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开局就登基-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廷要让所有大明子民,都能吃到便宜的海盐,要让所有家庭都能吃得起海盐。

    沿海渔民可以自由出海捕鱼,如果自家解决温饱不买卖免于征税,如果将渔获放到市场买卖,需要交纳少量税收。

    北方粮食短缺,沿海渔民如果将渔获运送到北方市场买卖,朝廷将给予免税鼓励。

    ……

    “扑通”

    “扑通”

    ……

    “皇上,这……这可能行不通呀!“

    满朝文武强忍内心恐惧,哆哆嗦嗦将文稿看完,很多官员都一屁股坐在地上,满脸的不可置疑。

    不是他们无法去执行,而是都牵扯到自身利益。

    特别是那些东林党为首的江南文官,他们哪个家里不是良田万亩甚至几十万亩。

    很多人家里良田除外,各个商铺也数不胜数,从来没有交过一分钱的税,现在不但要收税,还收缴很多良田。

    这些官员感觉都要崩溃了。

    “皇上,微臣认为不可行呀,那些藩王都是祖上留下的田产,如果这样做,怕会引起动乱呀。”

    一个江南官员跪爬到朱由检面前,开始哭诉,好像很为大明未来担忧似的。

    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官员都纷纷跪在朱由检面前,还举例说明这个政策不可行。

    朱由检早就打听过,现在在位的藩王还有25个,他们和朝廷官员以及士绅,占据了大明大半以上的良田。

    也就是大半的良田分文税赋都不交,而很少一部分田地要养活大部分大明人口。

    这些人真正是大明蛀虫,不处理他们,大明顽疾永远无法根除。

 第107章皇上这是想捅破天的节奏

    朱由检这一份文稿,几乎动了大明所有勋贵官员的蛋糕,他们怎么能不反对吗。

    看看眼前丑态百出的文武百官,朱由检不禁摇摇头,心里很是厌恶,扭头看看那些不动声色的文武。

    当然并不是所有官员都站出来反对,大部分的武将几乎都没有站出来,他们这么多年身受这些文官的压迫。

    也深知大明的病症,在一个就是对皇上的敬畏,皇上在解决流寇后,手段频出,不但杀伐果断,麾下兵力也是超级凶悍。

    大明内阁六部都没有动,也没有说话,虽然心里也有些抗拒,但他们还是选择支持皇上。

    因为他们都很清楚,对于现在的皇帝,你们反对几乎无效,土地收回不错,官响不是增加了两成吗。

    没有人知道,皇上会怎么对付那些反对改革官员,很多官员被杀的例子,不时在眼前闪过,收点税赋总比被杀头好上很多。

    如果和大明藩王比起来,他们家里那点田地算得了什么,可以说,李邦华等人现在都学乖了。

    “李邦华,你们内阁怎么看?朕这份文稿是不是有很大的问题,是不是比大明灭亡还要严重?”

    听到皇上问话,李邦华和内阁成员急忙上前施礼:

    “皇上的决定都是英明的,我们内阁坚决拥护皇上的决定,和我大明万年江山相比,个人得失不值一提。”

    “卧槽”

    李邦华一席话,大出朱由检的预料,以前他说什么,李邦华可是都有不同见解,今天怎么学乖了。

    朱由检刚想赞赏他几句,又有十几位文武上前躬身施礼:

    “皇上,微臣也坚决拥护您的决定,只有我们这些年年在外征战的武将,才能体会国家缺钱的苦处。

    到处都是饥民流民,军兵军饷缺口严重,造成军兵战力严重下降,火器质量也因为资金问题严重下降。

    为了我大明江山,为将东掳逐出辽东,我等甘愿献出全部身家,不要说征那么一点税。”

    这次带头说话的,是孙传庭,孙承宗,青龙,杜兆祥等人,也就是朱由检的铁粉。

    “哈哈,不愧为我大明内阁,看来朕没有用错人,那就按照朕亲手编写的这副文稿执行吧。”

    “遵命”

    “皇上圣明”

    他们这么一说,那些反对者都急了,圣明什么呀,这是想逼死我们的节奏,这些再次向上磕头:

    “皇上不可,此时牵扯太大,请皇上三思呀。”

    “请皇上三思,这样会动我大明根基……”

    ……

    见他们还在叽叽歪歪,朱由检的好心情瞬间被他们破坏:

    “你们坚决反对朕的改革是吧,如果朕坚持这么做,你们想怎么办?”

    “皇上,如果您不收回成命,微臣等将请求辞官回家种田,请皇上恩准。”

    这些人大部分是从南京来的候补官员,以前他们可以说手眼通天大权在握,可是最近风向发生了变化。

    很多的武将地位蹭蹭往上涨,他们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完全被压制,本来心中就不平,现在收入又将大幅降水。

    他们都以为朝中严重缺人,皇上不会在准许他们辞官,所以想用辞官不做来威胁朱由检。

    他们那些小伎俩,朱由检一眼就能看穿,于是冷冷一笑:

    “厉害,竟然敢威胁朕,既然你们想辞官,那么朕准奏,回去原籍之后,不要忘记上交多占的田地。

    锦衣卫,马上护送他们回府,让他们明天就离开京师,回到原籍种田。”

    青龙抱拳躬身:

    “锦衣卫遵命。”

    “哎妈呀,皇上,微臣刚才是开玩笑的,微臣不回原籍,微臣不辞官了……”

    这些人一下瘫软在地,纷纷叫嚷不在辞官,过惯花天酒地的他们,如果他们被赶回原籍,还不如杀了他们。

    但要真的杀他们,他们肯定又怕死。

    朱由检改革的决心,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和阻止,这次对他们算客气的,不然全部会流放三千里。

    “不辞官,你们开玩笑,朝堂之上,你们和朕开玩笑?像你们这样言而无信的官员,岂能为我大明所用,锦衣卫将他们轰出去。”

    “遵命”

    青龙大叫一声,一群锦衣卫闯入太和殿,不由分说,将这些哭哭啼啼的官员拖出金殿。

    朱由检耳根瞬间清净下来,他揉揉太阳穴道:

    “传朕口谕,改革文稿明天下发各地,具体实施方案,户部和内阁协商决定”

    “青龙曹正淳,孙承宗孙传庭留下,其他官员退朝。”

    “谢主龙恩,微臣等告退”

    其他文武大臣纷纷开始退朝,只有朱由检点名的几人留在金殿之上。

    等众文武退朝后,朱由检意味深长的看看眼前几位心腹重臣:

    “兵部,要尽快将李岩收复失地,那些投降士兵们集合起来,发给他们武器,有孙传庭麾下副将亲自带队训练。”

    “微臣遵旨”

    “老臣遵旨”

    “还有,神机营和新军,全部配备快马,一人两骑,一旦哪有有暴动,全力镇压,将所有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孙再次领命:

    “微臣遵命,绝不会辜负皇上期望,还我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朱由检满意点头:

    “嗯,很好,去准备吧。”

    “微臣告退”

    两位孙将军离开后,两位大内高手,青龙曹正淳急忙上前施礼:

    “皇上,是不是有重要事情交代卑职?”

    东厂西厂和锦衣卫,虽然也是有官职的,但他们都是皇上的鹰犬,更是皇上家臣,对他们,朱由检充分信任。

    “这些书生越来越可恶,大明对他足够厚待,在家读读书,还分田地给他们,他们不但反对朕纳税,还敢威胁朕。”

    “青龙你亲自跑一趟山东,去那个孔府,也就是衍圣公府,收集他们叛国的证据。

    记住,此事一定要保密,暂时除了我们三人外,不许走漏任何风声。”

    “皇上,这个……”

    “皇上,这个真的要三思”

    听到皇上居然想对孔家动手,青龙和曺化淳都是大吃一惊,刚刚土地改革,征收商税,已经让那些文人感到极度震惊。

    现在皇上居然又想动孔家,这是想捅破天的节奏呀。

    连这二位天不怕地不怕的锦衣卫指挥使和东厂督主,都感到不可思议,一时有些不知所措。

 第108章孔家的德行

    “皇上……这……”“

    您可要想清楚,这可相当于通了马蜂窝,卑职担心……”

    对于系统召唤的来的青龙和曺化淳的忠心,朱由检绝对不会怀疑,他知道这二位是为他考虑。

    大家都知道,“忠“和“孝“是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各朝各代的统治核心。

    每一个皇帝都想将自己塑造成“孝“的形象,而每一个臣子也都想将自己塑造成“忠“的形象。

    所以忠孝是古代衡量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标准和世人普遍认可的价值观。

    但是在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尽,随后清军入关。

    明朝在南方的势力,也在南京建立了南明王朝,可是作为孔子后裔大明朝衍圣公孔衍植,却似乎忘记了“忠孝“二字。

    清军刚刚入关,还未抵达北京,就已经收到了孔衍植的归顺的表文。

    孔衍植是孔子的六十四世孙,崇祯皇帝对于他可谓是恩宠有加,每逢节庆,原本极其勤俭的崇祯,也会给他送去赏赐。

    而且在崇祯三年,还加封他为太子太傅,这在明朝的历史当中都是第一次。

    而且清军刚刚入关,孔衍植便在表文当中尽显谄媚之态,说什么极力拥护顺治皇帝。

    并且希望天下的儒家士子为清朝效力,这一份表文的原文,如今就保存在山东孔府的档案当中。

    要知道,这样的行为,本身就赤裸裸的叛国行为,要知道虽然当时清军已经入关,甚至后来还占领了北京。

    但是南明当时已经在南京建立,甚至当时的山东也还在明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而他孔衍植也还是明朝的臣子,竟然就这么急着给新主子请安?

    你要说他是为了家族的安危着想,好像也不是,因为他有着充足的时间准备举家南下。

    比较在北宋的灭亡的时候,孔家就有先例。

    但是孔衍植没有这样做,而是留下来当奴才,这就严重的违背了儒家思想当中提倡的“忠“字!

    那在“孝“方面呢?

    既然孔衍植连“忠“也做不到,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孝“呢?

    在儒家的经典《孝经》当中写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坏,而在清朝入关之后,便开始推行所谓的“剃发令“。

    而这一政策,激起了无数人的愤恨,后来的81日江阴城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作为儒家衍圣公的孔衍植,却是毫不知耻的上了一篇《上剃头奏稿》。

    表示非常支持清政府的剃发令,并表示自己已经彻彻底底的执行了,这样的表现真是让人感慨不已。

    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说的或许不只是一个家族的阴泽和财富,也包含一个家族的加分和品行。

    而对于孔子的家族来说,过来两千余年,家族内部早就腐朽不堪。

    若是提倡华夷之论孔子看到这《上剃头奏稿》,会不会手起刀落呢?

    我想肯定会的,而现在有些人在呼吁希望恢复“衍圣公“的制度,认为这样可以更好的去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就以孔衍植这样的东西来说,实在是没有必要了。

    如果孔子本人看到,是这样的子孙后代,恐怕他自己也不会愿意。

    我们尊重的孔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