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刘备的日常-第10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甚,又至二公冤死狱中。西凉诸将,岂能起兵清君侧。

 1。8 周郑交恶

    “入兖州,立新都。”王斌表情,可想而知。迁都二字,兹事体大。身为天子,岂能弃社稷宗庙于不顾,远走他乡。

    王斌神情变化,荀彧历历在目:“如少府所知。洛阳周遭,群雄窥视。关东皆奉合肥侯为主。袁绍等人此来,为求正统,必迫陛下禅位,乃其一也。西凉将校,张济、李傕等,为求自保转投弘农王门下,再难为陛下所用,乃其二也。今关东、关西,共据八关,二十万兵卒,各为其主,陛下已成孤家寡人,乃其三也。”

    言下之意。洛阳时局,乃“叔侄之争裹挟东西交恶”。关东、关西,积怨已久。八关守军,关东关西,各占一半。多方拉拢之下,必投张济或袁绍。却无人,心向董侯。

    洛阳时局崩坏,可比春秋时,“周郑交恶(注①)”。

    见王斌无语沉思,荀彧又道:“两相疾恶,一线命悬。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王斌又问:“蓟王既已出兵,又岂坐视叔侄之争,危及国祚。”

    荀彧不答反问:“闻蓟王兴五帝之学。命儒宗郑公等,编纂《大百科全书》。少府可知,‘百科’二字,何所出?”

    “乃百家之设也。”王斌焉能不知:“孟子曰:‘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便是此意。”

    “然也。”荀彧欣然点头,乎话锋一转:“孟子亦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蓟王立大儒学,焉能不知轻重。”

    只需于民有利,与国有益。何人为帝,无足轻重。

    叔侄二人,裹挟关东、关西,二十万大军,为救洛阳百姓,续大汉社稷。叔侄二人,若能相安无事,蓟王亦乐见其成。

    更有甚者。荀彧又道:“河北‘易县为京’,蓟王扶立麟子阿斗为帝之风传,‘甚嚣,且尘上矣’。”若叔侄之争,难以善终。蓟王索性另起炉灶。扶立幼帝,亦是今汉惯例。

    不得不说。荀彧,才智高绝,慧眼独具。

    王斌却心烦意乱,无从决断:“文若所言,不无道理。然何去何从,又岂是我等臣下,能够决断。”

    王斌此言,荀彧亦不例外:“何不告知太师并车骑将军当面。”

    “也好。”王斌咬牙应下。罢筵,遂车入函园,直抵二崤城,瑶光殿。

    董侯高居主位。王允、吕布等,一众文武,分列左右。虽不比玉堂殿,制非常模。却也颇具气度。

    王斌趋步入殿。将席间荀彧之言,娓娓道来。

    引百官深思。

    少顷。见无人发声,董侯遂问:“太师以为如何?”

    “曹孟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焉知忠于汉室,非贼臣乎。”王允答曰。毕竟人心难测。若是下一个董卓,又当如何。刚出虎口,又入狼窝。悔不及也。

    不其侯伏完奏曰:“曹孟德亦出关东,素与二袁交厚。且俸合肥侯为主久矣。焉知其中无诈。不可不防。”

    董侯轻轻颔首:“不可尽信,亦不可不信。”

    “陛下明见。”百官下拜。

    “曹兖州,今何在。”董侯又问。

    “驻于上林苑。”王斌答曰。

    “竟是上林。”不仅董侯,殿中百官,皆大吃一惊。换言之,趁上林军倾巢而出,疏于防备之际。曹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拿下上林。将营中粮草辎重,悉数据为己有。如此,即便不依赖袁绍所据粟市粮仓,亦足可自养。

    粟市在东,上林位西。相隔洛阳九五雄城。看似左右呼应,互为犄角。实则自成一军,若即若离。曹孟德,果有二心。

    “烦劳少府,多与曹兖州交通。”董侯言道。

    “臣,遵命。”

    先前,大将军何进攻打二宫,火烧云台。二宫太皇便曾迁入云霞殿栖身。今史侯变董侯,太皇远赴北国。云霞殿内文武百官,亦多有不同。今汉江河日下,更显时日无多。

    十里函园,悬楼九坂。朝中百官,多已迁居。余下暂居官堡,蓟国邸。王允、吕布,家小皆得以保全。亦是不幸之幸。

    吊桥飞架,九堡横连。出灵辉殿,无需下山,便可抵官堡。

    吕布为左中郎将时,便曾守卫灵辉殿。时与女扮男装之安素相识,引出无数后事。城中草木,记忆犹新。二人弃车步行。

    王允问道:“王斌之言,奉先以为如何。”

    “太师既问。布,自当实言。”吕布答曰:“张济等人,既已暗投史侯。大将军董重,已不足为虑。不日,洛阳八关之内,当聚拢兵卒二十万。其中东西各半。京西四关,心向关东。京东三关,心向史侯。却无人奉天子。所谓二虎相争,必有死伤。叔侄之争,断难善终。毕竟汉室之争。便是蓟王,亦不便裹挟其中。兵祸一起,恐难收拾。无论孰胜孰败,为承大位,必逼天子禅位。”

    “蓟王又当如何?”王允不置可否。

    “蓟王许如风闻,易县为京。立阿斗于甘泉宫。”吕布如实相告。

    “天子亦被(蓟王)弃也。”王允一声长叹。

    “太师当知,天子乃董卓所立。”见四下无人,吕布遂密语相问:“闻太师先前,欲行拨乱反正。故遣使张种抚慰山东时,首选蓟国。不知然否。”

    “然也。”王允亦不隐瞒:“蓟王回书,擅言废立,取祸之道。老夫这便作罢。”

    “料想,蓟王必有计较。”吕布并未说破。平心而论,扶立何人登基,于蓟王别无不同。正因对史侯、董侯,并无特殊观感,亦无私情可言。于是只需于家国天下,皆有利。何人为帝,蓟王实不在意。董卓废立,既成事实。蓟王不愿,再兴事端。今董侯帝位难保,蓟王亦不会,大动干戈。

    诚如,此皆是吕布心思。究竟蓟王何所想,旁人皆不得而知。

    思前想后。王允忽驻足:“曹孟德,或可一用。”

    吕布一愣:“太师何意?”

    此时,王允已有定计:“迁都可行。”

    “太师何出此言。”王允百变心思,吕布猝不及防。

 1。9 决裂诸侯

    稍后再看。

    ……………………

    “奉先且说,若曹孟德奉天子,入兖州。关东群雄,又当如何。”王允语惊梦中人。

    吕布脱口而出:“群雄决裂,联盟瓦解。”

    “二袁乃合肥侯外戚。必不肯就范。曹孟德既有匡扶汉室之心,亦难与二袁苟且。且迁入兖州,居四方将军更近。诸如青州牧刘岱、徐州牧陶谦、扬州牧刘繇、便是荆州牧刘表,亦可经豫州牧黄琬,与兖州勾连。如此,合纵连横之势,成矣。”关东,毕竟心腹之地。汉家天子,四海之地,焉为他人窃据。如曹孟德所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离间计。”吕布一语中的。

    王允闻之慨叹:“如荀彧所言,困守洛阳,为人鱼肉。”

    “奉先且说,若曹孟德奉天子,入兖州。关东群雄,又当如何。”王允语惊梦中人。吕布脱口而出:“群雄决裂,联盟瓦解。”

    “二袁乃合肥侯外戚。必不肯就范。曹孟德既有匡扶汉室之心,亦难与二袁苟且。且迁入兖州,居四方将军更近。诸如青州牧刘岱、徐州牧陶谦、扬州牧刘繇、便是荆州牧刘表,亦可经豫州牧黄琬,与兖州勾连。如此,合纵连横之势,成矣。”关东,毕竟心腹之地。汉家天子,四海之地,焉为他人窃据。如曹孟德所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离间计。”吕布一语中的。

    王允闻之慨叹:“如荀彧所言,困守洛阳,为人鱼肉。”

    “奉先且说,若曹孟德奉天子,入兖州。关东群雄,又当如何。”王允语惊梦中人。吕布脱口而出:“群雄决裂,联盟瓦解。”

    “二袁乃合肥侯外戚。必不肯就范。曹孟德既有匡扶汉室之心,亦难与二袁苟且。且迁入兖州,居四方将军更近。诸如青州牧刘岱、徐州牧陶谦、扬州牧刘繇、便是荆州牧刘表,亦可经豫州牧黄琬,与兖州勾连。如此,合纵连横之势,成矣。”关东,毕竟心腹之地。汉家天子,四海之地,焉为他人窃据。如曹孟德所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离间计。”吕布一语中的。

    王允闻之慨叹:“如荀彧所言,困守洛阳,为人鱼肉。”

    “奉先且说,若曹孟德奉天子,入兖州。关东群雄,又当如何。”王允语惊梦中人。吕布脱口而出:“群雄决裂,联盟瓦解。”

    “二袁乃合肥侯外戚。必不肯就范。曹孟德既有匡扶汉室之心,亦难与二袁苟且。且迁入兖州,居四方将军更近。诸如青州牧刘岱、徐州牧陶谦、扬州牧刘繇、便是荆州牧刘表,亦可经豫州牧黄琬,与兖州勾连。如此,合纵连横之势,成矣。”关东,毕竟心腹之地。汉家天子,四海之地,焉为他人窃据。如曹孟德所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离间计。”吕布一语中的。

    王允闻之慨叹:“如荀彧所言,困守洛阳,为人鱼肉。不如逃出牢笼,龙游大海。”

 1。10 时机未至

    “回禀主公,老臣窃以为,时机未至也。”郑玄持芴奏对。

    蓟王亦不置可否:“公且言之。”

    “喏。”待殿中群臣噤声,郑玄这才娓娓道来:“先帝崩于沙丘,诏命‘兄终弟及,父死子继’。故主公立合肥侯为帝。阿阁兵乱,宗室死伤。时(窦)太后废之。主公又立史侯为帝。史侯水淹南阳,百万流离。为贼臣董卓所废。时主公上表,奉献如旧。今,天子无过,何言轻废。”

    儒宗所言,乃是礼法的承续。论证董侯的天子身份乃其一。毕竟虽是董卓所立,然却秉承法度,仪轨如旧。且蓟王上表奉献,亦认可天子之位。凉州武臣起兵,号为“清君侧”,明为大将军董重发起,为诛王吕、吕布二人。实则乃前后二废帝,欲逼天子禅位,图谋复辟。且与史侯急于亲政迥异。董侯年少,远未及元服。朝政先为董卓,后为王允总领。故为政得失,皆与天子无关。董卓乱政而亡,人亡政息。王允拨乱反正,人存政举。然即便如此,亦未能平衡各方。乃至西凉武臣,人心惶惶;八关守卫,军心不稳。皆是王允,治政之失。

    俗语曰,“冤有头,债有主”。董卓、王允之失,与天子何干?

    蓟王又问恩师:“卢公,以为如何?”

    卢少保,持芴奏对:“昔‘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宫。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过千馀,故霍光废之’。如上庠令所言,天子年幼,尚未元服。朝政得失,非天子之过。”

    关键一点,天子未亲政。此时,还是少帝。

    就朝政架构而言。王允总朝政,才是“话事人”。且“三公以灾异策免”。天灾人祸,上帝示警。皆由三公抵罪。又岂怪君王。

    待卢少保就坐,蓟王三问:“子远有何高见。”

    许攸持芴而跽:“禀主公。《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兄弟虽在家中争斗,却能一致抵御外侮)。’叔侄之亲,虽不如手足,然亦不出门墙。洛阳八关之内,陈兵二十万余。关东群雄、关西诸将,各有依归,尚无定论。若闻我主,另起废立。叔侄二人,必合力对应矣。故臣窃以为,宜当缓行。”

    二弟关羽言道:“二十万乱臣贼子,我辈视如草芥。”

    “校尉所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