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4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人为了一己私利毫不为国家着想,还信誓旦旦的大义凛然,其卑鄙无耻的惺惺作态,让崇祯感到一阵恶心。
朱聿键封地内的情况他也是了如指掌,至少浙南和福建都是他的重点监控区域,他知道朱聿键手下官员也非常多,却是各个能干从不贪财计较个人得失。他很想与这位王兄聊一聊,探讨一下如何才能让官员清廉为国,可是近年来他的威势日盛,心气也高了,就算朱聿键在面前,他也放不下身段探问。
第八百三十八章 杨嗣昌的策略
崇祯心中气结,却想起在登基之前,朱聿键曾经对他说过,大明官场不说也罢,其中无奈的表情他当时还不理解,可是随着登上皇位之后,他却越来越感受到了那句叹息中的无奈。或许大明朝廷已经彻底烂掉了,要想达到朱聿键封地内的效果,就必须从头再来。
这个念头忽然冒出来,让崇祯也吓了一跳,他赶快将这个念头驱逐出脑海不敢再想。他是大明朝的皇帝,他的根基就在朝堂之上,如果将这一切放弃,他又该何去何从。崇祯始终想要中兴大明,可惜他所能依靠的却只有眼前这些愚昧官员。尽管他的心中早已下定决心,无论用何等手段,也要将大明这艘已经破烂的航船修复好,但却越来越力不从心。
他咬了咬牙突然说道:“朕以为解决方法也是平常,如今大明内外交困,诸位受朝廷供养多年,在此危机时刻也当出力。我看就让皇亲国戚与诸位官员自行捐献,多者多捐,少者少捐,也算是为国出力。”
崇祯这一句话,却是让整个朝堂安静了下来。崇祯都说了国家危难之际,让大家输捐,这可无法用祖制来搪塞。再说捐钱也要皇亲国戚第一个捐,他们抵抗的肯定更加激烈,又何必自己来做这个小人。
见到所有人都不说话了,崇祯点点头道:“既然如此,输捐之事就这么定了,如今流贼势大,筹措军饷实在情非得已,还请诸位爱卿尽力。”虽然商税的事情被搁浅,但总算有了缓和国家财政的方法,崇祯的心情也舒服了些。
“启禀皇上,臣奏请一策可用,或能力挽狂澜。”此时在文官队伍中又走出一人跪倒说道。
崇祯仔细一看,竟然是兵部右侍郎杨嗣昌,他顿时就来了精神:“准奏。”杨嗣昌是当年因为以抚为主造成流贼势大而丢了官的杨鹤之子,因为父亲的污点,杨嗣昌多年来在朝中唯唯诺诺不敢锋芒太露,不过崇祯对他喜爱有加,才让他一路平步青云升到了兵部右侍郎的位置。
自从与他同为侍郎的陈奇瑜外派五省总督之后,他感觉到了一丝危机。他与陈奇瑜都有希望成为下一任的兵部尚书,虽然崇祯对他更加爱惜,但毕竟兵部讲究的是军功,如果陈奇瑜在陕西剿匪大胜,他肯定无法与之竞争。
最近听说陈奇瑜在陕西剿匪并不算顺利,他忽然感觉自己有了希望,如果能够提出更好的策略或许还有希望。今天他本来已经准备好自己的一套说辞,结果偏又赶上崇祯朝堂发难。
很会做人的杨嗣昌敏锐的感觉到,自己或许可以一箭双雕,即在皇上面前露了脸,展示一下军事才能,又可以为朝臣们解围,得到东林党的好感何乐而不为,所以他才在这个时候出班启奏,同时将自己的策略稍微改动了一下。
听到崇祯准奏,杨嗣昌跪在地上说道:“臣以为如今辽东战事和缓,可以暂时截留部分银子用于剿匪。至于国内剿匪之事,臣以为张贼不足为虑,卢象升大人足以应付。李贼则是我朝心腹大患,应当及早剪除,只是陈大人如今剿贼策略只是围堵,似乎成效不显,臣有一策可迅速剿灭流贼。”
杨嗣昌给出了一个合理分配资源的方式,又分析流贼强弱,同时还有剿贼的策略,这让崇祯大为满意。他感觉杨嗣昌实在真心为他着想,如果朝堂之上的臣子都能如此,相信大明中兴就指日可待了,他连忙让杨嗣昌接着说。
杨嗣昌定了定神回答道:“臣之策名为四正六隅十面网,是以陕西、河南、甘肃、山西为四正,责成这四处地方的巡抚分任剿而专任防,即以剿为主,防为辅;以延绥、直隶、山东、应天、江西、四川这六个省份为六隅,责成这些地方的六个巡抚时分防而时协剿,以堵截农民军进入自己管辖地区为主,必要时也参加协剿。另以陕西三边总督统率西北边兵,同中原地区的五省军务总理直辖的机动兵力为主力,随之所向,专任剿杀。以此则李贼难逃,陕西可定。待得李贼式微,再转而向东则张贼可定。流贼既定百姓归心,荒田重新开垦赋税自然增加。”
“好啊,此计甚好,待得天下平定百姓富足则挥军向北平定辽东。”崇祯忍不住击节叫好,他没想到杨嗣昌能够想出如此好的主意,这样一来流贼的活动范围被步步压缩,最终将被消灭。至于这一套策略将北方完全敞开,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河套地区以北朝廷无法控制,幸好还有延绥各府与长城用于围堵。当然崇祯也有将流贼驱逐到草原上,以长城阻隔的想法,让满蒙建奴去和流贼厮杀,大明则是得利的。
听到杨嗣昌的意见,众人皆开始歌功颂德,崇祯皇帝如此推崇,他们自然也要表示支持。更何况他们都听的出来,杨嗣昌这样调度似乎户部就可以支撑了,他们的捐献或许可以免除,至于辽东是否会因为削减饷银而面临危险,那不是他们需要想的,他们只要知道自己的利益得以保全即可。
众多文官暗暗松了口气,他们认为自己的家财这次终于保住了,没想到崇祯在散朝之前却说了一句话:“此事可先行交兵部议出个详细的章程,然后再行调派人手。不过官员捐输的事情也要继续,户部入不敷出总是实情,退朝吧。”
官员们怀着郁闷的心情下朝去了,所有人都盘算着自己的利益,不过大家谁也没有说出来,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先看看皇亲国戚的捐输再说。如果他们捐的少自己自然能捐的更少,如果他们抗捐,自己当然就能得利了。
崇祯皇帝想着同样的问题,要想让文官们老老实的捐出银子来,就必须让皇亲国戚带头。尽管这个办法不如朱聿键增收商税开放海禁来得有效,但毕竟能够为户部增加些收入,同时让他在朝堂上真正树立起威信,免得那些文官每天以反驳皇帝为荣。
第八百三十九章 吝啬的国丈
思虑间崇祯猛然一抬头,发现自己竟然不知不觉间走到了承乾宫来。自从生了皇子之后,田贵妃似乎就得了病,四年多以来对他不假辞色,每日只是懒睡或是流泪,人也日渐消瘦。御医曾经看过,都说这是心病非药物所能医,可是她每日就这样无精打采的,对谁也不理会,却是让崇祯着急。
田贵妃是他最心爱的一个妃子,本来能够得到极高的荣宠。宫里别的女人都是想法吸引皇帝,让他更加关注,田贵妃却将他往外推,似乎并不想要皇上的宠爱一般。想到田贵妃弹奏的悦耳琴声,崇祯皇帝又心软了,他想要进去看看田贵妃,他转头对旁边的王承恩说道:“你命人去承乾宫看看,让田贵妃接驾,朕要在此休息片刻。”
“奴才遵旨。”王承恩赶快派人前往,安排承乾宫的人接驾,然而才一盏茶工夫,传旨的太监又跑了回来。他凑到王承恩面前低声说了几句,王承恩脸色顿时有些难看。
看了看等在那里的崇祯,王承恩只好上前说道:“回禀皇上,田娘娘说身体不适不能接驾。”
“什么?”崇祯今天在朝中刚刚好转的心情,因为这一句话烟消云散了,他没想到田贵妃竟然会以这样的理由拒绝接驾,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他很想命人斥责一番,可是想到田贵妃所生的皇子朱慈炤,他的心却又软了下来。
“算了,摆驾,朕去皇后那里。”崇祯最终只是拂袖而去,从此不再理会承乾宫的事物。
听说崇祯皇帝来了,周皇后感到有些意外,平日里崇祯勤于政务很少到后宫来,每次过来也大多去找袁妃,很少到她这里来,没想到今天皇上竟然主动过来了。
崇祯皇帝做到正位上,周皇后在一旁缓缓坐下说道:“皇上来臣妾的坤宁宫实在难得,早膳就在这里吃吧,臣妾烫一壶小酒与皇上共饮。”
看了看满面笑容的周皇后,崇祯不好扰了她的兴致,最后只好点点头表示同意了。
如今刚刚散朝,正是吃早膳的时候,王承恩命人去御膳房通传了一声,很快菜肴就送了过来。崇祯历来节俭,比起前朝几位皇帝每餐数十道菜要少得多,不过也有十二个小菜了。
周皇后亲自烫了一壶老酒,给崇祯倒了一杯,又自己倒上一杯。见到酒倒好了,崇祯竟然主动拿起杯对着周皇后说道:“皇后操劳后宫实在辛苦,朕敬此一杯。”
“多谢皇上赏赐。”周皇后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皇上居然主动向她敬酒。她的心中激动万分,拿杯的手也微微发颤,不过幸好她拼命忍住才没有将酒杯打翻。
喝了这一杯酒,崇祯说道:“朕今日过来,有事情与皇后商量。”
“皇上请说。”周皇后放下酒杯说道。
崇祯将今天朝堂之上的事情说了一遍,最后说道:“国家危难关头,皇亲国戚自然应该奋勇当先为国分忧。外戚之中以国丈为首,他应该带头为国捐输,也好给其他人做个表率。”
崇祯这一番话,让周皇后的内心咯噔一下,她终于知道皇上今天为何如此客气了。捐输些钱财在周皇后看来并不算什么,只是她知道父亲周奎那个脾气,要他捐输是绝对不肯的,到时候恐怕引起皇帝震怒,反而还会牵连到自己。
可是崇祯既然说出口了,她也无法反驳,只能故作轻描淡写的说道:“未知皇上以为应当捐输多少为宜?”
崇祯摸着下巴说道:“自然是越多越好,国丈大人怎么说也要捐个一二十万两吧。”
“这……”周皇后听得满脸苦涩,她知道以父亲的小气,是绝对不可能捐这么多的。
见到皇后不回答,崇祯问道:“怎么?一二十万两太多了吗?朕这些年赏赐给他的也不止这么多吧,难道朕还要得多了?”他很清楚所有勋戚权贵都在看着周奎,如果连他也捐的少了,别人自然不会多捐,可是今日看来周皇后似乎有难言之隐。
“怎么?国丈拿不出这么多银两吗?”崇祯询问道:“就算少一些几万两总拿得出吧,绝不能再少了,否则他人更不会为国家分忧了。”
“臣妾会向父亲说明的。”周皇后只好这样答应下来,她心中暗暗打定了主意,无论如何也要让父亲大方一次。
这样的事情自然不能崇祯亲自去和周奎说,否则很有暗箱操作的嫌疑,让其他勋戚看了笑话,所以崇祯走后,周皇后命人将周奎叫到了宫中。
双方见礼之后,周皇后命旁人退下,随后才对周奎说道:“父亲可听说皇上命京中勋戚权贵捐输的事情?”
“自然是听说了。”周奎点头道。
“国家社稷今后总是你外孙的,自家要做个表率才行,这次捐输非同小可。那是皇上亲提,父亲为女儿外孙着想,也不可少捐了。父亲可想过要捐多少?”周皇后试探道。
没想到一问捐多少,周奎的脸上顿时布满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