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洪荒星辰道-第7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况且,向鸿钧道祖请教,也不丢人,风紫宸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

    更别说了,那关于儒道的疑惑,也只有鸿钧道祖能够给子儒答案。因为,鸿钧道祖就是天道,整个洪荒天地,再没比祂更了解天道的存在了。

    而儒道,名为儒道,实为正道,天之正道。

    没错,此次转世重修,玄清改修了自己的大道,转而参悟天道。不,不对,说是转修其实并不严谨,严格一点的来说,玄清是将自己所修的道升华了,使其立意更上一层楼。

    子儒前世身为玄清时,所修之道为九天清气之道,也被称之为先天清气之道,专修先天清气。

    而玄清转世成子儒之后,将自己的先天清气之道升华了,升格为天之道。

    有道是盘古开天,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那清气上升之后就成了天。而这清气,指的就是先天清气。

    换而言之,先天清气本就是天。

    如今,子儒将先天清气之道,化为天之道,本就是应天之举,符合先天清气之理。

    天之道,即是天地正道,象征着天道正的一面,与浊相对。这也就是说,天之道与天道有关。

    与天道有关的事,再也没有比问道祖更合适的了。道祖就是天道,没人更比祂自己了解自己。

    不过,也正是因为升格先天清气之道的缘故,玄清的功法已经不适合子儒了。同样的,也怕玄清对天地的认知,影响到了自己,子儒抛弃了玄清的一切。

    他撇弃了所有的一切,权势、地位、神术、法则、甚至是道行,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来到了天地之间。

    所以,子儒出生之时,无数大神通者生出感应,天地震动,气吞寰宇,吞纳宇宙万物精华,极尽而尊,无与伦比,万古未有。

    他可以说是天生的圣人。

    只是,许是因为舍弃了玄清一切的缘故,子儒至今未曾修炼过,准确的说,是没有修炼过法力。

    子儒现在,只注重境界,也只修炼境界,舍境界之外,再无他求,高深的法力也好,强大的肉身也罢,都不是他所求。

    子儒的这个态度,可谓是急坏了暗中关注他的截教弟子,这不修炼,何时才能重回昔日的巅峰,准圣大圆满之境?

    回不到巅峰境界,便不能炼化混元道果,修成混元大罗金仙的境界。

 八八三 子儒身死儒道出

    若非是怕破坏了子儒的修行,这些截教弟子,都恨不得直接给子儒灌顶,强行将祂提升至准圣大圆满的境界。

    可惜,阐教弟子却是不知,子儒既然决定舍弃玄清的一切,那就是混元道果,他也不会留恋,一并舍之。

    有舍才有得!

    今日舍弃先天清气之道果,他日才能得到更强的道果,真正的成就天之正道。

    若是贪恋混元道果,不愿将其舍弃,那又如何能算得上舍弃玄清的一切?

    既要舍弃,那就干脆一点,全都舍弃,哪怕是至高无上的混元道果,也一并舍之。

    以此,来见证子儒的决心。

    也就是截教弟子不知道子儒的想法,若是知晓,怕不是会气疯了不成。那可是混元道果,玄清升华一切所得,比之先天至宝还要珍贵,岂能轻易舍之?

    就是强行灌顶,也要助子儒成就准圣大圆满的境界,不让他舍弃混元道果。

    可惜,截教弟子不知晓。

    ……

    ………………

    回到人皇城后,子儒领着一二弟子,就往守藏室的方向走去。恰逢此时,列寇成道,邹衍与庄周等大神通者的神念化身,为了成道,也都相继离开了守藏室。

    弟子走完之后,鸿钧道祖自觉任务完成,于是就辞去了守藏室掌令一职,正打算骑着青牛,带着红云童儿,一路向西而行。

    子儒赶到之时,道祖已经收拾好了行囊,正准备动身呢。只是,看到子儒走来,鸿钧道祖想了想,遂停下脚步,在原地等候子儒的到来。

    “见过道祖!”子儒上前见礼道。既然已经舍弃了玄清的一切,子儒自然不会以徒孙之礼见道祖,而是以晚辈之礼见之。

    对此,鸿钧道祖也不在意,只是皱眉看了子儒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说话。

    过了许久,鸿钧道祖方才悠悠的说道:“这就是你这一世要走的道路吗?天之正道,也不失为一条惶惶大道。可是,你做好修炼此道,要付出的代价了吗?”

    闻言,子儒满脸凝重的点了点头,道:“晚辈已经做好付出一切代价的准备。”

    参悟天道,岂能不付出代价?

    鸿钧道祖参悟天道,最后生出大爱之心,以身合道,弥补天道之缺,至此天地圆满,众生修炼也从难到易,大神通者踊跃而出,先天道尊更多多如牛毛。

    在道祖未曾合道之前,凶兽时代,三族时代,岂有这么多大神通者共处一世,又怎会有这么多的先天道尊诞生?

    洪荒的修炼文明,能有今日这般昌盛,都是鸿钧道祖合道之功,这是谁也抹不掉的无上功绩。

    故而,鸿钧道人才是道祖。

    而如今,子儒参悟的也是天道。不过却不是完整的天道,而是一半天道,即是天道正的一面,天之正道。

    鸿钧道祖参悟天道参悟到最后,选择了以身合道。子儒参悟的天道,虽然只有一半,但那也是天道,等他参悟到了最后,也将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难逃身合天地的下场。

    这是参悟天道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对天道理解的越深,越是难逃天道的感召,最后终究要成为祂的一部分。

    而这,就是世间少有人修炼天道的缘故。洪荒之中,先天之道虽有数万,但那最强的,无疑就是天道了。若无这般隐忧,洪荒参悟天道的大神通者决不再少数,也不会只有道祖一人了,现在倒是多了个子儒。

    不过,天道感召虽强,但也不是没有解决之法的。就如鸿钧道祖一般,虽然合入天道不得自由,但偶尔也是能挣脱出来,入世遨游的。

    在鸿钧道祖看来,子儒打得应该是和祂一样的想法,身合天地之后,以特殊手段护住自己的神智不失,依旧能通过种种方法干扰天地的运转。

    可惜,鸿钧道祖却是不知,此刻子儒一心求死,根本就没准备什么后手。他打算借天道之手,来斩断自己身上的一切因果,从而彻底抹消自己与本尊之间的联系。

    若世上再无玄清,那自然无人能知晓,曾经玄清与风紫宸乃是一人。

    ……

    看着子儒,鸿钧道祖能够感受到祂的决心,故而也没有劝他回头,只是说道:“你是来向贫道询问天道的玄妙的吗?”

    子儒点头,回道:“是的,还请先生指点!”

    没有先回答子儒的问题,鸿钧道祖反而牵着青牛,迈步朝西方走去,并示意子儒跟上:“且随贫道走这最后一段路吧!”

    子儒闻言,连忙跟上。

    而在路上,鸿钧道祖一边赶路,一边朝子儒讲着自己对天道的理解。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

    两人走了数日,鸿钧道祖突然顿住不语,半响方才说道:“贫道对天道的理解,已经都告诉你了,剩下的就要靠你自己参悟了。”

    子儒闻言,连忙朝鸿钧道祖感谢道:“弟子多谢先生点拨。”

    鸿钧道祖脸色淡淡,示意子儒可以离开了。可子儒拒绝,坚持要再送道祖一段距离。

    道祖也没坚持,任由子儒送行。

    又过了今日,道祖突然朝子儒说道:“你我即将分别,临别之际,贫道有一言赠之:

    “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道祖人间游历百载,守藏室枯坐数百载,也不是在玩的,这些感悟,都是祂在人间总结出来的。

    鸿钧道祖是个非常讲究因果的人,这些感悟,即是在人间所得,那祂就会将其留在人间,而不是埋藏在心里,随祂回归天道。

    子儒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二者继续向前,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子儒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闻子儒此语,道祖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子儒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道祖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鸿钧道祖手指浩浩黄河,对子儒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子儒曰:“水有何德?”

    道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子儒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道祖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子儒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子儒告别道祖,与弟子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

    …………

    事后,有弟子问子儒:“老子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