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长风几万里-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让回道:“明德三十八年。”

    咸宁帝望着文华殿屋顶雕刻着龙纹彩画的藻井,沉沉道:“明德三十八年,那年朕才十四岁,谢衡也未及冠。”

    他话中透出怀念:“若他还在,他肯定懂得,朕早已经尝够了无权无势、任人欺负的滋味,怎会再将生死交由他人宰割?无论是谁,都别想夺走朕的皇位。”

 第69章 第六十九万里

    旧案被翻出; 大理寺再次忙得脚不沾地。

    谢琢同侯英一道,将所有相关的卷宗都找了出来,还趁着天气好; 摊开来晾了晾,散散潮气。

    一边整理这些泛黄发潮的纸卷; 谢琢一边问道:“侯寺丞心情不好?”

    侯英抿着唇角; 恰好看见纸上写着的“谋叛欺君; 蠹国祸民”几个字,他沉默许久才低着头回答:“我应该没有跟谢侍读提起过,我是明法科出身; 读书的目标就是进大理寺,我一直以为这里是天下至清至公之地,慢慢才发现,原来跟我想的不一样。”

    他提了提嘴角; 讽刺多于笑意:“至清至公?这里应该是天底下至污至垢之地才对。”

    谢琢安静地站直,影子映在脚边; 手中的纸页被风吹得飒飒作响。

    “十二年前; 我还在读书准备科考,那时听说谢衡被处以凌迟; 还拍手称快; 觉得无论是大理寺、御史台还是刑部; 都不惧他首辅之位、不惧陛下的信重偏袒,而是法理昭昭; 让恶人得到了恶报。”

    侯英眼中出现了短暂的茫然; “可是; 如果他真的是被冤枉的; 他是有冤不可诉、是被人构陷害死的呢?”

    白日之下; 侯英紧紧咬着牙关,紧捏着卷宗,一拳砸在了旁边的石栏上。

    或许是阳光刺眼,谢琢突然觉得双眼有些涩痛。

    他垂眸掩下眼底的情绪:“侯寺丞仍有满腔热血,以后定会是个好官。”

    晚上,大理寺的官衙灯火通明,大理寺卿陈直中干脆住在了衙门里,还从家里带了被褥和换洗的衣物。凌北兵械被劫一案尚无进展,十二年前的旧案更是找不到头绪,偏偏各方视线全都汇聚在了大理寺,陈直中不免焦头烂额。

    谢琢也放下了手里没核查完的卷宗,到了议事房,跟侯英坐在一处。

    有书吏犯愁:“这案子已经是十二年前的事了,当年作证的人没几个还活着,就算活着的,短时间内也找不到人。”

    侯英接话:“当年定罪的铁证是那封写给北狄的书信,里面涉及我朝机要,字迹与谢衡完全相符。若要重新调查,这封信是一个重要切口,但如今想从伪造谢衡亲笔方面入手,难度很大。”

    陈直中清瘦了不少,手指敲在桌面上,认同了侯英的观点:“已经过了十二年,模仿谢衡笔迹那个人是否活着还两说。”

    侯英已经将卷宗翻了好几遍,忍不住指出:“当年定罪定得极快,抓来审问的几个人证明显是在重刑之下,屈打成招,但三司使都用了这些供词。”

    陈直中没有否认侯英的话:“当年形势复杂,没人敢有半分拖延。”

    谢琢安静听着。

    谢衡这个过于年轻的内阁首辅,自身才华卓绝,又深受咸宁帝信任,若此后二三十年,他都稳坐其位,那他会挡太多人的路、占太多人的利益。

    朝中无人容得下他。

    咸宁帝将谢衡捧得有多高,就想他摔得多重。

    忽地觉得有些冷,谢琢下意识伸手,将挂在腰带上的兰草纹香囊握在了手里。

    众人又商讨了一番,陈直中听罢,摆了摆手,面容疲惫:“算了,明日再议吧,各自都回去想想。”

    谢琢与侯英一同离开官衙。

    “我只不过草草翻看了一遍,都能发现谢衡一案的卷宗里有不少疑点,若是细究,会有更多站不住脚的内容。但这十二年来,看过这份卷宗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却没有一个人提出!”

    谢琢听出侯英话中的怒意,劝道:“因为杨敬尧是当今首辅,这个案子又是陛下亲自下旨定罪,这或许就是人之常情——没人敢随随便便说话,更没人敢说陛下错了。”

    握了握拳头,侯英望着地上的影子,语气忽地有些萧索:“谢侍读,你知道我觉得最为失望的是什么吗?”

    “是什么?”

    “是没有谁真正想着为被构陷之人沉冤昭雪,他们只想榨干这个案子最后的价值,用来彻底扳倒杨敬尧。”侯英话中满是压抑和不忿,“我不懂,人心为什么能低劣到此等地步!”

    长街灯火在风中闪烁,谢琢想,哪有什么理由?

    构陷、内讧、争夺,不过都是利己天性、恶意和私欲。

    平民百姓总是热衷于话本故事般未得昭雪的冤情,短短一段时间,洛京城中,连说书先生都开始讲起了十二年前谢衡被陷害、满门覆灭的旧事,茶坊酒肆,议论声更是不绝。举子们纷纷开始写文章针砭时弊,太学中亦是为此讨论起刑律漏洞。

    甚至借由衡楼的商队,消息很快传至京畿。

    但没有切实有用的证据和线索,杨敬尧依旧稳坐囚室,偶尔还会让狱卒去他家中取几本书,再添些纸墨,气定神闲。

    休沐日下午,谢琢带着葛武去会仙酒楼,要了一个临街的包厢,打开窗户,正好就能看见朱雀大街上的景象。

    谢琢今日戴了耳饰,正是陆骁之前亲手做的那对白兔玉质耳坠,他有些不习惯,但依然任耳坠晃晃荡荡。

    此时,洛京城外,杨迈衣衫脏污,面上满是尘垢,正一步步朝着城门走去,每一步都重若千钧。

    他双股战战,无数次生出转身逃跑的念头,但想到暗处有对准他心口的弓箭,只要他一有异动,立刻就会将他射穿。

    他怕死,所以不敢跑。

    杨迈原本打算得很好,杨首辅交给他的事他都已经做完了,只需要从凌北赶回洛京交差即可。

    可是他没想到,兵械被劫走后没几天,陆家竟然派出了人马开始寻人,他不确定陆家是不是在找他,但他不敢赌,于是刻意伪装成了流民,想着只要离开凌州地界,那他就是安全的了。

    可是最后,他还是落进了陆家手里。

    他本以为自己肯定会没命,但陆骁没有杀他,只是告诉他,杨敬尧通敌叛国之事已经败露,现在人就关在大理寺。又告诉他,按照《刑统·名例律》规定,若他自首,可减罪二等,或许能免于一死。①

    在陆骁问他要不要回洛京自首时,杨迈点了头。

    他选无可选。

    望着巍峨城门,想到一旦暴露身份他将面对的是什么,杨迈陡然生出无边的愤恨来——若不是杨敬尧,他如今还好好待在禁军中,断不会和什么通敌叛国的罪名扯上干系!

    双眼赤红,杨迈全身发着抖,终于在城门守军前跪下,声嘶力竭:“罪人杨迈,前来自首!”

    会仙酒楼里,谢琢隔着窗,看着杨迈被城门守军押着送往大理寺,引得沿路无数百姓议论。

    葛武有些激动,手拍在窗棂上:“公子,陆小侯爷当真送了公子两份大礼!”

    谢琢浸冷的眸中泛出零星的笑意,单是听见这个称呼,他骨缝间涌出的寒意就少了许多。

    丁全送来的那封信里,陆骁送了他三样东西,一是阿术列的供词,一是杨迈的自首,最后一件,是陆骁半夜睡不着外出跑马时,在溪水边摘的一朵蓝紫色野花。

    陆骁还特意在信里写了,说这种花不管是在清源还是在洛京都找不到,为凌北独有,便让丁全送来给他看看。

    前两件东西,谢琢都一一放到了大皇子面前。至于最后一件,花送到时已经谢了,谢琢将它仔细夹在了陆骁最喜欢的一本兵书里。

    “该走了。”

    见谢琢起身,葛武不解:“公子,我们要去哪里?”

    “大理寺。”

    杨迈在城门自首一事,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皇子正在琴台约见倚重的中年谋士,听见这个消息后,抚掌连说了三声“好”。

    灰衣谋士起身拱手祝贺:“如此一来,杨敬尧通敌叛国的罪名是彻底摘不掉了,恭喜殿下,距离储位又近了一步!”

    李忱志得意满,又在听见“储位”两个字时,陡然生出了几分不满足,不过他面上神色不变,笑言:“陆骁识趣,不仅送来了阿术列的供状,还把杨迈找着了!这次做得不错,确实应该记他一功!”

    谢琢的马车在大理寺门前停下时,正巧遇见匆匆赶来的侯英。

    两人一起往官衙走,侯英说话有些急:“谢侍读也听见消息了?”他面露激动,“原以为杨迈不是死在了北狄人的刀下,就是已经被杨敬尧处理干净了,没想到他竟然还活着!”

    谢琢似乎有些不解:“可是以杨敬尧的谨慎,应该不会留着把柄不处理。”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侯英解释道,“我猜测,没处理杨迈,一方面是因为杨敬尧根本没想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会暴露,另一方面则是,杨敬尧虽为首辅,但实际没什么人可用。他家中贫寒,父母亲族凋零,连这个杨迈都是同姓攀附,不是什么正经亲戚。想来,好不容易遇上个用着趁手的,杨敬尧暂时舍不得杀,这个把柄也就留下了。”

    两人边走边聊,到了官衙的议事房,发现所有人都到了。侯英与谢琢对视了一眼,知道今晚的大理寺肯定又要掌灯擎烛了。

    这次大理寺办事很快,不到两天,杨迈的供状就放到了咸宁帝的御案上。

    关于杨敬尧如何将他安排入禁军,如何让他在押送兵械的途中往外传递消息,又是如何在马料中下药,如何告知北狄人押运队伍的所在等等,杨迈全都供认不讳。

    他还多次表示自己是无辜的,根本不知道杨敬尧到底想做什么,他只是按照杨敬尧的吩咐行事而已,希望推勘官看在他自首的份上,能酌情减罪。

    这份供状立刻就在朝廷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

    杨敬尧的亲族亲自指认,无论是时间还是别的全都对上了,几乎没有可狡辩的地方。极短的时间内,无数大臣纷纷上书,痛斥杨敬尧祸国殃民之心、残害忠良之恶,请求咸宁帝下旨处决杨敬尧。

    将画押的供状以及大理寺卿呈上的折子看完,咸宁帝又翻了翻御史台呈上来的折子,低斥了一句:“没用的东西。”

    知晓这话中骂的是杨敬尧,高让研着墨,笑道:“陛下,太液池里的荷花开得正漂亮,陛下可要去走走,散散心?”

    捏了捏眉心,咸宁帝起身:“走吧。”

    御辇至太液池附近,咸宁帝带着高让缓步行去。

    “你说朕当年,到底有没有做错?”

    高让敛目,恭敬道:“陛下所做,无不为天下、为江山,何错之有?”

    在咸宁帝身边伺候了三十年,他深知,这句话并非咸宁帝认为自己在谢衡的事情上做错了什么。

    就像那句“没用的东西”,不过是咸宁帝觉得杨敬尧没有把首尾抹干净,徒增事端,给他添了麻烦而已。

    高让跟在咸宁帝身后,在经过一片荷花时,听见了两个负责清理淤泥的内侍隐在荷叶之间,正在闲聊。

    “这次是你跟着罗公公出宫采买,快跟我说说,那些刁民真的整日在茶坊酒肆里说闲话,声称杨首辅犯下的恶事是陛下支使的?”

    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