种形势之下,只有尽快与前一支骑兵会合,才可能将突袭而至的宋军清理干净。

    塔塔将队伍调整为并列站位,对着茫然无措的蒙古汉军怒吼道:“敢退者,杀!”

    “敢退者,杀!”手下有些人用蹩脚的汉语一起怒吼着。

    一部分溃卒在蒙古人与汉军将领的呼喝下,终于开始结成阵势。

    此时在这一个狭窄区域之内,有近千的宋军,包括一百多的具装步卒。这些步卒在面对骑兵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同样是步卒的蒙古汉军开始被组织起反攻时,他们就完全落于下风。

    尤其是具装步卒,每个人身上单铠甲就有四五十斤重,时间一长,用不着宋军攻击,有些人自己都已经累得胳膊都抬不动,更无论杀敌。

    但是,这近千的宋军,没有任何退缩的意思。他们结成一个个小圆阵,面对数倍于自己的蒙古汉军与骑兵,每个人都沉默不语,只是机械地挥刀砍杀。

    包围圈迅速地缩小,塔塔却没有任何兴奋的感觉。

    身后,又传来一阵鬼哭般的惨叫,慌乱之中充满着绝望。土坝上的火龙,已经越烧越旺,不时有蒙古汉军从土坝顶上滚落而下,带出一股股肉焦味。

    塔塔脸色青得可怕,他这下子才明白,宋军竟然以一千士卒为饵,给自己的两支五百骑兵挖了个巨大的陷阱。

    利用溃败的步卒来冲击骑兵,让骑兵陷入人群的泥沼之中无法发挥灵活的优势,这一向是蒙古人对敌的基本战术,如今却被宋军拿来对付自己。

    塔塔深知,一旦被溃卒裹入,在土坝之前的狭窄地带,自己这支骑兵绝无逃脱的可能。

    庐州西城护城河外,在五十步宽,三四里长的狭长地带,层层叠叠堆积着越来越多的士卒。居于最中间的是宋军不足百名的具装步卒,近千步卒与其配合而成大大小小十数个圆阵;与其挤在一起的是数千蒙古汉军,经过一段慌乱之后,开始组织起与宋军步卒的厮杀;狭长地带的南北两侧是完全被隔断的两队蒙古骑兵。

    不断有更多的蒙古汉军与宋军,如百川入海般的向这个地带汇入。不同的时,自庐州西城越浮桥而过的宋兵,队伍齐整,虽然短时间内无法投入太多兵力,但行进得坚决而有序。

    而土坝之外,从前营被宋骑追杀而来的蒙古汉军,则是如无头苍蝇般四处乱窜。

    塔塔很清楚,自己的骑兵无论是被宋兵还是汉军溃卒缠下,只有一个下场。他不再犹豫,深吸了一口气,催马率兵向南冲去,如墙般直接撞向正混战在一起的蒙古汉卒与宋兵。

 第一百三十一章 庐州之战(4)

    刚刚好不容易组织起队形,开始围攻宋军的蒙古汉卒,被塔塔的骑兵一冲,立时又告溃散。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些被挤入护城河,有些则被直接撞入宋军圆阵之内,宋军阵形就这样活生生地被撞破。

    塔塔与手下的两百多骑兵,或用蒙语,或用汉语,大吼着“让开!”,一边疯狂地砍杀着马前两侧的士卒。

    一些绝望而愤怒的蒙古汉军,开始围攻这些屠戮自己的友军。这些敢于围攻蒙古骑兵的汉军虽然只是少数,但还是给蒙古骑兵带来麻烦。却更加激怒了他们凶气,蒙古人手中的刀再没任何犹豫,刀砍马踏,队伍缓慢而坚决地向南挪着。

    前路未通,身后的溃兵却越来越多。塔塔只得留下五十骑殿后,转瞬之间,这五十骑的刀下,便倒下了上百具的汉军尸首。

    溃兵越发混乱,慌乱之中夹着越来越浓重的愤怒。左右无处可避,前后无路可逃。有些人被裹着,有些人则是偷偷下手,那五十骑兵终于被淹没在汹涌的溃卒之中。

    塔塔已经数不清自己劈倒了多少个缠在马前的兵卒,这种砍杀对他来说,其实没有任何乐趣,迸在脸上的鲜血再多,也激不起往日战场中的兴奋感。可是,就这样一堆蝼蚁般的人,却费去了自己太多的气力,这让他越发恼火。

    终于与前面的骑兵汇合了,五支百人队的蒙古兵如今总共只剩三百余骑。

    他朝后看去,脸色又由青转白。

    土坝与护城河之间,已经挤上了三四千的溃卒。兵找不着将,将喊不到卒。

    个个眼中赤红,衣甲散乱。前面跑的人,稍慢一点,便被后面的人撞倒踩踏,一层一层的乱兵,如饥饿的波涛向自己卷来。

    而且,在土坝与土坝之间狭窄通道处,不断的有溃兵被从外围赶进来。蒙古数万大军,历经半个月辛辛苦苦堆建的围城土坝,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噬人的恶魔,正张大着嘴肆意地吞没被挤入的士卒。

    天色已经微明,护城河浮桥之上,依然不断有宋军从西城城冲过,加入这场混战。

    塔塔随手砍倒已挤至马前一名溃兵,叹了口气,调转马头,后军转前军,继续往南撤退。

    身后的溃卒,一见骑兵已去,发一声喊,迈足跟着狂奔。他们每一个人心里都很明白,只要稍迟一步,即便没死于宋军刀下,也必定被后面的溃卒踏成肉泥。

    步卒在内,骑兵在外。宋军驱赶着蒙古溃兵,蒙古溃兵又紧跟着蒙古骑兵。绕过庐州城西,如洪流肆虐而过,轻松地将南城重喜军前营一冲而溃。

    而后,又朝着真定军的前营直冲而至。

    很多年之后,当赵权与他的伙伴们,重新对庐州的这场战事进行复盘时,所有人都认为,其实蒙古军队有许多的机会取胜。

    比如主帅只要稍加关注下疲惫的汉军,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下他们的士气。

    或者在次营多安排些骑兵;或是在宋军发动袭击时,第一时间内对其他城墙展开反攻;或是能在战场上有效地引导溃卒;或是蒙古骑兵多注意下与汉军步卒之间的配合。

    无论哪一点,只要做得再稍微好一些,都不会导致庐州之战的溃败。

    但是,战场就是战场,不可能让人如此冷静而理性地进行分析。

    一场战争,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有无数的因素在制约着。有些是依靠统帅事先的精密筹划与布局,有些依靠的是将领临场准确而有效的指挥。有些却得依靠老天爷。

    运气,在战场上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战场上任何一个微弱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战争的胜负。

    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战争,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战场上信息的传递。靠传令兵在战场上的奔波,速度再快也完全跟不上瞬息万变的节奏。这种信息传递方式,使统帅根本来不及紧密地联系各支部队,无法从容而及时地掌控与调配各支兵马。

    掌控了信息,才有可能掌控战场上的主动!

    这是在复盘这场战争之后,赵权得到的最大收获。

    蒙古军队在庐州城外的惨败,可以把一部分的原因归结于运气。

    而赵权等人能在这场溃败中活下来,可不只是运气那么简单。

    也许是在从和州回程的十天时间内,大伙儿都已经习惯了逃亡,如今每个人都很清楚,随时做好准备,对于求活有多么重要。

    在前一天临歇息前,渐丁队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