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开局就登基-第4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并奉表到天台(今浙江台州天台县)请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

    授翰林修撰。后清军破杭州,张煌言随鲁王逃至浙闽沿海,入据舟山。

    顺治三年(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

    大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乘虚突破钱塘江,绍兴、杭州、义乌、金华等城相继失守。

    南明宗室乐安郡王、楚亲王、晋平郡王在金华殉国。

    鲁王则在石浦守将张名振护卫下自台州出海到达舟山。

    张煌言随即赶回鄞县故里,与老父、继母、妻儿子女诀别,追随鲁王一行至舟山。

    但舟山总兵、隆武帝所封肃虏侯黄斌卿却拒绝接纳,鲁王只得逃往福建长垣。

    不久,鲁王去厦门,张名振留舟山待机。

    张煌言与张名振待局势稍定后,重返浙东与舟山地区,组织招募义军。

    而张煌言被鲁王加授右佥都御史之官职。

    顺治四年(永历元年、1647年)。

    清苏松提督吴胜兆欲在苏州反正,起事前联络定西侯张名振支持。

    张煌言劝张名振援吴胜兆,张名振遂命张煌言为监军,徐孚远副之。

    于四月六日自岑江(即浙江舟山岑港)出发。

    不料四月十三日在崇明岛外遇风暴而大败。

    总督浙直水师户部左侍郎沈廷扬、总兵蔡聪(黄斌卿之妻舅)等将领十余人上岸后被清军俘获,于七月三日就义。

    而张煌言也因飓风吹翻船舶,陷入清军之手七天,找到机会逃出到了海上。

    在途经黄岩时,又被追赶的清军包围并以箭射之。

    张煌言率领数骑突出包围,自此他更加努力练习骑射。

    并在浙东招募集结义军于上虞县平冈寨屯田拒守。

    其时,当地的多个山寨经常劫掠民众,唯独张煌言与王翊让他们的部下不要扰民,深得民众拥护。

    顺治八年(永历五年、1651年)七月。

    清将张天禄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分水关,马进宝出台州海门,闽浙总督陈锦全军出定海,分路进攻舟山。

    张名振、张煌言等奉鲁王入海出兵吴淞,牵制清军主力。

    大学士张肯堂、安洋将军刘世勋、荡北伯阮进、左都督张名扬等留守。

    此役舟山军民死难者达18000人,合葬定海城北龙峰山下。

    事后,清将自承:“我军南下,江阴、泾县、舟山三城,最不易攻。”

    顺治十年(永历七年、1653年)八月。

    张名振和监军兵部侍郎张煌言带领五六百艘战船向北进发,来到长江口的崇明一带沙洲。

    崇明城中的清军兵力有限,不敢出战,被围长达八个月。

    明军以崇明和附近沙洲为基地,如清方一分档案中所说:

    “筑圩耕种,近城十里之外,贼众充斥。百姓菜色相望,饥馑难支。为我用者恹恹待毙,为贼用者欣欣向荣。”

    崇明产米之乡皆在平洋山前东、西阜沙,今被贼踞。

    顺治十一年(永历八年、1654年),张军三次进入长江作战,这就是有名的三入长江之役。

    顺治十二年(永历九年、1655年),张名振与张煌言合兵三入长江,抵燕子矶,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

    乃会同郑成功部甘辉、陈六御等收复舟山,张名振缟素入城,遍觅母尸,哀动三军。

 第720章 民族脊梁

    岁末,张名振猝死。死前曾言:

    “吾于君母恩俱未报,若母尸不获,毋收吾骸。”

    言毕起坐,击床而逝,死不瞑目,犹凛凛有生气。

    后葬于普陀勾山南岙村。张名振原本遗嘱由张煌言统领其军。

    而郑成功却下令由陈六御接掌。

    次年清军再度占领舟山,陈六御阵亡。

    在将士的推戴下张煌言成为原鲁监国系统军队的主要领袖,继续同郑成功联合作战。

    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1658年),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张煌言为兵部左侍郎。

    同年清军进至云贵,郑成功、张煌言进军浙江,攻克乐清(今浙江温州乐清)、宁海(今浙江宁波宁海县)等地。

    在羊山遇台风,损失巨舰百余艘,漂没战士八千余人,被迫撤回厦门。

    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1659年),张煌言与郑成功一起,为牵制大举向云贵地区进攻的清军,再次率义军入长江作战。

    先是,义军抵达并占领崇明。张煌言对郑成功建议:

    “崇明,江、海门户”,宜先将义军“定营于此”,

    稍事休整,务使义军“进退有所据”。

    但郑成功未听从。当时,驻防长江的清军,在瓜洲金、焦二山间横上拦江铁索(俗称“滚江龙”),且在沿江两岸遍置西洋大炮,防守颇为坚固。

    张煌言却率义军乘十七条船机警巧妙地破坏了江防防线,在后援的郑军配合下,“翦江而渡”,于六月一举攻占瓜洲。

    攻克瓜洲后,张煌言又向郑成功建议全力攻取镇江。

    然郑成功顾虑驻守江宁(南京)的清军将赶往支援。

    张煌言则主张可先派一支舟师水军,佯攻直捣江宁北门,即观音门,这样“南京清军自不暇出援”。

    同时,他还提议这支水军应溯江而上,前往芜湖一带活动,以防阻江楚方面清军的来援。

    郑成功采纳了意见,并命他向南京方向进攻。

    此时,张煌言所率义军将属人数不满一万,渡江之舟不满百艘,仍毅然率军西行。

    不久,张煌言攻克仪真,并进军六合,沿途受到沿江民众的热烈欢迎,

    “仪征吏民赍版图迎降五十里外”。

    当得悉郑成功攻克镇江后,张煌言又致信郑成功,言及当“先抚定夹江郡县”后,再从陆路进军,直取南京。

    但郑成功未采纳他的建议,“竟从水道进”。

    致使有利战机瞬间丧失,而南京清军得以喘息并获后援而巩固城防。

    六月二十八日,张煌言军直抵南京观音门外江面,停留两日仍不见郑军的到来。

    只得派遣别的将领率轻舟数十艘的水军,“直(西)上攻芜湖”,他自己则率军驻扎在浦口。

    待郑成功率“水师”到达后,张煌言又于七月七日赶到芜湖。

    在此,他“部勒诸军”,将义军兵分四路,分道攻城略地,且在沿途“移檄诸郡县”,张贴文告。

    许多故明降清的旧官吏,见到文告,纷纷倒戈。

    “于是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广德及诸属县皆请降”,使义军很快便收复了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城池近三十座。

    义军纪律严明,所过之处,对民众百姓“秋毫无犯”。张煌言每“经郡县,入谒孔子庙,坐明伦堂,进长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远近响应”。

    致使出现“父老争出持牛酒犒师,扶杖炷香,望见衣冠,涕泪交下,以为十五年来所未见”的空前盛况。

    而“濒江小艇,载果蓏来贸易者如织”,给义军很大支持与鼓舞。

    可是,这一大好形势,却因郑成功率军攻打南京城的失利,而很快急转直下。

    正当张煌言收复徽州时,闻郑成功在南京城下兵败之事,于是“还芜湖收兵,冀联合瓜洲、镇江(义)军为守计”,期待有利时机,再作他图。

    不久,张煌言又得到郑成功军已放弃瓜洲、镇江等地,而退回海上的消息。

    致使张煌言所率义军处于进退维谷、腹背受敌的危险处境,很快遭致溃败。

    此际,清两江总督郎廷佐一方面调遣水军切断张煌言义军东退的水路,另一方面又写信向张煌言劝降。

    张煌言对招降书“拒不应”,同时,为摆脱困境,又率“余兵道繁昌,谋入鄱阳湖”,向江西发展。

    当义军船队进抵铜陵时,却与湖广来援的大批清军水师遭遇,与之激战而败退。

    最后,张煌言“抚残兵仅数百,退次无为,焚舟登陆”。

    又从陆路自桐城,取道霍山、英山,到达东溪岭时,适逢清军“追骑至,从者尽散”。

    张煌言好不容易才突围而出,只得“变服夜行,至高浒埠,有父老识之,匿于家数日,导使出间道,渡江走建德、祁门乱山间”。

    此时张煌言身染疟疾发作,几不能行,但他仍不顾病痛,奋力疾行。

    到达休宁后,“得舟下严州”。登岸后,又复行山路,途经浙江的东阳、义乌“至天台达海”。

    历尽千难万险,兵败后绕道潜行二千余里,九死一生,终于回到了浙江沿海地区。

    此后,他“收集旧部”,准备东山再起。

    郑成功得到张煌言生还的消息后,也将自己的部分兵力拨归他统辖,致使义军稍有壮大。

    张煌言将义军屯驻长亭乡,“筑塘捍潮,辟田以赡军”需军饷。

    同时,张煌言又派遣使者向桂王禀告自己兵败的消息。

    桂王得悉后,在敕书中表示安抚慰问的同时,又给他“加兵部尚书”的职衔。

    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廷为了肃清东南沿海地区的抗清势力,颁布了“迁海令”,“廷议徙海上居民”,以断绝对义军的粮饷“接济”。

    义军“无所得饷”,只得“开屯南田自给”。

    当郑成功率军东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时,张煌言不理解此举的重大战略意义与价值,曾写信给郑成功,“移书阻之”。

    不久,清军直下云南,终使南明永历政权覆亡。

    逢此危急之际,张煌言“遣其客罗纶入台湾”,催促郑成功出兵闽南,一方面支持东南沿海人民反对“迁海令”的斗争。

    另一方面也可牵制清军,以解永历政权之危。

    但郑成功“以台湾方定,不能行”为由,加以拒绝。

    于是,张煌言只得又遣使者到湖北的郧阳山中,去说服“十三家兵”出战。

    “十三家兵”原为李自成起义军的余部,由郝永忠、刘体纯等部将率领。

    他们以夔东茅麓山为根据地,坚持抗清斗争。

 第721章 反偷袭

    张煌言要“十三家兵”出征,“使之扰湖广”清军,牵制敌人,“以缓云南”,挽救永历政权即将覆亡的军事危局。

    但“十三家兵”终因兵力“衰疲”,加之势单力薄,而未能出战

    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年),张煌言又将义军移驻沙堤。

    其时,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立郑氏政权。

    而鲁王则身居金门,故郑成功对其衣食供奉“礼数日薄”。

    张煌言虽对鲁王仍忠心不贰,且“岁时供亿”不绝,但又“虑成功疑”,故“十年不敢入谒”鲁王。

    待到张煌言“及闻桂王败亡”后,便“上启鲁王,将奉以号召”。

    但没有得到郑成功的支持。

    五月,郑成功突然病逝于台湾,致使抗清斗争形势更为严峻。

    张煌言则转战于宁海临门村一带。

    这时,清廷浙江总督赵廷臣趁张煌言义军处境艰难之际,再次写信招降,张煌言不为所动,并回信拒绝。

    十一月,鲁王薨于金门。于是,张煌言只得转战于宁海县临门村一带。

    还师临门,更使张煌言感慨万千。

    这时,清廷浙江总督赵廷臣乘张煌言义军处境艰难之际,再次写信招降,张煌言不为所动,仍然回信拒绝。

    义军此时虽多次奋战,然孤悬海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